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六百零四章 帝国绝不裁军

第六百零四章 帝国绝不裁军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大楚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势扩张,短时间内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这个回报自然就是丰厚的市场!

尽管市场这东西是需要时间来反馈的,哪怕是大楚帝国强势开拓了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但是从备货再到运输然后销售,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从海外大量涌来的订单却是提前反馈,并让帝国上层获得了巨大的信心。

承顺十三年冬,工商部报告,今年帝国的出口额,预计会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更是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五。

短短两年,出口额直接翻倍还有多!

其中固然自然增长的原因,但是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势扩张也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这些增加的出口货物,将会为帝国带来更多的黄金白银收入,并用以采购大量的各种海外产品,尤其是棉花、木材、硝石、硫磺等各种工业原料以及大米、香料、象牙等消费品,同时还能让大楚帝国的黄金储备逐渐增加。

更重要的是快速增加的海外订单,和国内持续增加的内需订单,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工商界的发展。

工商业发展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开个工厂,躺着都能赚钱……

大量地主老财们,把埋在地窖里的金银挖出来,再加上持续大量抛售土地后收拢的资金投入到了工商业当中。

工商业,成为了华夏士绅阶层们的投资热土,而不是和过去几千年一样,一有钱就购买土地……

现在在大楚帝国里,土地不赚钱甚至都不保值。

因为大楚帝国已经在全国范围里实行农业税阶梯税率,保有的土地越多农业税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后,土地非但不赚钱,反而还要赔钱……

再加上帝国官方持续十几年来打压大地主,迫使地主们不断出售土地,这也使得了帝国国内,如今中大地主已经很少了。

如今,大量传统的士绅们一股脑涌入了工商界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楚帝国剩余的士绅阶层们,在短短十几年里就完成了身份上的改变。

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地主阶层,而是变成了商人阶层。

而这些转变,是帝国高层乐于看见的,也是他们主动推动的……嗯,不肯转变的基本都死了!

让资本从土地里伸出手来,把土地还给农民,并把资金投入工商业。

如此,农民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士绅阶层又能赚钱,而官方获得了最重要的稳定以及税收。

三赢!

嗯,不包括过去十几年里因为各种原因被官方打击而家破人亡的大量传统士绅家族!

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所以遭到了无情的碾压!

大楚帝国的工商业发展,因为海外市场的刺激,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而帝国官方呢,则是早早就收回了东南亚扩张的票价……

军方在柬埔寨王国以及大城王国乃至之前的缅甸王国,前后打了三场规模不等的战争,此外还有没有战争,但是依旧签订了协议的安南王国。

帝国从中也获得了大量的直接好处。

扩张领土,获得全面市场这些就不说了,而且大楚帝国官方还获得了数额不菲的赔款以及战利品、其他方面的经济收益。

赔款,有大城王国方面的五百万楚元赔款,柬埔寨方面的八十万楚元赔款,缅甸方面的一百二十万楚元赔款。

然后战利品上,在暹罗战役里,大楚帝国的登陆部队可是把大城王国的首都都给搬空了……官方统计的各类战利品折算下来,至少有七百万楚元。

然后在柬埔寨上也是把人家的王都一锅端,战利品少一些,但是也有百来万。

缅甸那边倒是没什么战利品……

而且别以为这就完事了……还没完呢,大楚帝国通过提供贷款,武器销售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手段,向上述几个国家,包括安南南北双方发放了大概上千万楚元的贷款。

而这年头的贷款利息可不低,财务银行往外贷款一般都是八折到九折之间交付,年息往往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具体看情况,但是基本不会超过这个区间。

就这样,其实大楚帝国财务银行往外贷款,其实还是比较良心的……不是说利息低,而是他们敢借!

其他国家的银行家或富商乃至国家,都很少对外借款的,要是没点实力,你敢借,人家就敢直接一口吞了。

不过大楚帝国财务银行的对外贷款,一般都是带有一大堆附加条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条件了,除了政治条件外,还有其他附带条件。比如限定使用用途。

要么是用来支付赔款,要么是用来采购大楚帝国的各类军械或其他商品。

尤其是采购军械的贷款,这玩意非常坑,国内造价已经低到三两银子不到的火绳枪,出口价往往在十两以上,特定地区还能买到十五两。

火炮更贵,一门两斤半的野战炮能卖八百多元,五斤野战炮一千五百元以上。

价值就是这么的贵,什么,你说太贵不要?

想得美,这可不是你能说不要就不要的。

大楚帝国的士兵们,把枪口顶在你脑门上,你敢说不要?

所以,这几个东南亚国家找大楚帝国贷款玩军购,都是很坑的……

基本上大楚帝国就是把成本十两银子的军械,作价三十甚至五十两卖给他们,军火买卖,这不翻三五倍,那还要意思说自己是卖军火的?

然后他们找财务银行贷款以支付货款,为此会背上六十多两银子的债务……这个债务还要百分之二十几的年息……最后还款数少都要上百了。

什么,你想要提前还款,可以,但是提前还款也要支付合约期内的利息。

为了保证还款,大楚帝国会接管他们的海关或盐税等税收机构。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国的庞大军力就是这些土着国家还款的保障。

不还钱,分分钟灭你国。

殖民帝国嘛,都是这么的霸道而且不要脸。

而通过这么一折腾,大楚帝国在东南亚扩张上,哪怕是不算后续的市场扩大后的收益,仅仅是通过赔款,战利品,贷款等方式就回笼了大笔资金。

帝国的几个大老们,拿起算盘一扒拉,唉呀妈呀,扣除军费后,竟然还赚了好几千万。

这让大楚帝国的高层眼都红了……

自从国内统一战争之后,这都多久没有过这么多的额外收入了……国内仗打完了,前明的宗室以及各种权贵们还有那些地主们,该抄家的也基本都抄完了。

这没了抄没的对象后,就连税务部那边都是被迫裁员了……养着这么多狗腿子也很花钱的,国内抄没对象少了后,自然也要裁员降低收税的成本。

国内统一战争后,大楚帝国的财政主要收入,就基本局限在常规财政收入上了,每年看似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开支也大啊,军费和各类行政费用可是多的很。

再加上那几年大楚帝国还搞农业发展计划,恢复民生计划。

如果不是早几年积累了一笔抄没收入,早就撑不住了。

因此统一战争后期,其实帝国就已经开始开源节流,每年都高喊要削减军费,哪怕是东掳战役期间,都说要喊削减军费。

而等打完了东掳后,帝国高层终于是下定了绝对,毫不犹豫的对着军费挥起了大砍刀,让军方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陆军那边为了节省军费,都是自己种田养猪种菜了……东北地区里最大的屯垦群体是谁?可不是什么外来移民之类的,而是军方的屯垦。

从这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财政情况其实也很紧张。

看起来很有钱,承顺十三年的时候,中央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万楚元。

但还是那句话,赚得多花的也多。

军费就好几千万,行政费用也是好几千,各种基础建设,比如官道以及各类港口等建设也很花钱。

《大明第一臣》

而防洪灌既的水利设施更是个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着帝国财政的资金。

而这又不能停,甚至都不能削减建设力度,因为扶持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乃是帝国在多年前就敲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罗志学在国内统一尚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喊出来了民以食为天的口号,帝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民众吃饱饭。

而要吃饱饭,其他什么的都是瞎扯澹,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

而基于当代粮食进口比较麻烦,而且运费还非常昂贵,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

早在承顺四年,那个时候帝国连北伐都还没有开始呢,就已经开始施行第一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该计划在承顺五年结束后,获得了极大的成果,而大楚帝国又顺势展开了第二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目标依旧始终如一:提高粮食产量!

而大量的基础水利设施,防洪也好,灌既也罢,其实落到最后还是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

以帝国目前的基本国策而言,为了保障粮食生产而动工的大量防洪灌既工程非但不会缩减,反而还会持续增加规模。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帝国方面,已经丧心病狂到准备主动对黄河进行改道了。

黄河继续夺淮入海的话,偌大的江北地区,乃至包括大片洛阳开封一带的中原腹地都不能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

年年小洪涝,三年大洪涝的情况下,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还谈啥增加粮食产量啊。

并且北方地区持续干旱……这年头还是小冰河时期呢,气候极为反常,尤其是北方省份,动不动就来个干旱。

为此,帝国方面准备下定决心对黄河进行改道,一方面不让淮河区域年年洪涝,另外也可以引黄河河水北流灌既华北平原的耕地。

而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后,黄河改道工程已经正式在承顺十三年秋天动工!

按照计划,黄河改道工程,后续会引黄河水进入山东大清河。

这个改道,自然不是说随便瞎搞,直接把黄河决堤就完事了,实际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准备承接黄河水的大清河段,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疏通,把部分弯曲的河道进行拉直;对狭小河段进行扩大,分流;设置蓄洪区,避免冲击到下游河道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庞大工程。

很多工程对于后世而言,哪怕是有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帮助也不算小,而对于当代的土木工程基本靠锄头的施工能力而言,这些工程都是非常庞大的。

不过大楚帝国方面也不怕……这么庞大的工程看似耗费资金,但是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有以工代赈的传统。

每年受灾的地方多了去,什么地方一受灾,帝国官方基本立马就组织工程队或企业去招工了……不敢说让你发家致富,但是让灾民吃一口饭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

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结合起来的。

于是乎,你经常可以看见大楚帝国的某个府县遭到洪涝之后,帝国立马就会在当地或附近上马一个大工程……基本都市修防洪提、挖水渠为主。

在这搞着搞着,大楚帝国的天灾看似依旧,该干旱的干旱,该下雨的下雨,但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却是每年逐步下降。

这一点,在陕西河南以及江北地区,体现的极为明显。

上述这几个地方,在明末时期那基本就是个人间地狱……千里赤地、十室九空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实际描述!

而现在!

这些地方的极端气候依旧非常多,但是人烟也逐步恢复,很多荒废的村子已经恢复耕种。

人们虽然依旧常年饿肚子,但是总归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了。

不大规模饿死人,这其实已经是大楚帝国高层,也是罗志学现阶段的最大追求了!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别看帝国如今工业发展很牛逼,军队吊打周边……实际上吧,国内依旧有大量的人在挨饿受冻!

现在帝国贫寒子弟为什么参军热情那么高?挤破头都要去。

因为参军了能吃饱饭啊……

罗志学估摸着,想要让帝国子民通过自己的劳动都吃饱饭,少说也要再奋斗几十年!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

甚至可以说,这比争霸世界还要更难!

因为国内虽然不断的在开荒,也不断的恢复民生,粮食产量节假攀高,但是人口数量也日渐增多,和平时期里人们的生育**是非常大的,这多几年啊,帝国登记在册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一亿一千多万。

这还不包括相当多一部分在深山老林里没登记在册的人口。

短短十年,华夏大地的人口规模就拜托了明末时期的天灾**,并开始迅速恢复当中,估计不用几年就能奔着一亿五千万甚至两个亿去了。

这么多人,要怎么养活?

光靠传统手段是不行的

但是罗志学依旧有信心,他的信心来源于那里?

工业革命!

虽然工厂里生产的各类工业产品不能吃也不能喝,就算赚钱了,这金银依旧不能吃不能喝。

你说靠工业赚钱,然后拿钱去进口粮食?那也得别人有多余的粮食卖给你,并且肯卖给你才行。

靠进口粮食填饱自己的肚子,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脖子伸入了绞刑架上的绳套里,你就天天祈祷着他国刽子手别拉下开关吧……

工业革命不是这么玩的,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的真正作用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升国内粮食的产量!

如果这还无法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就需要工厂生产的枪炮为民族夺取更多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才是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真正意义!

所以,承顺十三年年末,帝国参务会议上,面对部分文官提出,通过裁军的方式进一步缩减军费,腾出资金以发展国内农工商的提议,罗志学亲自否决了。

帝国,绝不裁军!

除非他国异族全部死光,全球土地都归于伟大的华夏民族,否则帝国绝不会裁军!

罗志学不仅不裁军,甚至还亲自敲定了扩军方案,准备再编练若干适应跨海登陆作战,热带地区作战的甲等师,预计派遣到海外作战。

耕地不够,就去抢啊!

东南亚,就挺适合种田的,虽然其内陆大部分都是很要命的各种热带雨林这种烂地,但是很多沿海平原却是极为适合重地。

要知道,即便以现在东南亚各国土着的垃圾种田水准,他们都能向帝国出口大量的粮食,帝国和暹罗之间的大米贸易,规模可是不小的。

这种好地方,让这些土着们种田,说实话太浪费了。

不仅仅是这里,帝国方面还看上了印度半岛……印度半岛这地方还是很适合种田的,哪怕一时半会,帝国也无法直接控制偌大的印度半岛,并组织大量移民过去种田。

但是如果能够控制若干殖民地,通过殖民的方式获得大量粮食那也是极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