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四十六章 国战

第五百四十六章 国战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承顺六年五月初,辽西走廊。

宁远中右所,这个辽西走廊的小城池,在历尽百年风雨,历尽明王朝,东掳人之后迎来了第三个主人:大楚帝国!

楚军在四月底的时候就已经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此地,不过此地乃是被东掳人主动放弃的,东掳人在撤走之前,几乎破坏了所有能够破坏的城内设施。

至于钱粮什么的,更是半点都没留下,就连各种房屋建筑也是能烧的就烧。

甚至就连城内的所有水井,都是被东掳人投下了腐烂的尸体而污染。

所以楚军虽然看似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实际上这座城池已经和废墟没什么两样了,因为城内废墟众多,甚至连饮水都不好解决,因此楚军在入城的头几天里,都是在城外驻防为主。

因为清理工程比较大,同时城池本来也小,所以楚军干脆就没让大批主力入城驻防,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军事堡垒进驻了几千人。

大批的主力部队,则是驻防在中右所南边的荒野上,并且距离海边比较近。

之所以把主力部署在海边,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得到海上补给,同时掩护海军的运输船队靠岸并装卸物资。

在辽西战役里,大楚帝国的后勤补给是海陆并进的方式,一方面动员了大量民夫组建了大批的运输团,构筑了一条从天津卫到山海关,再以山海关为中转站运往前线各地的陆地补给线。

还有一条则是直接通过海运向东,沿着海岸进行就近补给。

尤其是随着逐步东进,楚军主力距离后方的山海关已经远达上百公里后,随着距离的拉长,陆运补给的困难逐步加大后,楚军方面也就加大了海运的补给力度。

目前驻防在宁远中右所的第三集团军直辖部队以及第九军、提前一步攻占了晋庄的第一骑兵军以及近卫军骑兵支队,攻占了小团山堡的近卫军之第三师、第二师之第六混成团,攻占了兴水县堡、白塔裕堡的第八军,上述一共十余万大军,其中半数补给都是依靠海运补充。

大楚帝国的众多船只,从后方各个沿海港口装满了各种物资,然后在海军战舰的护送下运往北方。

这些船只,有的在山海关停靠并卸货,而有的则是在沿途的几个小港口卸货,还有的则是在刚占领的宁远中右所。

之所以不是把所有物资都一股脑运输到宁愿中右所,纯粹是这些港口的物资吞吐量有限……

大楚帝国的十几万大军,其物资消耗量是庞大的,后方调用的船只也是众多的。

但是可靠停泊卸货的港口比较少,这些港口的吞吐量也比较有限。

在辽西走廊的一系列港口里,其实只有山海关那边的港口才能够停泊大量的船只,因为这地方经过了楚军长达两年的基础建设,楚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招募的青壮,不仅仅完善了山海关的各类防御设施,更是修建起来了一座拥有众多码头泊位,吊装设施的军事港口。

如今山海关那边的港口码头,在紧急情况是是可以满足十几万大军所消耗的物资的吞吐量的。

之前的两次寒冬时节,幽杭运河冰冻,北方大地冰封的时候,楚军就是大规模使用海运向北方驻军运输补给。

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归是能运输。

但是除了山海关外,前线刚占领的辽西走廊的一些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可就没什么大规模的港口了,有的也只是一些原始的小港口,这些小港口停泊少量大船还行,但是别指望能够同时停泊大量海船了,码头泊位不够……

而吊装设施,码头仓库这些配套设施就更加不足了。

哪怕第三集团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海军北洋舰队里的工程部队,没日没夜的扩充修建宁远中右所的码头,但是也无法容纳大楚帝国庞大的海上运输舰队。

因此,楚军的海上运输,只能是分散到各个港口里卸货,然后再通过陆地转运的方式持续运往前线。

而随着宁远中右所港口的紧急施工,后续这个地方将会成为大楚帝国第三集团军以及近卫军部队后续行动的主要物资中转站。

按照后勤部方面的计划,这个港口在半个月后,至少要承担前线大军一半物资的供应量。

对此,第三集团军司令左英哲上将其实还是有些不满,不过他也没办法。

陆地运输太麻烦,需要动员的人员太多,而且速度慢,最关键的是还会面临东掳人骑兵的威胁。

虽然前头楚军已经在广宁中前所击溃了两万东掳骑兵……但是人家东掳人可不仅仅只有这两万骑兵……

他们还有数以万计的骑兵,并且东掳人控制的漠南蒙古里也包含了朵颜三卫地区。

这些地区里的蒙古骑兵,同样能威胁到南方辽西走廊的楚军补给线的安全。

说起这个朵颜三卫,其变化很有意思!

从朵颜三卫的变化,基本可以看出来明王朝在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数十年间的内外政策的变化。

朵颜三卫早些年,尤其是被戚继光一顿胖揍后,基本都老老实实的选择了臣服明王朝。

因此万历年间里的中后期里,朵颜三卫都是明王朝忠实的藩属或者说雇佣军。

甭管什么名义,但是那个时候的朵颜三卫是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后来东掳人崛起后,明王朝持续对朵颜三卫进行拉拢扶持,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持续压制围剿东掳。

不过后续逐步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统一漠南蒙古,并对众多漠南蒙古的部队发动征服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众多漠南蒙古的部落为了自保,转投东掳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

这些朵颜三卫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选择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明王朝、东掳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势力搅合在一起,为着各自的利益进行了联合,征战。

这一时期的漠南蒙古其实是一盘散沙,东掳人非但借助不了他们的力量,反而受到他们的威胁,明王朝也能够从中获得林丹汗,部分朵颜三卫的力量。

但是自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皇太极上台后逐步稳住了其内部局势,并转移了战略方向,把主要扩张方向从辽西转为了漠南蒙古、高丽半岛,通过征战这些地区获得人口钱粮牲口等物资。

漠南蒙古根本扛不住皇太极的八旗大军!

而明王朝这边,随着崇祯上台后,其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往的拉拢分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硬对外政策……

朵颜三卫的前后变化,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

随着和明王朝较好的林丹汗逐步征战,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时候,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为了自保投奔东掳。

不过那个时候,依旧有一部分部落是选择中立或者投向明王朝……

只不过崇祯君臣也许是误判,也许是自大,又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他们竟然放弃了以往对朵颜三卫拉拢、扶持策略。

于是乎,剩下没有投奔东掳人的朵颜三卫部落为了自保,最后也投奔东掳了。

崇祯实录有记‘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部。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赏。至是,中外迎上旨,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

别着急,这一段话因为是东掳人编写的正史,所以得仔细看,慢慢看。

比如‘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光看这句话,你还以为明王朝很小气,或者崇祯没脑子,直接把朵颜三卫一脚踢到了东掳手中呢。

实际上当时朵颜三卫已经分化成很多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经投奔了东掳,还有一些被林丹汗给征服了,还有一些保持中立,再有一些则是投奔明王朝的。

明王朝在这个时期放弃朵颜三卫,实际上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他的朵颜三卫,早投奔东掳人去了……

但是人家东掳人可没写这个情况……而是惜字如金,前说三十六家,后说诸夷。

如此,当你看到‘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这一段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是朵颜整个三十六家……实际情况下,当时只有少量中立或偏向于明王朝的朵颜三位的部落找明王朝求援……结果被崇祯拒绝了。

这一段‘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就更扯澹了。

咋一看,朵颜三卫是在崇祯拒绝救援朵颜三卫后,朵颜三位才投奔东掳的,但实际上早十几年前东掳人就已经通过战争收复了一部分部落,又有一部分部落在林丹汗的逼迫写投奔东掳自保……

朵颜三卫最终整体投奔东掳,很大程度是受到林丹汗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缘故,和明王朝有些关系,但是关系也没那么大……

说白了,明王朝末期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决定朵颜三卫的整体走向,撑死了就是没有继续拉拢而已。

但是不细究,光看东掳人写的明史或崇祯实录,你会得出朵颜三卫之所以投奔东掳,是因为崇祯太傻逼的结论……

史书,尤其是后朝编写前朝的正史,咱们得用怀疑、辩证的态度去看,不然的话,你看到的历史,只是后朝想要让你看到的前朝历史而已。

《五代河山风月》

因为你所看到的文字,不说百分百,但十有**都是缺斤少两的,不同的文字记录同样一件事,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上面这一段东掳人编写的崇祯实录就是。

怎么说呢,崇祯虽然挺傻的,但是也没傻到程度把整个朵颜三卫直接强行塞给东掳人的程度……

就算他傻,他的臣子也不会这么傻……

这里头必然有着更加复杂的深沉次原因,只不过深究起来,足够写一篇几十万字的历史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从这段记载里,我们依旧可以了解到明崇祯朝时期,明王朝对朵颜三卫的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政策的变化好坏,先不去评价,只说结果:天启年间还作为明王朝东北屏障的朵颜三卫,在崇祯年间后,彻底从明王朝的雇佣军变成了明王朝的敌人……

东掳人不仅仅实力大增,而且蓟镇、密云乃至宣大等地边地直接暴露在了东掳人的兵锋之下。

东掳人后续绕道蒙古,从喜峰口杀入北直隶,就是明王朝经营朵颜三卫全面失败的苦果。

如此也就导致了楚军杀入辽西走廊的时候,北方同样也面临着东掳控制下的朵颜三卫的威胁。

这也是第三集团军在北方部署重兵的缘故!

在蓟镇一线,有第三集团军麾下的第六军,此时也朝着朵颜三卫的方向杀了过去!

同时在辽西走廊的北侧,第八军也是沿着辽西走廊北侧的长城向东挺进,基本上和那边的第三集团军主力之第一骑兵军,第九军以及集团军直属部队,还有近卫军部队保持同一节奏。

就是为了掩护南方主力部队的侧翼。

整个东北战役,可不仅仅是只有辽西走廊南部攻打几个关卡城池而已,而是一场波及数百公里的大规模会战。

辽西走廊这边是主战场,但是辽东半岛方向还有第七军,此时第七军也已经做出了攻击姿态,甚至袭击了几次东掳人,以威胁复州等地的东掳人,避免他们大规模调回锦州一带。

在蓟镇方向,第六军东进,威胁朵颜三卫。

在宣大乃至密云一线,第二集团军也是在土默特部的配合下,开始对漠南蒙古的东部诸部发动了攻势。

嫡属于第二集团军麾下的第二骑兵军以及密云方向的第五骑兵师等若干独立骑兵旅、团,数万骑兵已经在漠南蒙古东部区域掀起了大规模的征战。

整个东北战场的覆盖区域是非常大的,从宣大一线到蓟镇,再到辽西走廊,再到辽东半岛,最后到高丽半岛的皮岛一线,到处都有大楚帝国将士的身影。

大楚帝国为了这一场全面进攻,已经累计投入地面兵力将近三十万,目前直接参与一线战斗的兵力就有二十多万人。

这还不算数以千计的各种大小运输船只,海军的上百艘各类战舰呢。

也没算上后勤部方面组织的多达数十万民夫青壮、明军降兵组成的各种运输团、营

大楚帝国和东掳人交战的地方,可不仅仅只是在辽西走廊,更不仅仅只是在宁远城一线。

要不然的话,东掳方面也不会如此被动,连援兵都抽调不出来啊。

实在是多线作战,其他方向的兵力都被牵制住了,东掳人已经没办法抽调更多的兵力而已。

为了应对楚军的全面进攻,为了支援辽西前线,东掳人之前都已经把他们的各种八旗里的所有剩余青壮都组织编入军队了,后续更是把高丽半岛的仆从兵力都征召了。

但是这些后续征召的青壮,仆从兵的战斗力太差,在战场上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东掳人只能是依靠着原有的主力部队进行抵抗,如此也就深陷兵力不足,逐步溃败的局面。

大楚帝国和东掳人的这一场东北战役,打的就是一场全面战争,比拼的其实都不是什么双方将士的勇武,将领们的战术谋略。

而是直接比拼国力!

很不辛,东掳人的国力远不如大楚帝国,不管是人口还是钱粮都是全方位落后,他们根本无法抵抗楚军那几乎没有什么战术性的全面推进。

前头广宁各城刚完蛋,后脚宁远城也是陷入了危机当中。

从前头一路撤退下来的东掳各部逃回到了宁远城,顺带也把恐慌传染给了宁远城里的东掳一万多守军。

自从楚军前锋杀到了晋庄驿后,宁远城内的东掳守军就已经开始恐慌了起来。

而在五月初六,楚军第八军在宁远河上游顺利渡江,并攻占了兴水县堡、白塔裕堡两地后,宁远城内的东掳守军就更加恐慌了……

五月十三日,在广宁中右所一带休整了多时的第三集团军第九军以及集团军直辖兵力继续东进,并很快抵达宁远河西岸。

宁远城,就在宁远河的西岸!

双方兵力,隔着宁远河对峙!

五月十五日,趁着夏季涨水期,宁远河水位比较高,大楚帝国海军派遣了大批中小型战舰沿河而上,为陆军部队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并掩护陆军部队搭建浮桥。

海军的舰炮火力,可比陆军的那些野战炮什么的强多了。

有海军的舰炮火力掩护,再加上陆军自身也有大批火炮往岸边一摆,对面的东掳守军连靠近袭击楚军搭建浮桥的工兵部队的勇气都没有……

只能是远远的摆上了十多门火炮,隔着一千多米外对楚军进行炮击。

因为对方火炮少,距离也远,所以虽然给楚军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是依旧没办法阻拦楚军强行搭起了浮桥并开始了大规模过江。

五月十七日下午时分,浮桥初成,楚军开始大规模过江的时候。

这个时候,宁远城内东掳守军眼见远距离炮击不成,又看见楚军要大规模渡江,坐不住的他们当即派出了大量兵力直接出城袭击。

他们冒着楚军的勐烈炮火在傍晚时分冲了一次,但是结果却是很不好,因为楚军火炮实在太勐烈,以至于他们死伤惨重,直接留下了好几百具尸体……

白天袭击太威胁,几乎是直接暴露在楚军的火炮之下,为此他们改变了战术,等到了入夜后才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他们想要冲破楚军滩头部队的拦截,直接攻击正在渡江的楚军部队,把楚军来个半渡而击。

但是楚军的滩头部队在己方的大批火力支援下,稳如泰山,再一次击退了东掳人的夜袭!

大规模夜袭失败后,东掳人还不死心,当天夜里又发动了几次的中小等规模的夜袭,试图趁着夜色打反击。

宁远城外南边的宁远河上,整个晚上都是枪炮声隆隆,火光闪亮。

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东掳人才逐步退去。

楚军派人打扫战场,滩头部队开始在已经渡江的大批野战炮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的时候,所看见的是至少两千多的东掳人尸体!

昨天下午一次大规模袭击,入夜后一次大规模袭击,晚上又有几次中小规模的袭击让东掳人留下了两千多具尸体,伤者不计其数。

可见东掳人为了阻挡楚军过江,那也是下了狠心的……在进攻战里能战损这么多,那可真的是咬着牙再打了,说不准督战队都上阵大规模斩杀逃兵了。

奈何实力不济,根本无法突破楚军的滩头火力。

也就是东掳人的袭击大部分都是在晚上,在夜色中楚军的火炮命中率不够高,打的极为混乱,要不然的话,东掳人的伤亡还要更大。

东掳人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那是他们很清楚,一旦让楚军主力,尤其是楚军的大批火炮顺利过江后,宁远城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稍微了解楚军的人都知道,楚军的攻坚作战能力是无地,甚至是无解的。

在野战中,东掳人兴许还能和楚军打的有来有回,就和之前的渡口袭击战一样,甭管成功还是不成功,死伤多少,但是至少人家东掳人还能和楚军打一打。

但是固守城池等着楚军来攻……

那就是单方面挨炸的下场!

之前东掳人对楚军的攻坚能力还有些半信半疑,所以之前在广宁中前所的时候还来了一次固守待援……

结果,两万多守军在楚军的勐烈炮击下,几天都没能坚持住就死伤惨重。

宁远城虽然更大一些,兵力也更多一些,但是单方面承受炮击的话也是守不住几天的。

这甚至都和守军的军心士气都没什么关系……

在一批批四十八斤、二十四斤、十八斤榴弹炮的炮击下,勇气那都是浮云……

这一点,宁远城的守军也很清楚……所以他们才一度想要直接把楚军挡在宁远河以外!

为此,他们不惜动用了好几万兵力轮番发动袭击,但是却在楚军的勐烈火力下败下阵来。

直到阵前遗尸两千多具,伤者不计其数天色又大亮后才无奈中放弃了继续进攻!

当天上午约十点多,当宁远城的几个东掳人高级将领看到楚军的大批重型火炮也开始过江的时候,齐齐生出了一个念头:

要完了!

宁远城要完了!

其中一人道:“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旁边一个贝勒道咬牙道:“还能怎么办,撤!”

“楚蛮子势大,依靠我们是守不住宁远城的,不但守不住城,反而还会白白葬送我大清的数万精锐!”

“我们现在去锦州和皇上的中军汇合,届时在锦州城下和楚蛮子决一死战!”

五月十八日,试图半渡而击失败的宁远城守军四万余人,在楚军大批主力渡江之前,直接弃城而去!

随即一路朝着锦州狂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