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138章、晴天霹雳

第138章、晴天霹雳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7 18:58:39

周诏有周诏的认知,朱厚熜有朱厚熜的视野。

敢派张孚敬南下,是因为早就知道这是个猛人,也是因为梁储离开前就告诉了他很多关于两广的问题,并且表态他会配合。

东南杀官固然是连锁反应,但他过去半年在朝廷重臣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印象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内乱,哪边的赢面更大一些?

朝堂里纵然有墙头草,心里对朱厚熜的忌惮也会拥有很重的分量。

归根结底,利益罢了。

赢的才有利益,输的只有冥币。

周诏的劝谏固然稳妥,但那只是常规帝王的操作。

大婚皇子之事,正好再拿来引蛇出洞。

没想到这个个人精,看破了没说破,竟没有劝止。

既然如此,那也少熬点老头吧,让朝臣们的压力别那么大。

朱厚熜听了周诏多一条建议,不急,因为他本身也没想急。

在广东试行新法,朱厚熜本身确实准备好了观察五年的心理准备。

眼下,无非东南那边有新的问题而已。

朱厚熜渐渐越来越相信,东南杀官一事确实不是当地官绅所为。张子麟的密报是每天都会发一封回来的,整个东南现在其实更多的是不安、恐惧,而没有什么串联搞事的迹象。

所以大概率是有人想引导地方的忐忑不安往爆发的方向走。

要先乱起来,两广东南之外的某些人才会有机会。

日精门之火没有让朝堂中枢乱起来,那就只能从地方上挑起乱来。

或者说……朱厚熜心里也想着一种可能:或者某些人就只是想让大明乱起来,因为张氏兄弟实在没有能成大事的能力气魄。

复仇?

确定了方向,朱厚熜开始给张子麟以及王佐写密旨。

既然是有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那么在东南的策略就要调整一下了,这盘棋还得下很久。

眼下将是借查案为名,搜集到东南更多的情报。

譬如,是哪些人把祝枝山写的《野记》翻出来,开始造势?

……

“侯爷,康陵督造事宜,在下已经与工部、户部把账都核对清楚了。”

寿宁侯府之中,方沐贤把几个账册摆到了张鹤龄身前的案桌上,恭敬地说道:“那些皇庄、皇店、官店,在下也已经跟户部交割清楚。”

张鹤龄看着他,眼神有些犹豫。

在他姐姐张太后因为皇帝不继嗣,而且在皇帝初次视朝时当场赶走了毛澄之后的那几天,方沐贤建议的那件事如今一点都不能提起。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皇帝再没提起这件事,但张鹤龄不确定方沐贤的安排究竟是否干净。

从过去二十年的情况来看,方沐贤很能干,很聪明。

之前他还帮着张鹤龄兄弟继续督造着至关重要的康陵工程,和内臣以及工部、户部打交道,是万不能脱身、也不能脱身的。

那不是不打自招?

现在……

“老方,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张鹤龄凝视着他。

“侯爷但请放一万个心。”方沐贤平静地回答,“如今只要安分听命,不会有任何问题。侯爷若不信,此刻赐在下一杯酒便是。在下年纪也大了,染了重病也属寻常。”

张鹤龄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按他当日所说,日精门一把火是必定君臣猜忌的。如果皇帝惊怒之下大开杀戒,那不仅朝臣、内臣人人自危,他必定也会苛待太后。如此一来,道义上、人心上,皇帝都会尽失主动。此后要么倚仗太后甘于安分,要么就会另有变故。

只消牺牲掉二十年前就早已进宫、多年来安安分分绝无异样的两个太监。

可没想到皇帝会那样处理。

张鹤龄不相信皇帝没有安排人暗中调查这件事,他也不相信方沐贤说的绝对不会留下任何线索。

这是只属于他和方沐贤的秘密,连姐姐和弟弟都不知道。

眼下怎么办?

张鹤龄很想就这么杀了他,却不知道他有没有可能留什么后手。

方沐贤自称在下,表情平静地看着张鹤龄。

姿态虽恭敬,眼里没惧意。

“你可知道,陛下已经下了旨意,礼部和宗人府正在从宗室中挑选幼子,准备过继到先帝宗下,封王就藩?”

“陛下当时既然有诺,早已埋下今日种子。”方沐贤有些意外,“竟不是拖延之计?国策会议上,众臣也没有劝止?”

张鹤龄不懂:“有何算计?”

“封王就藩,慈寿太后、庄肃皇后身有封号,是居于藩王府还是仍留居皇宫?”方沐贤点出关键,“若慈寿太后、庄肃皇后携先帝嗣子居于藩地,京外可就有了一支异于其余诸王之血统。若只是嗣子就藩,庄肃皇后如何愿意?其中隐忧,众臣岂能不知?”

张鹤龄隐约听明白了:“你是说……陛下这是试探?引蛇出洞?”

方沐贤点了点头:“陛下欲行新法,天下多有不安。东南有匪杀官,陛下此时提起为先帝嗣子、封王就藩,实欲观望天下何人与之来往勾连,尤其是献出嗣子之王府。先帝同辈亲王或世子尚有子嗣者,无不是子嗣昌荣之藩。”

张鹤龄顿时心头大寒:皇帝的套路太深了,也就只有方沐贤这样的人能看透。

他语气有点发颤:“国策会议上朝臣没有劝止,也就是说……他们也赞同皇帝引蛇出洞,好镇压心怀不轨之人?”

“陛下御极以来,自毛澄始,而后梁储、王琼、陈金等事涉钱宁、江彬等重臣,可有一人获罪至死?”方沐贤叹道,“日精门火后亦不曾动干戈,群臣一则深信陛下非暴戾之君,二则也深知这屠刀只斩越线之重臣。而即知此计事关陛下大位法统,又有何人胆敢越线?”

“那太后,本侯爷侯府,以后岂非日日活在恐惧之中,时时成为不臣之辈的诱饵?”

方沐贤却笑了起来:“当时就劝侯爷向太后进言,非常之时定要选立幼子继嗣垂帘听政。如今事已至此,自是日渐被动。”

张鹤龄忽然又觉得不能就这样轻易把他灭口了,毕竟将来局势更凶险,更需要他。

“那要如何是好?”张鹤龄急切地问道,“为天子耳目,但有来往者尽报陛下?”

“自然要报。侯爷与太后不报,厂卫难道就不会留意吗?”方沐贤肯定地点头,“此后,也不能再与往常一般行事了,需谨小慎微,不被拿到错处。侯爷,这是为您子孙计啊!”

张鹤龄表情纠结。

方沐贤平静地看着他。

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跋扈日子的他,真的能过谨小慎微的日子吗?

张家子弟呢?又能个个都被约束住吗?

终究会出现错处的,被惩处过一两次之后,他也终究会不甘、会怀念从前的。

何况,日精门那把火之后,张家就回不了头了。

有些事,他得等张鹤龄自己想通,表达一下并不坚定的意向,他才能调用侯府更多的财力人力。

……

随着清宁宫中的掌事太监章奏南下到了东南,带着预选淑人使命的他似乎忽然让难治理的气氛缓和了很多。

张子麟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从福建返回之后就把重心放在了漕运上。

每省各留了一个刑部郎中,代他继续查案。

而在广东,则是麦福亲自办预选淑人这件事。

“陛下知东南重矣。”秦淮河畔,有消息灵通的人发表着议论,“此事如此蹊跷,陛下一时惊怒,终究明白了受到贼子挑拨。东南不能乱!若家家自危,赋税如何?漕运如何?大明文脉又如何?”

“看来本朝皇后要选自东南了。”另有一人深表赞同,“有志之家是不愿的,就看这东南是哪户一举成为国戚了。”

秦淮河的姑娘们喜欢听这些,何况是新君选秀。

跃上枝头母仪天下,对她们这样的女人来说是根本无缘的事情,但并不妨碍她们八卦。

“公子,若有机会入宫为后,为何不愿?”

软语求告,自是令一些喝得熏熏然的士子大感快活:“做了国戚,哪还能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国戚朝朝有,几家能传世?只有科途是大道!一朝为公卿,三代上青云呐!”

“说起来,听闻文衡山又在备考,明年是第九回乡试了吧?”另一人满眼笑意地调侃,“可有人赌一赌,衡山居士这回能不能中举?”

“衡山居士才情自不必说,只是恐怕命中与科途无缘,大器晚亦难成啊。依不才来看,不如做做国丈。昔年衡山居士不愿尚宁王之女,如今可为国丈,那也是一桩美谈呐。”

他们就这样调侃着文征明,但被称为“吴中四大才子”的四人却个个科途坎坷。

已经去世十年的徐祯卿倒是中进士做过官,结果只因貌丑就不得入翰林,后来还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就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

唐寅呢?虽曾得梁储青眼中过乡试第一,随后会试一个徐经科场案就被贬为吏,此后愤然至今不再入仕。

文徵明也一样,别说会试了,举人出身这一关都已经八试不中,五十多了还是秀才。

至于祝允明呢?十九岁中了秀才,考了五次乡试才中举,然后又七次会试不中,如今正在广东兴宁做知县。

他还不知道他写的《野记》被皇帝盯上了。

在惠州兴宁已经做了六年多知县的祝允明还畏惧于此前两广的那场大风暴,小心谨慎地做着事。

惠州知府都被拿办了啊!

但他再小心,这天那个杀才张孚敬来到惠州巡视了一下学政之后,还是来“拜会”他这个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了。

“自希哲到任兴宁,暇则亲莅学宫,进诸生,课试讲解。岭之南,彬彬向风矣,此希哲之功。”

祝允明抱拳藏着自己的“第六指”忐忑作揖:“不敢称功,分内之事,理所应当。”

同样是七次会试不中,但人家一朝探花得到天子青睐,如今巡抚一方。

而失去了希望凭举人身份和才名被推荐做知县的祝允明,在知县这个级别都算是资格最差的那一批,天花板看得见。

他低着头,眼角心惊胆颤地看着那柄挂在张孚敬腰间的“天子赐剑”。

最近不是开始安抚广东,出行没再佩这柄“剑”了吗?

“非也。若无希哲参典文衡,丙子、己卯两科乡试,兴宁岂能暂露头角、屡有高中者?兴宁文教,实因公兴。”

“……不敢,不敢。”

张孚敬笑了笑:“希哲才名之盛,学识之渊博,本抚早就如雷贯耳。近日偶得希哲一卷《野记》,一读之下手不释卷。只是其中一则趣事,孚敬却颇有疑惑,故来请教。”

“抚台谬赞了,允明不敢当。多年前闲笔所述,入不得抚台青眼。”

张孚敬再次微笑了一下,随后才问:“希哲于《野记》中著言,太宗奉天靖难时,强使方孝孺搦管拟招。‘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孚敬才疏学浅,敢问希哲,此逸闻出自何处?”

祝允明顿时有如遭了晴天霹雳,脸色煞白结结巴巴地说道:“允明当年……偶听笑谈而已。这卷《野记》……亦只闲极酒后妄书……”

“乡野多有笑谈,孚敬亦知之。”张孚敬深深地看着他,“公于广东任知县,剿捕匪贼,兴修水利,用心文教,于兴宁不可谓无功矣。然希哲知否?陛下御极后,此卷《野记》却忽然风靡江南,称方孝孺节烈者众。”

祝允明的脸色更白,腿都软了,人不由得晃了晃:“允明……实不知……下官有罪,妄议太宗之事……”

这下由不得他不跪了,因为张孚敬实在说得很明白。

张孚敬叹了一口气:“个中情由,孚敬也爱莫能助。今日到惠州,察希哲在任确有功,孚敬会秉公上奏。只是希哲,伱恐怕要好好想清楚,此次入京述职该如何说了。”

“入京……述职?”

“不错,陛下素闻希哲之名,任职兴宁业已六年,陛下召希哲入京。陛见之后若果有德才,希哲当有大用。”张孚敬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吏部之外,陛下亲自考功者,希哲独一人矣。不日启程,正旦节前希哲便可面圣。明年改元,孚敬盼希哲青云直上,再回广东一展抱负。”

日理万机的皇帝为什么会听说一个小小知县的名字?

不由吏部来考功,皇帝亲自过问?

改元……

祝允明创作何其多?十年前写的这本书,早就不再让他记挂在心里。

他若真那么懂政治,当年又怎么会胡乱写这些事?

但这些原因需要他去辩解了。

皇帝会信吗?

此去京城是青云直上还是直入地狱,祝允明已经完全不确定了。

冬月下旬,广东有六艘官船缓缓驶向京城,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船队。

其中四艘,吃水颇深,其中自然载有重物。船上,也有兵丁看守着。

另外一艘,隐隐散发着一些脂粉香气。

最后一艘上,除了祝允明,还有其他一些入京“述职”的同僚。

祝允明见过其中几个,都是之前“戴罪在身”仍旧办差的人。这几个月,听说他们都很卖力想要立功。

问了一下,是吏部召还回京考功另用的,就不知是什么差使。

祝允明也不敢说,他是要被天子亲自考功。

很怕,很冷。

虽然同船往北分派在此船的那两个“护卫”笑眯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