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292章、可封王

第292章、可封王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21 19:06:06

大臣们忘不了,皇帝登基之初的第一次朝会就挑动着勋臣武将的心思。

参策们更清楚,国策会议上第一道所谓“百世不移国策”就是南洋海上长城。

皇帝开疆拓土的心,人人都明白。但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四年,皇帝先是支持杨廷和清革皇庄皇店、动勋戚们的利益;又是设了皇明记,让他们拿出资产“入股”;最后还因为新法,张伟被斩了,湖广三卫叛乱。

在这军务会议设立之前,陛下对军权方面只重一个京营,其余尽是敲打之意。

如今,勋臣武将立下不世之功的机会来了:叛乱不定年年有,但开疆拓土只看心有多大!

当然了,也要看他们有没有胆色、有没有能耐去帮助皇帝开疆拓土。

议题一提出,收到的就是疑虑。

说作疑虑,读作反对。

“陛下,宣德年间弃交趾,盖因久其民久不服王化,致有以交趾一地病大明之势。交趾若有内乱,王师平之不难,然其后何以使之为北御鞑靼、瓦剌根基之一?”

出声的是彭泽。

他很有名,资历很老。

当年,他是跟王琼一起争兵部尚书的人。他与杨廷和的关系很好,辞任总理国务大臣的杨廷和,终究还是留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人在京城。

彭泽什么别的官都不当,只以一生阅历在军务会议做个参谋。

现在他一开口,人人都想到了杨廷和。

皇帝想动交趾的心思,杨廷和难道不是早就能想到?

如果轻易言兵以致新法崩溃,最终新法党魁必定死无葬身之地。莫非彭泽就是杨廷和留下劝谏皇帝不要又想新大略的人?

朱厚熜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他面不改色:“故而先只是秘密筹划,此谓之预案。朕能给你们的,是外察事厂的二郎们冒着性命之危传回京里的消息,源源不断的消息。根据这些消息,根据大明实际的国力、战力,你们要做的便是推演。既包括战事走向的推演,也包括收复交趾之后如何治理会导致什么结果的推演。”

看了看彭泽之后,朱厚熜又看向王守仁:“战事不可轻起,朕也不会轻起。这军务会议既成立了,诸位名为参谋,当有大大的题目来思考。这交趾,便是题目。军务会议如何就大明军国大略谋划好诸多预案,朕拭目以待!”

是的,只谋划,受伤的只有众“参谋”的脑细胞而已。也许有些人会为此多白一些头发,但提前想一想方略,用不用、打不打再另说嘛。

但这真的只是一个题目吗?

不可能的。

王守仁看着朱厚熜,心里默默思考着。

永乐征交趾,宣德弃之,其中自有原因。复杂之处,王守仁不确定皇帝是不是已经全然了解。

很重要的一点是:陛下为什么说收复交趾后可以作为北击鞑靼、瓦剌的根基之一?

众人的目光汇聚到了杨一清身上,他是军务会议总参谋,他有什么评判?

杨一清开了口:“永乐六年,史载太宗皇帝得安南,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零八万七千五百有奇。”

他开口就是数字,面对今天这个新题目,杨一清首先表现了同样天才级别的记忆力。

众人思索着杨一清列这些数字的原因,只听他很平静地问皇帝:“敢问陛下,若克复交趾,杀,还是抚?”

武英殿内一阵寂静。

王守仁心头也如压着巨石一般,凝重地看向皇帝。

杨一清说话很简单,一句话直指本质。

交趾在明初时,便有了数百万人丁。交趾虽有大片宜粮之地,要养活那么多人丁,还有多少余粮可供输运到大明腹地,使大明有更充足的粮饷?交趾是北击鞑靼、瓦剌的根基之一?

太难了。

而宣德年间为何放弃了交趾?叛乱不断,继续治理下去成本太高。叛乱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多人丁的支持、自宋以来数百年已然自成一方的惯例,没那么好打破。

杀,那意味着要杀掉数以百万计的交趾人丁,再迁大明百姓过去。这样的例子,史册上多的是。

迁民实边,也不见得好用。强如盛唐,征高句丽后迁了多少人丁过去?八年后就又回来了。

迁民实边,除非军威极盛,已经杀得那边再无力反抗,杀得良田都无主了。

非如此,就只能借鉴云南的经验,花上数以百年慢慢消化。

云南的经验都不见得在交趾好用,云南原先才多少人丁?是交趾的数百万众吗?

杨一清提出的问题,是道德上的极大拷问:抚,不足以短期反哺;杀,朱厚熜要背这种道德包袱吗?

朱厚熜摇了摇头:“不杀,也不抚。”

杨一清愕然地看向他:开疆拓土,你不杀又不抚,要怎样?

“朕做生意。”朱厚熜给出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国与国间,只讲利益。朕出兵助黎氏,他若夺回大位,用什么向朕换?朕不要区区一句称臣。”

王守仁心中一动:“谅山、谅江、新安三府,尽是镇南关以南险要之地。若只是三府,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一些其他险要之地,设一处行都司。”

大明掌握了陆路上直入交趾的那些险要之地,以后随时都能再进一步。交趾膏腴之地失了这些屏障,就只是囊中之物。

这也算开疆拓土了,而且后续不需要多大的成本。那里人丁不多,作为边镇,武力弹压住就好。

朱厚熜点了点头:“不够。这回报,可不足以成为朕将来北望根基之一。”

顿了顿之后他说道:“在这里,朕先说说皇明记这几年在交趾的成果。”

皇明记奉旨从交趾买粮、雇人在广东应役,这几年的时间里是流水般的银子花了出去,换回的除了大量实物物资,还有交趾内部一个不小的人群。

把一些皇帝没义务告诉他们的经营状况说了一下,朱厚熜就看着他们:“朕意收复交趾,非为青史虚名,而是为谋实利。先坐看莫氏篡权,再助黎氏复国,师出有名。功成后,要那三府之地外,朕要开恩,许其可年年与大明贸易不绝。但是,为了保证贸易顺利,朕要云屯诸港,特别吉婆大岛!”

红河下游河流密布,分成了数条河流入海。唐时,他们对外贸易的重心在更靠南的位置。但人口涨起来之后,红河下游冲积平原必须更倾向于农业。如今,交趾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地方在名叫白藻河口的一带。

云屯港,也就是现在的下龙湾。

但朱厚熜说的是云屯诸港。

这意味着,如果靠近海边的新安府也被拿到手了,交趾水陆两路直插平原地带的两个咽喉就都捏在手上。

“只怕交趾必不肯应允。”王守仁说了一句,然后像是对其他人补充一样,“云屯港极为险要,南洋诸舟船要想北上到我大明诸港,必经云屯港!自云屯港,只要破了安兴城,便能沿白藻河直抵升龙城。”

这安兴城,就是后来的越南海防,此时也是海防一大重镇。

朱厚熜却说道:“朕不同于太宗,黎氏昔年侵我国土,太宗遣张辅讨而灭之。如今的黎氏,昔年也是假意请降。如今黎氏后人如又请到朕头上,前车之鉴岂可不妨?朕要谅山、谅江、新安,只为防着交趾将来再依地利侵我边疆。要那云屯诸港,只为多多采买交趾好物,交通贸易。”

随后便轻飘飘地说:“王师既至,携胜之威,黎氏若不肯,自有肯的人。而后朕守约退兵,以后云屯诸港便只驻三五护航战舰,安兴城则银钱往来以数倍计。”

王守仁不禁问道:“下一步呢?”

他始终记得,皇帝想要的是南洋海上长城,莫非在交趾,一个云屯港要塞便行了?对于交趾膏腴腹地,皇帝真的没想法?

朱厚熜笑起来:“做生意嘛,讲究的是诚信为本。朕不派官吏去征收粮赋,都用银子买,就是买得越来越多,也都买得起。此外,卖去交趾的大明好物,也有赚的。但若将来有人毁了约,拿了定金不交货,那就不好说了。”

“……定金?”

朱厚熜点了点头:“如今,魏彬那边在交趾采买粮食、糖、铁砂等,都是按年来预订。粮食还没种下去,今年要多少,定金便先付两成。”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是不杀人,但这样大批量地买粮运回来,交趾这几年难道不在乎这件事?

原来重利驱使之下,总有人铤而走险。只消魏彬最开始开了个头,现在都是交趾几个大户自行采买好粮食,偷运至广州拿尾款。

而将来若大明得了那云屯港,那么运粮食和各种货物到云屯港直接卖的,成本更低、获利更多。

大明确实只用守着一个云屯港,就能坐收交趾之利。溢价买粮的成本,比正儿八经去治理交趾全境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多了。

但长此以往,交趾国内粮商势必囤积粮食。若国内粮价高涨,则可在国内售出;若是丰收,也有皇明记兜底采买。

粮食,始终是命脉。交趾有识之士岂会一直坐看?交趾百姓若吃不起粮,岂不内乱?

到时候若把麻烦甚至战火引到了大明头上,那就是再次毁诺、撕毁约定,大明再次师出有名。

还绕不开那个问题:将来,杀,还是抚?

“大明不管其他,只要能不侵我境,谁能从安兴城送来大明要的货物,大明不管。”朱厚熜没有感情,“至于他们自己内部,吵也好,打也罢,大明也不管。黎氏若再请出兵,再拿条件来换,大明将卒的血又不能白流。”

大家听懂了,陛下是自己不动手,让他们自己人先杀上几轮。

朱厚熜点明了其中关键:“此乃大明与交趾之约,非朕与黎氏之约。朕为大明之主,只要那交趾之主也认这约,不犯我境,允与通商,朕还要为大明百姓忧心,哪能尽数管得了他国之内政?”

“……若此,最后交趾必有先依安兴城之利而扫灭群雄者。君以此兴,必不能止,迟早想找到良机,收复三府与云屯港。”

朱厚熜也认同这一点,随后说道:“这只是朕大致的想法,如何谋划,正要卿等详细推演。总之,此次目的便是让黎氏名为主,交趾实成割据之势。多年后,若交趾再犯我大明,便遣军诛之。经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交趾必有一股依赖大明的强大力量。此辈不同于昔年于交趾所置土官,只知挟势欺压交趾百姓。”

“这些人是生意人,懂得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他们,就是帮大明治理好交趾的关键。而届时,他们只要一个稳稳的正统。朕,则只需要一个能不用太费力能为大明带来利益的交趾。故而,将来可封交趾王,不论其人是宗亲,还是武将,又或者统帅儒将!”

他抛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饵,最后才道:“朕舍得,朕也不怕将来三世后大明交趾再成仇敌。昔年太宗只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贡生、落地举人去交趾为官,彼辈只为发财;监军内臣等,也穷尽搜刮。朕不同,朕只做好国与国的生意,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将来遣去云屯市舶司管事之人,也必须是参策推选、朕钦点的俊才!”

分封,在这个时代仍旧是至高无上的诱惑——一块真正能由自己做主的化外之地。

只要遵守两国约定,不去追求完整全部的权力,大明只怕还能派军保护好他的法统。

如今,皇帝给出了这个承诺。

王守仁终于明白了,那南洋海上长城,将来其实是一个个依靠大明海贸之利、受大明保护的分封之国。大明,只用在每一国里,都有一座要塞之港。

这种模式,迥异于当年在交趾设三司,由大明吏部铨选官员、直接治理。

若这种法子行得通,确实只用付出较小的成本,就能源源不断把南洋诸多好物运回大明。

治政安民,官吏们、军队支出的费用永远是最高的,朝廷还要天天忧心此起彼伏的内政破事。

将来这些问题,都交给那交趾王?至于交趾与大明之间,大明天子与交趾王只谈利益。

第一次军务会议在把内部各省都司和治安司人选确定、商议了卫所与募兵改制的方略后,开始系统谋划起对外的方略。

而皇帝陛下向他们传递了全新的理念。

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要虚名,不听一句称臣就乐呵呵地数倍赏赐。

他传递了一个新的准则:国与国之间,利益考量为先。

只要承认大明的利益,满足大明的利益,谁做别国的王,大明天子不在乎!

杨一清心里感觉很古怪。

陛下似乎其实也根本不在意什么帝位法统……

念及这么多年以法统为名发生的很多事,他不禁看了看正在听着臣子们讨论的皇帝。

那帝位法统的由头,也只是工具罢了对吧?

只不过它好用,总比争辩还没见到效果的新法到底行不行,要更容易“说服人”。

在大明,伱可以不同意新法,但陛下既然说过了这视同谋逆,那你不能谋逆。

依稀有点熟悉,似乎是杨廷和曾经被皇帝扣过的帽子那种套路……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