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555章 重要的改制

第555章 重要的改制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20 11:10:13

礼房掌典礼、上下关系(即上级来人迎接招待,以及本府到县以下走访探查)、官员任职来往迎送、驿站和通信。

礼房很多原本的功能被切除,但新增了驿站和通信,管理的人和事又多了很多。

刑房掌刑法、狱讼,包括关押犯人,和问罪斩首等。

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包括各类仓库的建设维护。(军事仓库除外)

刑房和工房的功能和以前差不多,只是说的更加详细。

学房掌科举、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这块是从以前的礼房剥夺出来的。

现场的教谕、教授们听到眼睛一亮,感觉到自己权职似乎也变大了。

科房掌各种工匠管理、本地科技发明创新、部份军事工具器械的制作维护(比如西征和北伐时的武钢车,抛石机、各种冷兵器)、农具建造等。

医房掌当地医院,主要负责当地医生,医士,护士的培养、管理,当地疾病的治理,包括瘟疫的管理。

捕房由部份衙役和巡检司并入,掌当地治安、破案、捉拿犯人、处理百姓纠纷,打击各种犯罪、城门守卫、驿口检查,并负责与当地锦衣卫联系。

税房掌当地各种银钱税收(粮税和实物税归户房),基本就包括了商税和海贸税,有港口的府县,还要负责港口检查、进出税收。

秦汉说完十二个房的功能,现场和官员们纷纷脸露喜色,因为这次扩了很多官,意味着要多很多司吏,很多人可能都在想,可以推荐自己心腹或亲属了。

毕竟现场有一半官员都是本地人担任的。

秦汉这时又道,县级以后和州府一样,设十二房。

每房设司吏一名,副司吏两名,典吏六名。

现场这下哗然。

因为以前明朝各府,每房为司吏一名,典吏两名。

没有副司吏,更不会有六名典吏。

立刻有同知惊问:“六房变十二房,一房吏员从三人变成九人,这要多几倍吏员,从哪来?要新招吗?”

秦汉摇头:“不新招,按朝廷律,有五分之一从今年新退役将士中抽取,另五分之四由原各房杂职中经考核录取,首先的要求是,都会识字,上过小学,中学的优先。”

现场再次哗然。

以前的杂职没有编制,都由当县里和府里自己说了算,各房司吏都能决定人选,本地人甚至可以安排自己儿子,侄子,家属亲人进来。

很多人还真是没上过学的人。

现在朝廷改制,由杂职中晋升吏员,经过简单的考核就能录取,其实是个捷径,但识字这关,估计能打掉很多关系户,特别是本地官吏的亲属,顿时现场有很多脸色不好看了。

洪熙立朝十几年,下面县府中其实不少杂职都是三四十岁的本地人,很多甚至是以前的青皮,比如巡检弓兵就由大量青皮担任。

更多的都是本地官吏的家属,而三四十岁这个年纪里,不识字的太多了,都是从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过来的。

从杂职到吏员是一步飞天,这么好的机会,却要考核,还要识字,本地官吏意见是相当大。

但苏州是朱高煦的试点,前几年调迁了大量官吏,现场的人里,本地只占三分之一,所以虽然之消息让人不爽,但大伙相互看看,并没有人敢起来出声。

而像有的僻远地区,如云南、陕西等地县府,大量基层本地官吏,还保持着,朱高煦要这么干,反对的声音会有很多。

就在这时,秦汉又爆出个重磅炸弹。

“以后朝廷地方没有官吏之分,改制之后,官与吏一样,都称为朝廷工作人员,只分品级和职务,不分官吏。”

“啥”现场顿时炸锅了。

以前官和吏有区别,是因为官要参加科举,而吏是大部份科举失败后,才得到的机会,还得有人。

现在不分官吏,统称朝廷工作人员,直接把吏的身份重重的提了上来。

而关键是,刚刚秦汉还说了,要用很多杂职中,提拔吏员。

这意味着,很多杂职,可以一步登天成为官员。

这个消息太劲暴,现场反应有点大,有官员脸都红了,激动道:“如果衙门里的杂职也能与我们官员一样,那我们寒窗十年的辛苦何在?意义何在?”

他的意思,老子辛苦读书十年,又参与科举,才得到个官身,现在皇帝随便改改,就能让人转身为官,公平吗?

秦汉知道会有人反应激烈,马上道:“杂职中还得参与考试,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晋升为吏。”

“官吏本来就是一体,大伙干的事也差不多,原本就不该分官和吏--”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那官员激动道。

“砰”秦汉猛的一拍桌子,把所有人吓一跳。

秦汉身材高大,本来看起来就像军人,现在突然发火,众人也是惊到了。

“自古以来自古以来,时代在进步,现在已经不是洪武了,是洪熙了。”秦汉怒道:“你跟本官说自古以来?”

“商汤前除了部落头人,其他都是奴隶,你要不要朝廷按商汤之前来?”

“洪武前你有机会坐着这里听本官训话?”

“自古以来伱能拿现在这样的俸禄?”

“你是要回到以前是不是?”秦汉最后厉喝,瞪着那官员,你和我说自古,是不是想回到以前?

现场一片安静,那官员被喷的一言不敢出,憋红着脸,低着头,也不敢看秦汉。

“天下刚开始有文明,类似的官员都是头人们直接任命,都是亲属心腹。”秦汉缓缓道。

“然后就是勋贵王族统治天下。”

“隋朝时正式开启科举,才给你们这些普通人一些机会。”

“现在你们自己参与科举了,当官了,就不给别人机会了?看不起别人了?”

那官员头更低,大气也不敢喘。

“如今大明盛世,威加四海,远超诸朝。”

“陛下不计成规,唯才纳举。”

“不管什么人,只要真心为了百姓,为了大明,都可以为官为吏。”

“你是嘉定主薄是吧,本官记着你,将来你要是干不过一些杂职升上来的人,我看你没有脸继续当这个主薄。”

秦汉把他痛骂一顿后,见众人没了声音,又继续道:“这次改制之后,主要是人员可能会有增减。”

按他刚才的说法,仅知府衙门,现在有十二房,每房九个官吏,这就有108个人。

加知府,两同知,衙门里官吏现在达到111人,这已经比秦汉刚过来时还多了些。

有人已经开始盘算,怎么从杂职中提拔自己心腹或家人,成为官吏。

另外苏州原本还有五百多杂职,杂职的称号前面周伟都报过一遍,乱七八糟又多又乱。

秦汉则把他们细分,原三班和巡拦、捕衙、弓手等分归刑房和捕房。

其中刑房分了二十多人,捕房分了二百四十多人,捕房一下子变成人最多的一房。

但他们还兼着以前巡检的功能,所以这些人也是必须的。

公房分了十二人,兵房、吏房、礼房都是二十人左右,户房有五十人多人,其余的分到学房,科房,税房等。

苏州人员总体相差不多,大概比以前少了三十人。

也就是说,后续要裁减三十人。

用秦汉的话说,优先裁减年纪比较大的,不识字的,家中条件比较好的。

最后这句话说的很多当地官员嘴角一抽。

因为之前的杂职里,基本都是沾亲带故,都是衙门里的各种亲属,或苏州城里的乡绅商贾请托,普通百姓也有,但真的少。

接着秦汉又爆出个重磅炸弹。

杂职以后也称朝廷工作人员,还可以经过考核,晋升品级。

这就意味着杂职以后也能升官。

有过刚才的震憾,大伙这次也不意外,也就是说,以后大明没有官、吏、杂职三种之分,都是朝廷工作人员。

差别也就是品级和俸禄。

秦汉当天把各县的人数也定了下来,基本与原来相差不大,苏州全府经过改制后,保持在三千人左右。

但秦汉最后道,这次改制之后,全苏州编制就固定了,以后呼州县,按每增两千人口,加一个编制的原则,人口没有增加两千时,按退休一个,递补一个的原则。

众人再次哗然,以前县令主簿们有点小权,还能为身边人和亲戚安排安排,现在是退一人进一人,满两千人加一人,这权是越来越小了。

会议散后,各县令要回去到本县去召开会议,决定人选,然后报上来,秦汉和两位同知会到各县一一查看,然后决定。

各县的人先纷纷离去,留下苏州府的一些官员在现场。

此时有位姓刘的同知和三个通判已经等不及。

因为这次改制把三同知改成两同知,另三个通判干脆没看到。

刘同知问:“敢问大人,还有一位同知和三位通判去哪?”

秦汉道:“现在就是和诸位说这件事。”

“府中十二房,由本官和两位同知各管四房。”

“公房、户房、税房、吏房,由本官负责。”

秦汉把另八个房分给两位同知,三人各管四房。

然后多余的一个同知和三个通判要去当房司吏,这个多余的同知人选,也早就选定,他拿出从省府带来的任免文书。

刷,几人顿时满脸通红,这不是降级了吗?

那个任命为司吏的,正是刘同知。

刘同知年纪最大,是洪武年间的进士,他是预感自己要被降,所以才问。

秦汉道,没降,你们的品级待遇还在,这也是照顾你们,以后朝廷没官吏,原本各房司吏就和你们差不多。

保留待遇和品级听起来不错,但当司吏管一房,肯定没有同知管四房爽,现场好多人垂头丧气。

接着秦汉开始任命十二房司吏。

当听到公房司吏严小芍时,现场有人惊呆了。

一个女的,而且是知府大人的妻子,当司吏?管一房?

这是朱高煦正式在大明任免女官。

秦汉沉声道:“有何不可?武则天还当过皇帝。”

“。。”大伙直接无语。

秦汉报完司吏,又把各司吏和几位通判留下单独一个个见面,谈话。

当天散会后,各官回到自己衙门,消息传出去,立刻整个苏州府都震动了。

现在苏州要多出好多官吏,并从杂职中挑选,人人都想一步登天。

而且以后杂职还能晋升官吏,这可不得了。

通判顾河是附近松江府人,永乐初进士,先在浙江当官,后调任苏州,到当地后任职后,他家中是举家迁移,也来到苏州定居。

此次他从通判降为司吏,权责小了很多,但秦汉也够意思,让三位通判先选,除了公房、工房、学房、科房、医房几个专业比较强的外,任他们先选。

三人最后向签决定顺序,顾河第一个选,选了捕房司吏。

现在捕房就想当于后世敬查局,据秦汉说,不但有独立的衙门,还有独立的经费和人事权。

他房里编制两百多,直接好比原来的一个知县,顿时原本不满的心,又终于平衡了点。

但秦汉说,捕房现在事务烦多,也不好干,希望他能干好。

顾河是永乐时的官员,自然不在意,心中还是以为和以前一样,没什么难事。

不过散会之后,还是有很多事情等他解决。

按编制,捕房有司吏一个,副司吏两个,典史七名。

其中一个副司吏要管巡检的事。

大明以前在各要道,关口,港口高巡检司,基本由当地青皮村中悍民等招募成为弓兵,负责巡检之事。

现在洪熙朝不这么干了,原巡检司所在地都撤除,巡检分派到各村,各保,成为片敬,每天都要下乡巡查,不再是去路口河道,而是去各村、各保。

大明现在二十户为一保,二百户为一大保,大保之上设村,取消了原来的里长制。

保长五年一任,任期到后,由同保二十户重选保长,保长没有俸禄,但保长家免税一成,免税等于就拿了俸禄,所以百姓趋之若鹜,都想竞争保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