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98章 皇帝年轻时也很苦

第498章 皇帝年轻时也很苦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9 15:25:24

“你默录的时候,切记不要修改任何一个字,一切都按实录写。”

“因为-——”说到这里,毛信脸上也露出害怕的神色:“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们身边,还有谁会是陛下派去的人。”

赵真回忆了下,当时两人在教室里的对话,现场有点吵,全班五十几个同学,但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有同学。

谁敢说这里面没有陛下另外派的人?又正好听到了?

哎,赵真长叹了声,写道:“秦汉说,确实投入太大,感觉没有必要。”

他不敢乱改,如实写录,不过在写到与齐大雄和好时,稍微加了点修饰,有点吹捧秦汉为人处事,不记恩怨,还交了朋友。

两天后身在京师的朱高煦就拿到了关于儿子的记录,正如赵真所想的那样,三个儿子都在外面,谁都可能成为太子,就是妙锦的儿子现在还小,将来也不一定。

主要还是看后面他们的表现,当然,朱高煦心里最看好的还是长子朱瞻壑(秦汉)。

瞻壑不但身高外貌像他,性格也和他相似,是属于很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也是属于比较会演戏的,可以扮可爱,也可以装沉稳。

三个儿子中,韦沫儿的次子朱瞻圻性格圆滑,在宫里对谁都很有礼貌,但大伙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很难与他交心,不像朱瞻壑,若是装傻,别人还真看不出。

三子朱瞻城其实年纪比朱瞻壑还大,不过当时因为要保护景姝,宁是变成三子,年龄也改小了。

瞻城性格耿直,忠厚,善良,朱高煦其实最喜欢这个儿子,但当皇帝,这样的人是很吃亏的,而且这种人当皇帝,未必是百姓和社稷之福,有时候好心反而会做坏事。

所以朱高煦心里理想的接班人,还是性格比较像自己的朱瞻壑。

此时毛信也在他身边,朱高煦看完后,笑眯眯合上密信,想了想道:“还需多给他磨练,瞻壑常年在宫中,不知外面人心险恶,朕还是那句话,只有吃的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毛信脸色大变:“陛下还要让大皇子受苦?这才刚出去呢?”

“这算什么苦?伱知道朕十一岁的时候在干嘛吗?”朱高煦板着脸道。

毛信无语,心想,陛下你不是在王府好吃好喝的呆着吗,应该没上战场吗?

“朕那会平时上课,放学补课,周末还要各种补班,暑假寒假都没有休息过,上午毛笔字,下午学画画,晚上还要学下棋。”

“。。”毛信。

“就这样最后连个211都没考上。”

“为了考公,朕租了个学习室,只有八平方,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关掉手机信号,除了刷题,坚决不上网,历经三年才上岸。”

毛信眨着眼睛,不知道皇帝在说啥,但听起来,皇帝以前,好像吃过很苦似的。

皇帝好像突然有点激动,说到这时,突然想起来,回头指着那史官:“刚才朕说的那些,都删掉,删掉。”

史官也是一脸蒙,因为皇帝说的很多话,他都没听懂,也不怎么记。

当下赶紧点头:“是,陛下。”

“陛下辛苦了。”毛信只好道,确信皇帝年少时,也很辛苦。

——

五月份,毛信的叔叔毛雄来了。

毛雄也是高阳郡王府的老功臣,当年第一批投靠朱高煦的。

讨逆成功后,被封为北平侯,但没有安排具体的职位。

一来他以前是商人,二来毛信已经是锦衣卫指挥使,毛雄这样的干地方官肯定不行,但军将又不适合。

但他一直和杨立山两人在一起,帮朱高煦在干经营的事。

当时海路杨立山叔侄,陆路毛雄叔侄,是帮朱高煦赚钱的两个主要帮手,杨立山现在还在海上跑商,陪着郑和,没有回来。

朱高煦先把毛雄召回。

毛雄投靠朱高煦时,才三十多岁,这会刚过四十,但两鬓都有些花白,看的出这几年确实非常辛苦,当然,朱高煦也没亏待他,除了他自己被封,分得粮田享受俸禄。

其子娶了典盛女儿,现在是地方知县,他还有个女儿嫁给了福建都指挥使贺如虎,一家子都是勋贵。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毛雄进宫看到皇帝也是很激动,立刻磕头。

“快起来,快起来,来来来,这边坐。”朱高煦已经快一年没见过他,笑道:“怎么感觉你又老了?你可不能太辛苦了。”

“臣还年轻,还能替陛下再干一百年。”

“朕再活一百年,就成老妖怪了。”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毛雄坐定后告诉皇帝,过去一年他跑了趟黑羊王朝(原帖木儿帝国所在)。

那边原先是帖木儿帝国占领,自去年沙哈鲁在山西惨败,百万大军最终逃回去不到三分之一。

帖木儿帝国国力一落千丈,各仆从国也纷纷要独立,土库曼人从亚美尼亚来到当地,并借着当地权力真空,速度占据了原帖木儿帝国控制的大半区域,在洪熙四年五月,还打败了从明朝回军的帖木儿帝国。

毛雄去黑羊王朝的时候,大明和沙哈鲁还没打起来,只知道沙哈鲁已经进入明境。

当时他奉命前去,也是朱高煦想看看当地的势力和环境,想着万一打不退沙哈鲁,可以在沙哈鲁境内搞点事情。

毛雄假扮南洋商人,在波斯一带转了一圈,回来后沙哈鲁都被明军灭了。

此时他因自己的经历,向皇帝提议。

“从旧港(马六甲)去黑羊王朝,顺风两个月内能达。”

“我大明的丝绸到了那边可以卖二十倍价格,白糖可以卖三十倍的价格,他们对丝绸和白粮,十分看重,也是我大明最火的商品。”

“回程可带当地的地毯、金银工艺品,均可在国内卖到高价。”

“对了,陛下要找的东西,臣也带回来了。”

毛雄说罢,小心翼翼从袖子里摸出一个竹形圆桶,然后递给皇帝。

皇帝接到手上,还没打开,就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他笑着打开,问:“当地人叫这什么?”

“石脑油(naphtha),来自于波斯语naft或nafátá(流动)”

毛雄还算厉害,能鹦鹉学舌,说了句番话。

他说那边有拜火教,善长用这个,naphtha,点燃后可以烧很久,还有他们用的雕刻,好像就是皇帝说的用沥青做的,但当地不叫沥青,说罢毛雄又从另一个袖子里摸出一个小包裹,打开后,果然是一块小小的沥青。

朱高煦拿着石油和沥青,来回在宫殿里走着。

八世纪时,新建的巴格达城已经用柏油来铺道路,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naphtha)

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马可波罗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而大明,到现还没有自己的油田。

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因为很多事情和大明的人讲,他们都不懂。

像毛雄,很显然认为,拿着丝绸和白糖到那边,更能赚到大钱。

“你来回一趟近一年,也跑的太辛苦,休息下后,等召见,再到宫里来。”朱高煦道:“朕要成立商业部,筹建几大集团公司,以后专门负责赚钱。”

“臣遵旨,多谢陛下。”毛雄欣喜道。

等过了几天,朱高煦叫来内阁成员,商讨了自己的商业部的改制计划。

商业部下设三大司,盐业司、糖业司、海上贸易司,矿业司,负责管理四大集团,大明盐业集团,大明糖业集团,大明海上贸易集团,大明矿业集团。

这次改动比较大,内阁们纷纷全力支持。

因为之前除了盐利是朝廷有管理,糖业和海上贸易,几乎就是皇帝私人在干,皇帝每年会拿一部份利润出来上交户部,大头还是皇帝拿去了,即便是盐利,现在还有部份在海边卫所手上,不是全部归朝廷所有。

这是因为当年朱高煦起兵时,为拉拢广东和福州两地官兵干的事。

但这几年,朱高煦先是军屯分离,把军户和家属分开,仅军户晒盐就有点累了,很多人都干的不爽。

现在借这几年皇权巩固,朱高煦决定拿盐利先开刀,正式改制。

盐业历来都是朝廷管制,但历古朝代都不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即便是后世,也只占朝廷总收入的万分之二到四。

这收入是相当低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万亿收入就两到四亿。

朱高煦到大明朝来时,当年全国收入二十多万亿,按比,也就一百亿不到。

而在原明朝,朝廷发盐引来换收入换粮,因各种宗室官员侵占,所得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宗室官员侵占少了,但难保将来不会再卷土重来,所以朱高煦打算拍卖全国盐田,盐证。

和他用青楼的套路一样,把全国现有盐田中的百分之九十,按面积设证,十年起拍,卖与商人。

朝廷除了一次性收十年拍卖费,再按面积收税,同时限定盐价范围,不能让盐价飙升。

朝廷自留百分之十盐田自己经营,以做为和商人盐田经营的对比。

大明盐业集团,就是自营的全国百分之十。

这百分之十,基本是广东福建两省以前军户,这次朱高煦给他们一次选择。

愿意退役的,以后进入盐业集团,转身国企,专门干盐业,拿高工资,不用打战。

不愿意退役,继续当兵,但以后,不能经营盐业。

结果大部份都选择进国企,退役,朱高煦借着这机会,又裁了上万军人。

自古以来盐就是暴利,朝廷传出拍卖盐田,顿时天下震惊,各地商人纷纷涌跃报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