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安侯 > 第四百四十章 文武之争

第四百四十章 文武之争

书名:靖安侯 作者:漫客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2:12:23

甘露殿里,赵昌平抬头看着皇帝,正巧小皇帝也在看向这位赵尚书,两个人目光相触,赵昌平飞快低头,避开了皇帝的目光。

然后,气氛陷入到了一种有些诡异的尴尬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才挥了挥手,开口道:“好了,赵卿的意思,朕明白了,这件事朕会酌情考虑,沈毅是在给朕办事,即便有不到之处,赵卿也不必写信责怪他。”

赵昌平低头道:“是,臣遵命。”

他神态恭谨:“陛下,晋世子南下巡海所查抄的赃款赃产,户部是否要入账?”

“入账…”

皇帝微微皱眉,然后摇头道:“入账就不必了,朕前些天不是从户部调了几个账房么,他们已经派去南边了,等他们回来,会把账目给户部看的,不过户部看一看也就是了,他们在南边做事也不容易,不必在钱财上太多约束他们。”

赵昌平毕恭毕敬的低头道:“臣明白了。”

他起身拱手。

“陛下没有别的事情,臣便告退了。”

“嗯。”

皇帝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赵卿且回罢,朕要自己考量考量。”

听到皇帝这句话,赵昌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陛下,臣还是觉得,京城衙门的事情,不能够交由地方,否则地方势力壮大,总有一天会影响到朝廷的。”

这就是央地矛盾。

这个问题,古已有之,困扰着历代封建王朝。

就拿沈毅原先的那个世界举例子,汉唐时期,地方上都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比如说汉朝的州牧,军政一体。

这种模式演进到朝代后期,就会出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晚唐的节度使割据。

这些本质上都是中央王朝权柄以及实力丢失,导致了枝强干弱的局面。

后世的朝代,吸收了这种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比较经典的处理方式就是宋朝那种,调集地方精锐充实禁军,导致地方军队战力孱弱,有等于无。

同时在文化上重文轻武,乃至于重文抑武,一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英雄,彻底把武夫钉在了泥尘里。

此后一直都没有能够翻身。

而现在陈国这个世界,因为数百年前也出现过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重文抑武,大陈一统天下之后,重文抑武搞了百多年,终于把军队搞得没了战斗力,在六十年前被蛮子赶到了江南,偏安一隅。

一直到现在,陈国地方卫所因为军户世袭,战斗力都非常有限,临海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且很多卫所常年吃空饷,实际人数远没有账面上那么多人。

不过重文抑武搞了几百年了,已经映在了所有人的脑海里,哪怕是武官本人,也觉得自己低文官一等,更不要说是赵昌平这种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文官了。

小皇帝微微皱眉,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户部尚书,然后缓缓说道:“好了,朕知道了。”

“不必多说,你退下罢。”

赵尚书叹了口气,对着皇帝躬身行礼,然后退出了甘露殿。

这位户部尚书,离开了甘露殿之后,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张开来,他面朝南边,目光有些复杂。

他是想帮沈毅的。

他能做的,也就是现在这么多了。

赵昌平离开之后,皇帝陛下一个人坐在甘露殿的软榻上生闷气。

他觉得文官势力有些太大了。

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局面,因为文官势力庞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形成的,现如今朝廷的方方面面,都把持在文官手里,他这个皇帝,也不可能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一不小心,闹到太后娘娘那里去,他说不定还要吃点亏。

不过皇帝心里,还是有些不太甘心。

文官势力大,其实对他的皇位没有什么威胁,自古以来只有武夫造反,没听说提笔杆子能造得了反的,可要命就要命在这里。

这些笔杆子,虽然不会造反,可以放心的拿捏使用,用起来很安全,但是在安全的同时,很多事情他们也做不了。

比如说给朝廷带来强大的战力。

一百个笔杆子里,有一个通兵事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小皇帝一个人郁闷了半天,一点批阅奏章的心思都没有了,他扭头看向一旁的高太监,闷声道:“高明,你说,朕应不应该允了沈七的请求?”

高太监犹豫了一下,然后微微低头道:“陛下,本来这些外廷的事情,奴婢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插嘴的,但是陛下您既然问了,奴婢也就大胆一点,就当是替陛下分忧了…”

他看着皇帝,低眉道:“奴婢觉得,如果沈毅真有什么私心,便不会跟朝廷提这个要求,他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一趟南下巡海,也是随行晋世子而已,况且这趟差事他们已经办的差不多了,抗倭军渐渐成型,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清理倭寇…”

“沈毅完全可以回到朝廷里来,做个舒舒服服的邸报司司正,等着从翰林院出来,安安逸逸的做个六品官…”

皇帝沉默了。

高明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高太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低声道:“而且,杜怀送回来的奏书,奴婢也看了,杜怀的奏书里,写了他跟沈毅的对话,沈毅说如果陛下不许,他今后再也不会提起此事,老老实实的办完差事回京复命。”

“绝大多数的文官都会这么做。”

这位紫衣大太监缓缓说道:“而且,绝大多数的文官,为了自己的前程,都不会向陛下提这种要求,一次都不会。”

“沈毅能够提这么一次,奴婢想,他已经算是忠心为国的了。”

“好了…”

皇帝有些烦躁的挥了挥手:“不要再说了,朕要自己考虑考虑。”

高太监恭敬低头:“是,奴婢给陛下泡茶去…”

………………

太平县里,沈毅在常县令的指引下,在沿海的几个海岛上,捣毁了几个倭寇的据点。

不过这些倭寇都是小股倭寇,几个据点加在一起,也就不到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里,只有十几个东瀛倭寇,其他的都是沿海的一些强盗,为了抢东西,顶了个倭寇的名头吓人而已。

而常县令虽然知道这些地方,但是一直对这些倭寇没有什么办法,而且这些倭寇还跟太平县的几家乡绅有勾联,他一家老小都在太平县,也怕哪天倭寇闯进县城,害了他一家老小,所以才装作不知道。

即便是沈毅到了这里,他也准备装作不知道。

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不是沈毅跟他喝了几天的酒,他肯定是不会说的。

这些倭寇,此时汪显那一支倭寇的战斗力,差了不知道多少,大多数被抗倭军生擒,直接拉回了太平县。

对于倭寇,是不用审的,直接可以杀。

沈毅也没有跟这些倭寇废话,审讯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就直接让人在街市口杀了,以儆效尤。

杀了这些倭寇之后,沈毅让人把杀倭寇的“赏银”发了下去,价钱公道,一个倭寇十两现银。

一时间,这支三百多人的抗倭军,士气高涨。

很快,他们跟随沈毅在太平县城门口集结,准备继续南下。

临别之前,常县令苦苦哀求,最终沈毅留下了五十个抗倭军在太平县,以防倭寇报复。

在常县令千恩万谢下,沈毅离开了太平县。

坐在南下的马车里,沈老爷的目光看向建康,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一转眼,他离开建康已经两三个月时间了。

而他离家之前,陆师妹就已经有了两个月身孕。

算算日子,产期应该是在年关。

沈司正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希望到年关的时候,我能得空回建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