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六百四十五章 火车初试探

第六百四十五章 火车初试探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承顺十七年,在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搞出来实用性蒸汽机(早期瓦特蒸汽机)一年之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工业化量产研究和生产线建设,大楚帝国终于是推开了蒸汽机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大门。

并朝着门后的蒸汽时代开始一路狂奔!

先是煤矿行业,再到其他矿务企业,然后是对动力有着极高需求,同时又有较大附加值的重型机械行业、国防工业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产业。

最后则是一些对动力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人蓄无法满足,又无法利用水动力的地区里的少数产业也开始使用蒸汽机。

这些产业陆续在半年内的时间里开始实际应用蒸汽机,其装机规模以及速度,远远超过了大楚帝国高层的预估。

当时工商部根据各行业以及地区的情况,预估的蒸汽机应用规模是五年内能够达到五百台左右的规模。

但实际情况却是,仅仅是承顺十七年的下半年里,就陆续有五十多台蒸汽机交付用户使用,并且交付速度越来越快。

这还是目前的交付数据,如果是看产能以及预估产能的话,那么就更大了。

三大厂商根据市场反馈而建立起来的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能够达到了七百多台,并且在明年年中的时候就能够陆续全部完工并投产。

尽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蒸汽机的产能,但问题是当初工商部预估规模的时候,采纳的数据也是以中小型蒸汽机为主啊……

初作出预估的时候,还没有大马力的蒸汽机呢,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搞出来的样机是十六匹马力的蒸汽机,当初进行数据预估的时候,也是以十六匹马力的蒸汽机为标准进行预估的。

大楚帝国高层当初定下的扶持发展蒸汽机的五年目标,如今看来,恐怕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够做到。

因为按照如今的三大厂商的蒸汽机生产线建设情况以及下游厂商所提供的订单来看,明年的产销数据最少也能够达到五百台以上,甚至有可能会更高。

下游厂家对蒸汽机的热情,比帝国工业界高层预估的还要更热烈一些,尤其是各矿务企业里,如今最流行的话题就是蒸汽机了。

而且不仅仅是蒸汽抽水机,那些矿务企业们还琢磨着该如何把蒸汽机用在其他方面。

还是池州煤矿公司,他们先是采购并应用了一批蒸汽抽水机,然后他们就委托了当涂机械公司把后续采购的一台蒸汽机为动力,通过缆绳拉拽的方式把煤炭快速便捷的从矿井里提升上来。

而不是和以往一样,只能依靠人工手推车的方式进行运输。

为此,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各矿产又或者一些货运码头里广泛存在的轨道马车了。

很早的时候,罗志学为了解决港口或物资中转站里大量物资的快速运输,亲自提出来使用轨道马车运输货物的办法。

但是这种轨道并不是铁轨,更不是钢轨,而是木轨,上面运行的车辆也不是火车,而是马匹拖拉的马车。

这种木轨道马车的运输方式,在大宗货物的运输上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不过成本非常高。

因为木轨道在持续高强度使用,同时还风吹雨晒的情况下,哪怕是有各种维护保养措施,也不太耐用,需要经常进行更换。

高强度的保养维护以及轨道更换,导致了这种木制轨道的使用成本其实很高的……这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大规模推广铺开,一般只会在港口、矿山等有大量物资需要运输的地方才会搞这种木轨道马车。

就连在城市里都无法铺开搞木制轨道客运马车……维护成本太高!

后来随着大楚帝国的铁产量逐步提升,大楚帝国的部分港口,陆续尝试用直接铸造的生铁条开始搞轨道,这样虽然一开始铸造的轨道要更高一些,但是后续维护费用要更低。

而且在铁轨道上的马车行驶起来更加省力,还能运输更多的货物。

陆续的,大楚帝国里的诸多矿山以及港口等有着大量货物运输需求的地方,都陆续把木轨道换成了铸造生铁轨道。

所以说……在大楚帝国里的铁轨,是比火车先出来的,而且提前了很早……

近代历史上也是如此,十六世纪下半业的时候,英国以及德国等地的矿山上就开始使用木轨道,嗯,基本上和大楚帝国的木轨道没啥区别。

东西方在先后几十年里,都陆续在矿山里使用木制轨道,以轨道马车运输大量货物,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是现实需求所催生的结果。

只不过原时空里的欧洲,大概要在十八世纪下半夜,才会因为铁价格大跌,铁厂老板才把卖不出去的铁临时浇铸为铁条取代木轨自用,还准备着等铁价上来后再把铁轨再卖掉呢,结果发现铁轨道比木轨道更好用……而且因为钢铁产量持续大量增加,导致铁价格持续保持低价,导致铁轨道的全寿命费用,反而比木轨道的费用还要更加低廉,再加上运输量还更大……多方面的结合综合起来,也就拉开了大规模铺设铁轨道的浪潮。

在大楚帝国里,其实也是差不多,一开始为了运输大量货物搞木质轨道,然后随着国内铁产量持续增加,生铁价格比较便宜的情况下,木质轨道陆续变成了生铁轨道,并广泛存在于各矿山以及港口当中。

池州煤矿公司虽然是一家中小型煤矿公司,但是人家的矿山里也是有铁轨道的,最长的一条这铁轨道从矿山里一直延续到内河港口,总厂两千多米呢。

他们出产的煤矿,可以从矿山里通过轨道马车,轻松便捷的运输到他们自有的一个煤炭内河码头,然后直接装船,通过小河再进入长江,最后抵达当涂工业区出售给当涂钢铁公司或其他客户。

有了轨道交通后,他们也尝试过用蒸汽机拉运输货物,但是直接做成火车的方式不靠谱,现在的蒸汽机自重太大,体积也太大了,把蒸汽机搬上去,根本就带不动什么货物。

池州煤矿公司的做法也不是搞火车,而是采取类似抽水机的方式,把蒸汽机当做动力来源,把矿井深处的煤炭通过矿井内部的小型轨道车辆拉出来而已。

也就是缆车!

当然了,也就只有煤矿公司能这么搞了……反正他们的煤炭几乎不要钱,蒸汽机的日常使用成本也是煤炭成本居多,当煤炭不要钱之后,这蒸汽机用起来除了维护保养的成本外,几乎没有成本……

所以这些煤矿公司才能琢磨着把蒸汽机用于更多方面,以取代矿山里大量的骡马。

骡马的饭量很大的,而且耐力有限,不能一直使用,因此在生产过程里,骡马的实际使用成本很高的,并不是说你给骡马套个绳子,然后它就能不吃不喝给你干活了。

随便套个绳子不吃不喝就能干活的,那是二十一世纪的牲口,不是十七世纪的牲口!

十七世纪的牲口用起来可贵了。

这也是很多煤矿公司,拿到蒸汽机后就陆续想办法把用蒸汽机来取代那些骡马,以节省成本。

比如淮南煤矿公司,他们的设想比池州煤矿公司还要更激进一些……他们还试图直接用蒸汽机带动车辆,主要是他们煤矿的铁轨道到码头比较长,同时他们的的两个矿区之间也间隔比较远,这轨道的总里程有七公里呢。

这个想法还引起了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注意,一票工程师很有兴趣的进行了设计以及复杂的计算。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感人……按照他们的计算,他们把现有的蒸汽机搬上铁轨,然后带动货物的话,以如今火车的动力以及自重……效率会特别的感人……怎么说呢,还不如直接喊上一堆人着车走,便宜还好用还更快……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不能搞……你非要现在就搞出来火车,其实也能走,但是速度以及载货量以及还重要的成本上,还不如用人推着走……

淮南煤矿公司虽然是官办企业,同时也有一份积极上进的心,但是也不能干亏本的事啊。

因此根据数据结果火车方案不可行后,也只能老老实实继续用轨道马车了。

而这事,却是也随着一份蒸汽机的应用报告里送到罗志学的手中。

看着淮南煤矿公司以及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火车试验研究,罗志学不由得感叹,这个世界的聪明人比自己想想的还多。

现在都有人开始搞火车了,虽然这种低压蒸汽机没啥用,但是理论概念却是非常不错的,这继续搞下去的话真正的火车也就不远了。

此外罗志学也知道广州机械公司那边再搞高压蒸汽机,而高压蒸汽机的前期最佳客户,也就是火车了。

稍微想了想后,罗志学就做出了批示,让皇家理工学院蒸汽机研究所、钢铁研究所等机构抽调部分科研人员,展开一项全新的研究技术:火车!

并指示新成立的火车研究所和广州机械公司那边进行合作,因为广州机械公司那边正在搞的高压蒸汽机,看上去决心也非常大。

双方有进行战略合作的基础。

随手批示下去,做好了布局,罗志学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火车的开花结果!

罗志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搞出来可堪实用的火车,但是他却是知道,继续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但是火车总归是能够搞出来的。

哪怕这个过程里需要付出不小的时间以及金钱的代价!

其他人或许对火车的后续应用价值产生疑问,但是罗志学不会,因为他清楚的知道火车的庞大价值。

这一点,在很多重点工程里都能够知道。

在大楚帝国的很多研究工程里,尤其是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举国工程,大多都是在罗志学的支持下才得以展开的,

比如之前的蒸汽机研究工程,如今的火车研究工程。

再有就是连理论研究都还没搞明白的电磁领域的相关研究,内燃机领域的研究。

此外还有帝国持续十几年都投入重金扶持的一系列农畜牧业里的研究!

农畜牧业在后世人看来,兴许不够高大上,远远没有蒸汽机,火车,轮船的,电磁等工业领域里的研究那么吸引人注目。

但实际上,在目前大楚帝国的一系列科研资金拨给里,农畜牧业所获得的研究资金,远超工业项目所获得的研究资金!

只不过农畜牧业的各项研究比较分散,项目太多,每个项目也不算太大,这才导致看起来不成规模。

但是算总额的话,农畜牧业,也就是第一产业的相关研究资金,是要超过第二产业的!

农畜业里的各种研究非常多,有些是后世人比较熟悉的,比如说杂交水稻的研究,大楚帝国在广西、海南以及广东一共设立了三所专业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专门研究培育高产水稻。

而水稻,只是大楚帝国了一系列庞大农畜牧业研究的一部分而已,只能说规模比较大一些,名义也大一些。

但实际上,获得更多资金,也获得更多人力物力支持的小麦研究,因为小麦才是当代大楚帝国的主粮,哪怕是南方地区里,很多地方都会种植冬小麦。

因此小麦的相关研究就非常重要了,通过选种育种,通过观察各品种对各地方的适应能力等等,为此,小麦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光是专业的试验基地就建立了五所,比水稻基地还多了两所。

除了杂交水稻、优良小麦研究外,其实大楚帝国还有不少非常重要,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的研究,比如其他几种可以充当主粮的粮食的研究。

即番薯、玉米、土豆这三种农作物,这三种农作物有好几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属于外来农作物,都对土地要求不高,而且都能充当主要辅粮,甚至特定情况下也能充当主粮。

之前这些农作物在华夏大地上已经有了少量种植的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化,最重要的是这些外来农作物受到气候环境等影响,其产量并不算高。

冷门常识,这些外来农作物刚进入华夏地区的时候,其实产量都不咋地,要等到经过长时间的繁殖选种后,才出现产量比较高的农作物,这也是为什么番薯在明朝就进入华夏地区,但是在清朝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的缘故。

当然了,这也和官府重视与否,有没有进行了选种和推广等因素有关。

大楚帝国显然是重视农作物的选种以及对优良农作物的推广研究的,因此农林部下属就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各种农作物,包括这些外来农作物进行培育选种等研究,以得出更加优良的农作物。

杂交水稻项目,也是一系列农作物研究里的一部分。

除了粮食外,还有各种蔬菜,水果,工业原料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经济作物、畜牧业等研究。

经济作物里,比较典型的就是生丝产业里的桑树、棉花、大豆、桐油,橡胶树等等经济农作物,其中以棉花为甚。

大楚帝国可是有专门的棉花研究机构,专门培育优秀棉种。

棉花这东西,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可比什么生丝,羊毛之类的重要多了,棉纺才是支撑起来大楚帝国纺织业偌大江山,继而带动大楚帝国工业化迅速展开的拳头利器。

相对比之下,丝纺业以及毛纺业要差了一些。

如此情况下,大楚帝国上下都非常重视棉花的选种以及种植问题,不仅仅选择本土棉花进行培育,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海外地区的棉花进行研究,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埃及棉更是重点研究对象。

埃及棉可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棉种,它的纤维不仅仅长,而且还强度非常好,非常适合进行机械化大量生产,大楚帝国大量进口的棉花,大部分都是进口这种棉花,主要进口地区也不是埃及,而是印度……

这种棉花虽然称之为埃及棉,但实际上原产于印度,并且在当代的印度里也广泛种植,只是被阿拉伯人带到埃及后种植,然后在欧洲世界里出了大名,进而被称之为埃及棉。

但是实际上,如今的印度半岛地区里,就很多地方种植这种长绒棉,以前他们生产的棉花普遍用来自用,手工织布后自用或出口,但是如今很多种植棉花的印度半岛地区的地主权贵们,开始选择把棉花直接卖给大楚帝国的商人了。

不是因为价格更高,甚至价格比以往还要更低一些……

而是因为印度半岛地区里的手工棉纺业已经快要彻底完蛋了……目前也就只有一些印度短绒棉手工纺织的廉价土布还有一些市场,而采用长绒棉纺织的中高端布匹,早就被大楚帝国的机制布打的落花流水了。

如此情况下,大量印度地区产出的埃及长绒棉,除了卖给大楚帝国商人外也别无选择!

埃及长绒棉,也是目前大楚帝国里的第一大进口物资,每年都大批量进口。

而国内也是想要解决棉花自给问题,因此研究并推广优良的长绒棉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除了一系列的经济农作物外,大楚帝国的农畜牧业里的另外一大分类研究就是畜牧业,也就是优良牛马羊骡驴,鸡鸭猪等各种牲口的培育选种研究。

人们最为熟悉,也是目前大楚帝国实际上投入资金最多的,应该是属于马匹的培育了。

马匹的培育,在大楚帝国初年就开始了,十多年前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众多的军马场。

而成果也是相当突出,至少比什么杂交水稻,优选高产小麦等一眼看过去,都看不到成功希望的研究靠谱多了。

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全新培育出来的新中亚马,又因为其主要的培育基地位于大马营军马场,而大马营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

因此这种全新,纯粹人工杂交培育出来的新马种,也被称之为河西马。

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轻型挽马、中长途乘骑用马,优点是耐力上佳,耐寒,容易饲养,高原适应性好;缺点则是爆发力不足,负重能力也相对有限。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比较优秀的轻骑兵用马,也可以充当火炮或辎重挽马使用。

目前大楚帝国里的各骑兵部队都大规模配属这种河西马,这也是大楚帝国大规模培育河西马的缘故。

大楚帝国大规模培育的马种,除了河西马这种主力轻骑兵战马外,还有其他众多马种,包括从各地搜刮来的各地优良马种,包括多种著名的原始马种:汗血宝马阿克哈·塔克马、阿拉伯马、英国纯血马以及西欧地区的西班牙马等。

所以,如今在大楚帝国国内的一些专门的军马场了,是有少量这些外来的马种的,这些花费了不菲代价才得到的马种,一边繁殖培育维持纯血马群,另外一边则是用公马改良其他马种,进行杂交培育研究。

嗯,其实就和之前的河西马研究也差不多!

而且后果还相当不错,大楚帝国就用一种产自西欧地区的重型挽马,对河西马进行了改良,培育出来了一种体型更大,挽力也更好,性格也比较温顺的马匹,目前主要在益都马场进行培育,主要用于炮兵、辎重部队的役用马。

这种益都马是一种中型优秀挽马,耐力很不错,但是爆发力很差……基本上这玩意就是只能用来充当役用马,拉炮或拉车所用。

乘骑的话其实也行,但是你别指望他能跑多快……

此外还有一种马匹算得上是河西马的后代,大楚帝国在金陵郊外的金陵军马场里,把河西马和纯血马,西班牙马还有汗血宝马等著名的优秀马种进行了培育。

这么一培育,就让这个新马种同时具备了多种古老马种的血脉,包括蒙古马、阿拉伯马、西班牙马、汗血宝马四种古老的马种血脉,最后他们经过长期培育后,搞出来了一种顶级的战马:金陵马。

这种马匹,天生就是顶级的战马,拥有平均一米五五的肩高,优秀者可达一米六以上,体型优美,四肢有力,爆发力强悍,负重能力优秀,耐力中等。

哪怕是耐力略差一些,但是一系列的优点都足以让他成为一种最顶级的骑兵战马!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马匹非常的娇贵……不仅仅吃的娇贵,而且对环境也挺有要求的,太冷不行,太闷热潮湿也不行……

哪怕是待在温暖的江南,这饲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培育出来了顶级重骑兵战马金陵马,但是大楚帝国的重骑兵们大规模使用外来马种,比如西班牙马或阿拉伯马的缘故。

因为金陵马这破玩意纸面性能爆表,实战拉跨……

属于只能看不能用的类型!

所以不少陆军高层就有这么一个看法,嗯,或者说是做法:既然杂交培育出来想要各方面都达到要求的战马太难了,还不如分开用西班牙马或阿拉伯马和本地的河西妈母马进行简单的培育就算了。

别搞太复杂的培育,啥都想要,最后是啥都得不到……还不如简单一点,比如先把西班牙马本地大规模培育化,先弄出几万匹西班牙马满足重骑兵需求再说。

这些外来马种虽然还有一些缺点,但是作为公马,和河西马培育后作为重骑兵用马肯定没问题。

这也是辽西马的来源!

西班牙公马和河西母马简单培育繁殖的结果……一种尽管还有缺陷,但是依旧算得上是一种优秀的重骑兵战马!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