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温婉满脑黑线。
她是做了什么,以至于能让人如此误会?
“不是,我们只是……一个村的,那两个孩子是弟弟妹妹。”
妇人却不觉窘迫,“一个村的?那定是青梅竹马,我瞅着你们郎才女貌的……”
说起这个,妇人就似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怎么一个个都说她俩郎才女貌的?
温婉连忙转移话题,“姐姐,你相公这病,发作的频率高吗?”
……
等慕如风带着慕震来时,温婉将衣服给了他,让他给慕白和温雅。再找几个人,将柴搬出去,给大家烤干了,再做饭。
慕震一进屋,病人又是一阵咳嗽,先把了脉,便开始针灸。情况慕如风都告诉他了,现在施起针来,行云流水。
不一会儿,男人就止住了咳嗽。
半个时辰后,起完针,不知温婉从哪掏出一个小瓶子,倒出十来粒小药丸交给妇人。
“一日一次,一次一粒,吃半个月就能好。记住,中途不能中断。”
妇人接过药,就要跪地拜神医,温婉可不习惯被人拜,忙把她拉起来。
慕震问了她一些附近的情况,两人才离开往村口走去。
这里还是隶属庐阳郡的管辖范围内,庐新县平镇上河村。
他们在山上看到的盆地,整个属于庐新县的西边,小河这边属于平镇,对岸属于上巧镇。
落户的话,可以直接去县里找主簿大人。妇人请村里的秀才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们去县衙找赵捕快……
大家烤干了衣裳,吃了东西后,由慕如风和慕震两人,带着全村人的户籍去县里。
可温婉和慕白是跑出来的,啥也没有,只能将目光放在林氏身上。
好在林氏并不蠢,一家人的户籍都带在自己身上。
事不宜迟,慕如风去村里租了个牛车,就往县衙去。
通过推荐信,找到了赵二,赵二一看,这两人是自家哥哥的救命恩人,当即找到上司,直接给慕如风两人省去了等待的时间。
黄昏时分,慕如风抱着厚厚一叠新户籍,从县衙里出来,又拿着县衙的推荐信,转到了平镇上,找到亭长。
今夜,梨花凹的大家都在上河村外歇息。
天亮还不见慕如风和慕震回来,大家不由得担心起来,正要派人去寻,就见得两架牛车往这边走来。
慕如风坐在车辕上,朝大家挥着手。
一下车,便兴奋道:“搞定了!”
“这就成了?”
“成了,果然如温姑娘说的,庐新县比较落后,人口不多,主簿大人见我们是读书人又是大夫的,并没有为难,很热情地给我们办了新户籍。
而且,我听赵捕快说,近期从清水郡那边逃难来的灾民不少,大多是去庐阳郡那边的。但庐阳郡收纳不下那么多,都往福县安排。”
慕如风激动道。
跟着他们回来的,还有两个小吏,负责安置他们的。
见状道:“保不准,要不了多久,福县那边就会将灾民往咱们庐新县赶了。”
“这是为何?”慕震问。
“朝廷下令,各个郡县得安置好灾民。”小吏拍了拍牛车上的物件,“若是灾民太多,可出不起这些东西。”
大家都抬眼望向两架牛车,上头堆满了东西。
慕如风道:“这是县令大人给咱安排的赈灾粮和被子。”
大家刚失去了被子,此刻眉开眼笑的。
将户籍分发了下去,李二婶瞅着上头的字,问:“如风,这上头写的是甚?”
“户主李富有,庐阳郡庐新县平镇范家村人士。”
范家村……
当大家跟着两个小吏来到新村子,见到的是一副荒凉的景象。
这范家村离河有二里地,背靠大山,前后看不到别的村子。
村里约莫只有二十来户,房屋比较破,全聚在路的同一侧。
“这里就是你们的住所,县里发了救助金,按人口,一人一两银子,建房子你们得自己想办法。”
李富有问:“那咱们的地呢?”
小吏指着荒芜的地,“诺,这些都是,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自己挖,挖多少算多少。半月后,我们会来丈量土地,置办地契。”
范家村的耕地都在北面,以南都是荒芜的生地。
大家都一脸失望,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好。
只有温婉笑问:“当真挖多少给多少?若是咱们挖得多了,会不会……”
“不会,你们放心。”小吏拍着胸脯道,这些人是主簿大人亲自引荐的,他多少得客气些,“范家村那边的地,也是随他们挖的。”
这些都是生地,又硬又瘦,半个月的时间,根本就挖不了多少,更别说他们还得挖地基造房子。
所以,亭长根本不担心他们能占多少地。
然而,当亭长派人来量地的时,全傻眼了!
送走他们,梨花凹的大家颓废了一会儿,慕如风便安排人开始干活。
县里给了几块雨布,给大家搭建临时住处用的。男人们先去搭设了两个帐篷,男女分开住。
搭完后,清点了物资。
按照人口,一人发了两斤大米,梨花凹五十来人,就只有一百来斤大米。
省着点够吃上一阵了。
下个月还能去领,一人十斤,连着领三个月。
另外,一家给了两床新被子,虽算不得多好,可比他们那湿成一坨坨的简直是天壤之别。
慕如风心想,现在可算是能安稳下来了。这个念头才生出,就有人抱怨起来。
刘宝珍撇着嘴道:“就这么点东西,就想将灾民都打发了,朝廷花那么多钱,指定被这些当官的揣进腰包了。”
“刘氏,慎言!”慕震瞪着她,“咱们能有这些已是不错,要知道,庐阳郡那边的灾民,可是没有救助金的。”
“那人家肯定也有房子,咱们就这点钱,我家就点银子。还得置办锅碗瓢盆,加上起房子,哪够!”
总之,就是各种不满意,刘宝珍觉得,他们是灾民,是弱势群体,朝廷就该多重视他们。
李家先前虽没分家,但也都是各过各的。她下意识认为,自家就三两银子,这可怎么活?
随后意识到什么,又说:“我们家就十两银子,也不知够不够起房子。”
李富有冷眼看向她,“大嫂,你说错了,你家就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