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五十章 锦州被围

第五百五十章 锦州被围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多尔衮和豪格一边明争暗斗,一边又合作对抗楚军。

这也使得了东掳人的兵力调动以及战略部署上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双方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等矛盾协调好了,那么时间也就浪费了不少。

最后,还有很关键的是,没有了皇太极亲自镇压,他们征调朵颜三卫

单凭多尔衮和豪格的资历和威望,又或者说是威慑能力之类的,已经无法让漠南蒙古的诸多部落们言听计从了。

如果是平常时候,东掳如其中天的时候,哪怕皇太极真的死了,东掳人也能够继续号令漠南蒙古。

历史上崇祯上吊,东掳入关的时候,皇太极都已经死好几年了,而且内部也处于动荡之中,但是相对于明王朝而言,依旧属于如日中天,那些漠南蒙古的部落们自然是乐于跟着东掳人一起入关南下,掠夺钱粮牲口。

但是现在……

南边可不是什么羸弱的明王朝,而是新崛起,并且战斗力还极其强悍的大楚帝国。

楚军在蓟辽一线,都压的东掳人喘不过气来,这会甚至都已经攻占了大部分辽西走廊地区,眼瞅着就要拿下锦州,杀入广阔的东北平原了。

如此局势下的东掳所谓的大清国,已经日落西山,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彻底完蛋了。

很多漠南蒙古的部落自然不想跟着一起死……

他们以前投奔东掳,动机很现实的,那就是为了自保!

最开始投奔过去的部落,是因为林丹汗想要征服他们,因此投奔东掳自保。

后来的林丹汗被干掉了,剩下的部落在东掳的威胁下,也只能投奔东掳自保。

现在东掳眼看着不行了,他们心思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人家土默特部,在的楚军还没有发起辽西战役的时候,就已经先一步的投奔大楚帝国去了,如今土默特部落的勇士们,已经穿上了大楚帝国的灰色军服,用着大楚帝国的制式武器,编入了第六骑兵师以及第八骑兵师(归化新兵营)里,摇身一变变成了大楚帝国陆军将士征战漠南蒙古。

该部落的首领博泽,都已经被大楚帝国皇帝罗志学正式册封为伯爵,陆军少将军衔,并担任第六骑兵师师长一职。

从昔日的土默特部落里的失势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楚帝国的实权军事贵族,这种转变要说没人羡慕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今漠南蒙古里的局势非常的复杂,有些部落陆续投诚了大楚帝国,而有些则是挂起中立的牌匾,还有些则是东掳人的死忠,只能跟着东掳一条道走到黑。

这些部落彼此征战厮杀,今天结盟,过两天又撕裂了盟约进行征战了。

随着土默特部落投楚,大楚帝国的第二骑兵军杀入漠南蒙古后,如今的漠南蒙古就是乱成了一锅粥。

而朵颜三卫的几十个中小部落也差不多。

朵颜三卫并不是一家,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里已经持续分家成了三十几家部落,他们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漠南蒙古的纷乱之中。

他们有的为了自保,以对抗楚军和土默特的大军,继续坚定的站在东掳人这边。

而有些则是当了墙头草,尤其是靠近蓟镇一带的朵颜三卫的部落,这些部落前不久还是投靠明王朝的,只是明王朝的战略出现了转变后,他们为了自保才投奔东掳。

如今随着长城内的中原人再一次崛起,而且也数次拉拢他们,他们在之前就已经是有重新归顺投奔中原王朝的意思。

等到了现在东北大战掀起,而且楚军的第六军等兵力也开始从蓟镇出发杀出长城外的时候,他们也就顺势归顺了大楚帝国。

如今的朵颜三卫,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三方势力……一方归顺了大楚帝国,一方依旧效忠东掳人,还有一些则是尝试保持中立以自保,尽量的避免卷入双方的惨烈战争里。

如此情况下,多尔衮还想要从朵颜三卫地区征召至少上万骑兵,其实难度很大。

哪怕有一些部落还效忠东掳,但是这些效忠东掳的部落已经自身难保,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增援锦州的多尔衮和豪格。

这也是,大楚帝国发起辽西走廊战役之前,先行拉拢了土默特,不惜把整个土默特部落都接纳,封博泽为伯爵,也要在漠南蒙古里掀起一番腥风血雨的缘故。

为了就是在辽西战役发起的时候,先斩断东掳人的一大强援,甚至把这个强援变成大楚帝国自己的外援。

现在,这一策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体现下来,就是楚军包围杏山都好几天,近卫军也已经杀到了锦州城下,而北边防备蒙古人的第八军,依旧风平浪静,没有遭到任何的进攻……

无所事事的第八军,在北边留下了一个师警戒防备可能出现的蒙古骑兵后,另外两个师直接绕到了锦州北部,参与对锦州的围城作战。

于是乎,多尔衮等待的蒙古骑兵没有来……

反而是发现有至少三万楚蛮子的大军出现在了锦州北侧!

不死心的他还亲自跑到北城门楼上去看,好几里外是一片灰压压的楚蛮子的野战帐篷!

这个时候,别说杏山被战略包围了,就连锦州都是三面被楚军所包围,只剩下了一条向东逃亡的道路。

但是这个时候,稍微具备军事常识的将领,都能想起一个成语:围三厥一。

多尔衮同样也能想到!

所以他在看到锦州城北部出现楚军的时候,顿时就感到了不妙。

同时也有些后悔,早知道前两天就不该答应让豪格带走城内的两万多骑兵,要不然的话,这会他都能派出骑兵袭击楚蛮子,趁着他们立足未闻的时候击退他们,如此再不济也能够争取多几天的应变时间。

只是前两天,杏山城危机,按照楚蛮子那肆无忌惮的攻城方式,恐怕杏山城根本就坚持不了一个月……

别说一个月了,甚至就连半个月可能都坚守不到。

时间太短的情况下,根本就等不到来自蒙古方向的骑兵援兵。

如此情况下,豪格为首的部分东掳将领认为,不用等蒙古骑兵了,直接先集结锦州一带以及松山一带的骑兵力量驰援杏山。

不求直接能够杰出杏山城的被围困,但是也要给楚蛮子制造一些压力,让他们不能肆无忌惮的攻城。

要知道楚军方面在前几天里,发现东掳没有派兵救援杏山城的时候,已经逐步把第九军下属派往杏山城东北方向,即面向锦州方向的一个甲等师,派往杏山城东南方向,即面向松山方向的一个甲等师逐步回撤,然后配合正面强攻部队对杏山城展开了围攻。

这意味着,这几天里杏山城遭到了楚军三个甲等师、一个甲等师以及若干独立炮兵部队的全面围攻。

参与围攻的兵力达到了五万多人,又有两个炮兵旅助战,汇集至少三百门以上火炮。

而海军方面也是派遣了一个临时编成的海军重炮营参战。

如此一来,杏山城所面临的压力可谓是巨大的。

哪怕是他们也在前明新标军投诚将领的指导下,修筑了明军曾经搞过的的城防设施,对火炮的防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话有说回来,如果前明的新标军城防设施真的能够阻挡楚军的炮击的话,那么明王朝也不会败的如此迅速了。

西明孙传庭所部,曾经依托潼关这种天下闻名的险要关卡,以众多新标军和火炮为力量,以新式的城防防御工事为依托,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抗住楚军的炮击。

怎么说呢,明军搞出来的这种城防体系,对付直瞄实心火炮很管用,尤其是壕沟、堡垒这些防御体系,实心火炮打上去基本没啥卵用。

而臼炮虽然杀伤力不错,但是臼炮精度差,射速太慢,再加上炮弹也不怎么靠谱,所以也难以动摇这种城防体系。

但是当遇上楚军的新式榴弹炮后,这些城防体系就不够看了。

潼关城防体系,最终是被楚军的新式榴弹炮给砸开了口子,最终导致西明军一败涂地的。

而那个时候,楚军里装备的新式榴弹炮还没多少呢。

现在……在辽西战场上,楚军装备的新式榴弹炮数量却是极多,炮击力度相对比攻打潼关的时候,已经是增加了好几个级别。

如此情况下,杏山城里的守军哪怕是有着新式城防体系,拥有比较多的防炮设施,但是依旧被炸的苦不堪言。

被楚军继续这么炸下去,杏山城根本守不住多久。

如果东掳人不想要看见杏山城和广宁中前所城落入同样的结局,那么就必须有所动作。

必须派出援军!

不管是突破楚军包围,直接救援杏山城也好,还是说通过袭击楚军的方式,给楚军制造压力,让楚军无法顺利攻城也好,都需要有所动作。

而这些,也是早先时候多尔衮和豪格等人商讨整个锦州防御作战的时候所敲定下来的策略。

整个锦州方向,实际上是以由杏山、松山、锦州三城一起组成的,如此才能实际控制整个辽西走廊的东端出口。

如果只是守锦州一城的话,那么楚军就能够直接送松山一带绕过锦州,并度过小凌河跑到锦州的后头去。

那等于直接把锦州以西的大后方向楚军直接敞开!

所以,守锦州也要守松山。

同时考虑到这两座城池一南一北,为了避免被楚军分割包围,还需要一个额外的战术支撑点,而这个战术支撑点就是杏山了。

怎么说呢,杏山不破,那么楚军就腾不出手来直接强攻松山或锦州。

杏山城此时已经是变成了这个三角地带的最东段,东掳人锦州防线的前沿据点。

如此,也就形成了一个三城一体的锦州防线体系,三城可以相互支援,同时也都有着坚固的城防体系。

按照东掳人最初的这种思路,那么在杏山作为前沿战略支撑点,一旦遭到楚军大规模围攻的时候,锦州和松山都必须派出援兵减轻杏山的压力。

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应该是派出传统兵力,也就是骑兵和步兵以及炮兵都有的主力部队直接杀过去的。

但是在塔山-杏山的前置战役里,即塔山守军撤退战役里,东掳人却是发现他们在野战里竟然落入了下风。

虽然他们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他们在野战中被楚蛮子给击败了。

当初塔山守军撤退的时候,可是获得了杏山八千兵力救援的,其中甚至都有三千骑兵。

但是实战中,他们发现楚蛮子的野战能力相当可观,尤其是他们的野战炮太吓人了,以至于本来好好的撤退,最后不得不扔下了好几千的断后部队。

同时这种大规模野战,也等于是让东掳人放弃了原有的城防优势。

最后则是,楚蛮子有着一支规模不小,实力不弱的骑兵!

第一骑兵军以及近卫军骑兵支队的两万骑兵,如同一根钢刺一样卡在锦州-松山和杏山之间。

东掳的任何增援兵力,都必须先闯过楚军的骑兵拦截才能够抵达。

而能击败骑兵的,只有骑兵!

也就是说,哪怕是东掳人想要派遣主力西进,也要先派遣骑兵干掉楚军的骑兵才行,哪怕是不干掉,也要把他们驱逐离开,至少要把主力西进的通道给拉出来。

因此东掳人方面最终决定,让豪格率领锦州一线的两万骑兵先行南下,和松山一线的一万骑兵汇合后再东进杏山。

等豪格顺利击败,或者是驱逐了楚军骑兵后,把前进通道建立好了,那么松山和锦州的东掳步兵和炮兵等兵力就会迅速西进增援杏山,以解杏山之围。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北边的楚军来的这么快!

第八军一路东进,沿途都没有遇到什么障碍,东掳人没见着,蒙古的朵颜三卫里的不少部落,也是没有采取什么敌对,反而是有不少找到第八军表示归顺……

第八军那边随军的军政官一番拉拢下,竟然还真的拉了龙了七八个朵颜三卫的小部落出兵和第八军一起作战攻打东掳……

所以第八军出现在锦州城北部方向的时候,除了第八军自身兵力娃爱,还有四千多蒙古骑兵……这些蒙古骑兵,还被军政部方面授予了临时番号,被编为暂编第十一骑兵师。

这不得不说很讽刺……

人家多尔衮本来是指望着获得漠南蒙古的骑兵增援,尤其是距离比较近的朵颜三卫援兵。

但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朵颜三卫内的三十几家部落已经有一大半都倒戈,陆续相应大楚帝国的号召,纷纷派兵协同楚军作战,剩下的一小半也是自身难保根本就没有余力派遣援兵救援锦州。

实际上,在过去几个月里,除了作为典型的土默特部外,其他投奔大楚帝国的蒙古部落可不少,他们或是在楚军压境之下无奈归顺投诚,又或者是被击败后无奈归顺,又或者是为了捞一笔主动归顺。

到目前,已经有大小五十多个部落表示了归顺,并且纷纷派出了部落里的青壮自行携带战马粮草加入楚军作战序列,参加对其他蒙古部落、东掳人的战争当中。

这从大楚帝国里的骑兵师番号迅速扩充就知道了。

东北战役发起之前,大楚帝国陆军方面其实只有五个骑兵师又三个独立骑兵旅、五个骑兵团。

土默特部归顺后,该部落以及周边的一些中小部落的蒙古青壮自行携带战马,编成了大楚帝国陆军第六骑兵师、归化新兵营;后来归化新兵营被正式授予第八骑兵师的番号。

中间的第七骑兵师,那是陆军自行招募并训练的新兵,配属了广宁中前所北郊骑兵展柜里缴获的大量战马而组建的。

后续第二集团军向漠南蒙古发动大规模攻势后,陆续从密云长城外归顺的蒙古部落里整编了六个骑兵团,其中的四个团用于组建暂编第九骑兵师。

随后又从蓟镇长城外的归顺蒙古部落,即朵颜三卫里最早一批投诚楚军的蒙古部落里整编了一批骑兵,这些各部落的骑兵里也跳出来了一批骑兵用于编成暂编第十骑兵师。

最后,则是第八军东进的时候,用沿途归顺的蒙古部落里骑兵整编的暂编第十一骑兵师了。

这些暂编骑兵师看似挂着骑兵师的名头,但实际上已经被全面纳入了大楚帝国陆军的骑兵体系里,楚方面通过混编,大规模异地调动作战,派遣军官等方式进行实际掌控。

而不是和东掳人那样,以部落为基础组建蒙八旗,大楚帝国则是只让各部落出人出马,但是这些兵马在什么骑兵部队里服役,各部落没有权限干涉。

这一系列的手段下来,而最主要的是大楚帝国国力强悍,同时又没有和传统的封建王朝一样,对这些游牧民族保持极大的敌意,恨不得把他们全部驱逐干净,大楚帝国方面对这些游牧民族的态度比较实际。

你愿意加入我们,那么就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么也就不分你我,没有的什么册封藩王,授予某个部落放牧之地的说法。

什么连蒙古人这些称呼都没了……一律都是大楚帝国子民,采取全面的汉化政策,上到书籍文化,下到服装、语言称呼通通都得改。

此外根据帝国一系列政策,帝国子民享有就业自由,居住自由……

简单来说,你爱干嘛干嘛,爱住哪里主那里……帝国官方基本不干涉。

套用到放牧上,只要你遵法守纪,帝国国境之内你爱去那里放牧去那里放牧。

同样的,帝国内地的其他人如果要跑到草原上来放牧什么的,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这些都是肯加入的,而不愿意加入的话……还有啥还说的,直接大军碾压过去……

这一套政策,其实就是老祖宗们玩了几千年的融合,只不过要温和一些,至少没杀光他们的男人……

《剑来》

按照帝国高层的预估,就北边游牧民族那点人口,来一波移民互换,让大量汉民北上放牧种田,再把一些草原上的牧民南迁重点,再鼓励相互通婚,不用多久就能全面融合。

再尽可能的推行农牧结合,在条件符合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建立固定牧场。

同时在无法推行农牧结合的地方,也要推行固定游牧的方式,划定四季草场。

总之,就是尽可能让建立有效的统治,不能让他们和以前一样瞎搞。

大楚帝国在草原地区搞这些东西,其实对不少游牧民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光是一条归顺后,就能跑到繁华温暖的中原甚至江南去生活工作,就让无数游牧民族的人,甚至让那些游牧民族里的贵族都向往不已……

这年头在草原生活,可不是什么诗情画意的好事,但凡有选择,他们都愿意跑到更温暖,更繁华的中原去生活。

过去他们祖祖辈辈都想着南下……以往都是傻乎乎的通过战争南下,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不用什么战争,只要自己放下抵抗变成大楚帝国的一份子,就能一熘烟的跑到江南去享受繁华生活,并且让自己的后代从此成为一个文明人,而不是什么蛮夷。

当然也有人不愿意……就和当初的土默特部一样的,大部分权贵都不乐意,但是每个部落里也都会有类似博泽这样的人!

大楚帝国要做的很简单,找到博泽这样的人,给他们一点点支持,等这些博泽们搞定内部反对声音后,再光明正大的接纳他们。

大楚帝国,从来都不强迫别人加入自己。

你不心甘情愿的归顺,帝国还不要呢!

大楚帝国在漠南蒙古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及拉拢政策,让漠南蒙古乱成一锅粥,也就让东掳人方面失去了来自蒙古方面的增援。

不仅仅失去了增援,反而还面临着蒙古骑兵的威胁……

锦州北部出现大批楚军,甚至还是带着蒙古骑兵一起杀过来的楚军,就是大楚帝国和东掳争夺漠南蒙古里,获得了较大优势的直接体现。

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锦州乃至整个辽西战役的胜负!

当多尔衮在锦州陷入三面重围的时候,前一天刚率领锦州骑兵和松山骑兵汇合,正准备着东进找楚蛮子的骑兵干架的豪格也是陷入了纠结当中。

到底要不要回去接应锦州内的守军?

不去接应把,如今留在锦州城的四万多守军很有可能会被彻底包围,要么就是在撤退的时候遭遇追击而溃败,不管怎么看都是极其危险的局面。

但是去接应吧,那里可是有多尔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