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134章、宴无好宴

第134章、宴无好宴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4 21:18:03

不得不说,内阁首辅亲自领办清理皇庄、皇店的事,至少在最终方案下来之前的梳理工作,效率比以往或者之前预期中要快不少。

勋臣国戚过去抗拒、闹,凭的是什么?是皇帝担忧文臣坐大,所以要保“忠心不二”的勋戚,更要在意皇帝自己的内帑。

现在文臣是不是坐大了?不,国策会议设立之后,微妙的变化日益明显。

常朝也渐渐礼仪化了,过去经常在常朝上讨论的事,如今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国策会议。而那些小事,又随着六部之内事务“原则上准奏”的新规而不必惊动皇帝。

有十几个人争吵的国策会议,皇帝已经可以安坐在龙椅上把控裁夺。

相反,谁进入御书房,谁作为勋臣武将代表列席,谁拔擢到阁臣、九卿的级别,全取决于圣意。

朝廷顶层,因为闸口变多、水变活,文臣比过去更难抱团了。

皇权既然暂时稳固,勋臣国戚还凭什么闹?

何况他们大半都已经是废物。

“听说北镇抚使入宫了。”英国公张仑忧心忡忡地问崔元,“崔参策,王佐回京后将我们都拜访了个遍,询问我们和两广商人的关系,你能不能透个底啊!今日命妇觐见,陛下又把咱们勋臣国戚都召来,大家都很不安。”

要是以前,他们都叫驸马爷。

现在,他们喊崔参策,这是最近才慢慢兴起的、对阁臣九卿之外其余三个参预国策会议之臣的称呼。

崔元很无奈:“国公爷,许多机务不出御书房,您就别为难我了。”

“那怎么又先让我们在武英殿候着啊?”徐光祚看了看着武英殿内外的其他勋臣国戚,“不是我过于担忧,崔参政,五月朔日大朝会时你离京了……”

那个雷雨之夜,大朝会前夕,日精门的一把火让第二天参加大朝会的勋臣国戚们瑟瑟发抖。

其时公侯伯都被带去了乾清宫,而其他国戚和武将在武英殿中等候“赐朝食”时,徐光祚后来听说不少人一回家就换了衣服:那自然不是因为当日大雨淋湿的。

至于是冷汗还是什么别的,不得而知,总之那是一段令人恐惧而不堪回首的记忆。

崔元继续无奈地看着他们:“这么多勋臣国戚,乾清宫中自然是要设好了桌案,才传我等过去。”

“我们只是家中管事与两广商人有些来往,王佐来问时,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啊。”一旁的武安侯郑英也凑了过来,“崔参策,好歹让我们有点准备,等会见了陛下该怎么办啊。武定侯去坐营,一定有原因对吧?”

他说完就看向了蔡震。

“我什么也不知道!”

蔡震觉得再继续这么下去,他这个宗人令就要被吵死了。

他这个宗人令也很为难,他管的只是皇亲国戚。而崔元现在已经担任左军都督府掌事了,这些勋臣为了清理皇庄皇店一事还是找他。

崔元这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但也没办法,崔元过去实在太低调,属于勋戚中的异类,来往交流的倒是以文人雅士居多。

郭勋已经被降等了,朱麒甚至被除了世券,但这个消息只仅限于国策大臣所知。而世券每一副都分左右,勋臣留一份,另一份则存在宫中内府。

两人还要戴罪立功,朱厚熜也没有大肆宣扬让他们没面子。

崔元也在一点点的改变,他开口说道:“无需担忧,陛下宽仁,今日又是命妇觐见太后与公主,是大喜日子,怕什么?陛下御极数月内诸事繁忙,如今设宴召勋戚齐至,又岂会动什么干戈?”

“可王佐这个时候被召进宫做什么?”张仑胆战心惊。

崔元看着他:“我哪里知道?英国公,您这么担心王佐进宫何事?”

张仑讪讪说道:“不免多想嘛,毕竟王佐之前将勋戚都拜访了一遍。”

武英殿内大有杯弓蛇影之势,谁也揣摩不透陛下的用意。

而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是显眼的,因为他们身边没有朋友一起叙话。

低调了数月,督造好了正德皇帝的康陵,现在这位睿宗烈皇帝也已经发引下葬了,康陵督造一事正在由陛下委派内臣与户部、工部一起轧账。

若无问题,那便有一功。

但想到王佐之前拜访时的笑脸和问出的一些话,两兄弟如今不求有功,但求无事。

……

乾清宫东暖阁,王佐这是第一次面见皇帝。

骆安也来了。

“将朕比作湖广猛药这种话,你也记下呈奏上来?”朱厚熜似笑非笑地问。

王佐半边屁股挨在皇帝赐座的凳子上,恭声回答:“臣只知如实禀奏。”

他用您开玩笑,您斥责与否我可管不着,我替他隐瞒的话,那不是找死吗?

“伱们都不错。”朱厚熜笑了起来,“他请罪了,你也呈奏了。这趟南下,朕另外交办的两件事为何最近才呈奏?”

王佐弯了弯腰说道:“两广罪臣,陛下要留给张抚台审讯立威,臣不便亲自遣人讯问。张抚台交给臣的供述,臣自然还需核查一遍,故而延误了一些时日。”

“到勋戚府中都走了一遍,当面对质?”朱厚熜看着他,“有些人与两广并无生意往来。”

“都是国之柱石,臣索性全都走一遍。自然不是对质,陛下既然准了臣之请,臣是拜访帮抚宁侯带带话的。有生意往来的商量一下如何处置,没生意往来的帮抚宁侯要一要子弟家将去两广用事。一来掩人耳目,二来也能让他们有所收敛,不在此时给陛下添忧。”

朱厚熜嘴角挂着笑容:“石宝那边呢?”

“虽已做了安排,如果还收到石指挥的密报,这件事便不算能复旨了。有梁公相助,石指挥的人眼下是都有了妥当身份,撒到了南洋。只是海上风浪莫测,还是折了七个人。”

朱厚熜收起笑容点了点头:“你把家小都安排好。”

“臣知道。成年的在京效命,安排了安稳差使。年幼的都养着,送到卫学里去了。”

“说到锦衣卫的卫学,陆炳和严世蕃如何了?”

皇帝再次当面问起,王佐凛然回答:“陆小千总武艺的底子打得很好,原先只是学业上颇令先生头痛。严首席的公子去后,两人倒成了好友。严公子家学渊源,才智和精力都非凡,现在陆小千总倒是听他劝在用功补习。严公子则说之前吃了败仗,因此向陆小千总讨教拳脚。”

“……且看这对活宝将来如何吧。”朱厚熜想着陆炳和严世蕃一起勾肩搭背的模样,心里觉得有趣,随后才对王佐说道,“你这次南下,辛苦了。但两广之事还没竟全功,朕先不赏你。另有一事朕要问你:前去东莞接应败匪的那伙海寇,其头目查出线索来了吗?”

王佐离开凳子跪下:“臣当日无法下海追击,此后广东也需一心准备屯门战事,故而让贼子跑脱了一些。臣一路回京又在核查张抚台交给臣的供述,以致抵京后方知东南杀官一事。那伙海寇以何人为头目,恐只有王子言才知晓。无奈张抚台当时……下刀太果决了。”

“没从王子言亲信、管家,还有银钱往来方面查到线索?”

“臣办事不力,暂未查出。”王佐跪得很扎实。

“起来吧。”朱厚熜思索一番之后说道,“你再去一趟东南吧,从三条线去查。”

“臣听着!”

“第一,你说的那个寿宁侯家幕僚方师爷,和最近半年忽然在江南流传开的那卷《野记》有何关联。”

朱厚熜第一句话就让王佐很意外,但他是专业的,问了一句:“可是祝枝山所著《野记》中关于太宗皇帝夷方孝孺十族之缪谈?”

“暗中访查。”朱厚熜点头,“第二,东南大户与两广海商的合作,重点是因这次两广之变,有哪些大族家的商行,过去依赖两广海商销去海外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渠道断了。”

“是!”

“第三,张子麟到南直隶后第一封密奏,查遇害三官员无不涉私盐,官声亦褒贬不一,皆有贪墨、奢靡享乐之实。”朱厚熜眼里露出寒意,“这东南杀官一案筹划之人,恐怕还有一个以此为引线燃遍东南的局。纵非好官,也应由朝廷明正典刑!京营、两广精兵还需整备,年后才能到东南,你先去,帮张子麟再添一层震慑!”

王佐凛然大声道:“臣遵旨!”

这件事,他作为北镇抚使已经了解一些了。

张子麟应该不是为结案这样说,情况只可能是这被杀的官还真都是有可杀之处,或者说东南大多数官都沾染着相似的罪名。

那么眼下,东南应该就像一个躁动不安的火药堆,有多少人害怕被波及?

王佐先领命离开了,朱厚熜这才看向骆安:“驾驭这样精明能干的部下,吃力吗?”

骆安面有愧色:“若无陛下为臣撑腰,臣是镇不住的。”

“这句话说得极对!”朱厚熜却道,“既是朕命你做这锦衣卫指挥使的,你便有朕撑腰。朕花了数月时间,只用心在朝堂重臣身上。如今,却是需要震慑住勋臣,震慑住地方了!赵俊和石宝在两广用命,捷报已经传来。你和张镗,接下来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锦衣卫和内厂给朕打理好了,必须如臂使指!”

“臣必定做到!”

本已是正千户的赵俊在广东守御东莞一战中立功,升任参将后又在第二次屯门海战中立功。

眼下,他就这么凭着潜邸旧臣的身份,先由陛下单独议功直接升任了广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暂署广东都指挥使。

而广东,并没有派新的都指挥使和总兵官,这意味着赵俊成了广东武官序列里的实质老大。

至于汪鋐,他的功劳要和张孚敬一起由兵部随后来叙。

张镗这个指挥佥事去两广历练了一番回来后,就调到了东厂。

原本在提督太监下仅设一个掌刑千户、一个理刑百户的东厂,现在正在进行改变。

首先是名字,由东缉事厂改为了内察事厂。其次,则是提督太监之外,这内厂也有了一个指挥使,正三品。张镗升了从三品的指挥同知,暂署指挥使。

骆安并不知道国策会议是怎么通过这个改革的,但他从皇帝刚才对王佐说的话,和对他的这番叮嘱里,知道接下来就是陛下震慑住勋臣和地方、坐稳皇位的最后一步了。

领命离开,骆安在出宫途中看到了去往武英殿传召勋戚们的太监。

刚刚虚岁十六的陛下,在入京后真的是展露了远超过去王府中时的气度和谋略啊。

他看得出来,王佐那个精明的家伙是真心诚意敬服异常并不辞劳苦的。

两广一行,究竟有哪些事让王佐这个家伙心服口服?

……

今日命妇入宫,冷暖炎凉过于明显。

首先自然是要去表面地位更尊崇的仁寿宫拜见“昭圣慈寿皇太后”的,但这只是一个过场。

随后,还活着的长公主们、勋戚的妻子们、朝廷重臣的妻子们则又乌泱泱地去往东边的清宁宫,拜见邵太后和蒋太后,还有两位正在等待封号的长公主。

仁寿宫里,张太后却没那个兴致感慨什么,而是压抑着惊怒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今天早上皇帝照常过来问好时,多呆了一些时间。

用了很多委婉的话,说了很多尊敬的保证,但只有一个目的:东南有人杀官,两广又有战事,西北又快到了入冬时北虏寇边的高发期,粮饷堪忧啊。

属于仁寿宫的三处皇庄和几处官店皇店的干股,能不能先交出来?

说得像是杨廷和苦苦相逼,但张太后哪还能说个不字?邵太妃变成了太皇太后,宫里论地位,她已经是老二啦!

何况皇帝还说:康陵督造正在轧账,等结束后就能为寿宁侯、建昌候叙功,以别的形式再补偿这一番“为国解忧”的。

“……母后。”庄肃皇后夏氏担忧地看着张太后。

想起马上要到乾清宫“赴宴”的张氏兄弟,张太后收拾下来了情绪,勉强笑道:“怎么了?”

夏氏欲言又止。

忘了日精门之火吗?事已至此,为何不好好告诫一下寿宁侯、建昌候呢?

陛下说国事艰难粮饷堪忧,捐献一二必能让龙颜大悦,此后安享富贵啊!

她总觉得张太后的心事越来越重,似乎仍有不甘。

可这些……还不是因为当年有过郑旺妖言案,还不是因为张氏兄弟过于跋扈,正德皇帝才与张太后情谊日渐淡薄,以至于后来都很少入宫宠幸后妃吗?

结果一个子嗣都没留下,让她们二人如今得此结局。

夏氏只记得,正德皇帝南巡回来病重后,张太后一次都没有去探视过。

现在连她都不由得不怀疑一些东西。

于是她也勉强笑道:“我扶您到御花园走动一下?”

清宁宫中脂粉气爆表,贵妇们满脸堆笑恭敬地拍马屁、拉家常、等候摆宴入席。

而乾清宫中,勋戚已经到齐,桌椅甚至摆到了乾清宫外的云台上。

朱厚熜看着这乌泱泱一大群被国家供养着的人,想着其中**成都已经是废物,但还是脸带微笑:“坐。”

十月的正午虽不至于寒冷,但今天还是有点风。

惴惴不安的许多人额上汗珠被这风一吹,清醒异常。

非喜非节的,岂有好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