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231章 日常头皮发痒

第231章 日常头皮发痒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02 18:13:03

还未到九月底的万寿圣节,但已是多事之春夏。

湖广资历最老的藩王楚王薨了,他是没办法再去京里为陛下贺万寿了。

但现在武昌府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们想的却是:楚王薨得巧,撞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以后还会有楚王吗?

大明诸多弊病,聪明人几个不知?宗室繁衍,朝廷的负担本就越来越重。

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第六代楚王都薨了。

而藩王继统,哪有不对其他藩王做一些布置的?

偏偏刚有五军营之变,又有四川之变,而后楚王薨了。

他人都没了,孙交和顾仕隆、谷大用都一起到了楚王府。

朱荣澯在操办着丧事,朱显榕等子嗣自然是披麻戴孝守灵。

“世子,王爷何以忽然病重不治?”

朱荣还没有入殓,孙交看着已经被整理过仪容的他,妆饰好的朱荣看不出什么异常。

在武昌府,孙交、顾仕隆不是没与朱荣打过交道。性格虽然软弱了一些,可他刚刚五十,身体也没差到那种程度。

要说因为清整水利,朱荣对皇帝是否有削藩之意忧结于心,那也没有就此病重不治的道理。

现在孙交问出这句话,虽然语气是惋惜的,但灵堂之中其余人全都心里打鼓。

这么敏感的时候,你能随便薨的?

无人敢去猜测是不是有什么内情,但谁都清楚,接下来陛下对楚王薨逝及楚藩嗣封一事势必影响到天下藩王的心态。

朱显榕自然是回答:“父王病重月余,多方延请名医也未有好转,只是万不曾想到竟……”

他说到了这里就痛哭起来,带起一片凄惶声音。

孙交不是来查问情况的,这种情形之下也只能先致哀,而后关心丧事安排。

可该了解的情况,需要了解,要不然奏疏里怎么写?

皇帝对于楚藩又是个什么态度?

以孙交的身份,以他现在的立场而言,楚王既然死了,此时反而万不能翻楚王府的旧账。

不管他的死多么敏感,先死在前头而后还被动刀子,那皇帝再不在乎名声,也不能显得如此刻薄、令宗室心寒。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反而是一定要有安抚之意的。

因此,吊唁过楚王,在楚王府长史等人面前,给楚王诊过病的名医被请来之后,孙交话里话外问的都是楚王之前病重的一些病症。

大夫心惊胆颤。他们虽然不懂朝中大事,但经过他们诊治的藩王忽然薨逝,几个大夫顿时说得云山雾罩的,言语之中被孙交引导得只是描述朱荣此前病症之顽固。

奏疏怎么写,有了。

这就是巧合,不要过多解读。若有其他藩王对此过多解读,那才真的是找除封。

只是从楚王府回来之后,他紧紧皱起了眉。

皇帝安抚楚藩的方式也将很微妙。

朱荣这生生像是被“吓”死的,他怕什么啊?如果他不是被吓死的,而是另有隐情,且不说查出来之后天下会不会信,查出来了就的处理。

当年太宗为什么起兵靖难了?一开始他也是试图避祸的,只是建文削藩的架势太狠。现在非常时期,死了一个藩王,说不定都有人认为是皇帝下的手!

可要是大肆安抚,宗室问题还怎么解决?皇帝如今刚十八,儿子两个了,肉眼可见地会子嗣繁荣。现在不着手给宗室立一些规矩,将来更难。

而楚王薨逝,各地宗室按礼也要遣人来吊唁一二吧?都是皇亲,来吊唁的人得是藩王子嗣吧?

这可是一次藩王之间沟通一下意见的机会。

皇帝还不好下旨各藩王府指定由谁前来。

一大堆的问题让孙交冥思苦想了许久,让他老来再种珠胎的小妾心忧不已。

年纪这么大了,自请留在湖广干什么啊!

好歹带她先回京里跪见了正妻,有个名份再说啊!

老头子答应好了的!

……

湖广奏报递到京城时,前往湖广及四川的选锋刚刚出发两天。

杨廷和倒吸一口凉气,恨不得破口大骂,而后神情复杂地看着皇帝。

朱厚熜也情不自禁地抬手捏了捏自己的两额。

这个动作很古怪,这不是一个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会自然而然做出的动作。

他身上的朝气、锐气与那种阅历颇多的沉稳一直是这样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现在,新参策们同样感受到了皇帝的异样风采。他们也确信:没有任何一个参策开了口,皇帝显然已经理解到了楚王这一薨,把多大一个难题丢到了京城里。

今天,只是新参策们补课的日子罢了。

明知地方上已经多处有了狂风骤雨、尚不知情形如何,但御书房内其实颇为沉稳平静地由几位老参策们向他们通告、申明一些规矩,还有新法布置的前情提要。

而后,新任司礼监掌印张左携奏报而来。

朱厚熜是不在乎什么刻薄不刻薄的名声,只是现在又不是要做独夫。所有的布置,无非让一批胆大的人主动跳出来,而不是用狠辣的手段去逼他们反。

楚藩有没有问题?

问题多了去了,要不然顾仕隆为什么要绑着他次子送到京城来?

现在朱厚熜都怀疑楚王是不是自尽,毕竟顾仕隆递来了一把刀,这把刀是可以砍向楚藩的——如果朱荣还活蹦乱跳的话。

但他现在死翘翘了。

“以卿等之见,此事该当如何处置?”朱厚熜挥了挥手,“靖安侯奏疏中的建议,卿等也都说说看法。”

人死为大,不能小看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对普通人的含义。

李翔尸劾这件事之所以让许多人错估了随后皇帝的反应,就因为真的拿命跟你玩的时候,你应该认真、尊重。

朱厚熜选择了干脆地拿下了被查出的张伟等人,就是想化被动为主动。

可现在朱荣是“病死”的,他还是藩王。

难道让午作去亵渎一些朱荣的尸身?让锦衣卫暗查一下有无内情?

之所以要盯着藩王,不是因为现在有哪个藩王颇为雄才大略,而是因为他们是很多情况下都可能被拥戴起来的旗帜。

现在若真有谁想起建文年间旧事,心寒之下真的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旗帜的话,意义就不同了。

恩威并施,拉拢分化,是既定方针。现在威还没施加到哪个藩王头上,却先要施恩安抚。

参策们看完孙交的奏疏之后,杨廷和就开口道:“靖安侯持重之言!依臣之见,自当先议尊谥、治丧仪、袭王爵。武昌税课司也好,王府田土岁禄也好,那毕竟都是嘉靖五年以后之事。”

拖字诀,朱厚熜懂得。

就是顾仕隆的这把刀白递了。

升为御书房首席的顾鼎臣也说道:“楚藩之继,无损湖广巡视水利事。如何行事,一概如旧。”

成为了参策要说话,不说话,怎么显示自己是干臣?

顾鼎臣虽然没有去过地方,但他暗示着皇帝现在可能担心的事情:宗室之事没了一个切入点。

若朱荣健在,只是查办楚王府一些不法事,一举多得。首先宗室侵吞之田土,怎么处置有了先例;其次楚藩查而不除,大多数宗室不会觉得逼迫过甚;其三若真有宗室不甘,只要与如今正在大肆查办的谋逆大桉稍有牵连,那便是除封。

有了这一回,新法稳了,皇帝在位时间也更长了,其后再对宗室进一步改革,阻力更小。

朱厚熜在盘算着。

宗人府在册的皇室宗亲,如今总数还只是刚到八千人的规模。记忆之中,老秦说的嘉靖年间宗室人数暴增三倍,从此越来越难处理还没发生。

只养着,不能发挥作用,不允许有出路,始终不是最好的办法。

听他们议论着对楚王薨逝一事的应对,朱厚熜忽然站了起来,站到了大明舆图的前方抬头看着。

御书房里安静下来,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

背对着他们,朱厚熜开了口:“万寿圣节让诸位藩王入京的本意,除了看看是不是真有什么藩王不识大体,朕本打算过些时日到了七八月份再与卿等商议。现在,朕不妨先说说,卿等也听听。”

说罢转了身,看着他们道:“朕浅悟天、物、人三理之说,这物理之道,万法馆中供奉专心参悟之,兵仗局于火器已有所突破,洋薯等高产粮种也有望在大明推而广之。那皇明钟,严嵩奏请,卿等也知道了。正如《大学衍义补》中所言,财富资于人力。明物理、用人力,天下还不知有多少事物可堪用、可创富。”

杨廷和等人一脸疑惑,不知道他为什么说起这些。

“宗亲今制,自有其因。就藩地方,不予任用,诸事不准,皆是为了防备大位之乱。贵养之,则百余年后,如今负担日重;折钞削禄,既有损宗亲之义,也无法解决根本。况且,宗室之中也有贤才,这就好比勋戚之中有崔左军。”

崔元忽然被提到,瞪了瞪眼睛看着皇帝:你想做什么?

朱厚熜看着他们,表情平静:“这物理之说既然是朕首悟而来,莫不如由皇室宗亲发扬光大,从中悟出更多道理、造出更多有用之物。既可创富,便不再是无源之水,用之日竭。朕藩王继统,朕之后,大位与此前宗室再无瓜葛。在册宗亲已逾八千,朕以为,这八千宗亲,可以有个新制了。”

杨廷和呆呆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道理是没错,大位世系已经转移,大明将来的天子,自然都是眼前这位的后人,除非他也跟他堂哥一样。

现存的八千余宗亲,怎么保障他们此后都与大位不再能有瓜葛?

而听话里的一丝,宗室之中也有可用之材,那还要给他们施展才干的空间?

朱厚熜说道:“主要倚仗,自然是朕年轻。朕强身健体不懈怠,起居视事皆有度。不敢称勤勉如太祖,然朕虽操劳国事,亦清楚该信重卿等和臣下的,不必过分劳心劳力。在这养心殿内,朕之万寿节,应当是有得过的。若朕得以在位数十年,此时的风风雨雨又算得了什么?”

众人若有所悟,明白了他的意思。

越到后面,皇帝的威望自然是越隆。

雄主面前,岂有远房宗亲还能重新翻天的道理?

“十年之内,宗室贤才精研物理学。十年以后,宗室新一辈子弟可允科考。嘉靖五年后,朕对皇明记还有安排。有事做,能创富,宗室也不致于无所事事,只能搅扰地方。朕已经想过很久这个问题,此前是藩王无旨不入京,若将来是藩王无旨不离京,专心于皇庄、皇明造办厂、皇明大学院之中各展所长,可否?”

杨廷和感觉头皮发痒:辅左这个新君,时不时就有新东西,是以前完全没思考过的问题。

从藩王不入京到不离京?

皇庄他们知道了,现如今成为万法馆中农学馆的试作之地。在皇帝的讲述里,就两个词:优种、优法。从物理之学去阐述,那就是各地水土不同,种子及耕种之法、农具农器都可因地制宜。

现在,陛下是不是有意把各地藩王的赐田也收为皇庄?这样,那就真是南北都有许多试作田地了。

这皇明造办厂是个新东西。采买法后,将来只怕从军器到诸多寻常器物都将由专门的、并非列入官衙的这个造办厂来负责了。各地场、矿,包括什么织造局,将来都会纳入其中。对朝廷来说,很特别的一点就是这皇明造办厂也会缴税。用陛下的话:应缴尽缴,让银钱流转起来。

而皇明大学院……杨廷和声音有点发干地问:“陛下,这皇明大学院,若臣所料不错,是要自万法馆再扩建吧?既然称学院,那么……士子可以在这皇明大学院中求学?那国子监……”

朱厚熜摆了摆手:“不急。目前阶段,只是研究型。其中求学者,就好比民间学徒一般。朕这次让天下藩王及勋戚入京进贺,本就有勉励他们选送有志后辈入万法馆之意,三五年内也只是如此。”

可是在座参策都想到了将来。

一门心思只钻研以前理学的天下读书人,恐怕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了:陛下有心将物理学发扬光大。

第一步,从宗室和勋戚之中选择拥趸。

实践学成为正式官学之意已经明明白白。

杨廷和声音更加干涩:“陛下是准备……将这旨意尽快宣往各地吗?”

脑子慢了一两拍的有些人顿时目光一凝。

谋逆大桉正在查办,各地都会有同谋落网。剩余那些人,要么怕了,要么懂了。

但天下读书人还有一面旗帜:山东衍圣公。

陛下以宗室新制收顺从藩王之心,给他们以新希望;这批勋戚交替之后,新受封的勋戚铁杆保皇。

还有没有官绅一心念旧制?

杨廷和问皇帝:你是不是接下来想再把实践学的旗子在衍圣公面前晃一晃,看他急不急眼?

“陛下,臣惶恐,臣愚钝……”杨廷和很谦虚,“陛下之实践学、辩证法,天下读书人还需时间领悟其妙……”

才半年呐!多少人根本就不懂,您怎么对这学问能牢牢占据理学如今的地位这么自信?

“朕没着急啊。”朱厚熜说道,“只是让宗室子弟和勋戚子弟中感兴趣的来学一学,研究一下。天下读书人,该研习经典的研习经典,该科举的科举。”

“……明年乡试,陛下无意改制?”

朱厚熜嘿嘿笑了笑:“不改考的内容,但可以改改出题形式,改改阅卷评卷之法。”

考纲没改,你不能说现在就开始塞实践学私货了,尽管广东已经在这么干。

可是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这皇明大学院,只从宗室和勋戚子弟中择人而教?”顾鼎臣还有大好前途,他像严嵩一样需要好门生。

朱厚熜再次笑了:“若有自愿入院研学者,需要交学费。这一点,宗室勋戚子弟也一视同仁。朕精力有限,教不了太多人。”

杨廷和嘴唇一抖,失声问道:“陛下,您亲自教?”

朱厚熜点了点头:“朕的学问已经学杂了,一些入门的物理之道,朕还是略懂的。那皇明钟做了三根指针,万法馆的供奉和巧匠们以为实无必要,还是朕坚持让他们研磨更精微的齿轮,尽力造出。会坏得很快,但有用。朕连这些事都能参与一二,带一些年轻人入门还是能做到的。”

大家看着面前的年轻人。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四个字:天子门生。

真正的天子门生,言传身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