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286章、千金买马骨

第286章、千金买马骨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9 20:46:57

“……这需要几人来用?”

申仲鸣面不改色:“此样机,确已证实压印可行!下一步,徐徐改进而已。”

朱厚熜把目光从这差不多有一层楼高的巨物收回来,心情复杂地看向了申仲鸣。

面前的这一架“印刷机”,足有小房子一般大小,至少是分成上下两层了。

粗大的木架上,那螺柱比朱厚熜的腿还粗。连接在螺帽上的那根杆子,需要站在上面一层、钉牢在支架的一层板上去推动。

也就是说,下面那个负责印的人,坐在那里时头上有个人走来走去。

而下面一层则足有一人多高,方便人进出。

郑魁站在远处,忐忑地看着皇帝:陛下的脸色似乎不甚满意。

“若需使之小巧,则这螺柱螺帽精铸之法,非得专建新窑,以铜铁铸之再精雕细琢。螺柱上旋纹之间要做到细如丝发又牢固耐用,那还要多加试验,找到最好淬炼之法。”

申仲鸣表达了为什么现在只能做成这么大的原因——金属螺纹现在实在做不到那么精细。

想要螺纹耐磨,要么螺纹粗厚,要么得在金属配方上下功夫。

现在确实只是验证原理。

朱厚熜只见他们先演示了一番,上面的人推动连杆时,螺帽转动,确实压着与螺帽相连的木柱往下压,木柱低端钉牢的平板就挤向台面。

“……这螺帽是分开两半刻好,再箍紧的?”

申仲鸣点了点头:“螺柱既无法精铸,这螺帽还需与之同样细密、阴阳正好相反之模具,自然同样难。”

朱厚熜亲自走到了那小平台上,近距离摸了摸那木刻螺柱。

螺纹之间的间距,几乎可以塞进小手指。

以如今木匠的手艺,不是不能琢刻出更细的螺纹。但是以木头的强度,如果长期使用只怕很快就会坏。

当然了,如果只是验证原理,他们应该是能做得很小的。

所以现在……朱厚熜转头看向了申仲鸣:“需要多少银子去改进?”

故意做得这么震撼,是好要经费吧?申仲鸣是懂科研项目的。

申仲鸣精神一震:“陛下,臣等琢磨了两种法子。其一是直接熔铸成型,其要便在于铁水、模具、烧制诀窍。其二便是琢刻,若再能制出精钢刀具,或可于铁棒之上旋刻出螺纹。王院长那边已经与臣讲解过其中道理了,只需将精钢刀具定牢,其要在于铁棒均匀转动之时又均匀移动。”

朱厚熜感觉他提的后一种理念,有点像是车床啥的。

硬度不同的金属材料自然已经存在了,不能说他这种思路不可行。

但他怎么做到均匀?手动均匀?

面对皇帝提出的问题,申仲鸣胸有成竹地说道:“用之前改造那西洋座钟时的齿轮!以大小齿轮相配,可以试试。”

“……那就都试试吧。”朱厚熜正想问他具体要多少钱,忽然又愣了一下,“且稍等……”

他把目光望向那庞然大物,然后转头古怪地看向了申仲鸣。

两人大眼瞪小眼,而后申仲鸣挺没形象地忽然拍了拍腿:“臣也想到了!那皇明钟何等精细,这印刷机何不以齿轮带动那板子下压呢!”

大小齿轮相配合,就可以把转速调整好,带动杆子以更精细的速度和距离下压。

“臣等试验之时,在压板上再置一层压板,中间塞以棉絮,足使压印之力更轻柔。虽如此一来印刷工也许熟悉力道,比之前已经容易练习许多。”申仲鸣后悔不已,“这些时日,尽琢磨这螺纹了。”

朱厚熜钻到下面一层印台上面看了看,那用来下压的两层板之间还真的塞了一层缝得平整的小棉包。

如果齿轮传动,再有软硬材料缓冲,旁边放一个转齿轮的玩意,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好吧?

“试印一下,朕瞧瞧。”

“郑魁,伍二七,你们俩过来!”申仲鸣转身吩咐后,向朱厚熜介绍着两人,“都是大匠进修班的,一个是原来司礼监经厂的印刷匠,一个是黑窑厂的窑工。”

朱厚熜点了点头,只见其中一人战战兢兢地走到了面前,手里捧着一个盘子。

“陛……陛下,小人……和同……同学们又……改了改……”

郑魁说得牙齿打颤,手哆嗦地举起盘子。

朱厚熜笑着说:“字模盘改了?怎么改的?你别怕。”

郑魁抿嘴咬牙,小心地将那套试验字模放到了印台上。

朱厚熜只见他先取出了上面的盖子,然后有揭起一层,然后拿起了一个个字模。

“……原来如此,极有创见!”朱厚熜赞了一句,手里拈起一枚字模。

现在这试作出来的铅字模,已经大异于原先方方正正的长方体字模了,首尾两段都有一段细长的部分被削细了一分。

这样一来,底座上有整齐的正方形孔洞,可以将之放进去。上面又有一层金属网格,可以盖住这些字模上面细一点的部分,将之两端都固定好,压平。

“小的们……在这盖格下面涂一层蜡,油墨就不会……跑下去。”郑魁听皇帝称赞了一声,心花怒放,然后又解释,“字模靠上这里都缺了一角,若没摆对方向,这盖格就扣不下去。”

朱厚熜十分欣赏这种设计小细节,连连赞叹,而后又低头瞄了瞄这一盘字模的平整程度,嘴里问道:“这字模铸出来之后,又用人力细细打磨过没有?”

“……回陛下,没有。这铅混了别的一些料,容易烧软。小的和同学们用失蜡法做的模具,一次能铸出不少字。这套字模只用了一套模具,模具底和顶盖压出阴文的两面都可以一次刻好许多字,而后一一将字模取出。”

“这是好事!”朱厚熜准备回头再去看看他们的模具,“若一套模具只刻一个字,那还更简单。一次便可铸出许多个同一字的字模,每个字一套模具,都铸一遍便是数套,常用之字更可多铸数套!”

“陛下圣明!”

铸造铜字模本身就有成熟的法子,如今他们算是将之改进了一下,顺利铸出了铅字模,而且顺带改进了排版用的印盘。

那伍二七这才开始熟练地在印盘上的字模表面上好了墨,嘴里也赶紧表现着:“陛下旨意用铅做模,竟比铜字模更易着墨,印出来的墨迹也更为平整,实在圣明。俺和大家聊起来,实在佩服极了。”

朱厚熜只微微笑了笑,毕竟什么电子印刷之前,后来都用了铅字。

原来它的优点并不仅仅只是铸造容易、便宜,还能更好地着色。

等伍二七准备好了,上面有人如同推磨一般转动起来,伍二七则在下面指挥着:“再走一步……半步……停!”

朱厚熜听麻了,如果这印刷机不能一个人操作,那还称得上什么效率?

竟需要两人配合,还是声控的。

伍二七却如献至宝一般捧起了那张印好的纸:“请陛下御览!”

不愧是曾经司礼监经厂的工匠,开口用词一套一套的。

朱厚熜接过来看了看,效果确实很不错,虽然大概也有他们已经演练过多次的原因。

他点了点头:“如今便只剩下将这印刷机做小巧了,若要印得快,还是必须做到只用一人便操作这机器。熟练之后,放纸、压印,三五息便是一张,这才行。”

“臣这就与他们商议,如何以齿轮改进之!”申仲鸣顿时保证。

朱厚熜想了想:“之前提的两种法子,也都安排去研究。这铁螺纹如能做出来,还是有大用的。三个法子各需多少银两人手,你回头拟个方略呈奏上来,朕自会斟酌。”

“臣领旨!”申仲鸣大喜。

朱厚熜将印了千字文前百字的那张纸递给了黄锦:“这一份,朕收起来了。伱们都很不错,二十余日便有样机,能琢磨、愿动手、有心气!朕令你们来此进修,不是为了让你们以后做官、荒废手艺,正是要你们又能学到更大的学问,又能不断精进手艺。”

眼光瞟了一圈之后说:“申院长,这次立下功劳的教授、供奉、工匠,其后可都呈奏上来。”

最后看向了郑魁:“这铅字模和印盘,极有巧思,将来能省不少谬误、人力。是叫郑魁吗?”

“小的正是。”

郑魁心头激动无比,皇帝记住他的名字了!

但皇帝还在问。

“哪里人氏?”

“回陛下,小的祖籍陕西会宁县。”

“哪个村啊?”

郑魁讷讷地回答:“白草塬后沟郑……”

皇帝问得这么细做什么?

“魁者,首也。你这名字没叫错。”朱厚熜环视了一周,然后说道,“朕悟得物理大道,正欲推而广之。这铅字模和印盘,既合物理,亦合人理。虽不起眼,实不知将来能惜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功劳不小。黄锦。”

“奴婢在!”

“回宫之后着待诏房拟旨,另传报吏部,郑魁封后沟乡爵。”

一语震惊当场。

这是千金买马骨了,和印刷机试制有关的第一个大赏赐,居然落到了原先烧窑的一个工匠头上,而且是封乡爵。

皇帝鼓励工匠之意尽显。

连一个字模印盘都封了乡爵,那到时候真正实用的印刷机呢?

这爵衔,原先只是兵部负责,毕竟原先封爵基本都是军功。

而如今,吏部也要记录造册那些本身不是因军功授爵之人了。

魁者,首也。

大明第一个因为创制器物的功劳被封爵的工匠出现。

这还是以前被视作下等人的匠役?

申仲鸣的心不争气地跳动着:虽然陛下也想到了,所以才那样看着他,但他申仲鸣也意识到了现如今可以用齿轮啊!

能有功劳不?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皇明大学院那边因为一个工匠乡爵的出现,许多人疯了似地开始琢磨着怎么参与到印刷机的改进里。

铸造印刷机上面用的齿轮?那比螺纹简单多了,有经验了!

而且,螺纹这件事陛下显然更为重视,哪怕印刷机暂时有了过渡方案,陛下也让工学院这边拟奏疏呈奏金铁螺纹铸造之法。

明报行、宝金局、将作监……

消息传出,哪里不动心?

现在有太多造办器具和造办之法了,听陛下旨意中的意思,如果各有改进,能惜人力、省事、省钱,那都是功劳啊。

一时之间,有许多奏疏到了朱厚熜这里来。

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申报项目的热情。

“……跟十八家都说一说!他们是企业,他们自己要改进什么工具和工艺,先自己出钱。朕之前没给人给钱给财产吗?皇明大学院不同!”朱厚熜有点没好气,一个个倒是会张嘴的。

但与此同时,朱厚熜也在认真考虑着。

总理国务大臣设立后,他只用保持经常关注一些重要政事、把握好方向就行了。

而技术的推动方面,朱厚熜由于前瞻性无人能替代。

所以是不是该琢磨着,设立一些影响深远、极有基础一一的重大项目,聚集相关人员来研制?

这件事列入了他的计划里,不能拍脑门。

物理意义上的巨型印刷机给了他一个提醒,现在的技术水平和人员基础在那里,现在要筹备的项目,既要有战略性,也要有可行性。

像蒸汽机什么的,别想多了。

朱厚熜最开始也以为只是烧锅炉,但后来琢磨明白了:还没橡胶呢,那气缸的密闭性根本难以解决。

从大明多采用木制榫卯结构、数千年来都没有产生什么搞螺纹的念头就可见一斑,许多机器是需要大量复杂的金属连接件的。

吃饱饭首先还是前提,种、肥、水利,这些事都很关键。

穿方面,现在其实有织机了。朱厚熜问过织造局的人,花楼织机构件过千,民间也有小巧的织机。后面再要提升,就是在动力上下功夫了,但很容易摧毁民间男耕女织的家庭低成本生存方式。

住……朱厚熜感觉,烧制水泥和研制真正的透明玻璃,对于帝国的通信效率提升和化学等学科的出现,意义都不小。

还有军事等诸多方面。

朱厚熜的思绪渐渐回来。

新法推行之后,若能先在衣食住等方面让百姓的生活上一个台阶,才谈得上其他。

这个过程里,还是不如先把重心放在农耕、军事以及提高统治能力的技术和工具上。

粮饷足、兵马壮、动员强之后,该去争取的就是将来真想打下工业基础所需的基本资源。

什么石油先不管,太远了。

但是橡胶、煤、铁……南洋,北漠,那都是好地方。

有些资源,大明不是没有,但开采难度既高,先留着也更好。

只是远的地方,到时候要想运回来而且降低成本,也是个大难题。

难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