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27章 三个西瓜四个人怎么分?(加更求月票)

洪熙元年十二月初,大明京师有些寒冷,今年冬天来的比较快,最近半个月,皇帝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在华盖殿或武英殿或东暖阁召群臣议事,也很少出去。

时间长了,群臣们也就心里门清。

东暖阁在皇帝寝宫乾清宫后面,通常被皇帝叫到东暖阁的议事的,都是比较着急或重要的事,华盖殿是内阁帮皇帝处理公务所在,但皇帝在十二月初私下称呼他们为秘书处,由于很多官员私下遇到内阁成员们,都会笑称他们为秘书。

至于武英殿,则是开大会的地方,通常皇帝要召集十人以上的会议,就会在武英殿内。

这三个地方正好由近及远,所以如果能常去东暖阁的,肯定是和皇帝比较亲近的。

十二月初二,朱高煦从华盖殿处理完公务回到乾清宫。

刚到门口就听到欢笑声,接着就看到几个孩子先后跑出来,在宫外嬉戏,后面跟着一堆宫女和宦官。

朱高煦看到他们,脸上也露出慈爱之色。

他的四个儿女朱瞻壑、朱瞻圻、朱瞻城,朱敏儿正在一起玩耍。

四个儿女表面上孙若男的儿子朱瞻壑最大,其实景姝的儿子朱瞻城在外地就先生了,不过现在只能排老三。

四个子女都是讨逆战前生的,去云南后,朱高煦忙着想造反,又怕失败,所以也不敢多生儿女,到处奔波,准备造反事宜。

直到进入京师之后,才在九月份把她们接过来,目前可能有怀孕的,但还没发现。

“父皇,父皇——”最大的朱瞻壑也才八岁,长的虎头虎脑,看到朱高煦便第一个奔了过来。

接着朱瞻城和朱敏儿纷纷上前,也没施礼,直接扑进朱高煦怀里。

朱高煦哈哈大笑,搂着他们感觉异常亲切。

只有二儿子朱瞻圻,韦沫儿的长子,来到朱高煦面前后,先恭敬的施礼,然后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瞻圻拜见父皇,父皇圣安。”

朱高煦愣了下,上次见他还没这样,这才两天不到,就换性子了,不由意味深长的看眼朱瞻圻。

朱瞻圻也似乎有点激动,脸色微红,估计有点不习惯这样,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过来,让父皇抱抱。”朱高煦这时笑道。

朱瞻圻这才赶紧上前,扑进朱高煦怀里。

今天几个孩子到这里,是朱高煦每六天考校的日子。

在讨逆战时,几个孩子是在云南请的老师教导,现在刚刚进宫,皇子们的老师还没确定,不过朱高煦心中已经有人选。

目前这些皇子都是跟着各自的娘亲,由娘亲们选的老师先带着。

朱高煦也没先洗澡,,在大殿里考验诸子女最近的学习,现在儿女们学的还是儒家那套,朱高煦先问:“你们现在的老师都是谁?”

朱瞻壑说是兵科都给事中胡濙。

朱高煦感觉听过这名字,又想不起来。

原历史朱棣在去年派胡濙到处寻访建文帝下落,一直在外多年,连母亲病世,朱棣都不准他回来。

这次因为朱高煦起兵造反,胡濙也没干成这事,但被孙岩推荐,为朱瞻壑的老师。

朱瞻圻和朱敏儿的老师居然是杨溥,杨溥在朱高炽当太子时,是太子洗马,也是相当于东宫秘书的性质,但之前还没有受到朱棣重用,没成为内阁首辅。

朱高煦进京后,想到三杨的名字,才重用他,没想到韦沫儿居然选了杨溥。

但杨溥经常帮朱高煦干事,看来也没多少时间教他们。

景姝儿子接着道,他的老师是高贤宁,让朱高煦有点意外。

这个高贤宁当年在靖难中写了篇《周公辅成王论》,把当时的燕王朱棣也打动了。

朱棣登基后,专门下令捉捕他,纪纲和他一起读过书,专门去劝降。

纪纲好言相劝高贤宁接受官职,高贤宁说道:“君被学校驱逐,造反故应尔,我食朝庭俸禄多年,决不能负义投降,况且那样也辱没了王先生的教诲了。

纪纲知道无法改变高贤宁的志向,婉言回复燕王,燕王遂将高贤宁释放回家,这是也纪纲难得做的一件善事。

高贤宁在靖难后也没当官,一直在家隐居,这次是被江仲隆推荐,因为江仲隆和景清关系不错。

高贤宁本来不想出山,但听说是景清女儿的儿子,这才答应出山。

三人说完老师,然后巴巴看看父皇,都在想父皇会出什么题。

三人身后都是他们各自娘亲宫中的心腹宫女和宦官,此时也紧张的在远处侯着。

朱高煦想了想,伸手招呼女儿朱敏儿到身边,他牵着朱敏儿的手,缓缓道:“如果父皇现在身边只有三个寒瓜(西瓜),想分给你们四个,怎么分才能公平?”

四周一片哗然。

站在朱高煦身后的钟显也是一脸茫然,脑子里估计在想,应该怎么分才公平?

四个孩子也是个个茫然。

“瞻壑,你是大哥,伱先说。”

朱瞻壑涨红着脸,想了片刻,然后扰了扰头,结结巴巴道:“儿臣是大哥,愿让给弟弟妹妹,给他们三人,一个一个吧。”

“嘿嘿”朱高煦淡淡笑了笑,又看向朱瞻圻。

朱瞻圻站也想了想,然后又想装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朗声道:“长兄当分一个,瞻圻和瞻城愿共分一个,还有一个给小妹吧。”

朱高煦也是笑笑。

又看向朱瞻城,朱瞻城排名最小,其实年纪最大,他直接道:“要么全部切开,四人平分,当最公平。”

朱高煦还是笑笑,再看向朱敏儿。

朱敏儿害怕的看了看朱高煦,然后低下头,怯怯的道:“敏儿不喜欢吃寒瓜,还是给三位兄长,一人一个吧。”

四人四种答案,在场的都在想皇帝喜欢那种。

但朱高煦也没说啥,笑着鼓掌道:“你们都能这么想就好,兄弟姐妹,当同心同德。”

“谨遵父皇教诲。”众儿女齐声道。

完事后,朱高煦又随便问了些功科,几个儿女都能背点东西,记性挺好的,想想比自己当年强多了,最讨厌背东西,所以英语也比较差。

等几个儿女们走了,朱高煦问钟显,他们是如何上学的?

钟显道,每天上午辰时(大概七点左右)送到南便殿,里面有几间房屋,几个老师各占一屋,各自教学。

但是最近这半年月,杨溥被朱高煦招到华盖殿,所以朱瞻圻有时侯会很晚送过去。

南便殿就是后来的文华殿位置,就在内承运库斜对面,距离大概有一百多步。

朱高煦心想,这和满清差很多了,满清皇子们三四点就起床学习了,各种东西啥都要学,也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环境下,满清的皇帝,多少比起明朝的靠谱点。

虽然他很讨厌满清,但是别人的优点,还是要学习。

——

第二天上早朝,朱高煦坐在御座上,发现人群里很多人悄悄打哈欠。

但别说大臣们打哈欠,朱高煦自己刚当皇帝刚上早朝时也打,因为他也要很早起来。

明朝的御门听政太早,官员们凌晨三点钟左右要到午门外,大概五点钟开门进来。

连着皇帝朱高煦也要在四点要起床准备,如果有长辈,还要向长辈们请安。

还好现在他在皇宫没有长辈。

早朝时,四品以上官员可以和皇帝说话,四品以下只能递折子,开完会,大伙会回到各自的部门,比如六部、五军都督府等办公。

朱高煦最近正在琢磨着改制,因为感觉官员们太辛苦(重要的是连带着他也要早起),有的京官如果住的比较远,要穿越大半个京师,差不多凌晨一两点就要起床。

后世这个时间,很多人都没睡觉呢。

而且他挺不喜欢早朝这么多官员的场面,因为人数越多,有时候处理一件事情越麻烦,反而几个人能决定的话,通常效率就会更快。

明朝中后期形成内阁为主,大概也是这原因。

他今天听了会,基本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重要的事情,都有昨天批的折子上出现过。

就算有重要的事,有时当场也要争论下,很难决定。

比如今天,他想疏通运河,兴修水利,下面赞成和反对的都有。

反对的人觉的刚刚打完大仗,不宜劳民伤财。

赞成的人觉的对国家有利,需要进行。

朱高煦不想和他们讨论下去,觉的是浪费时间,因为下面这些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还是要靠皇帝来决定。

当然了,原历史到明中后期,大臣们敢顶着皇帝干,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

“肃静。”突然宦官钟显唱了一声。

众人抬头,这才发现皇帝在招手。

四周顿时慢慢安静下来。

“今天在场的官员,都有马车吗?”朱高煦突然问。

人群犹豫了下,很快有大臣站出来,回陛下,臣没有。

这大臣朱高煦也不认识,但能站出来说话,应该四品以上。

接着发现很多人脸上表情复杂,应该也是没有马车的。

当然,有些住的离皇帝近,确实不需要。

“朕最近上朝。”朱高煦缓缓道:“发现有部分官员都在打哈欠,应该前天晚上,没有睡好。”

众大臣顿时表情各异,有人脸上已经露出慌张之色。

“臣工们觉都睡不好,如何为大明帝国,如何为朕效力?”

下面一片寂静,无人敢出声。

“朕想来想去,需要改下上朝制度。”

还好今天解缙不在,不然这家伙要说这是祖制,轻易不能乱改。

朱高煦见众人不出声,知道自己还是有点威望的,必竟把另一个有威望的明纣王给干翻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