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26章 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

第426章 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3 11:05:45

皇帝喝了口茶,然后又道:“朕已让通政司那边也要改制,以后所有奏本先分类好再送来。”

即以后送过来时,通政司先处理一遍,按六类分好,不确定哪部的单独一类。

这次来的匆忙,朱高煦当时也没想到,现在才想到。

此时皇帝挥挥手,众大臣赶紧停下,纷纷凝望,等着皇帝说话,竖起耳朵听着。

除了杨溥外,其余的人要么是在永乐初就为内阁的,要么是废太子和朱棣重臣,现在还能在新皇帝面前干事,当然非常紧张。

“有些奏折可能不属于六部,比如请安、献策(包括没当皇帝前,还有劝进)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请安这种奏折,在清朝是最流行,下面的封疆大吏们没事也能上个奏折,向皇帝请安,皇帝还要批复,知道了,就差说声谢谢你全家了。

明初这会部分文官还是要点脸的,没有动不动向皇帝请安的。

但新皇帝上任,下面还是会有人这么干,朱高煦看到这种奏折就想骂人。

我请你吗哟。

“这些也单独给杨士奇。”

众大臣再次点头。

“你们看完奏折,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到纸上,夹在奏折中,最后统一再登记到另一张纸上。”

朱高煦这时扭头挥手,后面钟显赶紧挥手,一波小宦官走了上来。

宦官们给他们七位大臣桌边上放好笔墨和纸。

其中纸有两种,一种是夹在奏折里的,普通公文纸,一种是最后统计归纳到一起的羊皮纸。

羊皮纸上还画了个奇怪的表格。

第一行第一排写着:奏折来源。

即上奏的是谁,什么官职。

第二排写着:大概何事,因为有些奏折可能很长,所以简单用几个字说明奏折何事。

第三排写着:伱的批复。

几位大臣更觉的挺新奇,估计是新皇帝想出来的。

胡广想说几句恭维的话,但想了想,没好意思说。

朱高煦又道:“你们奏折看完后,感觉比较重要的,放在前面,特别重要的,在夹纸最下面,写个重字。”

皇帝说的比较多,但众人都认真听着,记好,生怕遗漏一个字。

说完之后,随着朱高煦一挥手,众人赶紧忙碌起来。

先把一堆奏折按类分好,然后埋头开始看起来。

没一会杨士奇那边弄了好大一堆奏折。

朱高煦目瞪口呆,因为杨士奇是不属于六部的。

怎么反而最多?

他让钟显随便拿一本过来。

打开第一个奏折,是陕西右政使杜智的奏折:“臣恭请皇帝陛下圣安,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就没有了。

朱高煦抬头:“杜智在陕西右布政使之前是干什么的?”

其他人还在思考,黄淮立马道:“永乐二年,杜智以北平知府,升陕西右布政使。”

杜智原来是北平知府,朱棣的人。

朱高煦立马在下面批复:“着吏部谪其为福州驿夫。”

然后扔到身后一个箱子里。

他身后有七个箱子,分别代表六部和其他。

正本到时会送往吏部处理,副本交由六科廊存档,然后由报房编发邸报,公开发布。

这其中会少了将来司礼监批红的一步,因为司礼监这个权职被朱高煦取消了。

当然,以后可能出现皇帝早死,太子继位还年幼,那皇帝批复这步怎么办?

当由内阁代批,也不能让宦官专权。

不过朱高煦想过,满清除了康麻子和末代皇帝,就没有皇帝年幼过,所以只要后面改制到位,严加管理皇子们,理论上是不可能出现皇帝年幼的事。

通常皇帝年幼,都是朝政动荡不安,政局大乱引起的。

杜智肯定想不到自己拍了个马屁就被贬为驿夫。

朱高煦这招也是学的朱棣。

永乐二年,云南布政司左参政张定,以罪谪为德州驿夫

当时朱高煦刚到云南没多久,张定上书不知什么事,被贬为驿夫。

那张定平时对朱高煦还是比较尊敬,临走时还来拜访了朱高煦,眼巴巴看着他,可惜朱高煦那会也无力帮他。

想到这里,朱高煦挥手示意钟显把刚刚扔掉的奏本又拿回来,他又后面写了句。

着升德州驿夫张定为大员左布政使。

钟显看的嘴角微抽,他左右看看,低头小声道:“陛下,这个要陛下写圣旨的呐。”

“。。”朱高煦。

钟显也算比较好学,跟着朱高煦进入皇宫后,该学的也都学会了。

钟显说布政使这种级别官员,要么皇帝亲笔写圣旨,要么翰林院官员写圣旨,再皇帝用玺。

朱高煦不动声色点点头,心想真是麻烦。

翰林院距离这里几里路,去叫他们写完圣旨再回来盖玺,来回差不多得半个时辰以上。

皇帝下个命令还这么麻烦?

朱高煦想了想,以后改成内阁来写,皇帝用玺。

“黄淮,你来帮朕写个圣旨。”并道,以后除了诏书,皇帝临时的圣旨,可由内阁代拟,皇帝用玺。

这么重大的事件改变,换明中期,肯定要朝堂争论好久,但现在朱高煦一句话就改变了。

人多好办事,当天一百多奏折,半个时辰不到就全部批完。

然后七位大臣批的,分成七堆摆在各自身前。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都在前面。

另有统计的羊皮纸在边上。

朱高煦先粗看了下羊皮纸,然后拿下七位大臣认为比较重要的奏折:“你们换个位置,重新看下这些奏折。”

“看看其中还有没有你们认为比较重要的。”

七人纷纷换位置,再次各找一堆看了起来。

朱高煦拿到十几本比较重要的,先看了一遍,然后批复,有时会点头,有时会摇头。

重不重要,其实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秤。

立场不同,显然想法也会不同。

没一会,朱高煦看到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奏折。

这应该是昨天送到通政司的,所以今天夏原吉和他见面时,他还没开始看。

夏原吉说大明现在兵马太多了,仗也打完了,陛下是不是可以裁减些兵马,因为花钱太多。

大明军队以前都称饷粮,几乎以粮为主,朱高煦为打赢讨逆战,不但养着军士,还花钱。

现在月饷仅现钱就五钱银一个,全大明两百多万兵马,一个月就要一百多万两,再加上官员的钱粮,开销巨大,皇帝还要取消宝钞,那有这么多银子。

夏原吉虽然是户部尚书,报的事是兵部的事,算在兵部奏折里。

朱高煦想了想,批复道:“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

不知道夏原吉拿到之后,会什么表情。

当了皇帝之后,朱高煦发现真是事多。

当天奏折算是比较少的一天,却同样是各种各样,这边有水灾,那边缺粮,这边河道不通,那边有倭寇。

朱高煦这才发现现在都有倭寇了。

而大部份官员处理事情都比较简单,比如某地水灾,他们的批复则为令户部拨发,地方配合赈灾。

简单说让户部出钱,地方配合也出点,一起赈灾,至于怎么赈怎么具体干,都不会说。

这也是古代赈灾老是会有舞弊的事情发生,官员私下扣克贪污不止的原因吧。

等大伙轮批了三次后,朱高煦把几人叫到身前。

“河南信阳水灾,你们这样批复是不行的。”

大臣们面面相觑。

“信阳州多少人?”朱高煦问。

众人纷纷茫然,明显不知道。

“也不能怪你们,以后上报灾情,需要估计受灾面积,大概人口。”

“着户部拔粮一万石,银五千两,由锦衣卫、当地按察司、信阳卫三方共同配合地方赈灾。”

这是大明甚至以前各皇朝都没有这么干过的事,众大臣听的一愣一愣。

接着朱高煦解释,要他们根据朱高煦的想法,列个章程,然后发全国通报。

大概是,各地报灾情,先要报受灾面积和大概人口,需要多少支援。

朝廷随便下拨部份,并同时派人实地查探。

赈粮和物资由就近无灾县府先提供,户部再还粮或还款,若就近没有的,则户部先拔。(大明户部在很多地方都有粮仓,下一步朱高煦要着重粮仓的管理,严防后世粮仓起火这种莫名奇妙的事情发生)

“赈灾中,锦衣卫会同其他省的按察司现场查实受灾情况。”

朱高煦说的第一条就让他们眼前一亮。

山东受灾,要用其他省的比如浙江按察司派人前往,京城锦衣卫派人前往,联合办公。

除了核实情况,更是监督救灾用粮和用钱。

当地卫所要参与,弥补人手不够的情况,同时也有监督的作用,这样就是三方联合监督,加上本地官员,四方办事,其中锦衣卫和按察司是要去查问题的。

而当地官员和卫所,尽力要保证做到自己没有问题。

朱高煦飞快说完,令他们七天内列出个详细章程,给皇帝过目,以后有任何灾情,按章程办事。

朱高煦更指出,受灾后,当地和附近州府先办事,再上报,朝廷肯定不会拖欠他们。

古代有些地方官员先上报,等朝廷下了旨意,再开始赈灾,人都死了很多了。

当天朱高煦重批了很多奏折,要求编备数个章程,包括要求各地兴建水利,朝廷准备专门在户部成立水利司,拨巨资支持。

因为吴哥王朝和占城的水利非常发达,当地粮食产量也特别高,大明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中后期也是天灾不断,甚至还有旱灾出现。

但几位大臣的意思,缺钱啊,陛下那得有多少钱啊?

朱高煦想着,交趾和福建和钱粮,快运来了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