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等战列舰

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等战列舰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造船业最近几年的红火,可不是只有李氏家族看见了,看到的人其实多了去,并且投身其中的也不少。

大楚帝国里沿海沿河的不少地方,都陆续出现了造船厂!

其中动作最大的自然还是大楚帝国工业部,工业部为了提升造船能力,给海军供应更多,更好的战舰,更是为了给航运行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类运输船,最近几年可是拿出了不少资金投入造船业。

其中大力投资了松江海军造船厂、广州造船厂这两大造船厂,此外还大手笔投资建设了青岛造船厂。

这三大造船厂,在工业部的定位里,都是需要承接大型战舰,尤其是超过一千吨的战列舰的建造任务以及大型武装商船的建造任务。

所以这三家造船厂的投资规模都很大,并且从全国各地,乃至到南洋各地挖掘人才。

而工业部的中金投入也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青岛造船厂还在建设当中,设备以及大型船坞还有人员都还没有准备妥当,因此目前只能是先行建造一些几百吨规模的小型战舰和商船练练手。

但是松江海军造船厂以及广州造船厂,却是已经完善了大型战舰的建造能力,松江海军造船厂那边,已经为海军建成了四艘的金陵级三等战列舰。

再加上广州造船厂建造的两艘金陵级三等战列舰,这六艘战列舰成为了大楚帝国海军目前的绝对主力战舰。

六艘一千五百吨的三等战列舰,放在欧洲海域不算什么,但是放在西太平洋海域里,绝对是属于霸主级别的。

要不然,大楚帝国海军为什么能够掌控沿海以及东洋海域,同时还在南洋海域里掌控了一定的制海权,保护自家的商船通航南洋各港口啊。

没强悍的海军,人家荷兰人或葡萄牙人根本不可能容忍大楚帝国的商船到处熘达和他们抢生意!

不过随着大楚帝国海军的实力加强,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为了防备,也陆续从印度乃至欧洲抽调了若干战列舰抵达南洋海域,以形成一种新的战略平衡。

怎么说呢,如果这两个国家在南洋以及印度洋海域里的实力太差,是不可能和大楚帝国进行所谓的平等贸易的……

如果大楚帝国能够一口吞了整个东南亚乃至印度市场,为什么要分荷兰人葡萄牙人一杯羹?

至于欧洲贸易的利润……请谨记,是欧洲市场需求华夏的丝绸,瓷器等货物,一向来只有华夏禁海断货,没有欧洲商人主动断绝贸易航线的。

这个供需关系必须牢记!

再者,没有了荷兰人和葡萄牙人,还有英格兰人和西班牙人,人家可是费尽心思都想要插足和大楚帝国的贸易。

西班牙不惜搞环球航线,英国人不惜冒着被‘海盗’袭击的风险闯入南洋!

所以,如今南洋以及印度地区的海上贸易……欧洲各国其实都可以相互取代,但是大楚帝国是无法被取代的。

没有了大楚帝国参与其中,这片地区的海上贸易也就失去了其最大的价值。

大楚帝国在这一系列的海上贸易里,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如果海上实力也彻底压倒了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后,他们还玩个毛线。

这也是荷兰人和葡萄牙人调动了战舰增援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缘故,就是防着自己被大楚帝国踢到一边玩泥巴。

六艘金陵级三等战列舰,这对东南亚海域已经造成了这样的影响,更不要说松江海军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还在持续为海军建造战列舰。

而且在建的战舰更多……

如今这两艘造船厂里,还有总计十二艘战列舰正在建造当中,其中十艘是金陵级三等战列舰的改进型号,大楚帝国海军对金陵级战列舰非常满意,准备建造更多这种优秀战舰,当然,必要的改进也是必须的。

改进型后的金陵级战列舰,吨位有所增加,达到了一千七百吨,增加的吨位主要用于增加物资储备,以加强远洋航行能力。

同时也用于换装更新式的主力舰炮。

主力舰炮虽然还是和一样同样的口径,但是身管更长,性能更好,同样的重量也相应更加沉重一些。

还有两艘则是新一代,比金陵级战列舰更大的一等战列舰广州级战列舰,这款火炮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两千六百吨,能够搭载大小一共一百零二门长身管舰炮。

火力也好,吨位也好,再加上典型的三层火炮甲板,都使得了这艘战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等战列舰,其战斗力比金陵级战列舰强了一个级别。

这玩意放在欧洲,那也是一等一的战列舰了。

不过这东西虽然好,但是贵的很,同时对造舰能力的要求不低,至少,这干船坞得有那么大不是……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吨位更大,对造船技术要求更高,因此第一批只有两艘的订单。

这两艘广州级一等战列舰,说白了就是试验产物,海军方面也是有些担心出纰漏,因此先造两艘看一看,如果效果好,技术也过关了,那么再大规模开建。

至于现在乃至未来很多年里,大楚帝国海军的主力战列舰,依旧会是搭载七十四门火炮的金陵级战列舰以及其改进型。

这种战舰自从服役后,大楚帝国海军就非常满意,认为这种战舰在性能以及成本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以尽可能比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承顺十年六月份的时候,大楚帝国海军的一支分舰队,和西班牙人的环球宝船舰队,在马尼拉海域进行了一次友好的演习。

西班牙海军出动的战舰里,有一艘是八十四门火炮,预估排水量达到了两千吨,拥有三层甲板的二等战列舰。

然而在实弹演习里,其对靶船的毁伤能力,却还不如大楚帝国海军的74门火炮的金陵级战列舰。

这意味着,金陵级战列舰的实际战斗能力,已经不亚于八十四门火炮的二等战列舰。

至于那些六十多门火炮的差一些的三等战列舰,就更不是74炮战舰的对手了。

这种平衡,其实也是让大楚帝国海军直接放弃了建造大概两千吨级,搭载**十门火炮的二等战列舰的缘故,这种二等战列舰不上不下,直接作为舰队核心使用,不如一等战列舰,如果是日常使用,那也不如74炮战列舰。

所以,大楚帝国海军里干脆取消了二等战列舰的建造计划,直接采用了一级战列舰和三级战列舰的高低搭配。

这也是大楚帝国海军为什么还持续大规模建造金陵级改进型的缘故,不出意外的话,这一级别的战列舰在短时间内的建造数量有可能达到数十艘之多。

除了战列舰外,大楚帝国通过数年时间,还建造了大量的巡洋舰以及护卫舰,其中的巡洋舰已经达到了二十多艘的规模。

而只有三四百吨的护卫舰更多,已经超过了六十艘。

其中的巡洋舰都还算好,这玩意其实吨位也不小,小的都有七八百吨,而新型的大型巡洋舰,都已经上千吨了。

因此大型巡洋舰的建造也只能在两大造船厂里进行,其他造船厂还差了点。

但是护卫舰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吨位不大,其定位就是近海巡逻,在舰队里打杂,干的就是各种打杂的活。

战斗力一般般,但是胜在便宜!

最关键的是,这种护卫舰在很多造船厂里都能造,哪怕是工业部所属的几家内河造船厂,比如九江造船厂,汉天造船厂,金陵造船厂都能造这种小船。

同时船只小,工期也快,从开工建造到下水服役所需要的时间很短,赶一些的话,一年多时间就差不多了。

所以最近几年,大楚帝国海军一口气建造了足足六十多艘,每年都要服役十来艘呢。

而大量的护卫舰,再加上二十多艘巡洋舰和六艘战列舰,已经让大楚帝国海军彻底完成了升级换代。

如今大楚帝国海军里,以往那些从郑芝龙所部接管过来的旧式福船,鸟船等旧式战舰已经尽数退出了一线战斗部队。

因为这些船只都是传统战舰,还是硬帆,而海军的各级别主力战舰,除了内河船只外,其他的清一色软帆,所以这些传统船只连作为训练船只都不太好用……

当然,这些船只也不会直接报废拆解,基本上都是退役后,卖给了三大贸易公司以及各民间贸易公司。

好歹也是战舰,打仗不太行,但是作为武装商船使用还是勉强可以的。

而这些贸易公司缺船的很,订购新船来不及,所以老船他们也要。

而卖给三大贸易公司也好,卖给那些普通贸易公司也好,其实这些作为武装商船使用的退役战舰,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归属海军预备役。

只要海军有需求的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征召,还是连船带人一起征召。

大楚帝国里众多贸易公司,同样也是大楚帝国海上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就和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必要时候,也会成为各国的军队一样。

如今的大楚帝国海军,已经焕然一新,但是大楚帝国海军却是没有停下继续发展的步伐!

大楚帝国有着如此漫长的海疆,同时还有东洋以及南洋的海上利益需要保护,嗯,随着大楚帝国的商品进入印度半岛地区后,这一区域的利益也同样需要海军进行保护。

而南洋海域以及印度海域里,各国实力可不弱。

按照海军方面的预估,要想保证大楚帝国的海外利益,至少也需要一百艘以上的战列舰,再加上同等数量的巡洋舰,而护卫舰的话最少要三百艘!

现在还差远着呢。

所以,两大造船厂以及正在建设当中的青岛造船厂任重而道远。

如果说,这三大造船厂,重心都是为了海军而服务的话,那么工业部投资的其他大量造船厂,那么就是纯粹为了航运而服务了。

当然部分造船厂也会建造战舰,但建造的都是一些小吨位的护卫舰,更多的还是以建造内河、近海船只以及远洋商船为主。

大楚帝国的经济发展,是需要大量船只的!

尤其是珠江、长江、运河以及本土沿海各航线,所需要的船只数以万计!

举个例子,清末时期,光是上海一地,就拥有至少三千艘的沙船,全国范围内拥有至少上万艘沙船!

这说的仅仅是沙船,还不包括其他船型呢。

而大楚帝国的工商发展以及对外贸易,远远要比清末时期更加开放,同时规模也更大。

所需要的船只数量也会更多!

其中的沙船就是建造的中心。

沙船,别看名气其貌不扬,但是这种船型非常适合作为内河、湖泊、近海航行,吃水浅、中式硬帆对风力的利用率也高,对人员数量需求也低。

而且技术成熟,成本也低,可以大规模建造。

这玩意,随便拉个民间造船厂出来都能搞,无非就是大小的问题。

但是作为一种内河近海航行的船只,这玩意也不用太大啊。

如今的长江流域里,往来的沙船是一天比一天多,遇上天气好,业务又繁忙的时候,都可以在扬子江一带里风帆不断。

一艘接着一艘的船只往来其中,而这些船大部分都是沙船!

工业部投资的大量中小型造船厂,一开始都是把目标放在了建造沙船上,只有一些投资规模比较大的沿海造船厂,才会想着造一些新式的大海船,不过技术能力暂时都不怎么样。

工业部大规模投资造船业,是为了向日夜发展的帝国经济提供运输工具,而这个过程里,工业部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造船厂造船,尤其是工业部拆分,工商部独立出来后,就更加鼓励了。

李氏家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投入重金进军造船业的,而除了李氏家族外,还有其他大量的士绅也好,商人也好,都进入了造船行业。

而在一票的是士绅商人之外,还有一群和士绅商人不沾边的造船工匠们,也不甘心只拿个死工资,想要自行创业。

他们,就是罗华造船厂的创始人团队,昔日松江海军造船厂里的部分骨干。

对于造船,他们懂,但是对于怎么经营一个造船厂,他们却是抓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