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第五百七十三章 新罗之人,贪小利而惜身

蓬莱殿内,武后和李治高坐,两侧重臣同时侧身看向李绚。

众目睽睽之下,李绚很谨慎的拱手道:「臣前言,不过一二妄念罢了。」

武后不在意的摆摆手,目光紧盯着李绚说道:「无妨,南昌王有言尽可述之,若能不动大军便可平定东岛之事,南昌王有大功于朝。」

在场众人落在李绚身上的目光平静,武后之言他们并不在意。

若说有大功于朝,在场何人不有大功于朝。

裴行俭,刘仁轨,郝处俊,哪一个不是有泼天大功。

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李绚谨慎的开口说道:「陛下,天后,新罗此举,恰好掐准我朝要害,除了自己获利之外,更多其实在是为吐蕃张目。

故而此事必定是吐蕃从后唆使,许以大利,彼辈才会动心攻我大军。

甚至在我朝退却,其占据百济和高句丽故地之后,新罗也必会在我朝与吐蕃大战之时,从辽东道攻伐于我,从而为吐蕃减轻压力。

甚至一旦有成,双方或会互许分我大唐。」

新罗人的德性自古如此,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将长安划归到他们的版图之中。

「此言中书令已经说过了。」李治摆摆手,看向李绚:「你继续!」

「喏!」李绚很谨慎的思索,发言:「然吐蕃虽然期待新罗能尽其国力伐我大唐,但新罗自己究竟愿意出力几分,并不好说,毕竟新罗与我朝大战数年,其国力衰败,亦已到极限。」

李治有些皱眉头,他听懂了李绚话里的意思,侧身拿起一旁的奏章。

随即,李治就将奏章递给了右侧的武后,武后阅读一遍之后,又递给了太子李贤,之后是刘仁轨,郝处俊等一干重臣。

「的确如此,新罗虽尽起大军,但与我战事爆发之地,仅在买肖一城。」裴行俭长松一口气,说道:「臣原本以为,新罗也在等我军露出破绽之时,再倾力来攻,如今看来,其是否要攻,还是未定之间。」

李绚对着裴行俭认真的拱手,裴行俭军神之望,目光敏锐。

李绚对新罗之人的了解,恐怕也是整个大唐最少有的。

「新罗之人,贪小利而惜身,让其在吐蕃与大唐作战占据上风时锦上添花,捞取便宜,其必怦然心动,可若是让其为了新罗人的目标,效奉死力,其必定不愿。」李绚冷笑着一句总结,在场众臣同时默默点头。

李治轻轻的敲了敲桌面,不确定的说道:「若是如此,我们即便不派援军,大军亦可安然撤退?」

李绚再度躬身道:「陛下,如今已临初冬,若是我军阵型稳健,后援充足,不漏丝毫破绽,新罗也只会占些便宜,可就怕天气酷寒,山路崎岖,我军难免会露出破绽。机会一到,新罗人必定会如同疯狗一样的直扑上来,到时结局如何,甚难预料,当年杨广撤军便是先例。」

李绚说的这番话,在场众人之前未必没有意识到,但大军作战,又岂能图之侥幸。

更何况盛世大唐,从皇帝到朝堂三省六部***,再到前线统帅,都习惯性要将局面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绚所说的未来有太多不确定的可能,所以众人从一开始就将这些可能给剔除了。

李绚这话实际上是直接点出了新罗真正忐忑的心态,他拱手说道:「若是我朝强硬,在开战之处,便能狠狠的重创于敌,作出搏命之举,则之后即便是天时不许,地利不便,亦可从容而退。」

「很难。」刘仁轨接话,摇头说道:「我朝在安东都督府,有军力三万,然则分驻各城,前线也就一万余人,然新罗有三四倍于我,稍有不利,大军顷覆就在瞬息之间,不可图之侥幸。」

李谨行的

确是一员良将,稳守安东不成东西,但想要让做到以一敌百,甚至复刻白江口一战的局势,恐怕很难做到。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刘仁轨和薛仁贵的。

「故而,需从外力着手。」李绚对着刘仁轨躬身,然后看向李治说道:「陛下,如今最不愿我朝西征准备妥当的,便是吐蕃,如今大唐和新罗战火再起,最欢喜者无过吐蕃,若是此事,吐蕃有使前来,恳请议和……」

「朕与吐蕃之间,无有二言。」李治甚至都不愿听李绚把话说完,直接摆手。

李绚立刻满脸赞同的说道:「陛下自然无需和吐蕃有言,只需让新罗使臣知晓有吐蕃求和使臣到来即可,反正陛下明日就要将其逐出长安。」

「有话说完。」李治隐隐间似乎明白李绚别有他意,但这他意究竟为何?

「喏!」李绚再度拱手,说道:「陛下,新罗和吐蕃之间虽然相互勾连,但彼此信任薄弱,若是说此时吐蕃有使来长安请和,新罗使者虽未必会信,但必会猜疑,甚至会找人重新联系吐蕃……」

新罗和吐蕃之间远隔万里,相互之间能够信任就已属稀奇,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及时的互通消息,这多少有些魔幻了。

但李治,还有大殿当中的众人却都没有怀疑其中的真实性。

毕竟东海王之事才发生不久,他在其中的勾连,谁都看得清清楚楚。

李绚微微直起身,神色肃然起来:「陛下,一开始可略作遮掩,然后生出怀疑,最后去和吐蕃联系,或者我朝有内鬼,让其知晓其中真相,让其放心下来,但也就在此时,让其无意间知晓我朝真正的杀手锏。」

「什么杀手锏?」李治还有在场众臣,听到李绚墨迹了这么久,终于说到了重点的地方。

「倭国。」李绚神色凝重的看向李治,沉声说道:「陛下,自从白江口一战之后,倭国便已经被我朝打服,多年里一直派遣大量遣唐使前来我朝学习大唐文化,然而其虽为我朝败将,但战力亦不可能轻忽,最关键者,其就在新罗东南百里之外,半日便至。

若是让新罗使臣知晓我朝有联合倭国南北夹击新罗之意,必会内心惶惶,再加上还有我朝东南假作准备大量援军东渡,恐怕到时不要我朝大军轻动,新罗自会请罪求降。

我朝所需付出者,不过是一纸假诏,和东南数州的兵力稍微调动罢了。」

付出少,回报大,玩的就是心理战。

「不错。」武后率先点头,在场重臣同时躬身。

介入朝堂这么久,李绚也算是明白武后一系的朝臣,对待战争的态度。

武后执掌朝政,轻易并不涉足军事,她掌管的更多是钱粮赋税。

一场大战,需要准备多少钱粮,民夫,马匹,军械,战场每日消耗又是多少,国库储备可以支撑多久,运输多久送到前线。

这才是武后最擅长和用力的地方。

战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博弈,但胜者未必通吃,败者也未必就全败。

不过通常会出现败者大败亏输,但胜者却一无所得的现象。

尤其是和吐蕃、突厥之类的部落民族作战,除了能解除边境威胁以外,收获寥寥,如果不是有条丝绸之路,恐怕当年和突厥的战事也都是亏的。

当然,战场之事不能纯以经济而论,否则的话,就是北宋靖康之耻的下场了。

用一纸假诏骗的新罗不敢妄动,然后大唐顺利撤军,这是最划算的一件事情。

其中的精密安排,人心算计,甚至都不需要让新罗完全相信。

只要有足够的怀疑,在其国内,疑虑重重之下,安东道镇抚大使李谨行,副使高侃,就会将这一切都

安排的清清楚楚。

「诸卿还有什么看法。」李治端坐在桌案之后,目光平静的看着众人。

中书令郝处俊上前一步,拱手道:「回禀陛下,南昌王所提之方略的确可行,但太过行险,即便前期行事一切顺利,新罗使者信了倭国和我朝将对其进行南北夹击的策略,但他的怀疑想要传回东岛,也需要时间。

而且就算倭国与我朝真的南北夹击,这其中协调,军备,时间,光是一个冬天绝对不够,新罗只需探查,就能辨别真假。」

「那就两路并行。」刘仁轨站出来,拱手道:「陛下,即便是没有新罗人在后牵扯,辽东道冬季撤军也是困难重重,臣原本就打算过要调用登州水师协助大军后撤,如今既然要让新罗忌惮,那么何妨真调遣一支水师前往东岛,即便不参战,亦可方便大军撤离。」

「既然要做真,何妨全部做真。」李治直起身,双手放在龙案之上,目光落在殿中众臣身上,沉声说道:「传召,明日令倭国使者觐见。倭国既然有军,又贪图北方领土,何妨让其真与我朝相协,哪怕不为今日,也要为他日考虑,朕可不想在和吐蕃开战之时,再听到有新罗异动的消息。」

说到这里,李治微微冷笑,轻声说道:「或许朕这一生,无法彻底平定新罗,但朕的儿子……太子,你要记住,新罗背信弃义,他日必要严厉惩处,直至灭国。」

李贤立刻站到了大殿中央,对着李治沉沉躬身:「儿臣遵旨。」

在场众臣同时低头,他们心里都知道,对于这位平灭高句丽,平灭百济的天皇大帝,新罗的存在和反叛,让他的这份功业无法达到圆满。

李治在世虽还有些时间,但他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吐蕃身上,至于新罗,那就交给太子玩弄吧。

深深的看了李贤一眼,李治抬头,看向一侧的门下侍中赵仁本,沉声说道:「传旨,任扬州都督府长史窦玄德为江南道筹军大使,任南昌王李绚任江南道筹军副使,整备江南道诸路水师援助东岛,撤军以及和倭国联军之事。」

李治一句话,整个东岛未来的局面,已经彻底底定。

「臣遵旨。」李绚立刻上前拱手。

武后随即补充道:「诸部配合南昌王,谨慎行事。」

在场众臣同时拱手:「臣等遵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