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同以往的大楚经济模式

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同以往的大楚经济模式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承顺七年的后续几个月里,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外部平静,内部地方也没啥大事,虽然有些地方受到自然灾害,也有部分出现过土司或豪强叛乱什么的。

但是都无伤大雅!

地方小规模叛乱这些,对于一个新王朝而言很正常,尤其是很多边地都是属于新收复,同时大楚帝国还推行比较激烈的土地政策以及改土归流政策。

土地政策,会引起大量的大地主豪强们反抗,这些年反抗的地主豪强一直都有,只不过越杀越少了,估计过几年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改土归流政策,则是全面废除所谓的土司世袭,废除所谓的土司贵族,顶多就是给个官帽子让你异地为官,再多就不可能了。

要么接受,要么死!

如此一来,有些土司接受,有些土司不接受,因此大楚帝国的西南各省虽然收复并纳入帝国版图了,但实际上过去几年里一直都不平静,土司叛乱此起彼伏。

这也是楚军在西南各省,主要是在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四川持续驻扎重兵,并且三天两头还在打仗的缘故,就是为了镇压持续不断的土司叛乱。

对于这些土司叛乱,帝国高层以及军方的想法依旧简单而干脆:杀光了事!

把敢叛乱的土司全杀了,自然也就没土司叛乱了。

按照帝国高层的估计,西南数省的局势,估计还得乱上几年,等帝**方挨个把那些土司全部收拾一遍并把其中的硬骨头全部卡察了后,那么也就能平静下来了。

而到那个时候,西南数省才能算是真正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

些许地方上的叛乱,影响不了帝国大局,些许的自然灾害也影响不大。

——

大楚帝国地方那么大,从北边的辽东到南方的琼州岛,南北横跨两千多公里。

从西北的嘉峪关到东边的大员岛,更是有三千几公里。

如此庞大的疆域里,每年总会有部分地方受灾的,或大或小而已。

对于这些自然灾害,大楚帝国也是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应对措施,比如旱灾,基本就是官府拨款并组织兴建应急的基础设施,比如旱灾就是打水井,挖水渠引水等等。

如果是洪涝,则是修建各类防洪设施,转移灾民。

除了这些应急的基础设施,人员转移外,还会有农业生产的恢复救助,减免农业税等等。

此外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除了应对灾害本身外,也是以工代赈的一种,避免大量民众因为自然灾害而逃亡,进而形成大规模的流民。

在应对灾害的时候,大楚帝国官方一直都很喜欢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虽然钱没少花,但是效果杠杠的,既可以赈济,也可以顺带修建各种基础设施,还能够扼制大规模流民的产生,属于一举多得的好事。

嗯,除了花钱外,基本也没什么什么缺点了。

但是钱这个事吧,对于明王朝乃至其他封建王朝而言兴许都是极为难解决的事,但是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承顺七年里,大楚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已经突破八千万两大关。

注意,这只是中央财政收入,并不包括留给地方各级财政的地方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相当庞大的一部分。

在税收上,基本上没有那个封建王朝能够和大楚帝国比肩的了,哪怕是宋王朝也不行!

宋王朝的经济体系在历代封建王朝里算是个奇葩,主要是体现在注重商业上。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说的商业并不是官府扶持民间商业,而是指官府垄断商业……基本上什么赚钱官府就干啥,并且还是垄断的干……

因此宋王朝里来自商业方面的税收极多,巅峰时期,商业收入比例达到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采取的是国富民穷的经济模式。

而明王朝则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兴许是一开始的吸取了宋朝与民争利的教训,明王朝不搞什么与民争利,只不过这个利并没有真正的让给了民众,而是让给了士绅们。

当然,按照当时的说法,士绅才是百姓……至于底层民众,和牛羊无异,不算百姓……

所以,天下之财则是被士绅们拿走了,更关键的是他们还不交税。

有明一朝,商税占据财政收入的比例都极小,大部分年份里都是个位数百分比,几乎看不见超过百分十的比例。

各种商业不交税也就算了,士绅们连田亩税也不交……于是乎明王朝的财政就完蛋都不能再完蛋了,堪称有史以来经济体系以及税赋体系最糟糕的一个王朝……

要是古代门阀时期,人家门阀不交税的话,好歹还会组织军队帮助抵御外敌保护自己的家园,但是明王朝的士绅们则是见人就跪……

为什么?

因为门阀有需要保护的东西,这些门阀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军阀,外敌打过来要他们的地盘,人家自然是要反抗的。

但是士绅,尤其是读书人群体为主的士绅,人家可不是什么军阀,更没有什么自家的地盘需要保护,跪起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再回到宋王朝,其特殊的经济模式以及税收体系,让宋王朝变成了一个财政收入极多的王朝。

不过宋王朝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时候,不是采取以工代赈,而是直接把灾民青壮招募进入军队里。

虽然都是花钱,但是以工代赈和直接招募灾民青壮进入军队,这两者出发点就不一样。

以工代赈是为了让受灾民众度过难关,同时兴建的这些基础设施也能够成为他们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帮助,恢复后续生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直接招募青壮从军,这是以杜绝叛乱为主,正所谓有乱民而无乱军,只要军饷给足,军队一般不会发生混乱,除非将领谋乱,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至于恢复生产,这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主要重点。

只是宋王朝这些灾民组成的军队基本没啥战斗力,并且一招募进入就长期养军,最终导致了宋王朝的财政崩溃。

而这一点,在大楚帝国里并不存在,大楚帝国投入资金救灾,本质上是为了恢复生产,所以灾害一过那么受灾地区就能迅速恢复正产,不仅仅灾区民众能活下去,而且还能持续为帝国税收做出贡献。

之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在大楚帝国的大力赈济以及其他各类措施下,虽然承顺七年有不少地方都有受灾,不过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

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总体上负面影响都控制在了当地府县,并且度过了难关后,后续会组织恢复生产,等到明年风调雨顺又是一条好汉!

只是各地频繁出现的灾害,帝国为了救灾,减轻农民们的负担,会针对受灾地区减免农业税,所以承顺七年的农业税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增加,反而因为今年黄河-黄河流域出现了不小的洪涝有所下降。

但是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和税收体系,和传统封建王朝不一样,大楚帝国和宋王朝一样,也是属于重视工商的王朝。

和明王朝官方亲自下场,啥行业赚钱就垄断什么不一样,大楚帝国是通过官方引导,扶持民间资本投资。

官办企业虽然也有很多,但是只涉足国防以及民生产业,国防不说,而民生基本也只涉足了两个行业,一个是粮食,一个是盐业。

甚至就连钢铁都没有进行垄断专营,更别说什么茶叶,瓷器,纺织这些产业了。

对于一些轻工业,官方非但没有垄断,反而是大力扶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如今大楚帝国里踊跃出现的大量新式纺织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今大楚帝国的机制布,依靠着物廉价美已经成为了不仅仅畅销国内,而且也成为了拳头出口商品。

大量来到大楚帝国进行贸易的船只,除了购入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华夏出口商品外,机制布也成为了他们大量购入贩卖的商品。

此外随着大楚帝国逐步控制了西北地区,也就是陕甘地区后,获得了大量的羊毛来源,因此毛纺业也是迅速出现,其高端的毛呢料也成为了出口商品之一。

怎么说呢,大楚帝国的工商业模式,是以官办企业控制专营至关重要的国防、盐业、粮食行业这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投资,也不允许地方财政投资,只能有工业部自行投资。

重要行业,比如钢铁,矿务,机械,造船这些重工业以及少量关乎民生的轻工业,则是官方投资为主,但是官方资本也不会进行垄断……民间资本要进行投资,官府还相当欢迎,只不过重工业投资投资大,回报也比较慢,所以民间资本暂时涉足不多,多是一些小矿山,小炼铁厂,小机械厂什么的,影响暂时不大。

而轻工业上,尤其是不影响国防安全以及民生的行业,则是官方少量投资引导,扶持鼓励民间投资为主,江南省苏州府的苏秦纺织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产物。

同时主导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其他行业,比如轻工业甚至是钢铁,煤炭,机械,造船这些重工业也是如此。

哪怕是其中一些看上去非常赚钱的行业,官方也不会去搞什么垄断,而是放开了让民间资本自行投资,竞争。

《最初进化》

这里头,又涉及到了大楚帝国的财政收入体系里,工商业方面的财政收入并不是以官办企业的利润为主。

实际上大楚帝国的官办企业里,除了大楚帝国盐务公司外,其他的基本都不怎么上缴利润,要么不赚钱,要么赚钱后又投入到了生产当中。

至于盐务公司,这是个例外,这玩意就是用来捞钱补贴财政的,哪怕是交税过后,一年还有大几百万两银子的利润呢。不过明年开始估计盐务的利润就没那么高了,因为帝国高层觉得盐务利润太高了,得加税……

明年盐务方面的总收入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上下,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都会变成盐税上缴国库,而不是和之前那样还有相当多一部分以利润的名义上缴。

毕竟大楚帝国的商业财政收入,主要是以工商业税收为主,甭管是官办企业还是民办企业都得交税……不能因为你是盐务公司就变得特殊的。

别说盐务公司了,就算是财务部嫡属的铸币局下属的几个铸币厂,那都得交税!

在大楚帝国,交税是一件很严肃的事,马虎不得。

税收是财政的基础,而财政又是维持统治的基础。

因此,大楚帝国方面一向来都很重视税收工作,哪怕是在刚收复的辽东也如此。

顺带一提,在九月下旬开始,在辽东的楚军第三集团军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十几万大军从锦州、营口等地出发杀向沉阳。

除了第三集团军本部兵力外,还有归顺的漠南蒙古数十部投军青壮们组成的第三骑兵军四万余骑,从漠南蒙古方向杀入了东掳人控制的最后一片漠南蒙古部落控制区,也就是辽河套地区。

仅仅是半个月后,楚军第三集团军就拿下了沉阳,数天后拿下了铁岭,紧接着收复辽海。

同时第三骑兵军也拿下了辽河套南部区域,歼灭了部分死活不投降的顽固分子,并迫使了剩余蒙古部落投降。

而在东线,嫡属于第三集团军,不过一直以来都是独自行动的第七军则是从辽东半岛出发攻占凤凰城,海军方面也派遣了登陆部队进入鸭绿江,并攻占了镇江堡。

这一场只持续了大半个月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进行的极其顺利,圆满的完成了第三集团军上下的既定战略目标:收复整个辽东地区以及辽河套南部突出部地区。

但是有的也有失。

楚军方面之所以能够进展的这么顺利,那是因为没有遭到东掳人顽强的抵抗,楚军进攻沉阳之前,豪格就已经提前率领城内军民向北撤退。

同样的其他城池的东掳军队乃至民众也是如此。

而楚军方面之所以匆匆忙忙发起进攻,不惜冒着初雪进行战斗,也是因为发现了东掳人大规模军民撤退的迹象。

可惜的是,虽然逮住了不少东掳人,但是其主力还是顺利撤出了辽东范围,跨过了辽东长城回到了北方的深山老林里。

这势必会让大楚帝国在后续的征战里遭到一些麻烦。

但是东掳人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相对于关心逃入深山老林里的东掳人,大楚帝国高层更关心在辽东的税收工作!

大楚帝国目前所控制的辽东地区,范围西至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南至渤海/黄海。

而北边的话,东部区域以辽东长城为界,而西部以及中部区域相对于明王朝时期加入了部分辽西走廊以北的部分区域、辽河套南部区域。

加入部分漠南蒙古东部地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漠南蒙古东部区域,尤其是辽河套地区的管理以及控制。

大楚帝国是准备在上述区域进行移民屯垦,把这些地方从游牧地区变成农耕-游牧相结合的地区。

大楚帝国的辽东省,相对于明王朝时期的辽东而言,实际面积要大了不小,但是人口却不多。

主要是辽东地区持续多年的战争,包括明王朝时期和东掳的战争,再加上楚王朝和东掳的战争,导致了当地大量人口流失。

尽管还没有详细统计,但是当地留存的汉民已经不足五十万人。

东掳击败明王朝初步控制辽东东部区域的时候,接受了大约两百多万的汉民,但是这一部分汉民逃亡的逃亡,被东掳人迫害致死的死,还因为东掳初期的残酷政策导致的大规模饥荒,当地汉民数量急剧下降,留存的汉民绝大部分也是成为了东路人的奴隶。

等到皇太极上台后,东掳人改变了政策,后来又好几次入关劫掠汉民获得了大几十万人口,后续又在接受辽西走廊区域又结束了数十万人口。

楚王朝和东掳人开战的时候,东掳人在辽东区域直接控制的人口,大约是本族人几十万(包括大量他们通过征战收复劫掠的所谓生女真),汉民大约两百万左右。

后续战争中死伤至少数十万,剩下的相当多人口,尤其是辽东东部区域的人口则是在过去几个月里的东掳大规模撤退行动里,相当多被强行北迁。

等到楚军拿下整个辽东地区,把战线推进到辽东长城的时候,发现当地人口已经剩下不到百万了。

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北到辽海,南到旅顺的庞大区域里,只剩下区区百万不到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基本都是东掳人撤退的时候还没得及强行撤走的汉民。

作为对比,楚军在辽东地区陆续投入的兵力都已经接近二十万了。

因为人口贵乏,同时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等都是受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因此想要当地恢复正常生产难度不小。

至于收税,只能说聊胜于无。

不过即便如此,大楚帝国官方依旧非常重视税收工作,辽东省各地的官府衙门陆续设立的时候,当地的税务局永远都是最先成立的。

能收上来几个钱先不去说,但是税务的根基一定要打牢!

毕竟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把大楚帝国的各种税务政策贯彻下去,那么后续就会造成很多的麻烦。

类似的事情大楚帝国经历过不少次,很多地方发生武装抗税,地主豪强叛乱等情况,大部分都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全面而彻底的贯彻税务以及农业政策,部分新占领区的地方官员,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明王朝时期,总觉得士绅是地方稳定的根基,害怕豪强搞出什么事来,所以为了稳定,为了拉拢人心之类的,会在政策实行的时候有所保留。

而等到后续想要加强政策的时候,往往已经过了最初的占领时期,军方的主力已经陆续撤走,如此地方豪强们就会更有胆量进行各种抵抗,而地方官员这个时候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情况,如果继续恶化,那么就会出现各种叛乱了。

对于这些情况,大楚帝国方面最近几年经历了不少,所以在最新的占领区辽东省上,就绝对不允许犯下同样的错误。

调派过去的地方官员,清一色都是态度强硬的官员,性格软弱的官员一个都没有,其中相当多一部分还是军官退役转业来的地方官员。

为的就是一开始就把所有政策,尤其是最为重要的税务政策和农业政策全面推行下去,并趁着大批军方主力还在的时候把所有敢于反抗的地主豪强什么全干掉……

虽然这个时候的辽东也没啥地主豪强了……

东掳人统治时期,人家才是最大的地主,汉民基本都沦为了奴隶。

辽西走廊地区倒是有不少的地主豪强。而这些地主豪强往往也是辽西军里将领!

但是东掳人接受辽西期间,为了掌控辽西地区,也对祖大寿、吴三桂为首的辽西藩镇,也就是那些辽西军将领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

如此一来,大楚帝国占据辽东后,这地方里也没剩下几个地主豪强了。

堪称是大楚帝国所有省份了最白的一个省份。

而在这种白纸上作画,对于辽东巡抚季德华而言压力就要小得多了。

各种政策推行的及其顺利,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主豪强进行抵抗……甚至绝大部分民众还对大楚帝国感恩戴德,因为楚军赶跑了东掳人,把大量东掳人侵占的土地都还给了汉民……

前文说过,辽东汉民在东掳统治期间,基本都沦为了奴隶,他们的土地基本也被东掳人给剥夺了。

楚人来到辽东后,只要你能够拿出真凭实据,主要是明王朝时期颁发的地契文书,那么基本都会归还。

没有也不打紧,现在辽东是典型的人少地多,大半土地等着人开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