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52章 陛下必然是千古明君

第452章 陛下必然是千古明君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9 15:25:24

洪熙二年二月,朱高煦在华盖殿召见了夏原吉,同时在场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毛信。

朱高煦决定开启全面田税改制和分配。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重新分配,按田发册,放后世,就是叫‘确权’。

即朱高煦要把包括皇田在内,大明所有的田,现在一次性全分配掉,然后登记到各人名下。

夏原吉开始没听懂,便问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朱高煦想了想,道:“简单来说,叫‘确权’,即确定田地以后的归属。”

“咱们大明立国以来,无论哪任皇帝上台,或有新的藩王出现,或遇重大庆日,大谢功臣等,身为皇帝大手一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田赏赐出去。”

“那朕想问问,这些田都是哪来的?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

夏原吉当即大声道:“这些封赏的田,要么就是皇田官田,要么就是军田,甚至还有民田。”

皇帝把天下所有田看成是自己,想赏给谁就赏给谁,这句话夏原吉没说出来,但也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皇帝果然道:“大明皇帝把天下所有的田当成是自己的,想赏给谁就赏谁。”

“朕勉强算是个明君。”

夏原吉这个从来不拍马屁的人,脸色一正,沉声道:“陛下必然是千古明君,远超唐宗宋祖。”

夏原吉从皇帝进京之后,才与朱高煦相熟,短短两年不到,他已经很肯定的认为,皇帝是真心为大明天下,和大明百姓着想的,只要一直这么干下去,肯定能成为千古明君。

皇帝或许有很多事情干的非常无耻和缺德,但夏原吉认为,只要是为了大明天下和百姓,皇帝其他所有见不得人的勾当,都可以忽略不计。

能得到明初有名的贤臣夏原吉这么称赞,朱高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夏部堂过誉了。”朱高煦嘿嘿而笑,但马上又脸色一正:“但朕不能保证将来的皇帝会不会跟着朕的想法来治国。”

“所谓一个师傅一把尺,每个皇帝治国理念都不一样,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明君和昏君或庸君出现。”

“朕就在想,在有生之年,把天下所有的田分配到各人,确定权属,制定法律,那么将来侵吞百姓田地的事,不敢说一定不会发生,必然会减少很多。”

理论上,只要大明不亡,大伙的田地,肯定安全的属于自己。

夏原吉被皇帝气魄气震动,表情非常动容。

“陛下此举,将名震烁古,功超秦皇汉武。”夏原吉起身,横走了几步,深深的向皇帝跪下磕头,表达了他的尊重之举。

秦皇汉武武功盖世,无人能及,但朱高煦这步确保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远超前朝所有皇帝。

因为从秦皇汉武开始到明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是拥有天下最富足的田地,皇帝也把天下所有田看成自己私人的。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统治阶级最喜欢听的一句话。

而朱高煦,还田于民,确权立法,将来必然留传史书。

夏原吉跪下磕头的时候,华盖殿某个角落里,史官们正在奋笔疾书。

“陛下还田于民,确权立法,诚感夏原吉,磕头大拜,原吉颂其为千古明君--”狠狠的把朱高煦一顿夸。

等夏原吉起身后,朱高煦和他谈了谈细节。

朱高煦决定把大明现在所有的田分完,然后登记造册,大明原本有黄册,他现在要造红册。

把全大明所有田分配到各人名下,写入大明律法中,以红本确立田权。

以后的大明皇帝就没田了,你想分封都没有田分封,要么去拿钱买。

当然,以后可能查抄犯人会有收获,所以朱高煦还会立法,凡查到田产,立刻拍卖,决不给官府和皇室留一块田。

“朕的第一步,就是把所有田分掉或卖掉,第二步,统一征税。”

“现在干第一步,由锦衣卫与你们户部配合,为天下所有良田,确权。”

确权,就是确定主人,然后制定红册。

夏原吉马上道:“要是有新屯出来的新田呢?如何确权?”

“谁屯的归谁,朕当然希望屯的越多越好,田越多,咱们收的税就越多。”

夏原吉点头,如果这样的话,原意开荒的人,应该挺多的。

确权原本是比较麻烦的事,但好在从洪熙元年开始,朱高煦就要求户部统计天下粮田,包括还有大明黄册可以参考。

现在官府要做的事,就是通知全天下各县府,制定红本,按田确权,给大伙换个新地契。

“拿过来。”朱高煦这时伸手,毛信赶紧递上一个红本本。

朱高煦递给夏原吉:“这是朕让人定制的田地红本,朕取名‘田地证’,夏部堂看看,还有没要改进的。”

夏原吉笑眯眯接到手上,入手发现有点沉,封面居然还有点厚,像是羊皮纸。

正面写着几个大字:“大明田地证”,下面有行小字:”大明洪熙二年制,世代有效。”

打开后的左边是幅图,按朱高煦说,这是将来该田地的大小模样,会画在上面,若大面积的,会写四址,东起哪里,西止哪里,南到哪里,北到哪里。

右边写了很多字。

最上面是:此证为大明山地、林地、水塘、粮田等各种各种田地权属证明,大明田地为私人所有,不可侵占,可以买卖交易。

朱高煦道:“以后户部在各地都要派驻机构,专门负责田地交易,并从中收取交易税,并在各地设定最底价格,以防侵占。”

“最低价格不一刀切,按各地实际情况,经济人口来确定,比如京师附近的粮田可能会卖到五十两一亩,广西那边,可能只有十两一亩。”

朱高煦设定最低价格,是为了防止朝廷官方侵占百姓利益。

比如明朝也有拆迁,假设百姓的田卖给官方,有了明确的最低价后,至少不会被极低的价格收购。

“陛下要户部在各地派驻人员和成立新机构?”夏原吉听到了最关键的:“这不是又要好多钱?”

朱高煦点头:“朕要在地方成立税务司,专门负责收税,并由户部直管,不受地方管理。”

他以后要收农田税,商业税,海关税,肯定要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

朱高煦向夏原吉解释了下,这个部门专门是收税的,到时一部份划归中秧,一部份留给当地自支。

“我大明一千多县,每个县有十个吏员差不多,负责人一名正九品,副职一名从九品,其余不入品级,俸禄从税中支出,不占地方开支。”

这就是要为大明突然增加一万多公务员。

夏原吉听的嘴角微抽,有点心痛开支,但想想,这一万多人是为了征税,总算还能接受。

这是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为大明增加官员,一口气增加三千多九品官。

但夏原吉也认可了,因为这些官吏的增加,就是为了以后的征税。

皇帝不但要征粮税,田地买卖也收税。

“田地买卖,咱们收多少税?”夏原吉这时问。

皇帝道:“每次田地权属变更,收工本费一钱。”他指了指红本,制造这个本子,也是要钱的。

夏原吉嘴然一抽,皇帝真是——精打细算啊。

“另外售价的二十分之一,为税费,由卖家出。”朱高煦笑道。

皇帝真是黑啊,夏原吉心里又默默的想着,这意味着如果购买二十亩田,还要多交一亩田的税。

接着皇帝又一挥手,毛信递上来一堆资料。

夏原吉打开,发现像是女人写的。

“这是朕口述,由贵妃写录。”

夏原吉表情不变,认真看了起来。

开始看的还是眉目舒展,好像比较开心,看着看着就眉头紧锁了。

前面说过,大明朝税各种各样。

通常官田每亩税为五升三合六勺,民田减两升(即三千三合六勺),重官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因为犯罪等被查抄的)一斗二升。

军田比官田民田更重,但现在已经被统一改为一成,按成不按实数。

朱高煦这样的改制下,如果缺收和欠收,自然也收不了多少税,对军户们压力很小。

如果按大明以前的实数征,万一天灾年间,没有收成,百姓还是要交实数,那怎么办?要么卖儿卖女,要么往外地逃呗。

所以夏原吉觉的皇帝按‘成’征收,比较人性化,虽然军田一成,远远超过官民田。

但军户们现在收益比以前强,所以军田征税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官田因为属于官府管,这次朱高煦全部要分配掉,所以也不是难点。

难点是民田。

去年朱高煦和夏原吉谈过,当时民田税收还是以亩三升三合六勺收,今年开始,朱高煦也要改。

两亩以下,不收税。

两亩到十亩收税二十分之一。

十亩以上——到五十亩,收十分之一,即一成。

五十亩以上,就是不民了,朱高煦认为可以当是小地主或官员。

税两成。

这样夏原吉看到的田税就出来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