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高煦做了两处改动。
明朝后妃制度都是前面皇帝固定下来的,通常是学自前代。
好在这会还算明初,加上朱高煦以武力夺取天下,他要改变制度,自然比较容易,大臣们也不敢说三道四,要是到了明朝中期这么改,肯定要有大臣拼死反对。
按明朝制度,除了皇后外,还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
朱高煦把徐妙锦也并列入皇贵妃,又加了个贵妃,算是破天荒的改制第一步。
众大臣们自然装聋作哑,也无人表示反对,就这么顺利通过。
接着朱高煦又宣布了一个重要改制,以后皇帝殡天,妃子不陪葬,年满六十者,可选择出宫回娘家。
这不需陪葬也就算了,毕竟后来也有明朝皇帝取消了,但年满六十者可出宫,着实让人震惊。
刚刚被放出大牢的解缙,还没确认他的新官职,这家伙就在家里大放厥词,接着上奏称有辱皇室。
很多官员也蠢蠢欲动,想跟着上奏劝阻。
结果朱高煦看到解缙的折子,勃然大怒,砰,学着朱棣直接就在武英殿拍桌子。
“解缙现在有什么资格上奏?都不是正式任命的朝廷官员?”朱高煦又问宦官,解缙有没有女儿?立刻召入宫中,封宅妃,以后关在后宫,终生不得离宫。
结果解缙没有女儿,朱高煦也没再为难解缙,只是说了句,此人没有亲情,枉读圣贤书,永不录用。
其他官员瑟瑟发抖,无人再敢递折。
没几天,都御史吴中和孟善纷纷弹劾解缙。
这是以前明朝的套路,皇帝不喜欢某个人,先表达对其不满,过几天就有都御史来弹劾,然后下牢治罪。
但朱高煦直接当着百官面道,解缙是很有才华的,品行也算不错,就是这张嘴欠收拾,这种人不要理他就行,没必要逮着他往死里整,你们将来为官一方,都要学会宽容。
百官们听完都觉的皇帝不错,有前太子朱标和建文皇帝的风采,果然是血脉一家人,不像叛纣王朱棣。
朱棣当皇帝时,大伙都提心吊胆的,谁见到他都害怕。
从去年进京到现在,快半年了,朱高煦前段时间都在准备攻灭叛军的事,现在二月份才回京,还是入住武英殿,到家属进京,后妃确定并册封完成之后,才搬进乾清宫。
此时他的儿子有三个,分别是孙若男的朱瞻壑、韦沫儿的朱瞻圻、景姝的朱瞻城,另有韦沫儿的女儿朱敏儿。
朱高煦没有立太子,群臣也暂时不敢提。
新皇帝刚刚进宫,大伙还要熟下他的情性。
前面没杀什么人,看起来比较仁慈,但据说皇帝送了上万人出海,也不知道会不会在海上悄悄的杀,加上解缙被痛骂,所以百官们现在都在观风。
册立后宫之后,朱高煦首先改革后宫的人和事。
建文时,他不喜欢宦官和锦衣卫,所以宫中的宦官比较少,永乐时朱棣比较喜欢重用宦官,宫中宦官比较多。
朱棣最后走时,凡入宫在两年以上的宫女和太监,朱高煦或送往海外或送回家。
最后留在皇城的宫女约两百多人,宦官三百多人。
据说明朝皇城巅峰期,宫女宦官加起来能有上万人,所以这会的人数是相当少的。
但明廷这会衙门挺多的,共有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太监衙门)、四司、八局,合称内宫二十四衙,另外宫女们还分六个局,每局有四个司。
朱高煦第一眼看到这么多机构时,也是头晕,难怪后宫要用这么多人。
此时后宫加上他从云南带回来的宫女宦官,也不到一千人,朱高煦下令凑够一千,以为整数,以后皇城内,每少一人,补一人,后代皇帝,不得加人。
当然了,他是话说在这了,后代能不能遵守,那是另一会事,反正他是尽力在起好开头。
接着他合并十二监,将司礼监与御用、内官、司设、都知五监合一为御用监,取消司礼监原来可以纪录御前文字的任务。
这也是朱高煦认为很重要的一步,朱元璋给司礼监开了个这头,到宣宗时开始有了批红职权。
后代想偷懒的皇帝,慢慢就把权放到了司礼监。
将御马、神宫、直殿三监合为神宫监。
将尚膳、尚宝、印绶、尚衣四监合为尚宝监。
另四司八局都拆分到这三个监中。
宫女六局亦拆分到这三监之中。
此时他一共才七个妃子,用上千人侍侯,已经感觉非常奢侈,所以他精兵简政,整个皇宫才分为三个监。
然后御用监太监为钟显。
神宫监太监为亦失哈。
尚宝监太监为赵忠。
朱高煦此时才知道,明朝的太监是个官名,下面还有少监,后代凡是宦官,都习惯叫太监。
二月初六,朱高煦下旨,召外地所有藩王进京。
二月初十,朱高煦在奉天殿召见功臣,论功行赏,因为最远的李彬和陈旭等也回来了。
朱棣夺位和太祖朱元璋建国都没有封过王,朱高煦一口气封了两个。
封沐晟为西平王,永镇云南,封思氏为麓川王,永镇麓川。
国公十三个:蜀国公瞿能、安国公盛庸、定国公平安、卫国公韦达、武国公陈文、齐国公王斌、护国公周虎、韩国公宋猛、郑国公盛坚、宋国公李远、梁国公徐安、丰国公李彬、云国公陈旭(另有徐增寿儿子徐景昌袭徐达魏国公,取消徐辉祖魏国公爵位)
侯爵二十余人,孙岩,那荣、徐忠、王忠、杨云、赵贵、赵青、孙霖、王友、方延平、贺如虎、毛雄、毛信、杨立山、贺二牛、郑铮、顾兴国、曹隆、瞿陶、沐平山、靳荣、典盛等。
伯爵更多,有四十多人,其中土司就有数人,原汉王府文官大部份俱是伯爵侯爵。
文官封爵,和很多人父子一起封爵位,在靖难时都是没有过的。
接着朱高煦大摆宴席,宴请功臣,部份心腹文官也到了现场。
在教坊司的歌舞中,朱高煦与众文武推杯换盏,好不痛快。
酒过三巡后,朱高煦拿着酒杯缓缓起身。
诸将顿时纷纷起身。
朱高煦脸色严肃起来看向远方:“现在朕的这杯酒,想与诸位一起敬讨逆战中战死的将士们。”
“咱们今天能坐在这里,是将士们用鲜血和性命换来的。”
诸文武脸色也严肃起来。
“虽然咱们是用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一定要牢记,好战必亡,和平是福,希望大明,永远不会再有内战。”
全场跟着朱高煦同举杯,然后轻轻洒落在地。
“这杯酒,朕敬兄弟们,不管朕是高阳郡王也好,汉王也罢,皇帝也好,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希望永远与诸位都是兄弟,愿我们友谊长存,共享荣华。”
大伙俱是动容,很多人叫着,愿为陛下效死。
“今天大喜日子,不说生死,只谈富贵。”朱高煦挥手笑道,一饮而尽。
大伙哈哈大笑,同饮一杯。
接着朱高煦道,朝廷会随后讨论诸将的实物封赏。
初步的打算,公侯伯分别为世袭良田五千亩,四千亩,三千亩,白银分别为十万,八万,六万两。
诸文武一个个脸色狂喜,陛下这是比朱棣大方多了。
另根据大明的俸禄,国公为两千到五千石、侯为一千到一千五,伯为五百到一千石。
很多国公还有其他职务,也会拿其他职务的俸禄。
朱高煦统一为国公五千石,侯为三千五百石,伯为两千五百石,如有其他职务,也一并兼拿。
比如瞿陶四川都指挥使,按朱高煦现在定的双饷标准,年俸约一千五百石,加侯爵士三千五百石就有五千石,这算相当富有了。
大伙都是听的眉开笑眼,陛下就是大方。
朱高煦这时道:“讨逆功臣的功勋粮田不收税,如果你们有钱后再去买田,都要按照明年的新税法交税,朕的建议,诸位有这么多田就够用了,不要再囤更多的田。”
众文武若有所思的想着皇帝这句话,很多人都在思索皇帝的意思。
很显然,皇帝不希望他们囤积太多的粮田。
大伙都听说新税法,一千亩以上要交三成税,当然不想再搞这么多田。
“陛下放心,俺家这么田就够用了,俺还觉的太多种不过来呢。”平安突然叫了起来。
他当然是开玩笑,四周却是一片笑声,纷纷叫着太多了。
此时朱高煦再次严肃起来:“新朝刚立,诸位切记不要倚仗功勋,目中无人,当低调谦虚,友待同僚,将来驻守一方,更不能欺压百姓,作奸犯科——”
众人脸色突然也变的紧张起来。
朱高煦的声音也越来越洪亮:“朕有言在先,以后的大明,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望诸爱卿谨记共勉。”
众文武纷纷跪下,齐道:“谨遵陛下旨意,陛下贤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封赏过后,部分军将很快离京,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比如交趾和占城,吴哥皇朝等,也有部份军将暂时留京,皇帝还有重任。
群臣散去后,朱高煦回乾清宫,他今天酒点多,走路有点摇摇晃,但神智还是很清醒。
不知为啥,喝醉之后,心里便有点蠢蠢欲动,现在看到什么小娘都会觉的是个大美人。
钟显小心翼翼跟着他身边,左右还有几个宫女。
这些宫女大部分都是汉王府以前的宫女,曾经帮着照顾朱高煦起居生活的丫丫和诺儿都在。
丫丫和诺儿都已经十七八岁了,过去几年跟着汉王营养不缺,个个长的婷婷玉立,这两年也一直没有嫁人,朱高煦走着走着,会回头打量这几个宫女,很快宫女们脸上都泛起红色。
钟显发现朱高煦的异样,等朱高煦回到乾清宫,立刻吩咐宫女给皇帝准备沐浴。
朱高煦喜欢睡前洗澡,钟显是清清楚楚,有时在外面打仗,都要找个机会洗个澡才能睡的踏实。
年轻的皇帝才三个儿子,家属刚刚进京不久,前段时间没有家属在时,皇帝也从不叫人陪侍,这对庞大的明帝国来说,显然不合适。
但皇帝非常自律,无论是在高阳郡王还是汉王府时,皇帝都经常住在军营,每次让妻妾陪侍后,必然会休息几天。
“钟显。”就在钟显想着这些事时,朱高煦突然叫到他。
“陛下,奴婢在呢。”钟显赶紧道。
“朕几岁了?”朱高煦奇怪的问。
“。”钟显愣了有几息。
然后马上道:“陛下出生于洪武十三年,今年应该二十八岁,正当年轻力盛呐。”
“朕记得钟显比朕小一岁,一晃你也二十七岁了。”
“奴婢愿跟着陛下一生一世。”
“时间过的真快啊。”朱高煦不由回想自己刚刚穿越来的时候,一晃已经快十年。
他才二十八岁,却不知道时间够不够用,能不能把大明带上强盛和文明之路。
一定要自律,不能英年早逝。
色是刮骨的刀,朱高煦,伱虽然取得了天下,但是,不能浪啊,他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
现在他掌控大明亿兆人口的生死和富贵,伸手可以招来数不尽的各种美女,如此强大的权力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北宋司马光有句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高煦看着钟显:“你从小跟着朕,朕也把你知心好友,大臣们不会与朕说心里话,所以以后只有你要时常提醒朕,自律自省,做个明君。”
钟显神色动容:“陛下必是明君,这是万民之福。”
“明不明君,后世自有盖棺定论,咱俩说的都不算。”
最后朱高煦突然道:“召妙贵妃侍寝。”
“是陛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