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50章 反水的利益,远远超过忠诚

第350章 反水的利益,远远超过忠诚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6 13:44:33

“那些狗屁文官懂个屁,咱们兄弟海外漂泊,拿着性命去拼,他们动动嘴巴,坐享其成,说起仁义道德,一套一套,背里男盗女昌,无耻下作,老高我告诉你,最坏的就是这些文官了,他们用笔就可以杀人的。”

高庸听的心里挺爽:“崔兄弟,你说到我心里去了,以前咱们还是交道打少了,以后得常来喝酒。”

高庸赶紧敬他一杯,过年一年多,两人在海上又不是同一艘船,也很少见面,更难得一起喝酒,今天发现崔勇也是性情中人,挺谈的来。

这杯酒刚喝完,崔勇突然话题一转:“老高你以前参与靖难没有?”

高庸脸色微变,大概是因为喝了酒,倒也看不出他脸怎么红的:“靖难时,我是应天卫的千户。”

“哦,那伱参与靖难了,我运气好,当时在福建,没派到我们卫。”崔勇笑道。

“特娘的。”高庸突然破口大骂,把崔勇吓了一跳。

“当年老子跟着李景隆一起打开的金川门。”

崔勇脸色也微变,赶紧道:“那不是立下大功了?”

打开金川门当然是大功,但原历史上,朱棣不过把高庸的应天卫千户,升为金吾后卫指挥佥事指挥佥事,才升了一级。

当然,应天卫是京营七十卫之一,金吾后卫又是天子近卫之一,听起来好像是皇帝亲军,皇帝的亲信,比较好听。

这么大的功劳,才升了一级,你说高庸爽不爽?

彼时朱棣进京,把原来的京卫,皇帝亲卫的指挥使级,几乎换了个遍,全换成北军将士,高庸能弄到一个指挥佥事,也算是跟着开门立了功的原因。

但原本这还不算是大事,至少高庸是升职了。

可后来朱棣又给天下姓高的加了重税,高庸在乡下还有亲人,还有族兄族弟,他的侄子连做生意的商税都比普通人交的多。

家中的亲戚们都说他,你身为朝廷重要将领,都不能帮咱们说上话?我们为啥要交重税?

高庸只好解释,这是陛下亲口加的,我也没办法啊。

按高庸的理解,你给天下姓高的加重税可以,但是咱们这些有功的亲属,是不是可以豁免?

但朱棣一刀切了,谁也不能免,这就干的有点恶心人。

想到每次回老家,要被亲戚指三道四,高庸当然更不爽。

而现在,汉王朱高煦可是要为天下姓高的平反的。

听到崔勇的话,高庸抬头喝了口闷酒:“那又如何,我族中亲戚,还是要交重税,与苏州百姓一样,是四倍的税。”

“陛下这事,做的有点过了。”崔勇不动声色的道。

他公然说朱棣过了,高庸已经肯定崔勇找自己是想干什么事的。

而高庸平静的反应也同样被崔勇看在眼里。

两个统兵大将在一起,一个说皇帝的不是,另一个没反应,这还不奇怪?

崔勇马上道:“海外漂泊这么久,真想回福建。”

高庸则道:“福建挺好的?”

“最近听我兄弟们说,福建卫所的所有兄弟都加了饷,个个都翻倍,还重新分了田。”

“咱们这样的指挥使级,每人饷银比以前翻倍不说,还各分了两千亩田,前五年交一成的税,以后交两成的税。”

“饷银翻倍?”高庸也是被震惊道。

“正是,所有兄弟都翻了。军士们原本就少,可能翻的更多。”

高庸脸上神色变来变去,不时看向崔勇。

崔勇神色自若,似乎在等他的反应。

但高庸考虑的可不只是钱,还得看大局,如果输了,再多的钱和田也没啥用。

终于,高庸往后看看紧闭着的大门,压低了声音:“现在打成什么样了?真和外面传言的哪样?”

“汉王连战连胜,先后在四川、广西、贵州、福建,大败官军,官军前后损失近百万,汉王现在拥兵百万,占据大明半壁江山。”

“这么快?”高庸一脸不可思议。

“快啥,汉王现在暂时罢兵,不然早打到京师去了。”崔勇道:“都是我们明人自己打自己,汉王又这么贤明,兄弟投降很快,几十万几十万的降汉王。”

崔勇也是帮朱高煦死命的吹。

高庸当然也知道,靖难时官军打败了也会投降,必竟都是内战,投降很容易,但几十万几十万你就过份了啊,大明一共才多少兵马。

不过崔勇吹的很自信,高庸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铁了心要降汉王。

当然,崔勇家里人都在福建,现在都在汉王地盘里,但汉王起兵时他还在海上,看来最近,有人联系过他?

“福建有人过来了?”高庸立刻问。

崔勇也重重点头。

原来方延平从福建带来了崔勇的长子崔伟。

崔伟才十四岁,原本才是个总旗,汉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直接授于他世袭千户之职,年纪轻轻,就是镇东卫的千户官。

崔伟半个月前就在淡马锡等郑和的船队,等他们进港后,立马就找到了父亲,一番劝说,崔勇觉的,必须要降。

崔伟还问父亲,其余两个指挥使里,有没有可能劝降的?

郑和虽然是大使,但在朱高煦眼里,只要统兵的三个指挥使愿意归降,郑和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在一起才呆了一年多,郑和能保持领导力,是皇帝朱棣带给他的。

如果朱棣都要被推翻,这些统兵大将,可不一定会卖面子给一个太监。

崔勇当时想了想,感觉高庸可以拉拢,因为天下姓高的加税的事,崔勇也知道。

关键是,朱高煦其实已经给他带来了消息,高庸参与了靖难中金川门之变,但当时,只被提拔了一级。

而且,高庸在靖难中能干这事,可见这人胆子比较大,想往上爬的心也比较强。

通常这种反水事的能干一次,就能干第二次。

朱高煦尽管不喜欢这种人,但必须要拉拢这样的人。

果然,崔勇和高庸一说后,高庸的态度就明朗起来。

高庸反应很快,这让崔勇产生一种感觉,或许什么亲戚要交重税的借口,都是假的,高庸真正在意的,是反水的利益,远远超过忠诚。

必竟靖难的经验告诉了他,但凡忠诚的,都被杀了。

当然,崔勇不在意高庸真正的借口是什么,只要肯反水就行。

他已经把自己底牌都说了出来,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想法。

而高庸是能做大事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跟着李景隆打开金川门。

所以高庸听完后几乎没有犹豫:“汉王要什么?”

听到他这样开口,崔勇就放心了。

“汉王想要这只船队和水师兄弟们,如果能全留下,当然最好。”

“汉王说,船队可能用到国内,但是不想回国参战的兄弟们,可以留下,你想想,咱们要是跟着郑和回国内,肯定要被派到各战场上去,一打起来,恐怕小命不保,但是要是留在这边,可以不用参与。”

朱高煦主要是想收编郑和的战船,水师兵马还在其次,因为郑和的船队,实在庞大,五千料两千料的战船,现在是无敌的,再配上朱高煦新造的火炮,打官军水师,就和玩似的。

高庸听的眼睛一亮,朱高煦这番话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如果跟郑和回国,可能参与大战,不管打胜打败,肯定要死一堆人。

但是留在这里反水,可以不用参与国内大战。

高庸这时道:“郑和是皇帝亲信,我看他这两天虽然在犹豫,但犹豫的似乎不是降不降,而是从那边走,可以避开汉王广东和福建的水师。”

崔勇点点头,郑和的心思,他们谁都猜不到,这两天犹豫不意,可能未必在考虑反水的事,也可能在想如何避开福建和广东的水师。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他想回大明朝,必然要经过福建和广东。”

高庸道:“他可能想绕远处,贴着吕宋,往鸡笼(后面都叫湾湾)东面,绕往浙江。”

崔勇恍然大悟,这是确实可行。

郑和现在要去爪哇,从爪哇出来,可以贴着吕宋走,远离广东和福建沿海,还可以从吕宋以东的海域走,更加的安全,出吕宋后,就绕到湾湾以东,那汉王在广东和福建的水师,几乎不可能截到他。

这样绕一个大圈后,可以绕到浙江海域。

高庸又道:“如果他真的从爪哇这么走,那肯定要带大量粮食和淡水,一路上补给的地方可不多。”

爪哇直线可以到湾湾以东,再绕到浙江,整个距离近万里。

中间能补给的只有渤泥国(文莱),吕宋,两个地方。

高庸接着道:“我们看他到爪哇后,会不会补给粮食和淡水,如果补给的多,肯定是想走远路。”

因为郑和如果想投降汉王,就不需要补给这么多粮食和淡水,他们可以回头走淡马锡,再到西贡,占城,然后沿着广东,福建沿到,最少可以补给七八次,到处都能补给。

“能不能在旧港拦住他?”崔勇道:“汉王在旧港有支舰队,就是船少了些。”

高庸摇头:“汉王要完整的船队,还是经过大战的?”

崔勇道当然要完整的好。

能兵不血刃拿下整支船队是最好的,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出动水师拦截郑和,因为一旦打起来,损失的都是朱高煦自己的船。

两人经过一番密议,最后决定了计划。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