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六百五十九章 教化

第六百五十九章 教化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3:12:22

承顺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罗志学下旨任命前‘巡抚哈密、瓜州等处民政事’的哈密巡抚边永安为首任吐鲁番巡抚。

其辖区基本上就是甘肃嘉峪关以西、康西省以北、甘肃省西北区域的科布多府西南,即阿尔泰山脉西南,往西的话暂时到塔城地区以及尹犁河谷地区,但是没有明确边界……

因为往西能过去多远,纯粹要看后续楚军能不能再接再厉,把这一片地区的准格尔人继续干掉。

顺利的话,吐鲁番省的辖区,估计能够一路往西延伸到夷播海,即巴尔喀什湖,甚至一路扩张到咸海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后续肯定会往西延续,因为首任吐鲁番巡抚,并没有和前身哈密巡抚一样驻防在哈密,也不是在吐鲁番,而是直接驻防在尹犁河谷的尹宁。

也就是原先准格尔人的行政统治中心尹宁城。

大楚帝国直接沿用了这一称呼,并在当地设立了尹宁府,称呼当地河谷地区为尹宁河谷。(之前称之为尹犁,这是作者君写给读者们看的称呼!)

吐鲁番设省,巡抚驻防尹宁。

同时设立各府、县、镇等各级行政机构以直接统治西域各地,如哈密府、吐鲁番府、塔城府等。

建立完善的的行政统治机构后,将会对当西域当地的归顺臣民进行全面的教化处理。

从宗教,语言,服装,文化,联姻等方面着手,对当地归顺民众进行全面的教化。

大楚帝国对新占领区的教化一向来是非常重视的,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今的帝国教化政策,其实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确保当地所有人都是自己人。

至于不是自己人的……自然是死光了。

之前对待各种土司什么的都是这个路数,你接受我的教化,那么你就是自己人,大家一起快乐玩耍。

你不接受教化,非要当蛮夷那么楚军也不会和你客气,直接枪炮就打过去了……

西南地区以及康巴地区的各种土司们一开始也对大楚帝国的教化政策很不服,总觉得自己是蛮夷,和你大楚华夏人不是一家人,为此还经常掀起叛乱。

所以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土司了……

有一说一,这些反叛行为一般也只局限在上层的那些土着权贵什么的,当地的普通老百姓们大多只是因为愚昧而被挟裹。

真说起来,这些普通民众其实不关心这些教化政策,毕竟穿什么衣服,上学学什么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饱饭能穿上衣服能接受教育……

谁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跟谁。

大楚帝国让他们吃饱饭了,他们自然也就跟着大楚帝国了,非常的简单而朴素。

这也是大楚帝国在诸多地区进行教化政策的时候,当地普通民众一般没啥意见,有意见的都是一些不愿意放弃权利,而大楚帝国又不出什么优待政策,比如给他们个爵位或者官帽子什么的当地权贵之流,也就是那些土司们。

如果大楚帝国愿意给他们爵位,给他们官位,那么这些土司还不一定会反叛呢。

毕竟稍微明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能当华夏人,干嘛要当蛮夷啊……

历史上,漠北蒙古在康熙年间战败,面临着要么投奔俄罗斯,要么投奔清王朝的时候,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归顺清王朝,成为清王朝的一部分吗?

哲布尊丹巴一世是这么说的:“北方名俄罗斯之黄契丹可汗之朝,虽云康平大国,而佛法未兴,衣襟左向,不可与之。南方黑契丹可汗之朝,平安康乐,且佛法流通。再满洲可汗之服饰,有如天衣,且其质料,乃属天龙之宝物,丝绒锦缎,无一不全,诚大有福之可汗也。我辈如去彼方,必享国泰民安之福。”

这一番话很有意思的,因为漠北蒙古是蒙元后裔,而蒙元在入住中原后已经穿右衿,从此以文明人自诩……但是俄罗斯还是蛮夷,穿的还是野蛮人的左衿,南边的清王朝入住中原后,好歹穿的是右衿,是文明人……我们文明人自然得投奔文明人……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用衣服作为理论去说,也只是代指而已,实际上背后代表的是华夏周边的各族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优待漠北蒙古,给出去的待遇还是很丰厚的。

历史上的漠北蒙古这么干,现在不少部落或其他什么族群之类的也这么干,人家漠北蒙古各部的贵族们,现在在金陵城当文明人潇洒着呢。

能当文明人,干嘛要当蛮夷啊!

只是,大楚帝国不会随便给什么小部落的头领爵位,官帽子啊……这又不是大白菜,哪能随便给啊。

没有一定的实力在手,你凭什么要大楚帝国的优待,还给你的爵位?

而很多反叛的土司,就是实力不咋地得不到优待,或者说对待遇不满意……都是一群眼高手低的人……当然不排除有那么几个是野心家之类的。

不过都无所谓,反正对于这些没啥实力的叛军,大楚帝国的应对方式一向来都是很单一的:杀!

至于你说实力强大的部落头领对待遇不满,然后反叛什么的……大楚帝国高层又不傻,对有实力的部落首领,早早就用高官厚禄招揽了……

比如漠北蒙古的那几个部落首领,这几个人的待遇就丰厚的很。

————

教化之余,大楚帝国还会集中力量在当地进行屯垦。

教化是软的,而屯垦才是硬的!

为什么西域对于传统中央王朝而言很难统治,也很难守啊,就是因为距离太远,物资补给太困难。

要想维持统治,驻军是不可缺少的,本族民众的数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人都要吃喝啊。

这吃喝怎么来?

这就需要进行屯垦了。

依托当地的一些绿洲、河谷等地,尤其是哈密、吐鲁番以及周边地区还有尹犁河谷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屯垦,以出产粮食供应驻军以及民众。

只有能种田了,才能够真正的在当地站稳脚跟,要不然的话,什么都要从后方陕甘地区调集运过来,哪怕是财大气粗的大楚帝国也撑不了多久啊。

为此,罗志学指示农林部等部门针对吐鲁番省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份针对性极强的移民屯垦政策。

比如免费分田,发放补贴,尽可能的吸引民众自发移民。

比如设立一批守备丙等师过去,并为守备,实为屯垦……

之前大楚帝国在东北、北方草原都这么干,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里,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实就是官方,尤其是军方组织的屯垦部队所建立的。

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工业部也准备在当地设立若干的工厂,主要生产一些消耗性的军事物资,主要是弹药以及步枪、冷兵器这些。

后续西域一带的战斗,应该就是南吐鲁番地区的零星战斗以及尹犁河谷、塔城地区以西的广阔草原地区了,但是最近的兵工厂在那里?

在嘉峪关,不过嘉峪关的兵工厂其实规模很小,严格上来说只是一座具备生产少量弹药以及修理枪支、冷兵器的小型兵工厂。

而供应武器的主要兵工厂,是后头的兰州兵工厂以及西安兵工厂。

从陕甘地区调集武器弹药前往吐鲁番省甚至还要去西边的草原,那就真心太远了……

就和当年为了支持在嘉峪关地区的作战,大楚帝国在兰州筹办兵工厂,在嘉峪关就地筹办小型兵工厂一样。

为了支援在尹犁河谷以西地区以及吐鲁番南部地区的作战,也是为了支持北部各地区的作战,工业部打算在吐鲁番省建立一个简单的国防体系,以就地生产弹药、枪炮以及冷兵器直接供应在西域地区作战的军队。

这个任务将会交给陕甘武器公司来具体负责,毕竟大楚帝国的国防体系基本上都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的。

陕甘武器公司之前就是负责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国防工业体系建设,而之前主要为西域等地区兵力作战提供武器装备的兰州兵工厂、西安兵工厂以及嘉峪关的小型兵工厂都是嫡属于陕甘武器公司。

陕甘武器公司在过去十多年的历史里,其武器研发以及生产体系,也是针对高原、沙漠等地形以及严寒等天气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对骑兵武器也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其设计研发的新型马刀,即十五年式马刀,采用了更加优良的材料,刀身的质量更加优秀,同时在刀柄以及刀身的弯曲角度上有着细微,并更加符合实战需求的调整。

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在严寒天气里,这种马刀依旧能够保持比较好的性能,不会轻易折断。

小常识,钢这个东西,并不是说单一不变的,会因为具体工艺或配方的不一样,导致性能千奇百怪。

钢这玩意只是一种铁碳为主的合金材料的统称,但并不是说只有碳以及铁元素,还有其他不少东西呢。

除了需求主动控制的其他成分外,更多的还是因为技术工艺问题,导致这年头搞出来的钢材料往往还会含有其他成分,比如说磷、硫、硅等等……具体不同厂家,不同工艺也有所不同,而做出来的钢材料性能往往也不同。

其中含磷量比较多的话,低温性能就很差了,偏偏国内的诸多铁矿里,本身就含磷比较多,因此很多厂家做出来的钢材料其实低温性能很渣水……

此外,如果是含硫比较多的话,那么高温性能又不乍地,温度一高就会变得非常的脆弱。

这具体到武器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在北方严寒地区使用的武器装备,对低温性能就要求比较高,含磷量要低到一定的程度,要不然的话,在动不动零下二三十度的北方地区作战,刀具盔甲枪炮什么的一敲就碎岂不是很尴尬……

而十五年式马刀的低温性能就非常不错,人家是专门针对低温环境下进行了优化,下了大力气降低含磷量的。

因此这种马刀很受骑兵部队的好评,目前已经取代了早期的五年式马刀成为了楚军骑兵的制式骑兵刀。

擅长不同领域的武器研发也不是陕甘武器公司才有的情况,其他武器公司也有这种情况。

就和两广武器公司,他们在抗腐蚀领域以及山地作战的武器领域上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

其生产的十五年式燧发枪专注于沿海、热带地区使用,其枪管对比陆军标准版略短一些,拥有优秀的抗腐蚀性能。

因此十五年式燧发枪已经成为了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军水兵们的标准配发火枪,此外南洋各地驻军的陆军部队也广泛装备使用。

这种燧发枪和十三年式燧发枪外观差不多,乃是从十三年式燧发枪里改进而来。

而十三年式燧发枪,也是目前大楚帝国里的主力火枪,同时也是其他多种改进火枪的原始型号。

十三年式燧发枪,其标准型乃皇家理工学院以及枪械研究苏等研发机构共同研发,五大武器公司都可以获得专利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生产。

这种燧发枪是大楚帝国里第一种拥有高击发率的燧发枪,其性能非常优秀,击发率远远超过火绳枪。

一经面世就成为了大楚帝国陆军的标准步枪,生产量非常大,目前五大武器公司总计生产了至少八十多万支,覆盖了大部分陆军主力部队,即甲等师以及乙等师。

此外还有各大武器公司根据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进研发的子型号,比如十五年式燧发枪,这是以十三年式燧发枪为基础,针对沿海以及热带作战需求进行了针对性改进的热带型步枪。

还有河北武器公司研发的十四年式骑兵燧发枪,也是根据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进的。

其实十三年式燧发枪,除了陆军标准型号外,也有骑兵使用的短管型号,即十三年式骑兵火枪。

但是并不受骑兵的欢迎,因为十三年式骑兵火枪其枪管非常短,本意是为了让骑兵们方便在马背上直接装填并开枪……

但是,大楚帝国的骑兵们,现在可不会在马背上使用燧发枪……他们要么下马列阵步战,要么直接挥着马刀冲上去……

你研发一种在马背上开枪的骑兵火枪,人家骑兵都懒得搭理你!

针对这种情况,河北武器公司研发了枪管虽然对比陆军款枪管短一些,但是对比十三年式骑兵款要更长的骑兵型号……就这么一个小改动,就获得了骑兵的欢迎。

其枪管对比基本款略短,可以让骑兵们携带骑马行军,但是也不至于太短,免的下马列阵作战的时候射程、威力的时候吃亏。

为了在拼刺刀的时候不吃亏,还特地配发了一种更长的枪刺。

所以,楚军骑兵里的十四年式骑兵燧发枪,配发的并不是刺刀,而是枪刺。

说白了,这就是一款可以骑马背着走,然后下马使用的常规步枪,对比陆军基本型就是枪管稍微短了一些,但是如果加上延长的枪刺,其总长度和陆军基本款没啥区别!

人家骑兵,就是把这玩意当陆军基本款使用,然后玩线列作战的,从没考虑过在马背上使用这种火枪!

目前来说,光是十三年式系列的燧发枪,楚军里就大规模装备了三种,分别是十三年式陆军款燧发枪,十四年式骑兵款燧发枪,十五年式热带款燧发枪。

这三款火枪同出一源,枪机结构几乎一摸一样,不同的是枪管长度、加工工艺、配发的刺刀/枪刺等。

这说的还仅仅是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实际上大楚帝国陆海军以及近卫军里,装备的火枪可不止十三年式系列。

已经停产,但是还没有退役,依旧在部分乙等师以及守备丙等师里服役的二年式燧发枪的后续各种改进型还有好几十万支呢。

二年式燧发枪的各种改进型号更多,更复杂,军方陆续装备了十多种二年式燧发枪的改进型,还在服役的也有四种。

其后期改进型号,尤其是经过了枪机改造的后期改进型号还是挺靠谱的,击发率不会比十三年式燧发枪差多少。

光是步兵所用的主力火枪,目前就有两大系列,子型号七种之多。

然后还有手枪,手枪也是楚军里的一种大规模装备的武器,主要是炮兵装备以及军官装备的比较多,目前的主力型号十四年式遂发手枪以及十六年式遂发手枪,前者是配发给炮兵等技术兵种以及基层军官,自卫使用的普通遂发手枪。

而十六年式遂发手枪,是一种比较精美,可靠性也更高,专门配发中高级军官的手枪,产量比较低,说是武器更不如说是工艺品。

然后还有十五年式骑兵手枪,海军以及陆战队使用的十三年式热带手枪等等,总型号加起来也有四种之多……这说的还是新型号。

如果算上还没有退役的旧型号,那就更多了。

除了步枪、骑枪、手枪这三大主力火枪外,其实军方还有一大堆他乱七八糟,各种特殊用途或者用来试验的各种火枪。

承顺十九年冬天的时候,陆军还刚采购了一种大口径短管燧发枪进行试验装备的。

这玩意很特殊……它的枪管很短,而且枪口是喇叭口状的……因此也被称之为喇叭枪。

喇叭枪之所以枪口这么特殊,而且枪管那么短,纯粹是因为这种火枪是为了骑兵而研发的。

十三年式骑兵款遭到骑兵的鄙视后,不仅仅河北武器公司瞄准了骑兵火枪,其他武器公司也没放弃,东北武器公司也是加入了竞争当中。

他们认为骑兵之所以讨厌在马背上使用火枪作战,是因为装填不方便,而且在马背上,尤其是运动的状态下命中率非常低下导致的,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让骑兵乐意在马背上使用火枪了。

装填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短枪管外,他们干脆给来了个喇叭口,这样装填就更加方便了。

而命中率的问题,他们效彷了火炮里的霰弹炮,直接给新式的骑兵火枪配发了霰弹,这种霰弹是定装,内含多枚的小钢珠,如此开枪后就能够扩大子弹的覆盖面积来提升命中率。

陆军军械部的将领们看过后,觉得思路还靠谱,但是具体有用没用还得试一试,所以先订购了几百支进行试验装备。

实际上,陆军军械部采购的骑兵使用的新实验火枪也不止这一种,还有其他好几种,不过都是骑兵使用的手枪。

军械部的高层可是一直都没放弃骑兵枪支的研发以及装备……哪怕前线骑兵对火枪特别嫌弃。

尤其是骑兵手枪这东西,骑兵在最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在大规模实战中用过这玩意……只有零星特殊情况下才使用。

理由基本上和嫌弃十三年式骑兵短管火枪差不多,那就是他们从来不在马背上使用火枪……

有啥事挥着马刀就冲上去,还开个屁的枪……

而下马进行防御作战的时候,他们直接使用枪管只比标准版稍微短一些的十四年式骑兵火枪,或者干脆直接用陆军标准版的长款火枪,直接化身线列步兵和你玩对射……

楚军的骑兵们因为早年被手枪骑兵和龙骑兵坑过之后,对在马背上使用任何火器都相当排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傻子才在马背上玩对射!

如此也导致了楚军骑兵的作战方式,和当代的其他国家的骑兵都不太一样……

标准大规模骑兵的话,往往是骑兵火炮先密集炮击,等骑兵火炮动摇敌人骑兵阵型后,己方骑兵就直接列阵挥着马刀或骑枪冲上去……或者是干不过或其他情况下需要防御作战什么的,那就直接下马玩线列作战……

基本上,任何有组织的骑兵战斗力,都是没有在马背上开枪作战这么一个选项的。

只有极少的特殊零散战斗里,骑兵们才会在马背上开枪作战,但是极少。

但是骑兵将领们,尤其是部分骑射出身的传统骑兵将领们,却始终认为能够在马背上开枪的骑兵才是未来……

骑射虽然现在不堪用了,但是错不在于骑射战术本身,而是在于缺乏一种比传统骑弓更高效的骑射武器。

如果能够有一种威力大、精度高、后坐力小、并且还能弓箭一样连射的骑兵专用火枪,那么就是极好的。

那么自家的骑兵就能一边策马奔跑,一边举枪,通过连续射击干掉百米外的敌人!

问题是,这样的火枪搞不出来!

所以,他们只能是寻找一些妥协方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