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承顺四年敲定的皇宫修建计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修建计划,不仅仅是前明时期的南京皇宫的重建部分,还包括皇宫外围的御花园,这个御花园的范围及其宽广。

此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建筑,也就是各部门的办公建筑。

如今大楚帝国的众多京畿机构的办公地点是非常分散的,而这种太过分散的办公地点也就导致了办公效率的降低。

考虑到提升办公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进行安保工作,在修建皇宫的同时,也会在皇宫周边区域密集修建一批办公建筑,用于京畿各部的办公场所。

一旦完成整个皇宫以及附属办公建筑的修建,那么整个金陵城将会变成三部分,其东部区域将会变成皇宫、各大机构的办公地带、近卫军营地,此外还包括少量生活设施,主要是专门用于附近各衙门办公人员居住的集体宿舍。

这一片区域,将会由通济门一带往北,也就是沿着太平街一直延伸到玄武湖,东以及南北则是直接延伸到金陵城城墙。

即北至太平门、东至朝阳门、南至正阳门、西至太平街。

这片地方,在明王朝时期的皇城扩充而来,占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太平街新修建了一条皇城的城墙,这道城墙倒不是用来抵御什么外敌的,纯粹是为了和西部区域的生活区进行分割,因为厚度一般,只是比较高而已。

而金陵内城的西部区域一直到长江沿岸,则是作为普通生活区以及商业区而存在,后续也会进行重新的规划,确保道路宽敞而笔直,并拆除大量的老旧违法建筑。

内城之外,则是外城,这部分区域非常庞大,也是生活区以及商业区,也附带一些工业区。

整个金陵城的规划,罗志学是按照后世的一些观点,同时也结合了金陵城目前的一些实际情况,主要的出发点是确保整个京畿各大机构的顺利运转。

毕竟京畿里的众多官员以及近卫军,再加上他们的家卷、仆人,总人数都已经突破二十万人了,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整个金陵城,其实就是为了这些京畿里的官员以及军人,还有他们的家卷而服务的。

至于其他的什么商业之类的东西,那都是顺带的……嗯,虽然金陵城里的商业很发达。

因为金陵城乃是大楚帝国的政治中心,整个帝国大几百万实际控制的领土的统治,以及众多的军事决策,都需要在这里做出并发出去。

如此整个金陵城的规划,更多的也是考虑如何提升办公效率,为这些人员提供生活条件的便利。

在整个金陵城的规划里,东部办公区域,包括皇宫在内的规划是重中之重。

这一区域里的众多建筑修筑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陆续完工了相当多的部分,比如个机构的办公建筑,目前大多已经完工了大部分,皇宫的诸多建筑,比如各大殿已经进入到了收尾阶段,而皇室真正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宫,则是占地面积更大,一直向北延伸扩充了大片区域,这里的主体建筑基本也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地面施工,也就是搞一些排水渠啊,种花花草草,鹅卵石道路什么的。

整体来说,皇宫部门以及各主要衙门的办公建筑其实已经修的差不多了,之所以能够修的这么快,主要还是大楚帝国有钱,可以全国范围内搜刮各种建筑材料,然后又动用了大批战俘进行施工。

而最主要的是,罗志学修建皇宫的时候有大把现成的建筑材料……

传统大殿,尤其是政治意义浓郁的各种皇宫里的大殿,其建筑的施工难度很高,或者说对建筑材料的要求特别高,要什么汉白玉,珍贵木材。

大殿所用的承重木柱,这玩意很难搞的,都得从西南省份的深山老林里砍伐然后运出来,然后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晾干加工……

古代的大型建筑之所以修的慢,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花在了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加工上。

尤其是珍贵木料以及石料上去了,真正用修房子的时间其实没多少。

为了解决建筑材料问题,大楚帝国开启了拆迁模式,各地的一些藩王府里的珍贵建筑材料,乃至幽州城里的前明紫禁城皇宫,都是被各种被拆……

一些珍玩或摆设之类的,直接打包运输道金陵城。

各种珍贵的木料,汉白玉之类的建筑材料,同样是打包装船,虽然拆迁也费事,成本也高,但是总比去偏僻地区的砍伐加工来的容易。

所以,金陵皇宫不断成型的同时,各地的前明藩王府很多也是被拆了个稀巴烂,紫禁城也不例外……

这紫禁城过于特殊,不能充当什么官府驻地使用,至于充当什么藩王府,罗志学连儿子都没有呢,并且他也没打算过把儿子分封到中原各地去。

紫禁城未来仅有的用途,那么就是充当罗志学北上的时候的行宫了……但是罗志学没啥事又不会北上,就算前往北方视察之类的,他也不会去幽州啊,而是会和河北巡抚所在地的天津啊。

大楚帝国为了防止前明余孽的影响,根本就没有在幽州城里设立什么行政或军事中心,大楚帝国直接把河北巡抚衙门、河北守备司令部等省级机构设立在天津。

最近几年天津的发展及其迅速,大楚帝国不仅仅把河北的巡抚衙门以及河北守备司令部等各种河北省的官府机构设立在这里,更是规划建设了天津工业基地。

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再有就是比较便利的运河、海运条件,天津如今已经建立起来了天津钢铁厂、天津机械厂、天津兵工厂、天津造船厂一共四座的大型国防配套企业。

围绕着这四座大型工厂,工业部还投资建立了十多家配套工厂。

到目前为止,工业部已经在天津初步打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扶持鼓励了民间资本进行投资。

如今,天津的工业规模虽然还远远无法和当涂、大冶、松江这几个大型工业基地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已经不弱于广州了。

毕竟,天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处于北方中国的交通中心,有着运河以及海运可以联系南北,往西就是辽东,往北就是漠南蒙古,其地理位置天然就决定了可以吸收周边的人口资源以及工业原料乃至农产品涌入。

此外上述地位也能够给天津的众多工厂提供充足的市场!

不说民间市场了,就算是国防行业相关,大楚帝国在北方地区部署的众多大军,他们所需要消耗的大量武器装备乃至被服等普通军需物资,都让天津工业区里面的各大国防相关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订单。

而这些国防工厂的背后,又有着众多的关联企业。

帝**方的大量军事订单,直接带动着整个北方工业体系的发展,嗯,也可以直接说成是天津工业体系的发展。

如此情况下,天津已经取代了幽州成为了帝国在北方地区里的政治以及经济中心。

以后幽州城在大楚帝国里的意义,后续几年还能作为一座军事堡垒城池了,毕竟幽州城的城墙还是挺高大厚实的……只是,这得北方异族强势崛起,频繁威胁河北地区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漠南蒙古的威胁逐步消失,幽州城的军事功能也会迅速下降,最终,这里会逐步演变为一个普通城市。

如此情况下,以后罗志学就算是北上巡视也不可能去什么幽州,更不可能入住紫禁城。

即便去幽州巡视,罗志学也不可能只是为了极少数时间的巡视居住,就让帝国财政花费巨资维护这座庞大的宫殿啊!

这种砖木结构的传统宫殿,日常维护成本很高昂的,明王朝为什么放任南京皇宫逐渐腐朽,最终变成一片废墟……还不是因为维护成本太高。

对于帝国而言,维护一座没啥用的前朝宫殿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变成什么博物馆收费参观也不可能,在这年头谈旅游业,太扯澹了!

所以经过商议后:拆!

拆掉能节省一大批的维护费用,还能弄出来大批的珍贵建筑材料运往金陵城,然后用于新皇宫的修筑。

至于什么建筑文物,历史意义之类的,建筑文物不需要,而历史意义更不能存在……如果可能,帝国高层恨不得把整座幽州城都给拆了,让前明王朝的痕迹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新旧交替嘛,总是这么残酷的。

在紫禁城以及其他众多前明藩王府的尸骸中,金陵皇宫在短短几年里就快速成型。

如今众多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一些收尾工作以及皇宫外的外围御花园了。

这个御花园说是御花园,但实际上就是环绕皇宫的巨大永久性防御工事,有着密集的壕沟体系以及堡垒体系,这些防御工事修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

毕竟这不是普通的野战工事,不是随便挖条沟,弄个防炮洞,搞个环形沙袋就可以的,这些搞出来的野战防御工事,不用几年就会不成样……

作为永久性防御工事,不仅仅要确保防御能力,更要确保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依旧完好。

比如壕沟这么多,其中的排水设施就不非常麻烦,比皇宫的排水还要麻烦。

尤其是北部区域里,靠近玄武湖,甚至不少地方都是填平玄武湖而来的,本来排水就不咋地,容易内涝,而防御工事里还有大量的壕沟……为了避免这些壕沟在下雨的时候直接变成水沟,就需要完善的防御设施。

最终,这些地方的防洪设施采取了唯一靠谱的方桉,那就是垫高……

往下挖是不靠谱的,只能是垫高!

就和皇宫一样!

大楚帝国的皇宫,可没有直接在原地废墟里修房子,而是先进行了垫高……

明王朝洪武时期修的时候已经垫高了一部分,但是还不够……大楚帝国修的时候又给垫高了很高。

所以,整个大楚帝国的皇宫,其地势是要高出周边地区的。

而御花园的防御工事,也是采取了垫高的方式,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地形垫高,而是在主要的防御节点里进行垫高……要不然工程量就太大了。

按照预估,如果资金顺利到位的话,那么等到明年,金陵皇宫以及外围的御花园/防御工事,以及其他的各衙门的办公建筑、西城墙,将会陆续完工。

一切都顺利的话,明年秋天,罗志学就能带着一票妃子、儿女搬入新皇宫,同时各大机构也会搬入皇宫附近的各机构的办公建筑办公。

整个帝国的政治中心,将会全面搬入金陵城东城区。

当然了,前提是建设资金能够获得保障,而这一点也不用太担心,大楚帝国的财政家底还是很丰厚的。

再者,按照大楚帝国如今的财政理论,收上来的税、抄没的各种行政收入就是要花出去的。

而在怎么花钱这一件事上,大楚帝国和传统王朝可能不太一样,很少会把资金直接发出去,而是倾向于拉动就业,创造消费需求上。

最普遍的例子还是‘以工代赈’,以工代赈这种模式,究其本质还是为了拉动就业,增加民众收入,让民众具备基本消费能力。

而其他的大型基础工程其实也是差不多同一个套路,比如众多的防洪抗旱水利设施,绝大部分都是在农闲时分招募农村青壮进行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以工代赈,官府大笔钱花出去了,是能够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的。

比如修建一段防洪提,需要大量直接在工地上的工人,而这些还只是最表面的就业。

实际上修建防洪提,还需要大量的工具,嗯,锄头,铁铲,箩筐、独轮车、马车等那也是建设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需要生产,那么就可以为附近的一些中小机械厂乃至大量的民间作坊们带来订单。

此外修筑防洪提还需要石料,如此就可以促进当地或附近的采石场的发展,当地采石场为了满足大量的石材订单,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采石并加工。

类似的还有不少,一段防洪提的建设,是能够直接以及间接撬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比把建设防洪提的经费直接发放给当地民众更大。

这也是近代很多国家都喜欢在经济不咋地的时候,就玩命搞基础设施的缘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英法美德都是如此,美国更是典型,甚至有时候搞这些基础建设都不是看重基础建设本身,而是为了拉动就业。

当然了,这一套玩着玩着很容易就把自己带进沟里去,德国就是玩这一套玩得太嗨,然后自己拿着鞭子抽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战场。

所以,甭管啥政策,都不能搞的太极端,不然很容易适得其反。

对于大楚帝国而言,现在谈适得其反还太早了一些,就大楚帝国的这点家底以及整体上的经济结构,还谈不上经济危机这么高大上的话题。

再者,在基础过于薄弱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基础建设是利大于弊,尤其是大楚帝国大量搞的还是水利设施工程。

这些水利设施,是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的。

倒是金陵城的东城区建设,属于纯粹的拉就业用的玩意,因为那就是一堆破房子,并不能促进生产。

因为东城区的建设规模比较大,带动的就业也非常庞大而已。

比如宫殿里的那些大量凋刻,这玩意需要大量手艺人去搞,如果是传统王朝的话,那么就是直接征召大量工匠服徭役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不会这么干,大楚帝国工业部直接搞了一家石刻工厂以及一家木凋工厂,然后到处请人做工,采取的是临时雇佣制度。

甚至还是采取计件工资,极大的刺激了这些石刻或木凋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其工作效率让其他搞什么服徭役的王朝看了都得汗颜。

更关键的是,计件工资体系下的的产品成本支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如果再来个末位淘汰,KPI考核……啧啧,妥妥的福报!

还好,大楚帝国诸多工厂里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那些工业部官员们,乃至民间里的那些士绅办的工厂主们,他们还没有搞什么末位淘汰,KPI考核……也不是不想搞,只是他们自己暂时还没想到这一茬……

而且目前所谓的计件工资下,临时雇用来的石匠和木匠,连底薪都没有……

你不干活还想拿钱?想的挺美的!

当然了,抛开这些怨天怨地的话,回到最开始的就业上,东城区的建设毫无疑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给相关产业以及周边民众提供了一定的额外收入。

只不过拉动作用还是不太明显,并且那些建筑后续也不能产生什么价值而已。

所以罗志学在东城区的建设上,投入一直都是扣扣索索的,但是用来投资各类水利设施的时候,往往很大方,稍微找个过得去的理由就会批准资金了。

其中投资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洪泽湖大堤为核心的淮河-黄河治理工程,这玩意才是千秋万代的基础建设。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水利部的人沿着淮河以及黄河中下游进行了考察后,最终得出结论,光靠着各种防洪设施,很难彻底的解决江北地区洪涝泛滥的问题。

为此,水利部方面有人提议,是否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等准备妥当后进行人工改道,让黄河北流?

他们这些人还递交上来了一份可行性报告,罗志学看了后觉得这事还真的有可行性,而且这玩意还得越早越好。

为啥,因为现在北方人少,并且之前还兵荒马乱,民众的接受能力也更好一些……整体迁移潜在河道周边的人口难度不大。

如果过上十几二十年,潜在河道周边人口肯定大幅度暴涨,并且保持安定生活多年后,你想要让他们再离开家乡迁移道安置地区去,那难度可大了去。

至于说学部分封建王朝,不迁移周边民众,也不准备新河道,直接改道,一口气让大片区域变成汪洋大泽,无数人被淹死……这种事罗志学可干不了,这都不是罗志学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真这么干了,那肯定是遗臭万年啊。

罗志学作为大楚帝国的开国皇帝,等统一大半个华夏,现在也干趴下东掳,又收复了大批漠南蒙古部落后,其追求和传统皇帝已经不太一样了。

权力……作为开国皇帝,而且得益于目前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罗志学的权力绝对是属于历代所有皇帝里的巅峰水准。

大楚帝国里不管是御书房制度还是军务院制度,又或者翰林院制度,再加上税务部直接负责税收,地上只能分润部分税收。

军方的地方守备司令部以及野战集团军、军并行的制度等等。

所有的机构以及制度,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集中皇权!

这意味着,在权力上,罗志学已经求无可求……至于钱财利益乃至女色什么的,你得知道整个帝国都是他的。

钱权色三样,对于现在的罗志学而言都是浮云……那么现在的罗志学还能追求什么?

名声,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名垂千古之类的。

再过来就是罗志学自己的一些趣味爱好,比如统一全世界……

基本上也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罗志学支持继续向北征战,夺取整个东北乃至更北方的草原以及后续的西域等地区,恰好就能同时满足以上两项!

而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去折腾,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是罗志学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黄河人工改道绝对不能出现脑子一热就爆破河堤,让黄河北流,以至于沿途无数民众受灾!

反过来,如果能够好好的搞,妥善安置了沿途民众,通过人工改道驯服了黄河,后续在黄河中上游搞种树固沙,防止黄河中上游荒漠化之类的绿化工程,再持续修建各类防洪设施,确保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黄河安全。

罗志学估摸着,这事要是办成了,比肩大禹治水也不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其他军事以及经济上的功绩,自己死之前超越三皇五帝不是梦!

嗯,就这么干!

心中有了想法的罗志学,当即召集了水利部的官员们开会,听取黄河人工改道工程的报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