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二圣临朝,册封太子

乾阳大殿之内,帝后高座,二圣临朝。

皇阶之下,左侧以左相刘仁轨,右相戴至德为首,其后为中书令郝处俊,门下侍中赵仁本。

他们身后,站着尚书左丞崔知温,尚书右丞郭待举,中书侍郎李义琰,中书侍郎杨武,黄门侍郎高智周,黄门侍郎来恒,正谏大夫薛元超等三省侍郎。

以及大批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五品以上的官员,庄严肃穆。

再靠左,是以吏部尚书李敬玄,刑部尚书裴炎,工部尚书刘审礼,礼部尚书李博乂,兵部尚书裴行俭等六部尚书为首的六部官员,以此站立在班次之中,神色恭敬。

右相戴至德行户部尚书事。

九寺五监,洛州刺史,长史,司马,洛阳县令,万年县令,等等诸多官员,

阶下中央,站着以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为首的一众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等几十名当朝王公,朱紫闪耀。

大唐除亲王、嗣王只封宗室以外,郡王,国公,郡公等外姓皆可封授。

皇阶之右,下站以左千牛卫大将军王及善,左金吾卫大将军房先忠为首的在神都南衙十六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数十名大唐高阶将领,丘神積今日也在此处,站的很后。

其中还夹杂着类似右屯卫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左骁卫中郎将阿史那·泥熟匐,右武卫将军高宝藏等在内的突厥高句丽降王,降将等诸多异族王侯,神色畏惧。

李绚站在高阶之上,将所有人的面目神色都看在眼里,甚至他们在做的一些小动作都看的清清楚楚。

四周摆满了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

太监,宫女,数十名低阶官吏,全都战战兢兢,屏息凝神,束手低头。

李治的目光扫射群臣,目光冷然:「弘儿仁孝,朕亦当让其灵柩早日入土为安,刘爱卿,杨爱卿,陵寝打造之事,就拜托二卿了,务必早日完工。」

「臣遵旨。」刘审礼和杨务廉同时站出班躬身应诺。

李绚站在不远处,神色凝重。

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上个月才开始修建,到八月十六日必须完工,三个半月的工期,何等紧张。

李治很随意的摆手,刘审礼和杨务廉立刻回到了班次之中。

李治转头看了武后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悲伤,但这悲伤转眼间就被斩杀的干干净净,武后温柔的握住了他的手。

李治轻吸口气,转头看向了王福来。

王福来立刻上前一步,手里准备好的诏书,拿了出来,展开念道:

「维上元二载,岁次乙亥,六月壬午朔元日庚寅。

皇帝若曰:

於戏!

自朕奉先皇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

先太子李弘,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才惟明哲,至性仁孝,然天不怜朕,先擢太子于上天,弃朕何辜。

天下不可一日无皇帝,不可一日无储君,故册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

李贤,朕之二子,淑质惠和,早流乐善之誉;好礼无倦,强学不怠,今承华虚位;率土系心,畴咨文武,咸所推戴。

朕谓此子,实允众望,可以则天作贰,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贞万国。

宜立治为皇太子,可令所司,备礼册命。」

圣旨的内容,在李绚,还有在场所有文武大臣,王公勋贵耳边炸响,许多人的脸上都满是愕然。

昨日,百官

为太子李弘服丧三十六日之期刚满,今日刚刚除丧,李治立刻就毫无犹豫的册封雍王李贤为新太子。

在场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李贤就已经从班次中走了出来。

站在大殿之中,李贤双膝跪倒在地,沉声回禀:「启禀父皇,母后,儿臣资质驽钝,才疏识浅,德薄能鲜,才短思涩,还望父皇母后,另择贤王,承继大统,以全天命。」

对于即将到手的太子之位,李贤一出口,便是毫无犹豫的拒绝。

如果是对历史无知的人,看他那一脸诚恳的模样,搞不好会真以为他不想要这太子之位。

但这不过是惯例的三辞三让的程序罢了。

就在此时,尚书左仆射刘仁轨站了出来,对着李治和武后拱手道:「陛下,皇后,东宫一日无主,天下一日不安。雍王贤礼孝谦恭,德才满溢,实在东宫不二之选。殿下虽执谦退,然宗庙社稷奈何,宜且蓟即东宫,为天下率。」

刘仁轨后面那句话,是对着李贤说的,李贤立刻转身,看向刘仁轨,脸色诚挚的说道:「本王年幼才疏,德薄难任,还请诸公勿要强为,东宫之位,天下慎重,岂是本王所能承任。」.c

一阵脚步声在李贤背后响起,左千牛卫大将军王及善走了出来,站在李贤侧后。

王及善对着李治和武后拱手:「启禀圣人,天后,今东岛不安,西域颠簸,外有吐蕃窥伺中华,内有逆匪不安于室,雍王历雍州牧、幽州都督,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扬州大都督加右卫大将军,凉州大都督,果毅敢为,文德无辞。臣闻东宫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刘仁轨代表文官,王及善代表武官,文武诸官皆推举雍王李贤为太子,不可推辞。

李治满意的点点头,最后目光落在了礼部尚书,陇西郡王李博乂的身上。

年近八旬,花甲皆白的李博乂虽颤颤巍巍,但还是稳步的走了出来,对着李治和武后唯一拱手,然后开口:「雍王贤,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华聪敏,孝悌友爱,宜立为皇太子,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皇叔所言甚是,赐座!」李治赶紧抬手,一旁立刻有数名千牛卫抬一张虎皮大椅放在了李博乂身下,然后又扶着他缓缓了坐了下来,因为这位,此时大唐宗室最年长之人。

李博乂,高祖皇帝李渊兄子李湛二子,年纪要远在韩王李元轨之上,比之太宗皇帝李世民都要年长。

韩王李元轨虽是亲王,但依旧要尊称李博乂一声王兄。

很多人,即便是不认韩王李元轨,但也无法忽视陇西郡王李博乂。

不仅因为他年纪大,更因为陇西之地,本就是李姓祖地。

李博乂多年来,虽无殊功,但其年长,超韩王李元轨二十多岁,多年来一直兼任礼部尚书。

不过吏部事务,多有两位礼部侍郎操持处理。

今日册封李贤为太子,这才将他这位宗室重臣请了过来。

李治目光扫向众人,沉声道:「雍王李贤,朕之二子,今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允兹守器,养德春宫。

朕钦承景业,嗣膺宝位,宪则前王,思隆正绪,宜依众请,以答佥望。

立李贤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兹命皇太子持玺升文成殿,分理庶政,抚军监国。

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决之。」

李治一言之下,李贤瞬间接替兄长李弘太子之位,太子之权,他成为在武后和皇帝之间的一堵活墙。

李贤已经推辞再三,如今在皇帝最后命下,只能俯首:「皇天大命,不可稽留,儿臣遵

旨!」

李治点头:「传召,六月初五,摆设祭坛,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臣等遵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后千岁千岁千千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福来再度上前一步,又是一份圣旨拿了出来:「命,乐城县公刘仁轨兼任太子宾客,命道城县公戴至德兼任太子宾客,命中书令郝处俊兼任太子中庶子,命吏部尚书李敬玄兼任太子右庶子,命侍从张大安迁太子左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