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望着咱们这边。”万红梅说道。
云桃疑惑的视线在山丘和远处的土屋间来回扫,这里的人这么怕外人吗?
竟是要躲起来?
一瞬间,她就反应过来。
是征兵!
他们害怕,都躲到了山里藏起来。
这边的院子里,老妇人也把自家苦衷说了出来。
“……征兵的官老爷来我家几次,我的家老头子已经去了。他们说人还不够,要再征一个,到处抓我儿子,我家就这么一个独苗苗。”老妇人伤心哭道。
怀里的婴儿也挣扎哭了起来。
众人心下起了几分悲戚之意。
他们就是刚刚从军营里出来的,还是沾了云秀才的光。
上了战场,便是生死未卜。
有家有户的人还好,死了还有衙役差人来报信,像他们这些逃难的,死了也不知魂归何处。
“我们想去通都府,虽听过名字,不知道往哪里走……”云华春说道。
“那抓人的官差就从通都府来!可别去那里!千万别往那里走!”老妇人神色紧张道。
“听说通都城里的人都跑光了,抓不到人,我们村里也跑了不少,他们才抓我儿子……”
“北边的齐王造反了,四处在抓人。前几天有几个路过的外乡人,是从隔壁县逃难而来的……”
齐王造反了!
石岗村众人诧异!
齐王是谁他们不知道。
他们逃难来这边只是因为胡人攻破了城关,却不是因为齐王。
怎么齐王也造反了?
四处都在打仗!
云华春想不明白的地方忽然就明白了。
难怪卫将军的兵停留在那处,他在营帐里也听了几句,大军是往北上走的。
他原以为是迂回计策,现在看来是准备去平定叛乱。
不过这消息捂得严严实实,他也是才听到。
糟糕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众人纷纷面露愁苦之色。
“谢谢老人家,我们就不打扰了。”云华春拜别老妇人,偷偷在碗上放了几文钱。
热汤费柴火,一老一少砍柴难。
世道乱了,钱也不值钱,大家伙都不容易,这钱是他的一些心意,当做热汤钱罢。
客人走了,小孩帮着奶奶收拾东西。
他拿起四周围搁着的碗,忽然发现其中一只碗里有钱。
把钱从里头捡了起来,走到她奶奶面前。
“奶奶,这里面有钱。”孩子惊讶道。
众人走回车队拉着驴子准备启程时,便瞧见刚刚那屋内的孩子拿着一个篓子飞奔着。
那孩子飞奔到云华春前面,胸口微微起伏喘着气。
“路过的客人,等一等。”那孩子说道。
把篓子往前一递,里面竟是一筐青枣。
枣子的个头很大,不少外皮泛红。
“奶奶让我谢谢你的钱,给你送点儿山上摘的枣子。”
“客人拿个东西出来接吧,我这篓子还要拿回去。”
“拿个东西出来接。”云华春转头对着妻女道。
云桃往外递去自己平日用的竹篮。
竹篮小了一些,枣子装满以后,又拿桶来接了个底。
“我奶奶让我告诉你们,往那边走十几里有个很大的枣子林,没吃的可以去摘些枣子,枣子长在深山,是无主的枣林,那里很陡,小心些。”那孩子说这话就跑了。
村里人刚刚还羡慕云华春,有人送枣子。
云华春这枣子不是白来的,花了钱。
不过这少年带来的消息,当真叫他们欢喜。
云桃瞧着这枣子挺干净的,捡了一个半红的塞到嘴里。
生脆清甜,好得很。
“云秀才,咱们去摘枣子吗?”村里有人问道。
“去,咱们绕个路,不往通都走。”云华春喊道。
他原本打算去通都,去城里找点儿吃的。
现在听说通都城里兵荒马乱,四处都在征兵。
他们刚刚从军营里出来,纵然有卫将军的名帖在,也不想惹这个麻烦。
“那咱就往那里走,赶着天黑前到。”石方拄着拐杖道。
“唉,行,这就去。”
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枣子林的方向。
等到车队里的人走远了,躲在山丘上的人身影微动。
一个高壮的青年望着那边,确定那一行人不会再回来以后,撒开腿就往更深的林子里跑。
他越过枯木和大石块,翻到一处灌木丛生的地方,对着那里喊道。
“人走了,看样子不是官兵,出来吧。”
话音一落草丛里钻出好几个青壮年,身上脸上沾着不少泥渍,一副惊魂未定的模样。
山岭里的路崎岖不平,比戈壁滩 上难走太多。
众人一边走一边看,当真寻到了枣子林。
看着枣子,石岗村众人欢欣不已。
大人小孩都下了车,便是平常走路都有些蹒跚的老太太。
拄着拐杖在这山岭里健步如飞,老太太走到树下,拿拐杖敲了敲树干,簌簌掉下几颗枣子。
老太太的牙坏了一大半,但这并不妨碍她吃枣子。
她从地上捡起枣子放衣袖上擦了擦,塞到嘴里。
用牙床磨着,再动用了几颗仅剩下的牙齿,尝着这寡淡的甜味,她笑了笑。
孩子们就更加开心,手脚麻利的直接爬到了树上,站在树枝上往下撸枣子。
云华春往四周瞧了瞧,这枣子林大得很,粗略一扫,周围至少几十颗枣子树。
他望向那山头更高的地方,上面还有。
就这一打眼的功夫,云华春转过身来,发现周围的人手脚麻利的已经装了一大筐的枣子,起码有二三十斤。
“大家停一停,听我说个事行吗?”云华春大声道。
大人们直接收了手,小孩子还没停下,跟个调皮的猴子般飞快摘着树上的果子。
“咱们是要一直往南下走的,这枣子林我看大的很,我们往里走一些摘枣子,把外围给他们村留一些。”
“他们好心给咱们指了枣子林的方向,咱不能把这四周围的枣子全都摘光了!”云华春的声音在四周围回荡,惊飞了不少鸟儿。
“云秀才我收手了,我不摘了,去里面摘。”当即有汉子喊道。
扛着竹筐往自家的方向走。
“快回来上车,咱们去里面看看。”不少妇人吆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