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四百三十九章 明军最后的精锐

第四百三十九章 明军最后的精锐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洪承畴想要在天津打一场战略决战,而且还不是单纯的守城作战,而是一场覆盖守城,大规模野外战斗的会战,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手中的骑兵优势重创楚贼。

而很不巧,对面的楚军统帅李成通陆军上将,也想要通过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一举灭敌,进而彻底的解决北直隶一带的战事,紧接着迅速推进到山海关一带,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东掳入关带来的风险。

双方的战略目的不一样,但是却是导致了他们做出了共同的选择。

七月二日,楚军第三军汇集在天津以南大约七十公里外的青县里。

随后多日,楚军的骑兵部队和明军骑兵部队在天津到青县的这一片区域里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七月六日,得到消息后调转方向增援而来的第二军各部三万余人也抵达了青县。

此时,青县周边地区,汇集的楚军兵力已经有两个军,包括了三个新式师,两个旧式师,三个骑兵旅,两個大编制的臼炮团以及一个重炮团。

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人左右。

这个兵力,其实和对面洪承畴手底下的战斗兵力差不多,洪承畴虽然号称二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总人数也才十二万人出头,如果抛开那些民夫青壮的话,作战兵力其实只有八万人左右。

双方在兵力对比上,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是楚军在骑兵上略有不如外,在步兵和炮兵上,不管是从士兵素质还是从装备水平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骑兵方面,楚军方面的骑兵主力是三个传统骑兵旅,总数大约四千骑,这四千骑兵都是传统边军骑兵模式的骑射骑兵,其中大部分都来源于江北投诚的边军骑兵。

此外还有五个师属骑兵团,而楚军里的师属骑兵团一直都是数量少而且质量差……,这五个师属骑兵团加在一起也才两千多骑,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吊子,还有部分大约五百多是配属了短管遂发长枪的火枪骑兵,另外一千五百多骑,则是配属遂发手枪,马刀的轻骑兵。

楚军在青县一带汇集的骑兵总数,大约在六千五百骑左右,数量上远逊于对面的明军骑兵。

精锐骑兵战力上,也是有所不如。

楚军的三个骑兵旅的四千精骑,还是很难和祖大寿麾下的四千关宁铁骑相提并论的,不过差也差不到那里去。

而在普通骑兵上,楚军因为大规模采用骑兵手枪以及骑兵长枪,有时候打起来扑成狗,被敌人一个冲锋就被冲散了,而有时候用得好了也挺好用的。

骑兵之间的对比和交战,楚军整体上处于下风,但是也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真打起来还要看双方将领对骑兵的运用,谁也不敢说就有绝对的把握。

但是,除了骑兵上有所劣势外,楚军在其他方面都占据了几乎绝对的优势。

火炮上,楚军五个师的师属炮兵,再加上两个臼炮团以及一个重炮团。

臼炮这种东西,尽管在大规模野外会战,尤其是遭遇战里没啥大用,但是如果后期楚军一路顺利杀到天津城下,和对方进行比较漫长,对众多据点进行吩咐争夺的时候,这些臼炮可就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了,一阵臼炮炮击过去,什么堡垒据点都得被炸成碎片。

处于同样情况还有重炮团里的八门十四斤加农炮,这种火炮本来是为海军战舰而研发生产的舰炮,后续也用于部署各沿海沿河炮台,作为要塞火炮使用。

身管倍径足足有二十五倍之多,口径达到了一百三十五毫米,采用青铜铸造的火炮足足两吨多,全炮还要更重一些。

除了十四斤加农炮外,重炮团里还有十六门九斤加农炮,这个九斤加农炮虽然口径和陆军的九斤野战炮一样,都是一百一十五毫米,不过炮管更长,身管倍径达到了二十四倍,这玩意其实也是海军战舰上或要塞上用的加农炮。

不过在东进战役开始,陆军方面就陆续把这些重炮用于攻城作战,北伐战役同样也准备了一批这种重炮用于攻城,在扬州战役,淮安战役里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北上的时候,这个重炮团被编入了第三军北上作战。

这些重炮,是楚军为了幽州城攻坚战乃至后续可能的入辽东作战而准备的。

除了八十多门四十八斤臼炮以及二十二门重炮外,剩下的则是大批师属火炮了。

而这些师属火炮,其实才是即将爆发的天津会战里的主力火炮,那些什么重炮,大口径臼炮看着威力大,似乎很牛逼一样,但是这些火炮都有着缺陷。

臼炮精度太差,而且机动力不咋地,射速更是非常的缓慢,除了围城攻坚战里能够让这些大口径臼炮,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装填射击,并进行几乎毫无精度可言的覆盖式炮击外,在其他战场里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重炮倒是不存在精度差,射速慢这些缺陷,但是机动性实在太渣。

在路况良好的官道上进行机动都还好,用多一点骡马总能拉着走。

但是谁家打仗,专门奔着官道去的啊……

大部分战斗,尤其是野外会战,那可都是在荒山原野里,这些地方可没有什么成型的道路,你想要把好几吨重的重炮拉倒前线,基本都要当场修一条路出来,然后再构筑炮兵阵地开火……说不准前头仗都打完了。

这也是楚军为什么要把野战炮和加农炮分的清清楚楚的缘故,弹重都是九斤,口径都是一样的一百一十五毫米,但是九斤野战炮是编入师属炮兵团,九斤加农炮却是被编入了独立重炮团。

楚军里的九斤野战炮,身管倍径不过十八辈,并且因为倍径小,膛压也小,所以炮管要更薄一些,全炮重也就一吨多而已,而必要时候还可以把前导车里部署的弹药箱给拆下来,进一步减轻全炮重量。

大幅度减轻的这种火炮,哪怕是在没有成行道路的原野上,也是能拉着走的,顶多就是前面骡马拉,后头炮兵推而已……

至于五斤野战炮就更轻便了,只有十八倍身管倍径的这玩意战斗情况下,才七八百斤重。

平时里如果不考虑骡马的损耗,其实一匹马都能直接拉着在平坦官道上行军……在作战的时候,哪怕前头没路,甚至要上山,顶多几匹马再加上几个士兵后面推,都能直接拉着走……

实在不行,多个炮兵们聚在一起,都能直接扛着走……

再有就是两斤半野战炮,这东西在楚军里都已经不属于师属火炮了,而是属于团属火炮了。

甭管是新式师还是旧式师,都是直接配属到了各步兵团,平日里作战的时候,更是直接下方用于支援步兵营级别的战斗。

这东西更轻,全炮重才五六百斤……战斗状态下单炮更是只有区区三四百斤,等到了战场上进行短途机动的时候,楚军往往都不用骡马,而是炮兵们直接就推着走了……

而这些轻便的野战火炮,才是楚军各种战斗力的最大依仗和底气,尤其是在野外战斗时候,这些野战火炮非常的好用。

而上述的三种野战炮,第二军和第三军一起,总数达到了三百多门!

远远超过了对面明军了七八十门长管火炮的数量。

在火炮上,楚军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

此外在步兵上,楚军其实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综合素质方面,以楚军的丰厚伙食待遇,随便领出来一个从军半年以上的老兵,那都是一身肌肉,负重小跑几百米都是轻而易举的。

而体能带来的是战场上更加优良的负重机动能力。

双方列阵作战的时候,一方的士兵穿着盔甲连机动几百米都费劲,而另外一方面同样穿着盔甲,扛着武器一口气能走上几千米,这将会导致体能差的一方,无法及时跟上阵型上的变化,最终被敌人找到破绽。

冷兵器作战也好,火枪时代也好,步兵作战打的就是阵型,一旦阵型出现破绽乃至被克制,那么距离被击败也不远了。

楚军的步兵拥有巨大的体能优势,还拥有更加良好的装备优势。

这一点从楚军里一线战斗兵员,披甲率达到百分之百就可以说明。

不管是火枪手还是长矛手,楚军里的这些一线步兵们都是清一色披甲,前排长矛手身披全身重甲,后排长矛手穿普通全身甲,火枪手穿半身轻甲。

而这些盔甲,哪怕是半身轻甲,其实都是清一色的布面甲。

反观对面的明军,披甲率可就要低得多,哪怕是他们之中最为精锐的祖大寿所属四千精锐骑兵,他们都没能够做到每一个骑兵披甲。

至于步兵们,往往只有亲兵,基层军官这些人才会有重甲,部分战兵会有普通轻甲,还有一些则是纯粹的棉甲。

第一骑兵旅之前在静海县一带袭击了一支大约千余人,由天津往静海而去的明军偏师,战后统计的明军死伤者以及战俘里,至于百分之三十左右披甲,剩下的连棉甲都没有……

而这,已经是明廷最后的精锐了。

除了骑兵有所劣势外,楚军在炮兵以及步兵两项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是李成通陆军上将在第二军抵达并休整了数天后,继续率军向天津进军的重要底气。

七月十日,李成通率领第二军、第三军沿着运河继续北上。

虽然双方此时还隔着好几十公里,甚至中间都还隔着一个静海县城,但是双方都知道,这一场大战已经正式拉开了帷幕!

七月十二日,得知楚军主力杀向静海的时候,洪承畴传令祖大寿、吴襄率领骑兵四千、步炮六千,一共万人关宁铁骑迂回出击,截击楚贼后方后勤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