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三百五十六章 迁都金陵

第三百五十六章 迁都金陵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因为一场暴雪,迫使楚军不得不停下来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攻占金陵城后,原本打算南下前往溧水方向的第六师以及原定东进前往镇江的第一师都不得不停下了步伐。

不过有的也有失,趁着下雪的这几天恶劣天气里,第一师和第六师也进行了难得的休整和补充。

要知道,东进各部队,尤其是第一师和第六师作为主力已经是连续苦战数月, 经过中途也就会有休整和补充,但是总归是状态已经不如巅峰了。

趁着这几天下雪,陆军部队把一部分刚抵达前线的新兵补充给了第一师和第六师,使得这两支主力部队重新恢复到满员状态。

装备上,也是分别给这两支主力部队补充了部分枪炮以及盔甲刀剑长矛等。

之前作战的过程里,别看楚军连战连胜, 和明军比起来伤亡也非常小, 但是总归是会有伤亡和装备损失的。

金陵城战役里,作为主攻部队的第六师由于主要作战区域是在城内,主要的战斗方式也是近距离混战为主。

这种情况下,楚军的枪炮优势也就比较难发挥出来了,因此总体伤亡对比以往的战斗还是比较大的。

一场金陵城战役下来,第六师阵亡了将近两百人,又有三百多人受伤。

而之前的一系列中小规模的战斗,安庆战役,湖口战役,再加上当时第六师作为主攻的九江战役。

前后加起来,实际上第六师已经阵亡超过千人,受伤人数则是在两千人以上,总伤亡人数超过三千人。

而第六师战前一共也就一万四千多人而已。

之所以还能持续保持战斗力,人员也没有太大的缺额,那是因为后方持续有训练完成的新兵抵达前线并补充到第六师。

金陵战役后,第六师就一口气补充了超过一千人的新兵, 重新恢复了满员状态。

除了人员外, 其实需要补充的更多的还是武器装备以及其他各类物资。

其中就补充了十多门的火炮,主要两斤半野战炮和五斤野战炮, 火炮的损失原因多种多样, 有些是因为炸膛,有些是因为战况紧急,炮兵们不顾炮管寿命采取了极端的高强度长时间急速射,导致炮管寿命急剧降低到临近报废。

还有则是被敌军袭击破坏,要么干脆就是行军的时候炮架受到损坏无法机动而掉队。

这些损失或已经受损需要修理的火炮都是需要一一补充,替换的。

火枪以及盔甲,长矛这些单兵武器就更不用说了,损耗率更大。

基本一场大规模战役下来,相当多一部分单兵装备要么遗失,要么遭到彻底破坏无法维修,还有部分武器则是需要修理,尤其是冷兵器在大战过后,需要修理的比例更高。

最后还有一大类需要补充的物资就是骡马。

楚军的行军强度还是比较高的,而高强度的行军的关键不是人,而是骡马。

不管是火炮还是弹药粮草,又或者干脆是士兵身上的单兵装备,这些都是需要马车来运输的。

而拖拉马车的骡马就成为了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骡马它不仅仅吃得多,耗费大, 而且耐力也远不如人, 持续高强度行军的时候, 骡马的损耗可是不小。

第六师之所以还能够在东征的过程里,之所以还能一路保持高机动能力,可不是因为战前准备的骡马太强悍,而是因为第六师一边打仗一边征用当地骡马。

其中光光是第六辎重团就在一路上,先后强制性征用了超过一千匹骡马,而这基本也意味着,第六辎重团在路上损失了超过一千匹骡马。

这还仅仅是一个第六辎重团而已,第六师的其他部队也是先后征用了大批的骡马以维持部队里的骡马数量,以确保机动能力。

全部加起来,第六师一路上估计都征用补充了超过三千匹的骡马。

然而哪怕如此,等第六师杀到金陵城的时候,骡马的缺口依旧非常大。

这一次趁着休整的时间,后勤部从城内以及周边地区搜刮了大几百匹骡马重新补充到第六师。

第六师在补充人员和枪炮以及骡马还有弹药以及其他物资等等。

第一师,两个独立臼炮团也同样如此。

倒是第一近卫师这边可以稍微放缓一二,因为按照作战计划,第一近卫师后续将会驻防在金陵城里。

一方面是作为战略预备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驻防金陵城,弹压周边地区。

同时也充当金陵城这边沿江炮台、要塞的驻防部队,配合海军阻挡明军水师沿江而上。

话说楚军攻克金陵城后,明军水师虽然临时退却了,但是第二天却是再一次重返金陵城外的长江江面上,并对金陵城沿江地带,尤其是码头港口位置进行了炮击,直接把当地的港口码头打了个稀巴烂。

甚至一度闯到了大胜关区域,嗯,这里也是楚军海军目前驻防的营地。

这让海军那边气急败坏,差点没忍住直接冲出去和明水师舰队来个大决战,但是最终还是被明军水师中的嫡属于郑芝龙船队里的好几艘大船给镇住了,只能嘴上叫嚷着,但是也没敢杀出去……

但是江防也不能没有啊,既然海军靠不住,那么军方自然也就需要想其他办法,比如说建设江防炮台。

因为江防紧迫,所以陆军那边直接就把直接攻打金陵城的多门十四斤攻城重炮,再加上部分九斤野战炮部署到了阅江楼外的沿江地带,构筑了初步的阅江楼炮台。

这一段长江江面只有一千多米,采用九斤和十四斤的火炮完全能够进行有效封锁。

如此,才算是初步扼制了明军水师沿江而上的情况。

不过炮台光有火炮也不行,也需要一定的守备部队,免的敌人直接登陆从地面进攻炮台,因此,第一近卫师在阅江楼炮台也派遣了一个团进行驻防。

总体来说,第一近卫师后续的任务比较轻,因此补充序列也是排在了后面。

而当部队进行休整和补充的时候,大楚帝国也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十月二十日,风雪之日。

罗志学在城外的雨花台指挥部里下旨,即日起正式迁都应天府,以应天府为京师。

正式迁都应天府金陵城,这是大楚帝国历史性的一步,这意味着大楚帝国已经从一个局限在湖广地区里的小地方政权,正式成为了占据华夏半壁江山的大型政权。

这是大楚帝国从湖广走向全华夏的重要一环。

为此,在下士正式迁都后,罗志学还在十月二十五日,金陵城东郊的天坛里进行了祭天,举办了一系列的正式仪式。

这些仪式说起来也没啥实际用处,反而还耗费人力物力,但是却又是一个王朝崛起的过程里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代表者正统性。

当代人,尤其是读书人人家就认这个。

哪怕是大楚帝国内部的文武官员们,也认这个。

不正儿八经搞个祭天之类的仪式,总感觉自己还是一群流贼土匪……

不过各种仪式搞完后,罗志学却是没有入住金陵城里的宫城。

那地方早就被废弃了,在楚军杀到之前就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满地荒草,完好的建筑就没多少了。

如果是修缮的话,基本上和重新修一个皇宫也没什么区别了,工程量太大,而且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

经过朝议后,初步决定在明廷宫城的旧址上进行重建皇宫,不过这个重建时间少说也得好几年。

在这之前,罗志学将会暂时以金陵城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园林建筑,也就是魏国公府为行宫。

之前有人提议暂时以宫城西南角的内守备府为行宫的,然后被罗志学一个眼神给瞪回去了。

虽然罗志学对住的地方其实不太挑起,带兵打仗的时候帐篷也好,野外的寺庙,民宅也罢,罗志学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吧,这行宫可不是他一个人住啊,这后头陆续赶来的一群后宫嫔妃也会到这里住啊。

而内守备府以前就是南京镇守太监住的地方……

怎么说呢,住这地方,罗志学觉得别扭。

自己好端端一个皇帝,住太监的地方像什么话……

委屈谁也别委屈自己,于是乎罗志学把金陵城内保存完好,没有遭到太大战争破坏的大型府邸挨个看一遍后,直接选择了魏国公府作为自己的行宫。

历史上弘光帝之所以住这地方,而不是选择魏国公府这种高大上的园林,那是因为弘光帝是魏国公等人联手把他抬上去的,只要脑子没坏,他就不可能去抢人家魏国公府的府邸……

再说了,他也没实权,想抢也抢不着。

不过这些问题对罗志学来说通通都不存在,如今金陵城内的各种权贵士绅们,除了之前就暗中投诚的少数官员,比如李元魁外,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被杀或逮捕了。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魏国公一家子。

攻克金陵城,光是侍郎级别以上的高官,就或杀或抓了一打之多……其他的什么公啊侯啊又或杀或抓了一打……

其他什么高官士绅之类就更多了。

这种情况下,城内应该是没人会对罗志学要下榻魏国公府说三道四的。

十月二十七日,罗志学正式下榻魏国公府改建而来的行宫。

之所以还拖了这么些天,自然是需要给入城部队留下整顿城内顽抗分子的时间。

金陵城作为明廷的前首都,陪都,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并且城内生活居住着众多的明廷的达官贵人们。

可以说,城内心向明廷的权贵士绅,乃至普通大户甚至普通读书人们是多不胜数。

而对这些人,大楚帝国在其他地方,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老老实实交税,不公然反叛,服从大楚帝国的各项规矩,那么大楚帝国的人也不管你。

但是金陵城不一样,这地方是即将作为首都使用的。

罗志学也好,一票大楚帝国的官员们也好,可不放心自己和一群心怀明廷的明廷遗老遗少们住在一起。

于是乎,大规模的肃清整顿也就不可避免的了。

先是东城区和北城区,然后是对整个城区进行了大范围的肃清后,等整顿完毕之后,罗志学才正式入城并下榻魏国公府。

其他各臣子们,也是陆续入城并下榻分配给他们的府邸。

后续一段时间里,大批大楚帝国的官员将士们的家眷,也会陆续从武昌、襄阳等地迁移到金陵城来。

从此以后,金陵城将会成为大楚帝国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