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89章 我大明四周没有能打了

第489章 我大明四周没有能打了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9 15:25:24

洪熙四年(1411)年元月一日。

今天上朝前,官员来的比平时要早一刻钟,因为皇帝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吹风,要实行新政,内阁制。

所以大伙都在讨论这件事,今天宫门还没开,外面已经吵翻了天,搞的后来还是左都御史李默叫了一声,肃静,宫门外面,大伙安静下,现场这才稍微好一点。

等上朝之后,皇帝当然不在御案位置,正常情况下,一会皇帝会出现,然后众人齐呼万岁,接着宦官钟显或亦失哈两人之一会高唱,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但今天情况变了。

众人刚刚各自站到自己的位置,突然四周涌出大量的宦官和宫女,然后都在搬桌子凳子。

一会功夫,在众人目瞪口呆中,宦官们在御案的前面,放了三张桌凳,然后左右各一排,围成月牙形,把百官包裹,一共放了十七张。

等摆好后,亦失哈这时出现,高唱道:“请内阁就位。”

刷,黄福涨红了脸,有点不习惯。

正中间与皇帝御案一条直线的桌子上面,放着黄福两个字的席位牌。

那位置和皇帝一条线,背对着皇帝,黄宝真的看的目瞪口呆,不敢相信。

要不是皇帝御案比较高,黄福真不敢坐不去。

“黄大人?”次辅侯海这时笑眯眯的拍了下黄福:“请上座。”

“咳咳”黄福抬头对着亦失哈:“今天陛下不早朝吗?”

“陛下有事,晚来一些,陛下有口谕,请诸位臣工先上朝,陛下稍后就来。”亦失哈道。

黄福没办法,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当他背对着御案坐下去的时候,先是感觉如坐针毡,但片刻之后,一种很爽的感觉就涌上心头。

此时他面对着诸臣,还高坐在场,确实感觉很好。

黄福坐下后,另十六位内阁成员也纷纷坐下,锦衣卫指挥使毛信在最外围。

所有人都有桌子,上面还有笔和纸,接着宦官们陆续给他们上茶。

下面的百官看的目瞪口呆。

但就在这时,又有宦官上前,全部都拿着小板凳,然后每人发了一个。

大伙狂喜,咱们也能坐了?

其实秦汉之后,一直到北宋之前,大臣们上朝都是坐着的,现在皇帝给所有人发了小板凳,大伙还得感恩戴德。

但不是内阁的待遇差多了,只有凳子,没有桌子,更没有笔和纸,也没有茶。

尽管这样,大伙突然坐下,还是有点不习惯。

“有事启奏先起立,多人启奏,由黄大人先选。”亦失哈先讲新政纪律。

他话音刚落,有人就站了起来:“下官有事启奏。”

皇帝不在,这人不说臣,说下官。

大伙抬头看去,原来是大理寺卿汤宗。

这个汤宗以前做过北平按察佥事,在北平时,朱高煦就认识他,但和他不熟。

靖难前,汤宗弹劾当时的北平按察使陈瑛和北平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张琏等人接受燕王府贿金。

不料朱棣靖难成功后,陈瑛受到重用,反过来弹劾他。

但朱棣以“帝王唯才是用,何必论旧嫌”为由,让汤宗躲过一劫。

但没多久,汤宗还是被找了个罪由,降为刑部郎中,接着便曾出任苏州知府,苏州原本税赋就高,而他在任上时,苏州连年水灾,民众流离失所,逃亡严重,拖欠的租税达一百余万石,汤宗不忍催逼百姓,通告富商出米代为交纳。苏州富商知道他爱民,不出三个月便交纳完毕。

所以说,明初时的富商还算有点仗义。

但没多久,朱棣又把他贬为禄州通判。

朱高煦登基后,首先找被朱棣贬过的人,然后在黄淮的推荐下,看到此人的资料,见他在苏州知道爱民,让富商替百姓出税,就知道是个好官,所以立马重用,任其为大理寺卿。

原历史汤宗也是在黄淮的推荐下,在永乐八年进大理寺,后来也做到了大理寺卿的高位。

汤宗上奏明年的大理寺自支用银,九千九百九十九两。

汤宗要求的自支用银,是朱高煦登基后核给各衙门的公务经费,根据各衙门人手数量和事务繁忙各不相同,每年年初上报,年末用不完的,就累积到明年。

大理寺卿的汤宗去年报了一万两。

说实话,这数目真不多。

相当于后世最高\法\院这样的部门,全年开支才一万两,真是少的不能再少。

今年改了新政,户部尚书可以决定一万两以下,汤宗就使了心眼,上报九千九百九十九两。

刷,全场所有人瞬息看向户部抠门尚书夏原吉。

去年朱高煦没放权,就是一百两银子都是朱高煦批的,今年放权了,大伙都想看看会怎么样。

汤宗自认为自己与夏原吉关系也不错,所以少报一两。

不料夏原吉闻言立刻翻起白眼:“我记得你去年还有一千两百十八两七分六钱没有用完吧?”

“。。”汤宗涨红了脸,你这,你这也记的太清楚了?他自己都不记得,只记得余下一千多,至于一千多少,根本没记住。

“夏尚书,这和今年没关系吧?”汤宗道。

“怎么没办法,你去年才用了八千多,还有余钱,今年最多批你七千多。”夏原吉道。

“。。”汤宗顿时又羞又怒。

老夏咱们平时喝酒的时候挺好的,你这过份啊,真拿鸡毛当令箭?

他看向首辅黄福,黄福眼观鼻,舅观心,正在看着桌上的纸,一声不哼。

“陛下驾到--”就在这时,钟显的声音响起来。

汤宗顿时大喜,皇帝很好说话啊,去年就是皇帝批的。

朱高煦姗姗来迟。

全场所有人起身,黄福他们也转过身,先拜见了皇帝,三呼万岁。

等他们拜完,朱高煦笑道挥手:“众爱卿平身,继续,继续。”他坐在御案上,打算先看看再说。

汤宗立马道:“臣启奏陛下,请求自支用银一万五千两。”

他直接提高五千两,因为一万两以上,就不是夏原吉说了算。

朱高煦笑道:“你和朕说也没用,内阁会处理。”

涉及到一万两以上,由首辅,两位次辅加户部尚书四人商量,并且一定要有首辅或户部尚书同意,如果仅两位次辅同意,是不行的。

户部尚书夏原吉立马道:“我还是那句话,批你七千五百两。”

汤宗气的半死,只能瞪着侯海、杨溥和黄福。

这汤宗为人比较正直,黄福以前和他关系也错,他想了想后,转过头对着皇帝想说话,不料皇帝直接摇手:“你内阁办你内阁的事,不用事事问朕,那朕要你们何用?朕想说话的时候,自然会说话。”

黄福便转过身,先坐正了位置,沉声道:“大理寺的事情从今年开始,按新政来,会变的很多,去年用的七千多两,今年肯定不够。”

“且汤寺卿为人正直,从不假公济私,-——本辅以为,今年一万五千两,妥当。”

四周很多官员纷纷点头。

夏原吉听完后,脸色也在犹豫。

因为他刚才没想到今年开始新政,四品以下官员,都有大理寺参与审案,事情要多了。

且按新政,民间涉及到杀人案,大理寺也必须参与复审。

黄福说完,看向左右侯海和杨溥。

侯海当然知道皇帝心意,肯定是站皇帝那边,他想都没想:“下官附议。”

汤宗大喜,只要有两人同意,且有首辅即行。

杨溥都没来的及说话,他苦笑道:“妥当,妥当。”

夏原吉翻翻眼睛,没再反对,毕竟反对也没有用。

汤宗刚坐回去,下面都是纷纷要求启奏。

黄福按站起来先后顺序点名,第二个点到的居然是李景隆。

李景隆在洪武时为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建文时依旧掌左军都督府。

永乐时还在左军都督府。

这次朱高煦改制,新成立大明军队三部,司部令、后勤部、参谋部时,他为司令部副总司令,(总司令为皇帝朱高煦。)

司令部下面又分步兵司,骑兵司,水师司,炮兵司。

三部功能和五军都督府有点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司令部主要是平时调任升降大明官将和兵士,战时选择兵员和将领(而训练,征兵和退役安排还归兵部)。

后勤部则负责后勤保障和物资包括军械打造,储备。(原兵部工部的相关军械的职能被统一到后勤部)

参谋部是制定作战计划,情报分析,及查处犯罪军官士兵。

李景隆道,今年水师想添加二十艘两千料大型战舰,请求拔银六万两。

这个就有点学汤宗了。

这会明军两千料战舰造价,加工价,和配套火炮等,总成本大概三千两左右。

李景隆报了六万,正好在内阁议程内,也不用皇帝决定,更是直接抛开抠门的夏原吉。

夏原吉听到六万两三个字,脸就黑了,只见他赶紧扭头,他右边坐的工部宋礼,左边是次辅李默。

“别同意,别同意,这么贵,李景隆懂个屁水师,我大明水师已经很强。”

他当庭劝别人不要同意,一口一个我大明水师已经四海无敌了。

黄福也愣了下,好像最近四周没有一个能打的,还要造这么多两千战舰干什么?难道是皇帝的意思?

也没理由,皇帝要造,去年就提了。

他也扭头和众人商议,现场顿时闹哄哄的。

但皇帝之前说过,一件事要尽快决定,不要拖三拉四。

黄福他们一碰头,很快否决:“大明现在水师无敌,工部侯尚书说两千料船,现在总计有六十八艘,不能再造了。”

李景隆闻言脸涨的通红,没想到出师不利。

来之前,他对着司令部一些水师军将都是拍着胸脯的,没想到被反驳了。

他突然想到刚刚汤宗的事,又赶紧道:“那臣申请十一万两,包括二十艘两千料战舰,五百门重型火炮-——”他一口气多报了很多东西,就是想把价钱抬高,请皇帝决定。

十万两以上,皇帝可以做主。

顿时,刷,所有人看向皇帝朱高煦。

朱高煦不动声色的道:“朕也觉得不妥,曹国公想清楚再说比较好。”

李景隆的脸色更难看了。

皇帝接着道:“关系到大量的费用,最好列个单子,明细,用途,再上报,你空口说说,朕怎么知道你要五百门火炮干什么的?打京师吗?”

“哈哈哈。”大殿里一片笑声。

“有这么多炮兵能用吗?水师淘汰的船怎么处理?你们都考虑了吗?”

“地方上如果想用十万两,也学你随便说说吗?”

皇帝一开口,众人给纷点头,感觉有点道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