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奇幻 > 穿成福运小娘子 > 第394章 都开始动了

第394章 都开始动了

书名:穿成福运小娘子 作者:衣布衣出 分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2-03 01:06:09

连巧珍觉得自己的肝儿都在隐隐作痛,这个五品骁骑尉,应该是康豪的吧?

上一世,康豪也不是一下子就当了勇冠侯,好像也是两次赏赐之后,才拿到了侯爵。

她谋划了两年多,付出了那么多的心力,却是把到手的富贵错过了。

金银、田产那些不算什么,只要她的点心方子不泄露,能把酒楼经营下去,多少银子她都能赚来。

而朝廷的五品官职,却是无论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新朝建立,严令禁止买官卖官,只要有人胆敢做出此等事情,那是要掉脑袋的。可见这个五品官职是多么难得。

五品官的夫人,原本也是她的!

若这个赏赐落在康豪身上,之后再有好运延续,她就是侯夫人了……连巧珍呆呆的看着窗外,颓丧到了极点。

可以说,在这个世上,对张春生人生变化感触最大的,反而是和他接触最少的连巧珍。

袁冬初这边就简单多了,她其实和姜成华两人一样,一直在等这一刻。张春生是个心善的好人,因为这档子事儿差点儿丢了命。

有这份赏赐,好歹算是个丰厚回报,他没白挨那一刀。

张春生有了封赏,还有了朝廷挂了名的官职,足可以保证他接下来的日子平安。

通州事情告一段落,他们也该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

最先告辞的是姜成华和陈子更两人。

他们手里已经有十余个汤菜方子,另有野菜和主食做法若干,现在就想着赶紧回京城,想办法套来一笔银子做本钱……嗯,措辞不准确,不是套,而是讨要自己应得的奖励。

他们路途迢迢从京城来到通州,虽然为了能让家里同意他们出来,两人好一番不着调的说辞,但这一趟有功却是真的。

就算皇帝没想到给他们一份赏赐,但姜陈两家在皇帝和皇后这里,总是多了点情分。

这可是皇家的情分,很了不得的。

一般情况,皇帝便会看姜尚书和陈参知顺眼,遇到重要的事情,说不得就交给两位大人了。

不一般的情况,姜大人、陈大人工作中出点疏漏、或者被人告黑状什么的,皇帝很可能就一笑置之,通融过去了。

这些优待,便是他们哥俩儿给家里挣来的。

要一点点开酒楼的本钱,过分吗?

当然不过分,不但不过分,家里还应额外多给一些流动资金才对。

两人现在的状态,完全可以用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来形容。虽然志向只是开一家酒楼,但把京城第一酒楼当成目标,谁敢说这个目标不够远大?

这两人已经有点飘了,但好歹还记着张春生的好。张春生虽然的了皇帝的圣旨赏赐,但对通州上层圈子还陌生的很。

两人便是记着这个,准备回程的同时,把张春生介绍给邓家家主,算是站在上层圈子的门口。

走前当然要找袁冬初和潘再水告辞,姜成华询问袁冬初,投递行要不要沿河往下游发展。

若有意向去津州,一定提前给他们送信,到时候他们来津州,帮投递行疏通一些事情。

顾天成的身份已经被顾林知道,投递行的经营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完全可以把投递线路延展到津州。

袁冬初也有这个打算,并且已经给顾天成和袁长河带信,正在等两人的回音。

姜成华和陈子更一听,大喜过望。

津州和京城没多少距离,骑马的话,一天时间能轻轻松松走个来回。诚运投递甚至可以走陆路,在京城设置投递线路的终点分号。

那时,顾天成作为诚运的大当家,时不时的来津州和京城投递行巡视,大家欢聚一堂,在京城第一酒楼畅饮。

多么逍遥、多么畅快的场景!

袁冬初哪知道这俩货只是高兴能和顾天成吃肉喝酒,还挺郑重的对两人表示感谢。

若是津州开设投递行,有这两位从中协调,自然事半功倍。

双方商定之后,姜成华两人便带着各自的小厮、长随,打马返回京城。连钦差吴大人都给他们抛在了身后。

而秦向儒和周彩兰,对张春生的奇遇相当无感。

他们小两口滞留通州,只是为了和秦管事碰面,交代蘸水笔的制作和经营事项。

手工上的事情,秦向儒虽然实际操作比不了上等工匠,但他至少已经入门,有书籍做辅助,算是大半个内行。

蘸水笔作坊由廖家管事管理,但周彩兰掌管整个蘸水笔生意,由秦福代理职责。这么算下来,廖家管事算是秦福的下属。

具体的合作条款之前已经敲定,现在就是把秦福推出来,代替周彩兰管理这个生意,按照袁冬初的既定思路,不至于开始经营时走弯路。

蘸水笔专用墨水的研制,则是秦福全权负责。但拿了廖家银子,秦福需要定期给廖家汇报研制进展。

事情全部交接给秦福,秦向儒小两口便也整顿行装,打算回牧良镇了。

秦福这几天也是硬往下消化这些内容。

秦睿接到秦向儒的书信,信中说的简单:

周彩兰需要掌管一个和廖家合作的生意,但因生意有了些变化,以周彩兰的能力,恐怕无法驾驭。询问秦家能否派一个善于管理的管事来通州,把这个生意接下来。

信里还隐约提了提袁冬初,没说太多。但秦睿立即把握到,这就是那个女子的主意。

自己儿子什么性情他很清楚,和廖家合作的生意,居然让儿媳妇周氏掌管?

估计那女子原本就是想用秦家的人吧?说不定还想借秦家的势。

即使知道,秦睿也不能不答应啊。

一个原因是识字典籍。

秦家现在虽然还在延浦镇,但往来信件却多起来了。有些路过的旧识,或者有点身份的人,都会拐道易水县滞留一下,递帖子拜访。

秦家现在的光景,比之这几年,好了不知多少。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今皇上重视识字典籍。而识字典籍,完全是人家袁冬初给他秦家的机会。

现在河还没过,桥坚决不能拆。

再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生意本身了。

信中没提做的是什么生意,但提到了廖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