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奇幻 > 自是白衣卿相 > 第七章第1节 天机不可泄露

第七章第1节 天机不可泄露

书名:自是白衣卿相 作者:LM冰彬 分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2-03 00:01:31

冬至,殿內。

一身绯色圆领袍子,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正在站着殿内中央,那正是官家赵祯。

“朕准备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这么多年来,朝政一直都是由太后她老人家操持着,朕很感激她,希望到时候文武百官也能来参加”。

是夜,从宫外,快马加鞭送来一道奏章。

赵祯从内侍的手中拿起了那奏章,翻开了一眼,便很是生气的摔在了地上。

赵祯指着地上的奏章很是生气道:“皇帝有奉亲家长之道,但无为臣之礼;若以尽孝,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官家之威严,真是气死我了,范仲淹他以为他谁呢,竟敢这样说朕,这奏章封存起来,朕到是要看看他范仲淹还能折腾出什么来”。

翌日,范仲淹见早先送入宫的奏章还没结果,便将早已经抄写好另外一份送入宫中。

刘太后的手里拿着一份奏章,脸上有一些怒气,却什么都没有说,片刻之后才道:“这个范仲淹真是胆大包天,陛下年幼如何能处理得了国事,这份奏章先留着,将来他要是在有什么,也好用它来对付范仲淹”。

枢密院,晏殊的脸色,很是生气,他正等着范仲淹来。

范仲淹一进来,很是有礼的拜见:“学生拜见老师”。

“范仲淹,你知道你干了什么好事吗,那可是陛下,你怎么敢,你,你不要脑袋,我还要呢”。

“学生认为这做法把家礼和国礼都给混淆了,所以才上书,冒死直谏”。

“范仲淹你这样做,自己的仕途会有所阻碍的,会不顺的,还会连累举荐之人呐”!

“学生明白了,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范仲淹回到府上,连夜写了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天圣八年月日,具官范某谨斋沐再拜,上书于资政侍郎阁下:某近者伏蒙召问:“曾上封章,言朝廷礼仪事,果有之乎?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因避席而对日:“有之.”遽奉严教云:“尔岂忧国之人哉!众或议尔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苟率易不已,无乃为举者之累乎!”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莫不敢犯大人之威.”再拜而迟.退而思之,则自疑而惊曰: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尤,能不自疑而惊乎!且当公之知,为公之悔,倘默默不辩,则恐缙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如此,某何面目于门墙哉!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子前志,非敢左右其说,惟公之釆择.庶几某进不为贤人之疑,退不为贤人之累,死生幸甚!死生幸甚!

其天不赋智.昧于几微,而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繇是时政得失,或尝言之,岂所谓不知量也?盖闻昔者圣人求天下之言,以共理天下,于是命百官箴缺,百工献艺,则大臣小臣无非谏也.建善旌,立谏鼓,咨蒭荛,采谣咏,斯则何远何近咸可言也.此诚历代令王,惧上有所未闻,下有所未达,特崇此道,以致天下之言,俾九重之深,无所蔽也.亦必比国大臣,惧议有所未从,谏有所未上,复广此道,以致天下之情,冀万乘之心,有以动也.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卫觊曰:“非破家为国,杀身成君者,谁能犯颜色,触忌讳,建一言哉!”亦忠臣之分也.而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者.谓各司其局,不相侵官,如当二千石之位,则不责尚书之政,当尚书之位,则不责三公之政,非言路之谓矣.又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盖言有道之朝,教化纯被,则庶人无所议焉.某登进士第,由幕府歴宰字,为九卿之属,似非庶人,敢不议乎?如云远不当谏,则伯夷叩马谏武王,岂近臣哉!太公谓之义士,夫子称其贤人,曾不以远而为过乎?至于颍考叔、曹刿、杜篑、弦高、鲁仲连、梅福之徒,皆远而谋国者也,前史嘉之.况国家以公之清举,置某于近阁同文馆之列.唐文皇于此延天下之才,使多识前言往行,以谘政教之得失,备廊庙之选用.如朝廷延才之意不减于前,则某事君于此非远也.又闻,“言未及而言谓之躁”.今国家诏百官转对,使明言圣功之过失,宰司之缺遗,其不预转对者,俾实封奏以闻,则某非官未及而言也.若以某好奇为过,则伊尹负鼎,太公直钓,仲尼诛侏儒以尊鲁,夷吾就缧绁而霸齐,蔺相如夺璧于彊邻,诸葛亮邀主子敝庐,陈汤矫制而大破单于,祖狄誓江而克清中原,房乔仗策于军门,姚崇臂鹰于渭上,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尔.若以某邀名为过,则圣人崇名教而天下始劝.庄叟云“为善无近名”,乃道家自全之说,岂治天下者之意乎!名教不崇,则为人君者谓尧舜不足慕,桀纣不足畏,为人臣者谓八元不足尚,四凶不足耻,天下岂复有善人乎!人不爱名,则圣人之权去矣.经曰:“立身扬名.”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又曰“耻没世而名不称”,又日:“荣名以为宝.”是则教化之道无先于名.三古圣贤何尝不著于名乎!某患邀之未至尔.某又闻,天生蒸民,各食其力.惟士以有德,可以安君,可以庇民.于是圣人率民以养士.《易》曰:“不家食,吉.”如其无德,何食之有?某官小禄微,然岁受俸禄仅三十万,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十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则千亩之获,可给三十万,以丰歉相半,则某岁食二千亩之入矣.其二千亩中,播之耨之,获之剑之,其用天之时、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傥某无功而食,则为天之螟,为民之螣,使鬼神有知,则为身之殃,为子孙之患.某今职在校雠,务甚清素,前编后简,海聚云积.其间荒唐诡妄之书,十有七八.朱紫未辨,膏肓奈何.某楼迟于斯,绝无补益.上莫救斯文之弊,下无庇于斯之德,诚无功而食矣.所可荐于君者,惟忠言耳.况我国家以**之广,四叶之盛,抚既济之会,防未然之几,兢兢持盈,旰昃不暇.谓今天下民庶而未富,士薄而末教,礼有所未格,乐有所未谐,多士之源有所末澄,百司之纲有所未振,兵轻而有所末练,边虚而有所未计,赏罚或有所未一,恩信或有所未充.乃诏百官转对,其末预者并许封章.此吾君尽心以虚受天以之言也,亦天下君子尽心以助成王道之日也.然献言之初,或有所赏,于是浮浅侥觊之辈,争为烦言,或采其细而伤其大,或夸其利而隐其害,下冒上之宠而矫其辞,上疑下之躁而轻其说.此政教之大害也.某远观五帝三王,爵以尚德,禄以报功,未有赏其空言者.至于舜俞禹拜,惟重其言而行之.逮夫春秋之时,则有举贤之赏.唐文皇赏孙伏伽之谏,以天下始定而权以进之,未始久行焉.今朝廷必欲求有道之言,在其择而必行.不在其诱于必赏.言而无赏,则真有忧天下之心者,不废其进焉.然后下不冒上之宠而直其辞,上不疑下之躁而重其说,此政教之大利也.某亦尝闻长者之余论,郁于胸中而莫敢罄发者,耻与浮浅侥觊之徒受上之疑于国矣.

某昨辄言国家冬至上寿之礼者,斯百有罪,必不疑其侥觊矣.是故轻一死而重万代之法,请皇帝率亲王皇族于内中,上皇太后圣寿;请诏宰相率百僚于前殿,上两宫圣寿,实无减皇太后尊崇之威,又足存皇帝高贵之体.盖一人与亲王、皇族上寿于内,则母子之义亲,君臣之礼异.与百僚上寿于外,则是行君臣之仪,非敦母子之义.在今两宫慧圣仁孝之德,而行此典,则未见其损.奈何后世心有舅族强炽,窃此为法,以抑制人主者矣.圣朝既不能正之,使后代忠臣何所执议?

先王制礼之心,非万世利,则不行焉.或曰: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何泥于古乎?其谓礼乐等数,沿革可移,帝王名器,乾坤定矣,岂沿革之可言哉?若谓某不知圣人之权,则孔子何以谓晋文公谲而不正,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是讳其权而正其礼也,岂昧于权哉!小臣味死力言,大臣未能力救.苟诚为今日之事,未量后代之患,岂小臣之枉言,大臣之未思也!

某迂拙之效,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倘进用于时,必有甚于今者,庶几报公之清举.如求少言少过自全之士,则滔滔乎天下皆是,何必某之举也?

夫天下之士有二党焉:其一曰,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其一曰:我逊言易入,逊行易合,人生安乐.何用忧为?斯二党者,常交战于天下,天下理乱,在二党胜负之间耳.倘危言危行,获罪于时,其徒皆结舌而去,别人主蔽其聪.大臣丧其助.而逊言逊行之党,不战而胜,将浸盛于中外,岂国家之福,大臣之心乎!人皆谓危言危行,非远害全身之谋,此未思之甚矣.使搢绅之人皆危言危行,则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政教不坠,祸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无忧,此远害全身之大也.使缙绅之人皆逊其言行,则致君于过,致民于怨,改教日坠,祸患日起,大乱之下,汹然何逃!当此之时,纵能逊言逊行,岂远害全身之得乎!

凡今之人,生于太平,非极深研几,岂斯言之信哉!昔藕晋之乱,哲人罹忧,至有管宁之徒涉海而遁.某今进危言于君亲,蹈危机于朝廷,不犹于涉海之险,而遁于异域者乎?傥以某远而尽心,不谓之忠;言而无隐,不谓之直.则而今而后,未知所守矣.

维公察某之辞,求某之志,谓尚可教,则愿不悔前日之举,而加生平之知,使某罄诚于当时,垂光于将来,报德之心,宜无穷已.倘察某之志如,如不可教,则愿昌言于朝,以绝其进.前奏既已免咎,此书尚可议责.使黜之辱之,不为贤大人之累,则某退藏其身,省求其过.不敢以一朝之责,而忘平生之知,报德之心,亦无穷已.

恭维资政侍郎,羽翼旧贤,股肱近辅,赫赫之猷,天下所望.愿论道之余,一赐鉴虑.与其进,则天下如某之徒皆不召而进矣;与其退,则天下如某之徒,皆不斥而自退矣.决天下进退者,其在公一言乎!干犯台严,不任战惧之至.不宣.某再拜。

长信到了赵祯的手里,看完便道:“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难道他的不怕死吗,不过,他的也有些道理,算了,暂时放过他吧”!

正月初八日,赵祯下了早朝便早早的便来到了太后的宫中。

“儿子,给大娘娘请安,祝大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刘太后满面笑容,做了一个想要扶起赵祯的手势,赵祯自己站了起来,然后挪了一个位子,重新贵了下去:“儿子,给小娘娘请安”!

杨太妃满眼笑意道:“陛下快请起吧,地上凉,小心着凉了”。

“儿子,专程从朱仙镇请了春晖班,为太后祝寿”。

那知,那春晖班,全班竟然都是天地阁在东京的分支天机堂的刺客。

其中一个人嘴里念道着:“慈母手中线”,同时从衣袖里抽出一条极细的像丝线一般的东西,另外一名刺客的嘴里念道着:“游子身上衣”。只见那刺客将一件很大黑色大衣服盖住了赵祯的身体,此时另外一名刺客一边念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边用银针将黑色大衣极快速的速度缝了起来,两名刺客一起念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烟雾过后,刺客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机堂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掳走官家,平静了这么久,南唐的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来人,给我把京兆尹和开封府尹一并找来,还有,加派人手,保护皇城,封锁城门,另外派人去追刺客”。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赵祯醒来,环顾四处,黑漆漆的,有许多小孔,透着微弱的光。

“这是哪里啊,你们是谁,为什么抓朕,朕和你们无冤无仇“。

悠悠的空灵飘远的声音传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

“什么天机”?

“天机就是天机”。

赵祯c沉默了一会儿,道:“难道这儿是天机堂吗”?

此时,只传来几声笑声,便无回应。

是夜,庐州。

包大娘正在厨房忙碌着,展昭走了进去。

包大娘:“不用着急,马上就开饭了”。

展昭帮忙端着菜上桌子。

包大娘、包拯、展昭、展妍,四个人围着一张木卓坐着,展昭大吃起来,吃得满嘴的油,包大娘看了看展昭,竟然忍不住笑了起来。

包大娘拿着一个手绢:“展昭啊,你慢点儿吃,没有跟你抢的,你看你,吃得满嘴都是的,来,让包大娘给擦擦”。

还没等展昭反应过来,包大娘已经站了起来,伸长了手正给展昭擦嘴和脸,并且还捏了几下展昭的脸。

“哎哟,包大娘您轻点儿啊,疼疼疼”。

“哼,臭小子,包大娘也是看你孤苦伶仃,展妍又还小,没人照顾,包大娘这是关心你”!

“对对对,我娘说的对,你就接受吧”!

夜,很深,飘着雪,屋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