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六百五十章 收购

第六百五十章 收购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李氏制铁花费巨资收购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业务,这在大楚帝国工业界里引起了一阵轰动。

毕竟这不仅仅是价值数十万楚元的收购,同时这也是民间资本首次收购工业部所属的大型企业。

尽管李氏制铁公司早已经不是纯粹的民营资本,其中大部分股份都是被各种金融机构所持有,广州府财政更是第二大股东,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民资企业。

这给工业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让人们对工业部企业的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

受限于早期工业部所属企业的强势,人们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把工业部所属的企业当成了官方机构来对待的……

但实际上这只是外界人们的误会而已!

大楚帝国工业部所属的各大企业,包括各地方财政投资成立的各官方资本所属企业,从来都不是行政机构……那只是普通的商业公司而已。

虽然官办企业的总办等高管都是官员,但他们只是官方派出来的管理官方资本的人员而已……甚至连官身都不是挂靠在企业本身,而是挂靠在工业部或各地财政管理机构里,去任职也是属于派遣任职。

大楚帝国里的官方企业,其实很简单,并且很纯粹的,那就是由帝国官方资本投资,根据帝国一系列工商法律注册成立并运营的商业公司。

虽然他们带有发展科技,支持国防,稳定民生等政治任务,但是他们的一系列运营其实和民间的普通企业没啥区别。

这种情况下,其实很多官方资本投资的企业也会亏本破产,也会被出售转让,或者也收购吞并其他民营企业等等正常的企业行为。

而除了一些特定行业,关系重大的企业外,官方一般也不会插足企业的具体运营管理。

企业自负盈亏……做不下去了该倒闭就倒闭,该出售就出售……反正别指望官方给你兜底。

以前其实就有过很多的例子,尤其是在轻工行业里。

大楚帝国官方资本在早年涉足过很多的轻工行业,尤其是纺织产业,这玩意最开始可是官方资本搞起来的……

但是后来随着官方资本调整战略重心后,就采取集中力量投资建设重工业,把轻工业逐步移交给民间资本。

这个过程里官方资本陆续把持有的一些纺织产业或相关联的产业出售套现。

如今也就只留下了一家汉天纺织公司这么一根独苗,而之所以留下这根独苗可不是因为这家公司很赚钱,而是因为汉天纺织公司除了普通的纺织业务外,其实还是大楚帝国里最重要的特种纺织企业,也是大楚帝**方的一系列军用纺织品的供应商。

这家企业是一家国防供应商,国防工业体系里的一部分……该公司供应了相当多的军用帐篷、雨衣、军服、被服、皮革制品等等。

要不然,以工业部高层的性子,早就把汉天纺织公司给甩卖了。

纺织业也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实际上大部分轻工行业官方资本都进入过,但是很多最后又退出了。

不说轻工行业行业,哪怕是钢铁、机械、造船、航运等典型的重工业,官方资本其实也多次出售、破产倒闭过不少企业,至于出售股份套现,又或者是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战略投资就更多了。

只不过以前这些动作规模都比较小,或者消息传递的没那么广,没引起普罗大众的关注而已。

而芜湖机床公司不一样,这可是国内排名第二的机床企业,嗯,至少两年前还是国内第二大机床企业,巅峰时期资产规模达到百万之巨,全国三大主要的生产基地里一共拥有超过五万名雇员。

这样的一家企业,在很多人看来和官方机构没啥区别,也认为这样的庞大企业不可能倒闭,官方不管如何都会拯救……

早两年,芜湖机床公司里很多人还奢望着工业部出头把汉天机械公司的一系列高性能材料的专利授权给拿过来呢……

结果呢,工业部的高层直接把这家企业来了一个破产重组,直接甩卖资产套现止损……

这可是震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高呼不可能……

这些人,还是没能理解工业部乃至帝国高层的一些心态……除了那几家兵工厂外以及粮食总公司和盐务公司以及造币厂等少数真正不可或缺的企业工厂外,其他的官办企业其实也就那样……

没啥是不能卖的……

更别说机床行业里的一家已经被折腾到破产的企业了,反正工业部还有一堆备选的亲儿子和干儿子,把这个养废的儿子卖掉,避免更多的亏损很正常。

退一万步说……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

这个官本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帝国高层看来,工业部的钱是帝国的钱,李氏制铁的钱也是帝国的钱……这钱现在放在谁手里其实没什么区别,等要用的时候都能拿过来……

嗯,这也是罗志学的心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连命都是我的,你的钱是不是我的重要吗?

而且罗志学又不花钱,他可以很自豪的说,自打穿越过来十几年,他身上就没带过钱……更没花过钱。

所以罗志学要你的钱干嘛,整个帝国都是他的……

人家看你,就跟你看自家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你会眼红自己养的猴子手里多了一跟香蕉吗?

当然了,这些帝国高层那一小撮人,准确的说是罗志学以及那几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参务大臣们的心态!

但凡地位差一些,哪怕是个协办大臣,都很难体会到这种心态。

所以很多事情你咋一看很不合理,但是你站在不同的高度,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时候,那么就会发现又理所当然!

就连李氏制铁公司都是有些惊讶帝国高层会这么快批准他们的收购桉,不过惊讶归惊讶,但是得到了同意收购的回复后,他们迅速展开了行动。

要收购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业务,这可是需要花不少钱的……因为人家工业部的目标很明确,一方面是填补拖欠的财务银行巨额贷款……这笔贷款如果出现了问题,财务银行安庐省分行恐怕要暴跳如雷,一大堆人也要跟着倒霉。

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恢复生产维持行业发展。

处理贷款坏账以及维持整个行业发展,这是工业部方面主要顾忌的原因。

他们可以让芜湖机床公司破产,但是不希望看见一家国内第二大机床企业彻底完蛋,从而导致整个机床行业完蛋,他们也想要引入外部投资者,重新激活这一大堆的机床业务,给机床行业带来新的竞争力,进而持续发展整个机床行业。

工业部的这些诉求,最后归根到底到了李氏制铁这边,就只剩下一个问题:钱!

有钱好说话,这些事都不是事。

没钱……那么就搞不起来。

李氏制铁公司迅速和破产重组委员会的人进行了相关的谈判,然后对交易细节进行逐一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了谈判协议,芜湖机床公司把核心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拆分,李氏制铁公司以直接四十三万楚元现金,收购了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三大生产基地,一个研究所,两个大型实验室以及其他相应资产,同时承担了核心业务大约二十万楚元的银行贷款、供应商货款等债务,这样算下来,其实总出资就达到了六十三万楚元。

这对于当代的工业界而言,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也算是大手笔的收购了,而且收购对象还那么特殊。

工业部那边把核心资产甩卖了后,基本上就填平了六十万多楚元的大坑,然后再把其他乱七八糟的资产一一变卖,最终这么一拆分出售后,发现本来资不抵债的芜湖机床公司,最终把贷款全部甩出去了不说,还剩下了好几万楚元……

用工业部大老的话来说就是:总算还剩下了个点银渣子……

其他业务方面不用去说,且说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机床业务被李氏制铁接管后,历史制铁公司把这些核心业务重组为李氏机床公司。

紧接着进行了全方面的整顿,人家李氏制铁公司能够成为国内第一大民营企业,靠的可不仅仅是有钱,还有他们的高效管理。

要不然,他们怎么可能支撑起来一家资产数百万楚元的庞大综合性集团企业。

重组后,李氏机床公司的员工规模,比芜湖机床公司时代里缩水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而这些工人也不用担心失业……国内大楚帝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工人,尤其是有技术或者有经验的工人还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

芜湖机床公司破产重组之前,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跳槽了……

裁员的同时,李氏制铁公司再一次祭出了他们惯用的大杀招:砸钱挖人!

裁员,裁的是普通工人以及行政人员还有那些半吊子的研发人员。

挖人,挖到是研发人员!

作为一家立足于造船、制铁的典型重工业企业,再加上之前的一系列成功经验,让李氏制铁管理层对技术非常的重视。

砸钱挖人研发技术,这是他们的基操……甭管干啥,他们都这么干,都快要形成习惯了。

然后,在旁边吃瓜看戏的汉天机械公司就发现……自家的机床核心研发团队就被挖走了很多人……尤其是机床刀具研发的十几个核心工程师,更是被挖走了半数还多!

这气的汉天机械公司高层哇哇叫……这根本不是来挖人的,这是来刨根的……

还气急败坏去找对面李氏制铁的人去理论,说要状告他们非法竞争云云。

人家李氏制铁公司的人直接把他们赶走了,还说什么你们留不住人,那是因为你们给的钱不够多,还什么机床行业第一呢,给工程师的钱就这么点,我都替你们觉得丢脸……

又说什么我堂堂正正砸钱挖人,有本事你告去,我们李氏制铁别的不多,就是养的律师多!

告……这其实没法告,因为这年头可没什么竞业条款,辞职也很简单,哪怕双方签订了工作合同什么的,但是只要员工以合理理由提出纸面辞职,那么当天就可以走人……不需要企业同意的,至于合理理由,做的不开心,身体觉得不好了,家里养的狗死了都算……

当然,特殊雇用合同例外……比如有股份分红之类的一些雇用合同,这就和普通雇用不一样了,违反合同就很麻烦,不过工程师又不是什么高层管理人员,可用不着这些特殊条款的雇佣合同。

总体来说,在大楚帝国里挖人才很简单,只要你给的钱够多,人家就会跳槽过来。

同样的,挖人才也很困难,因为你钱不够多,人家都不搭理你……

但是李氏制铁不差钱!

所以对于其他公司而言,汉天机械公司的技术团队很难挖,但是对于李氏制铁公司而言,挖人很简单的,直接砸钱就行。

除了高工资外,再给离职补偿,给签字费,给安家费,给股份……当李氏制铁公司下定了决心挖人,别说普通工程师了,在职官员都顶不住!

李氏制铁公司的不少高级管理人员,其实都是工业部的官员出身……包括现任总办,以前还是广州造船厂的总办,工业部所属正五品官员呢……

是什么让他们放弃官身,情愿跑到一家民企里任职,还能为啥,无他,给的钱太多……

不过就算李氏制铁公司挖到了技术团队,理论上虽然有了这一批人就能够把汉天机械公司的一些高性能机床包括刀具给复制出来。

但是他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会涉及到专利侵权!

大楚帝国的专利法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连听都没听说过,对于一些小作坊小企业而言,也会偷偷摸摸打擦边球,只要没被发现也能搞。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就很难搞了,因为根本满不过去,一旦被对方发现你侵权,以大楚帝国目前的专利法而言,人家分分钟把你告到破产。

因为大楚帝国里的专利法,一旦败诉赔偿金很恐怖的。

他们想要搞出来高性能的机床出来,还得绕过专利才行,这也不容易,是需要继续花大钱进行反复不断的尝试研究的。

对此,李氏制铁方面有经验,也有这个耐心。

李氏制铁公司,轰轰烈烈的投入重金进军机床制造业,这也是引发了国内其他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对机床乃至整个机械行业的进一步重视。

毕竟这可是李氏制铁公司,国内民营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是很牵动人心的。

尤其是他们之前进军造船业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后续一堆民营资本也跟风进入造船业,有一些也吃的满嘴油。

所以很多手里有钱,但是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的民间资本,看见李氏制铁公司进军机床制造业后,也是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进去搞一波。

但是很多人稍微尝试后就放弃了……尼玛,机床行业太卷了!

国内专门搞机床的大企业就有五家之多,而且很多大型的综合性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机床制造部门,普通低端机床根本没市场,因为有些实力的机械公司都能搞!

而中端机床的市场,基本都被那些大企业把持。

而高端机床……更是汉天机械公司的独占市场。

除了竞争极其激烈外,更关键的是这个行业是属于典型的技术行业,没过硬的技术在手,根本就搞不出来堪用的中高端机床。

在汉天机械公司几乎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还想要杀进去抢一杯羹,赚不赚钱不说,但是起个头估计就得先砸进去几十万。

这几十万,还不一定能成功。

不是所有资本,都会和李氏制铁一样,就喜欢玩这种门槛高,难度大的生意,大部分资本还是喜欢快进快出,要么很稳妥,能有肉眼可见的稳定收益的行业。

所以,虽然反响很强烈,但是也没几家大企业或金融机构什么的砸钱进来搞机床,

机床这东西,还是让工业部和李氏制铁这种家大业大的人玩吧,他们玩不起……

但是机床不能搞,机床相关的却是能搞啊。

李氏制铁重金搞机床,肯定是看重了未来的机床行业的庞大市场,未来增量肯定非常大,这肉吃不上,我们喝点汤,搞个关联产业,做做配套也是可以的嘛。

于是乎,有些人就琢磨着投资机床相关的产业,试图去做配套去了。

对于这些,李氏制铁公司也不关心,他们现在埋头挖人研发技术呢……

而机床行业的龙头汉天机械公司也没心思搭理,他们也是采取各种针对性的办法,比如提高工程师的待遇,用股份分红等特殊待遇,来绑定核心工程师等等,以应对李氏制铁来势汹汹的挖人锄头!

同时汉天机械公司再一次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资!

虽然汉天机械公司的总资产不如李氏制铁,但是人家钱也不少,并且一向来重视研发……

如今有李氏制铁这个搅局者杀入了机床行业,而且一上来就瞄准了高端机床市场领域,他们自然也有了危机感,所以加大了对研发领域的投资。

帝国的工商部看到这样,自然是笑眯眯!

李氏制铁公司入局机床行业,就和他们预料的一样给数年来都是一家独大的机床行业带来了革新。

良性竞争,再一次出现在机床行业里。

这才是他们最乐于看见的事。

有了良性竞争,才能够进一步持续推动机床行业的发展,而机床行业作为工业体系的上游行业,机床的性能水准以及成本,直接决定了大楚帝国整个工业体系的性能水准和成本。

就和蒸汽机一样,为什么蒸汽机那么贵,因为加工蒸汽机所用到的各种材料以及加工设备贵啊……

为什么加工设备贵?

因为人家汉天机械公司卖得贵啊……

随便一台高端的镗床就是好几万楚元,而且独此一家,你都没得选……

如今有了李氏制铁入局,工商部以及工业部都希望过几年后,国内的机床能够迎来新一波的技术更新换代,一大批现在的高端机床成为中低端机床,继而推动整个机械加工行业的水平,大幅度拉低工业产品的成本。

比如说蒸汽机。

如今十六匹马力的蒸汽机四五千楚元的价格,除了矿务以及高附加值又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外,根本就没法用。

但是同规格的蒸汽机价格如果降低到数百楚元,那么工业用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就能瞬间扩大数十倍甚至更大的规模。

而这,就需要上游工业体系的持续进步。

而没有竞争是进步不了的。

眼见机床行业里重新泛起了良性竞争的浪潮后,工商部和工业部那边又琢磨着找其他半死不活,死水一滩的行业,尤其是只有官方资本投资的行业动手了。

就在国内工业界持续动荡中高速发展的时候,大楚帝国的一支商船队也是从马六甲海峡东端的狮城港起航,穿过马六甲海峡朝着印度而去!

这是一支大楚帝国多家武装贸易公司联合起来的船队,以南洋贸易公司的四艘大型武装商船为核心,另外还有其他公司的七艘武装商船。

清一色都是满载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远洋新式海船!

他们将会抱团取暖的方式前往印度进行贸易,以应对海盗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最近两年风险越来越高的印度洋海域。

随着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争端持续加剧,同时英国人也开始加大对印度地区的殖民,最关键的是大楚帝国强势进入印度半岛区域后。

印度半岛的殖民贸易局势变的非常的复杂而混乱,伴随而来的就是数量激增的‘海盗’,而这些‘海盗’们,战斗力往往都还特别强,至少当地印度土着们是拍马都赶不上……

因为……南洋贸易公司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两家贸易公司,光是这两家,就至少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印度洋海盗袭击桉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