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明 > 第303章、武将大比,文官京察

第303章、武将大比,文官京察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06 20:34:58

唐顺之竟然自己提出了铸定额银币的法子,这已经是国务大臣们当时都没提出来的方案。而银行、储备金、货币信用的思想,他也有。

这个状元,实至名归。

现在,朱厚熜更加期待起十月份的武举殿试起来。

想到这里他问了一下:“陆炳和严世蕃考得怎么样?”

“回陛下,陆炳名列亲军舍人试第三。严小公子年幼体弱,在卫学试里没中,听说拳搏一项还受了些伤。”

“……不是还扬言要夺武状元吗?朕还以为他真练了些本事。”

“……严小公子在卫学里便惯爱夸口。”

“没人家壮,又是独眼,打不过很正常。”朱厚熜有了些期待的心思,“回头遣人代朕勉励一下他,让他下科再试。”

且看严世蕃这一世能走出条什么路来。

这辈子,严嵩不可能因为“深受道帝宠信”就像历史上一样能安排严世蕃做什么“小阁老”,朱厚熜也不会倚仗他们父子俩搞钱和稳朝局。

性格本有些偏激的严世蕃若真能往从军的方向走,倒是能期待他把这股狠劲和自信用在对敌上。

前提当然是得好好打磨了。

严嵩是个极聪明的人,知道了皇帝要什么,会换种法子教育儿子的。

此刻,严世蕃正躺在家里。

脸上挨了三拳,鼻青脸肿,胳膊正被管家请来的大夫推拿着。

“那厮仗着王指挥,毫不将小爷放在眼里!大老子十岁,还在武学里赖着!”严世蕃呲着牙,“袁红瑁,你给小爷等着!”

“……公子,先莫乱动,伤势要紧。”

让严世蕃吃瘪不能晋级的,是当初被王佐从广东东莞带回来的袁红瑁。

管家已经得了严嵩的嘱咐:皇帝要能办事的干才,既然有心为严世蕃指条路,除了本事,为人处事也极为重要。

此刻大夫在旁,管家不便多说什么。

等到大夫离开了,他才苦口婆心地说道:“公子,这今科武举,更加重武艺。公子学问和谋略,岂是他们能比?但年未及冠,本就吃亏。旁人知道公子身份,或许还留一手。那袁红瑁何许人也?”

严世蕃在锦衣卫卫学里几个常来往的同学,管家自然是知道的。

“不就是木匠儿子吗?”严世蕃愤愤不平。

“……公子也知道他仗着王指挥。”管家知道他并非不懂,但还是说道,“陆炳是陛下乳兄弟,将来虽会顾念王指挥栽培之恩,但这恩还能大过陛下信重?公子也有老爷照拂,只有那袁红瑁,那全赖王指挥提携啊!如今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岂会不想数年所学能出人头地?”

屯门海战中的烈士家族,袁氏里奉旨荫的一子名额被推到了袁红瑁头上。但如果没有王佐的栽培,袁红瑁也只会是锦衣卫中极为普通的一个校尉罢了。

但王佐作为骆安之后、陆炳上位之前的第一个过渡人选,是在皇帝为了推行新法最要用些手段的时候做那锦衣卫指挥使。

将来若有人要翻他的旧账,除了奉旨栽培陆炳这样的恩情,自然要有自己更加能靠得住、将来能报恩的力量。

袁红瑁,就是他培育的这种力量之一。

所以袁红瑁不会管严世蕃的身份。

“就是不公平!”严世蕃仍在气头上。

管家无奈地看着他:谁让你才这么点大,刚长高一些,非要去跟那些身强体壮的人同一科比试?

到了快入夜时,黄锦安排的小太监到了严家。

听到是陛下关心过,而且口谕勉励,严世蕃颇为激动,管家更是连连谢恩。

“再给我用些狠药!”小太监走后,严世蕃咬牙切齿,“明日我就要继续熬打筋骨习练拳脚!三年后,我严世蕃必夺那武状元!陆哥也只是第三,学问谋略更是平平,他肯定拿不了武状元。我只用武艺比得过他们,那武状元必是我的!”

管家一脸问号:养伤的事,是只用上狠药就行的?你消停点好不好?

他十分想念老爷。

严嵩很想立功回京,也有出于培养儿子的考虑啊。

被皇帝恩典送去锦衣卫卫学,栽培之意已显,那是一条好路,严嵩自不能将他带在身边。

但儿子毕竟到了最年轻气盛、需要管束教育的时期了!

……

在大明辽阔的土地上,像严世蕃这样的达官子弟毕竟是少数。

武举也好,文举也好,实在是太多底层子弟更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宣传到了,气氛到了,普通百姓参加武举的热情比之前确实高了不少。

在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某处,县里的差役一坐一站。

“这武举恩科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报名的!要里甲保举,要先能搬起这石墩子!别围得这么紧,一个一个来!”

人群之外不远处,有个如同乞丐一般的半大小子。

他的脖子上还有一道未褪的红印子,眼神里已经没有属于年幼孩童的天真稚嫩。

此刻,他静静看了看那在人群之中若隐若现的石墩子,然后抬起自己的手臂看了看。

应该是能搬起来的,那并不比破庙里的神像重。

但是,不会有人保举他。

况且他才虚岁十二。

家已经破,父母皆亡,在那破庙里搬动神像、用庙里的破布为绳,自绝未遂后,他觉得这是天意,是神不让他就这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举……以后,没机会再继续读书了。但按先生所说,他毕竟已经距离秀才的身份只差一个考试而已。

天生臂力就强的自己,若再好好习练武艺,加上继续自学,也许武举才是更好的路。

但不能在这里,他已经犯了事。眼下既然没死成,说不定明日就要面临追捕了。

得快些离开。

去哪?

没有离开过南昌的他,很快从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里选定了方向。

沿着长江走,不去下游那些富庶之地,去四川。

再改个姓,就用母亲的姓吧。

原姓龚的刘显,在虚岁十二的这一年开始了自己流浪的生涯,徒步乞讨入川。

但他不是最惨的。

此刻在大明北疆之外的大青山以南,这片名为丰州滩的地方日渐兴旺。

因为北元的土默特部在这几年里渐渐入居于此,放牧、兴农、筑城……听闻,土默特部的领主俺答已经有意将这里改个名字,叫做土默川。

在新筑的板升城里,还有大量汉民。

这些汉民里,成分很复杂。有主动归顺的贫困边民,有被掳掠来的边民,也有居心叵测的人,比如白莲教徒。

板升,就是房子的意思。蒙古人游牧,居无定所,而这建房定居的汉人,如今却是俺答颇为倚重的力量。

俺答如今虚岁十九,雄心勃勃。

阿拉克汗能上位,有他俺答的功劳——博迪早年是作为质子生活于土默特部的。若没有俺答的支持,博迪就稳不住右翼三万户。

如今,右翼三万户表面上的首领衮必里克济农是俺答的亲哥哥。但俺答很清楚自己哥哥的德行,成天与那些从代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娼妓淫乐,他活不久。

相反,汉人很有用。

板升城里,他们耕田、做匠人,对于土默特部实力的增长很有用。

但仅靠归附,还不够。

再像去年一样劫掠几次,打疼了汉人之后,再派人去表面上请个贡,才好谈条件。

十九岁的俺答规划着他土默特部的未来。

虽然如今这板升城规模还很小,仍以被掳掠来的汉人奴隶放牧为主。

但会多起来的。

听说南面的大明皇帝正在搞什么新法。向来这样搞,必定会有大乱子,前年不就有了一次叛乱吗?

只要南面兵荒马乱起来了,汉人都会有不少往北逃。

俺答继续筹划着今年是不是再添一把火。

现在大青山南侧的一处草场上,两个蒙古人正纵马赶着一个半大孩子。

这孩子衣衫褴褛,赤足奔跑着,身后时不时传来马鞭击打在空中打来的刺耳脆响。

这马鞭现在还没挥到他身上,但如果他慢下来了,后背的鞭痕和血迹就说明了一切。

“跑得比绵羊还慢,怎么替大汗赶好牲畜?不许停!”

脚踩到了一粒石子,那孩子稍微慢了一点,又一鞭甩到了他背上。

疼痛之外,还有恐惧,更多的是恨意,还有心底的倔强。

他自小受继母虐待,去年逃离了家乡,却不幸被南侵的蒙古兵掳掠至此。

到了这里,更是如同奴隶一般。

现在,虚岁才十一的他只能咬牙忍着,熬过这些蒙古人想要“驯服”他的这最初阶段。

终有一日,他马芳要逃回大明,杀尽这些蒙古鞑子!

幼小的孩子在心里立誓,回头时眼里却不见愤恨,反倒很羡慕他们能熟练骑着马纵越的模样。

“想骑马?自己驯去,哈哈哈哈……”得意的笑声回荡在草原,他又举起了鞭子,“伱这样的两脚羊羔,也想驯服骏马?”

……

武举乡试恩科在大明各省陆续筹办着,但进入到到五月这个时间点,首先是大明五品以上、正三品以下的武将大比。

陆续进京的这些武将,构成也很复杂。

难道皇帝是疯了?突然抽空各地的中坚防卫力量?

不,各省只决出前三赴京。

除各边镇外,这次各都司、各行都司的内部选拔,也是各省军制改革的一个前奏。选拔的结果,影响后面的任命。选拔过程中,也有人代行职权。

首先是旨意和军令,圣旨令这些中层将官都要大比,谁要抗旨?

其次,从军令最晚于三月初抵达各地,两三个月的选拔过程里,实在是一个将某些人暂时与其卫所麾下底层将卒分离的好机会。

最后,等选拔结果尘埃落地,前三县爵、其余乡爵的安抚在,这天恩不要仍要做个土军阀,是何居心?

虽然仍有曲折,但正如制科,这武将大比也不纯粹只是大比,都是改制的工具。

新规矩渐渐清晰:以前内地卫所,是吃空饷、得军屯之利、以兵为奴仆。现在,五品以上将官都是乡爵起步,朝廷另行开了一份饷银。若仍旧抗拒着卫所军屯改向募兵的,那就是空饷军屯之利远大于这一份乡爵俸禄了,五府和兵部要好好查一查。

从嘉靖四年开始就陆续派往各省、每个地方都只接受各省都指挥使调派的三千京营选锋压着阵,随时准备弹压。

而与此同时,各省总督和布政使司在挖着他们生乱的“根基”。

已经在进入农忙时节,天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铁农具。

“宝金局奉圣旨,现在连军器都先停下了。”

广东总督吴廷举人在佛山,他面前是佛山铁器行会的诸多商人。

“本督不需你们停了铸锅,但你们已经见识了这五月来皇明记采买铁农具的数目,心里该当有数了吧?这铁课,户部和税课总司已经给了条陈下来。拥护陛下办实事的,按今年造办发卖铁农具斤数,来年春核算时可以退多少税钱,你们心里都有笔账。”

吴廷举这一趟来,是想说动佛山民间铸铁商人再增更多新窑,铸造铁农具。

铁锅生意虽然没停,但是朝廷掌握着采买大权,从当年广东采买的几本账册被魏彬献上之后,贡锅的好生意就一去不复返了。

尤其是礼部所需的礼器锅,现在也因为祀孔规矩为代表的礼仪简化,需求量大大缩减。

此消彼长,吴廷举相信他们看得清形势,何况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订单量作为凭证。

“督台大人放心,我们必定回去好好安排。只是再增新窑,既需要添更多人手,这铁石、柴炭,如今缺口甚大,也在日渐涨价。还望督台大人体恤草民们辛苦,这采买价格是不是……”

“本督在广东多年,当本督不懂吗?”吴廷举淡淡地瞥了瞥他们,“如今诸省有多少商人都是从广东市舶司所需中行商牟利?只要你们需要,自有人运来发卖。只需数月,就不再缺了。这价格,都是与你们议过的公道价。此举为陛下惠民实事,你们若用心办好,且不说本督推举你们一人为省乡贤;年底叙功上去,陛下龙颜大悦,一个封赏诰命下来,那是些许银钱买得来的?”

说罢更是语重心长:“大明可并非只有我广东佛山铁业兴盛。如此良机,你们若错过了,将来这桩朝廷采买的大生意,可就落到别处了。这铁农具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如今发卖官田,百姓田更多,劲更足,这铁农具只会越用越多,总会有钝至不可用的。反倒是铁锅,一口得用上多少年?”

广东的新法基础已经很不错,吴廷举再接手张孚敬留下的底子,只是不能对他们说将来可能还有经略南洋之时的大量前线军需。

但不管怎么样,让这广东铁业有更大、更好的基础和规模,就将是吴廷举的一大功劳。

在浙江,严嵩则陷入过数日的情绪低落,毕竟传旨之人语气虽委婉,严嵩还是听出了皇帝的一点敲打之意。

什么来日方长?一步慢步步慢,再过两年,他可就五十了。

任何事要建功,总需要时日来培养。

等朝廷议定是不是在浙江重开市舶司,他严嵩就要到浙江满三年了。

三年之间,难道就凭一个无过便有功,便想能回到京城,再坐回国策殿当中?

可是陛下虽然敲打了他,但留京的管家却又来信说,陛下还亲自降下口谕勉励了自己那儿子,恩宠丝毫未减的模样。

严嵩低落了数日之后,就去信徐阶与杨廷和。

既然不能尽快在浙江重设市舶司这件事上建功,那就参与到杨廷和南下所肩负的长远大局里吧。

南京城里,已经到了这里三个月的杨廷和还真像是来这里养老的,并不见有什么大的动作。

除了府上客似云来,平日里也主要只是去去南京国子监关心一下文教,又或者督办一下皇帝在新春贺词里的实事,然后关心现在正忙的农事和武举乡试恩科。

和其余诸省不同,南直隶、北直隶,在“省”这个层级似乎并没有改革衙署的需要。两直隶诸府州,都是六部直管。

南直隶高层的唯一不同举动,却是武定侯郭勋也在奉旨募兵,要建南京振武营。

先练兵,懂的都懂。

难道经过前几年孟春等人的一轮查办,经过今年北京衙署改制的一轮铨选调任了南京不少高官入京,南京还不够服帖吗?

六月初,北京吏部的意思也传到了南京吏部。

今年,该京察了。

六月里,京城武将大比,两京文官京察。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