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旧交替的新时代

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旧交替的新时代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7 19:26:25

郭全书的死,并没有给大楚帝国的政坛造成什么实际的影响。

因为郭全书在承顺二十六年春天的时候就已经正式乞骸骨并致仕了,郭全书致仕所造成的动荡,在承顺二十五年冬天和春天时分就已经经历过了。

可以说郭全书从重病再到致仕,再到如今的病亡所引起的政治动荡都在罗志学的控制范围之内。

把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最低。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郭全书的病重致仕对于大楚帝国而言还是一件好事。

因为郭全书乃是开国功臣的典型人员,也是一大票的开国功臣里唯一一个在二十多年来都稳居高层的人员。

他就是一大票开国功臣的旗帜。

而他不倒,就意味着大楚帝国的政坛上,甭管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集团都还笼罩在旧时代开国功臣们的影响之下。

简单直白的说,开国功臣们挡着后来者的路了。

毕竟顶级政坛的位置是有限的,参务大臣就这么九个人,你不退下来,别人怎么上位?

以郭全书自己为例子,他一直都是分管吏治的参务大臣,兼任吏务部尚书长达二十多年……如果算上帝国成立之前的时期里,郭全书所担任的吏务处处长时期,那么郭全书已经把控大楚帝国吏治足足二十大几年呢。

这个时间段里,不知道多少人对此有所意见呢。

而类似郭全书这样的人其实还有不少,哪怕是承顺二十年后的几年里,大楚帝国的顶级官员群体里,第一代的开国功臣依旧非常多,并且身居高位。

也就是承顺二十年后,罗志学开始放任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文武官员们对第一代的开国功臣发起最后的挑战冲刺。

这种情况才逐步改善。

等到了承顺二十七年的今天,大楚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参务院里,九名参务大臣,包括三名军方将领在内,全都是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官员了。

如现任参务大臣,军务院委员,陆军参谋部部长,陆军上将黄金奎,他就是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将领了。

说他是第二代将领,并不是说他年纪小……实际上他年纪不小,也是在统一战争时期就参军了,这个二代,指的是他的资历轻,上位时间短。

他在国内统一战争时期里,也就是持续从伏牛山骑兵到东掳灭亡的这一段时期里,呢,黄金奎只混到了少将而已。

中将这个军衔,那都是统一战争结束之后晋升起来的。

而他晋升上将的时间,为承顺十八年,距今只有九年时间。

九年时间的上将,在大楚帝国陆军里,妥妥的就是后进小辈。

不过此人在两栖作战,军务建设方面能力相当不错,如今大楚帝国在南洋地区的大片殖民地,基本上就是他一手带着兵打开局面的。

结束南洋的任期后,他就被调回帝国担任第二集团军副司令,两年后顺理成章的过渡为第二集团军司令,同时晋升为陆军上将军衔。

承顺二十二年,黄金奎被调回京师担任参谋部作战副部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个陆军上将的职务,在级别上和参谋部部长是同一级别。

大楚帝国的参谋部,作为大楚帝国陆军的最高军令机构,机构也非常庞大而复杂。

所有事务由参谋部部长负责总管,但是因为事务众多,同时参谋部部长同时还是军务院委员,参务大臣,经常要参与帝国中枢决策,因此参谋部部长时间上只负责大方向,很少直接负责具体事务。

参谋部的一些日常事务是由参谋部的几个副部长具体负责的。

其中的常务副部长负责一些参谋部内部的日常行政事务,作战副部长负责作战指挥事务,而这两名副部长都是上将级别,此外还有几个中将军衔的普通副部长,各自分管不同事务。

成为参务部作战副部长后,也为黄金奎打开了通往最顶层的道路。

承顺二十四年,罗志学下口谕,调时任作战副部长的黄金奎上将入御书房协办军政要务,而这一次晋升,几乎摆明了他即将成为位参谋部部长。

因为军方将领在御书房,或者说参务院里的人员名额是有限的,参务大臣就三个名额,并且名额基本都固定,都是历任参谋部部长、军政部部长、海军部部长这个职务的将领担任。

而协办大臣的人员其实也是半固定的,近卫军的最高军令负责人,通常是近卫军参谋长一个,陆军后勤部部长、军械部部长、海军军政部部长这四个人。

偶尔会出现其他将领担任协办大臣,而这种现象基本都是铺路……不用多久这个人基本都会成为军方的参务大臣之一。

果然一年过渡后,黄金奎晋升为参谋部部长,参赞军政要务,成为了大楚帝国里最顶级的九名官员之一。

到了这个时候,黄金奎的政治地位其实已经超越了军方将领的局限,开始全面参与到大楚帝国最高战略的决策上来了。

毕竟大楚帝国的九名参务大臣就是干这活的!

黄金奎的成功上位,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军方系统里的第一代开国将领们已经尽数退出了权力核心。

而第一代军方将领里的几位核心将领,如徐志贤陆军元帅,左英哲陆军元帅、黄丁权陆军元帅等几个人,曾经轮流坐着参务大臣的宝座。

但是如今,这些元帅们已经清一色的退居二线,没有担任任何的实际职务,并已经退出了现役。

当然了,元帅军衔还保持着,因为大楚帝国帝国里的元帅军衔,其实并不是军衔的一个级别,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荣誉称号,只授予战功显赫上的资深上将。

不过就算是普通的上将退役后,其上将军衔也不会收回,因为大楚帝国里的军官军衔是终身制,除非违法经过正式的程序被剥夺,否则的话军官军衔一经授予,终身保留。

退役的话,则是在正式官方文件上,除了元帅外,其他的军官军衔加‘退役’二字。

大楚帝国的几个元帅以及一票资深上将们陆续退出权力核心,代替他们的则是黄金奎这些人。

他们在统一战争时期其实也已经身居高位,基本都已经是少将乃至中将,并在过去的十几年对外征战时期里陆续累积功劳晋升为上将,成为大楚帝**方体系里的实权上将。

黄金奎成为了参谋部部长,参务大臣之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军方那边以黄金奎上位为标志,而文官这边则是以郭全书致仕为标志,在承顺二十五、二十六年这两年里,完成了过渡后,正式宣告大楚帝国的第一代开国功臣们全面退出权力核心。

大楚帝国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这对于大楚帝国的高层政坛而言,非常的重要,对于罗志学的诸多心中战略构想也非常重要。

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如果大楚帝国的上层位置长期没有变化,下头的文武官员们缺乏上升渠道的话,那么就会演变出来众多麻烦事。

同时最顶层的文武官员们长期抓着权力,同时还升无可升,甚至连各种荣誉也都是满身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诸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比如说一心想要保住权力,对后来者拳打脚踢。

比如说改变初衷,开始一心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服务,进而搞出来各种骇人的贪腐等等。

一潭死水,总会出现诸多问题的。

因此在承顺二十年左右,也就是统一战争结束十多年后,帝国内外初步稳定,并且节节高升的时候,罗志学就开始着手对大楚帝国高层里的官员们进行升级换代了……

经过数年的持续替换,最终在承顺二十六年的时候完成了全面升级换代,而完成了升级换代的大楚帝国中枢官员们,则是开始为了荣誉以及权势而拼搏。

为此掀开了不少大动作,如国内的大铁路计划、大航运计划、海外三步走扩张计划、西征计划等等,其实都是在最近几年陆续展开的。

这些新上任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想要做出成绩来,想要更多的权势,获得罗志学更多的信任,乃是获得更好的身后名,对各种帝国的各种大战略发展是非常上心的。

不像那些第一代的开国功臣们一样,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拿统一战争时期的功劳说事……给人一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感觉。

罗志学不喜欢这样!

大楚帝国这才开始工业革命多久啊,往好了说也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呢,连个纯蒸汽动力的远洋船只都还造不出来。

更别说什么飞机坦克航母,还有罗志学一直记挂着的电气化了。

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国民政部承顺二十五年发布的调查统计报告里,大楚帝国的人均寿命依旧只有四十五岁。

而大量的工人平均寿命还要更短一些,只有四十岁左右……嗯,活的还没农民久,这是早期的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因为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人们的平均寿命还不如同时代的农民……当然,这个农民也特指该工业国里的农民。

如果工业国的工人和同时期处于农业时代的的他国农民对比,那么还要是好很多,因为农业时代里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几岁的……而收入上更是没法相提并论。

大楚帝国里的一个普通工人的收入,比其他农业国家里中小地主的收入都要多!

如果是技术工人,那么以他的收入跑到扶桑或南洋等地去,妥妥就是富豪……

平均寿命这一点,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民生水平,罗志学也一直致力于想要提升大楚帝国子民的平均寿命。

效果当然有,这二十多年来大楚帝国的子民们,其平均寿命已经从三十岁左右,提升到了四十五岁,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是对于罗志学来说还是不够……他也不强求人均寿命能够达到后世所熟悉的七十多岁的水准,但是好歹也要达到六十岁左右吧?

毕竟大楚帝国里的四品及以下官员,包括各类教育和医疗还有官办企业的官员或雇员们,他们要到六十岁才退休呢,其中重体力,危险岗位的退休年龄早一点,但是也要到五十五岁。

也就是说,大楚帝国的平均年龄连退休年纪都不到……实际情况是哪怕是生活条件更好的中低级官员们,其实相当多一部分也活不到六十岁……

这就很扯淡了。

而平均年龄受到粮食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双重影响,而这两大事务也是罗志学最近几年来重点关注的事务。

老早就开始搞普惠性医疗,大力创办医学院,对民间的大量现有的郎中进行业务培训呢,并建立大量的官办医疗机构。

到目前为止,大楚帝国里的每一个镇,都拥有最少一所官办医院,虽然规模有大有小,医疗能力有强有弱,规模小的甚至可能就只有一名医生坐诊。

但是至少做到了每一个镇都有这么一家官办医院,而且收费也不贵,大病治不了,但是寻常的常见小病还是可以治的。

不过即便如此,实际上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看病……生病了就硬扛着,扛不住了才去医院,但是这个时候往往也就救不了了。

毕竟这年头大楚帝国的医疗水平还是比较有限的,现代医学理论还差了些,而现代医学理论下的药物更是没几种,大部分疾病还是依靠着传统的经验医学去治疗,至于手术之类的就更不好搞了。

因为没有抗生素……动过手术后会不会被感染,感染后能不能活下来全靠命!

大楚帝国里的药物研究非常的艰难……哪怕是罗志学已经把自己还记得的有限的数种药物的情况告知研究人员,他们去寻找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大楚帝国的药物研究人员依旧没能找出来一种有效的抗生素!

你说青霉素?罗志学只知道这个名字,但是他跟研究人员说这个名字的时候,人家研究人员都是一脸楞逼的,你这青霉素是啥玩意啊?

后世的你,不是医学相关的从业人员,现在不去百度的话,你知道青霉素的详细制作步骤吗?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东西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别说抗生素了,其他一些化学药物的研究也非常的困难,研究人员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各种试验,从各种化合物里找到能够治病的某种成分,然后这种成分的副作用还不能太大。

因为困难,因此很多大楚帝国的医学人员人员,试图从经验医学里打破突破口。

他们把经验医学里的各种植物或矿物质的药物进行整理,然后挨个进行试验,找出某种植物或矿物质对某种疾病的明确疗效,然后再试图进行提取……可惜提取的过程也很难,提取后如果想要进行人工合成并大规模生产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楚帝国使用从南美引进的金鸡纳树治疗疟疾已经十几年了,也有很多人员试图搞明白为什么金鸡纳树可以治疗疟疾,并把其中的有效成分给提取出来。

研究的确是有进过,大楚帝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把其中的有效成分奎宁给提取了出来,但是后续的人工合成就非常困难了,到目前为止,大楚帝国的科学家们一直都没能把这东西给人工合成出来。

所以现在治疗疟疾依旧只能通过金鸡纳树,或从金鸡纳树提取出来的奎宁,但是金鸡纳树的产量也是有限的,搞的现在大楚帝国现在满世界种金鸡纳树……

整体来说,目前大楚帝国里的药物研究,取得比较多成果的还是从经验医学里搞出来的,哪怕是搞不清楚具体成分,也无法人工合成,但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找出来其中若干种有效的植物或矿物质还是比较可以的。

基于对经验医学的研究,大楚帝国的不少厂家开始生产中成药,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同时也有各种提取物,乃至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比如奎宁,还有一些效果看似有,但是副作用也是巨大的化合物。

整体来说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楚帝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发展不过二十几年,并且前面主要还是集中在各种理论研究上,而该如何治疗各种疾病,并寻找针对性的药物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十来年时间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罗志学觉得有必要加大对医疗领域,尤其是医疗理论研究以及药物研究的投入了。

大楚帝国过去二十年在医疗领域上的投入,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普惠性医疗上,如何让更多人看上病,吃上药。

哪怕看的是只有半桶水的乡村郎中,吃的都是一些各种经验医学的植物药机或矿物药机。

而更前沿的理论研究以及药物研究虽然一直也在搞,但是只局限在几所高效以及大型医院里有所进行,施行的少而精的方式。

而到了现在,罗志学觉得这样少而精的方式不太好,至少因为资金以及人员的缺乏,很多实验都需要做很久,最关键的是……少是少了,但是没有出现精……培养了二十几年医疗领域的人才,到目前还是没有出现那种能够扛着医学界往前狂奔的顶级人才!

既然质量不行,那么就只能加大数量了。

搞科学研究嘛,一万个实验一个人做,需要一万倍时间,但是你同时弄上一万个人去做,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短了。

说白了就是脑子不够用就砸钱!

有了这个想法后,罗志学很快就召见了医疗系统以及教育系统的相关官员们,准备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医疗研究的投入力度。

力争在五年内人才培养做出小成果,十年内做出大成果。

力争在五年内在药物研究上获得若干突破,十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对于药物突破,罗志学明确要求要加大对各类病菌的治疗药物研究,不就是用各种化合物对病菌的抑制灭杀效果进行逐一试验,然后找出来靠谱的化合物嘛!

各种化合物的试验都给朕搞起来……一万种不行,那么就十万种,一百万种,朕还不信找不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