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靖安侯 > 第九百九十三章 最稳的宰相

第九百九十三章 最稳的宰相

书名:靖安侯 作者:漫客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6:41:28

五位宰相不约而同的互相对望了一眼。

然后,其中四位的目光,都落在了陈靖陈相身上。

陈靖没有办法,只能上前一步,微微低头,拱手道:“陛下,淮安军将士既然已经拿下了徐州,自然没有这么轻易撤回来的道理…”

能够站在这里的,没有一个是蠢人,几位宰相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被推出来的宰相陈靖,咬了咬牙之后,开口道:“老臣以为,只要时机合适,便可以出兵北齐,呼应淮安军,彻底占领徐州府,进而以徐州为基础,缓缓图谋故地。”

皇帝摸了摸下巴,看向陈靖身后的四位宰相,忽然笑了笑:“四位也是这么想的?”

四位宰相都默默上前,犹豫了一下之后,纷纷拱手道:“陈相所言,便是臣等所想。”

“啧。”

皇帝微笑道:“众口一词啊。”

“难得本朝的议事堂这样团结一致,先帝朝时,议事堂从来都是吵作一团,没个定处。”

说到这里,皇帝眯着眼睛说道:“既然这样,那么事情就这么说好了,将来诸位相公不可反悔。”

陈靖低头道:“陛下,具体应该怎么打,是不是派淮河水师北上,前线的指挥权究竟归属于谁,是不是还要请兵部的官员过来,一同议一个章程出来?”

皇帝微微点头,忽然笑了笑,开口道:“是要慢慢商量出一个章程出来,诸位相公也都不要站着了。”

“高明。”

皇帝招了招手,开口道:“搬五把椅子过来,给几位相公赐座。”

高太监恭敬点头,很快让人搬来了五把椅子,放在了几位宰相身后。

不同于沈毅来的时候做的小墩子,这五把椅子都是有靠背的,算是宰相的专属福利了。

等几位宰相坐下来之后,皇帝神色平静,开口道:“方才陈相说的不错,打仗这种事情,急不得,需要仔细讨论出一个章程出来,才好实行。”

“朕的意思是,议事堂与兵部,还有五军营的将领们,都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好好讨论一段时间,等商量出一个具体的章程,诸位相公都觉得好的章程之后,再呈报给朕,这样朕也能省点心。”

他看向几个老头,笑着说道:“如何?”

陈相惊疑不定的看了看皇帝。

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皇帝陛下,依旧是在阴阳怪气。

不过听了一会儿之后,他发现皇帝似乎是认真的。

犹豫了一下之后,陈靖开口问道:“陛下,是否要给个出章程的期限?免得误了前线战事。”

“前线战事无碍。”

皇帝摆了摆手,笑容温和:“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打仗不是闹着玩的小事情,诸位慢慢商量,有个结果之后,立刻告知朕就是了。”

说到这里,皇帝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开口道:“除了北伐的章程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朕要提一提。”

几个宰相都低下了头。

皇帝轻咳了一声,开口道:“这一次,淮安军打下徐州,功劳莫大。”

“且不说他们能不能彻底占领徐州,或者说能不能替我大陈收复徐州故土。”

“单单是打进徐州城,便是替朕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也大涨我大陈士气民心。”

“这件事情,朕会让人刊印在几天之后的邸报上,遍传大陈,让大陈的臣民百姓,都能知道这个好消息。”

说到这里,皇帝顿了顿,微笑道:“既然是这么大的功劳,朝廷便不能没有表示,诸位相公觉得,应该如何论功行赏?”

陈靖低头不语。

崔煜想了想,开口道:“陛下,自古将帅领兵,都是等回师之后,再行赏罚,少有在前线行赏罚的,再说了,沈侍郎他们现在还在北齐…还在北边的徐州城里,一时半会,不太可能回来,这会儿即便赏他们,也无法落到实处。”

皇帝若有所思,点头道:“崔相的意思是,等沈毅他们回来之后,再行封赏?”

“是。”

崔相低头道:“至少,也要等到他们统统安全之后,封赏才有意义。”

皇帝摸着自己并不是很长的胡须,点头道:“有理有理。”

“那这样,朕换个说法。”

皇帝轻声道:“假如沈毅安然返京,应该如何封赏?”

宰相之中,年纪最大的谢旻很适时的站了出来,低头道:“陛下,有徐州大功,老臣以为,沈侍郎可为世伯。”

这位老宰相拱手,抬头看了看皇帝之后,又低下了头,沉声道:“可为江都伯。”

皇帝点了点头,又笑着说道:“这个爵位是一定要给的,不过沈毅功劳不止如此,北伐的兵权,是不是要分他一些?”

陈靖低头道:“陛下,谁人统领北伐军,容臣等商议商议,至于谢相所说的爵位,老臣也以为…”

“沈侍郎可为江都伯。”

两个宰相都开口说话了,另外三位宰相,纷纷拱手道:“沈侍郎,可为江都伯。”

皇帝眯了眯眼睛,笑着点头:“好,那就暂定一个江都伯的爵位,剩下的,诸位相公再慢慢考量。”

崔相深呼吸了一口气,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淮河水师需要随时做好接应淮安军的准备,毕竟北岸都是齐人,如果齐人攻破徐州城,那么我大陈的淮安军,立刻便处于险境了。”

“淮河水师…”

皇帝有些不快的看了一眼崔煜,然后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开口道:“由议事堂给淮河水师行文就是,不必问朕。”

说到这里,皇帝摆了摆手,开口道:“好了,朕累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说着,他看向这五个老头,懒洋洋的说道:“诸位相公都先回议事堂罢,再有就是,如果再有什么事情,派一个人来见朕就行了。”

皇帝打着呵欠说道:“不然你们人太多,朕便说不过你们了。”

几个宰相纷纷站了起来,低头连道不敢。

“高明。”

皇帝有些慵懒的说道:“替朕送送相公们。”

高太监连忙跑了出来,一路送了几个老头出去,等送完了这几个老头,他才回到皇帝身边,小心翼翼的给皇帝倒满了茶水,开口道:“陛下应付起宰相们,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皇帝坐了起来,瞥了高明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拍马屁的本事,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高明笑了笑,没有说话。

皇帝喝了口茶水,淡淡的说道:“是不是很好奇,刚才那几个老头明明已经松口了,朕只需要加一把劲,就能将北伐的事情推下来。”

“为什么在关键时候,朕又把决定权,交还给了他们。”

高明低着头,开口道:“奴婢是有些好奇,不过奴婢觉得,陛下您是英明圣主,您做什么事情都是有道理的。”

“溜须拍马。”

皇帝笑骂了一句,随即话头一转,静静的说道:“这是沈毅在送宫里的密信中,给朕出的主意。”

今天沈毅送到建康的奏报,有两份,一份是直送宫里,交给皇帝亲自拆封的,到了洪德皇帝手里的时候,连漆封都没有拆过。

也就是说,只有皇帝一个人看见了。

高太监这才有些好奇,问道:“陛下,沈侍郎的意思是?”

“沈七说,他留在徐州,最少可以支撑半年,不用朝廷再派援兵北上。”

“而他留在徐州,对北齐来说,就是徐州失落了。”

皇帝轻声说道:“这是重重的打了北齐一个大嘴巴,把他们的脸面都打肿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徐州。”

皇帝抿了口茶水,眯着眼睛说道:“按照沈毅信里的说法,一个孤悬的徐州城,至少能累死五万齐军。”

“所以,他让朕等一等。”

说到这里,皇帝笑了。

“朕接受他的建议。”

“就让那几个老头儿,慢慢鼓捣去罢,朕…”

“不着急了。”

………………

议事堂。

宰相谢旻的书房门口,突然传来了几声敲门声。

谢老头抬头看了看,只见宰相岳谦,正笑呵呵的站在门口。

谢相两只手扶着桌子,站了起来,招呼道:“岳相怎么来了,快进快进。”

岳谦迈步走了进来,回头关上了房门,笑呵呵的说道:“有些事情,想请教请教相国。”

谢相很是热情,亲自给他拉了拉椅子,开口道:“岳相客气,坐下说话,坐下说话。”

岳谦落座之后,谢旻又给他倒了杯茶水,两位宰相隔桌对饮。

喝了口茶之后,谢旻笑呵呵的说道:“岳相有什么事情,直说就是。”

“岳某愚钝,有些事情实在想不明白。”

谢旻笑眯眯的说道:“想不通崔煜那厮,为何是这个态度?”

“是。”

岳相喝了口茶水,轻声道:“陛下的心思如何,已经一目了然,以现在的情势来看,沈毅会越来越受重用,甚至此时,就已经如日中天。”

“按理说,这个时候崔相应该跟沈毅缓和关系才对,偏偏这个时候,崔相对沈毅的敌意似乎更激烈了。”

“连遮掩都不遮掩了。”

岳相微微摇头道:“崔相自小神童,以聪慧着称,如今却昏招迭出,让人看不分明。”

谢旻笑呵呵的看着岳谦,开口道:“岳相与其说是来问崔煜,不如说是来问自己。”

岳谦沉默不语。

的确,他自然不是来问崔煜的,而是想跟谢旻这个老油条请教请教,他这个宰相,现在应该是个什么态度。

是不是,应该彻底倒像沈毅那边了?

还是应该,继续做个骑墙的宰相。

而现在,议事堂里的派系,已经非常明显,崔煜是反沈的,而谢旻,是支持沈毅的。

谢老头也喝了口茶水,静静地说道:“有一句话,岳相说的不错,崔煜这个人,是很聪明的。”

“他或许有点坏,但绝不至于蠢。”

“而他现在,之所以这个态度…”

谢旻面色平静道:“是因为他已经看见,沈毅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

“而且,他与沈毅之间的龃龉,很难调和。”

“如果是在先帝朝,这个时候自然是跟沈毅靠的越近越好,毕竟二十年前那位袁大将军,一人就可以跟议事堂叫板。”

“但是本朝不太一样。”

谢相笑呵呵的说道:“本朝天子,是百年一出的明君圣主。”

“既然是明君圣主…”

谢旻面色平静道:“随着沈毅一天天青云直上,那么议事堂里,就应当有一个崔煜。”

听到这句话,岳谦几乎是愣在了原地。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回过了神,低头喝了口茶水。

“平衡…”

“不错。”

谢相笑呵呵的说道:“我老头子,在这议事堂里没有几年可待了,如今议事堂里,除我之外的这几个宰相之中,崔煜那厮,说不定位置会是坐的最稳的。”

“沈七不倒,他就很难倒。”

“不过他这个稳妥,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谢老头静静的说道:“代价就是,他永远无缘议事堂首魁了。”

岳相沉默了好一会儿,问道:“谢相,那议事堂里,还需要第二个崔煜么?”

谢旻面带微笑。

“岳相觉得呢?”

岳谦自己摇了摇头,他站了起来,对着谢旻拱手行礼。

“多谢谢相指点,岳某愿为第二个谢相。”

“岳相真是聪明,一点就透。”

谢旻笑呵呵的站了起来,拱手还礼,然后开口道:“不过,你做第二个谢旻,将来恐怕也很难坐上首魁的位置了。”

议事堂首魁,最好是能不偏不倚的。

最起码,不能太偏太倚。

岳相闻言,感慨道。

“今日才见老相国智慧,岳某着实受益匪浅…”

四千字大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