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七百五十八章 北巡之徐州

第七百五十八章 北巡之徐州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06 23:16:09

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徐州的城区和很多城市并不一样,并没有新旧各种建筑混杂在一起。

而是老城和新城分开,并且间隔了一段距离。

这是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中原铁路和陇海铁路这两条干线铁路的铁路线,并没有直接经过城区。

同时新投资建设的工厂为了方便运输,都是建在里火车站和运河边附近,围绕着这些工厂,又兴建起来了众多生活建筑,并且这些建筑大量采用了砖瓦乃至钢筋水泥结构。

最终,这里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承顺二十七年的时候,徐州府的知府衙门以及其他一大批的官府机构也干脆搬迁到了新城区。

因此罗志学抵达徐州后,所看到的城市面貌和其他传统的城市不一样。

怎么说呢,其他城市,哪怕是金陵城的话,也是有着大量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之中,混杂着一些新式风格的建筑。

但是徐州,入眼所看过去则是清一色的新式建筑。

御用马车经过的时候,罗志学看见街道非常的宽广,街道上还有轨道,这是轨道公共马车的轨道。

道路两旁,则是遍布着各种新式风格的建筑。

这些所谓的新式风格建筑,其实也是大规模使用砖块、水泥修建起来的建筑,和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头材料有着极大的区别。

大部分民用建筑的屋顶还是使用瓦片,不过也有一些建筑,尤其是大型官方或商业机构建筑的屋顶,则是采用钢精水泥板。

这些所谓的新式建筑,是大量采用红砖、青砖以及水泥、钢筋后自然演变而来。

倒不是罗志学强行干涉的结果。

说起这些所谓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实部分材料也不算新!

尤其是青砖红砖这些东西,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几千年前就有烧制的砖头用来修建房屋了。

瓦片就更不用说了。

砖瓦房这个东西,在古代里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但是古代的生产力太低,想要修建砖瓦房的成本太高了,普通人家根本就修不起。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如今已经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期的阶段,尤其是高压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

在古代烧制砖瓦成本高,产量少。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各地都有专门的砖瓦厂,烧制红砖或青砖的工厂,可是直接大量动用机械设备进行开挖材料并进行机械加工生产的。

成本低廉,产量巨大!

再加上还有蒸汽轮船或火车作为中途的运输手段。

这些,都是大幅度的降低了砖瓦的成本,让民间能够大量使用砖瓦。

而水泥工业到目前也是发展了接近二十年。

从一开始的产量低,成本高,以至于水泥刚发明并生产的头几年里,水泥基本只会在少数几个特定领域里应用,如军事建筑,皇宫,高级别的官府建筑,大型防洪工程等。

后来随着成本逐步降低,水泥材料开始在一些商业建筑里使用,大概就是承顺十五年前后,大量的商业公司修建公司总部,厂房的时候陆续应用水泥材料。

等进入承顺二十年后,水泥开始在普通民用住宅领域里使用。

发展到承顺二十九年的今天,水泥已经成为了大楚帝国建筑行业里大量使用,乃至一些重要建筑里不可或缺的使用材料了。

当然了,在农村地区或城区里的一些低端建筑,还是大量使用石灰为主要的建筑凝胶材料,此外青砖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用得起,而是会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

比如南方的一些丘陵山区里,因为没有什么洪涝威胁的地区里,还在广泛使用成本低廉的泥砖呢。

不过在城市里,新修建的房屋里,砖瓦水泥房已经成为了主流。

因为新式材料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钢筋水泥的应用让建筑形式可以有更大的设计空间,所以建筑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各种官方以及大型上机构的建筑,为了方便办公,在建筑形式上更偏向于高、大、宽,并开始出现了多层的水泥楼房。

这些也影响了民间的民宅的建筑风格。

进而慢慢导致了大楚帝国最近这些年修建的一些房屋,已经和传统的华夏建筑风格有些不一样了。

这并不是人们变了,而是生产力出现了变化。

以往不敢设计的建筑被设计出来了,也能够修建的起来,最终形成了风潮。

怎么说了,人们都喜欢住在宽敞而结实,还采光、通风良好的房屋里。

哪怕普通家庭,也是有着这样的诉求的。

徐州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因为发展的晚,并且从一开始就和原来的老城区区分了开来,这也就使得徐州的新城区里,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新式建筑风格的建筑。

同时因为是纯粹新建起来的新城区,从一开始官府就规划了完善的城市规划。

诸多种种结合起来,也就让罗志学看到了一个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新型城市。

怎么说呢,咋一看,罗志学还以为自己穿越了时空,跑到了原时空二十世纪去了。

一路坐着御用马车,很快就到了新城区中心,临近运河的一座新式的别墅庄园。

该庄园乃是当地富豪刘氏家族的庄园,听闻御驾要前往徐州视察,并且官府正在想办法解决行宫问题后,主动提出来可以把自家的庄园借给官府一段时间,作为临时行宫所用。

徐州官府那边本来是打算直接新修建一座临时行宫的,但是因为罗志学已经提前数次下达文件,要求各地方不得铺张浪费,不得新建行宫,所以只能找现成的建筑征用并改造。

既然刘氏家主主动提出来这事,官府也就顺势征用,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在刘氏庄园下榻后,罗志学按照惯例召见了当地的官员们,主要有从淮安赶过来的江北省巡抚等一票省级官员已经徐州府当地官员。

召见会议上,罗志学听取了江北省巡抚以及徐州府知府等当地官员们回报。

当他听到了徐州府的工业产值在承顺二十八年的时候,对比承顺二十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并且今年第一季度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对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百分之四十五后。

对徐州当地的工业发展速度表示了欣慰。

徐州的工业经济增速在过去四五年来非常的夸张,甚至可以说在五年前,徐州还没什么工业的,顶多就是只有十来家中小型工厂而已,其工业产值甚至不如上海县的一个普通村子……

松江府上海县里,不少村子可是有着大量工厂的,其中的江北镇下属的上河村,人家村子里有好几大型企业,几十家中型企业。

其工业产值能吊打内地一大票州府。

但是随着两条铁路干线陆续通车,徐州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成型后,其交通优势瞬间就发挥了出来。

到目前为止,工业部在徐州直接投资的企业就有三家,分别是徐州钢铁公司、徐州重型机械公司、徐州轻型机械公司,这说的还是工业部直接投资的大型企业。

同时还有工业部下属各企业进行的投资,如淮安矿务公司在这里投资了一个采矿设备生产基地、江北化工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一个化工生产基地。

同时民用不少企业也在这里进行了投资,民营企业里的龙头老大李氏制铁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一个民用五金生产工厂,准备把徐州作为后续该集团的民用五斤业务里的主要生产基地。

苏秦纺织公司在这里投资了一家先进的蒸汽机纺织工厂,主要生产布匹以及生产各类纺织品成品。

官方资本也好,民间资本也好,他们都看重了徐州这个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就和他们之前看重了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一样。

围绕着这种重要的交通枢纽,很多大企业都会进行投资布局,优化自己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并通过更优良的交通环境把货物买到更多地方去。

徐州也是属于其中之一。

第二天早上,罗志学开始正式的视察。

第一天的视察主要视察徐州的几家大型企业为主。

第一站就来到了徐州钢铁公司,看着前方占地面积庞大,有着众多庞大建筑的徐州钢铁公司,这让看过了不少大型钢铁厂的罗志学依旧感慨不已。

谁能够想到在十七世纪的华夏地区,会出现这种充满了工业力量的近代化钢铁厂呢。

罗志学自己都感叹了,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有几个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人更是低声说着:三十年前如果谁对老夫说,三十年后会有这么大规模,产量如此巨大的钢铁厂,老夫肯定会认为他疯了。

这话不假!

三十年前的时候,任凭想象力再怎么强悍的人们,也不可能想象得到三十年后的华夏大地,会出新如此巨大的变化啊!

三十年前的前明时期,连工业这个词都还没有呢,更谈不上什么钢铁工业。

那个时候最出名的就是佛山炼铁钢业了,但是佛山的炼铁还是处于传统手工小作坊生产模式,看似从业人员庞大,但实际产量也就那样,并且基本只能练铁,钢产量极少。

当年名声卓越的佛山炼铁,其产量还是用斤作为单位的……但是现在的大楚帝国统计生铁产量的时候,是用万吨作为单位的。

并且随便拉出来一家中型的钢铁厂,其产能就能完爆前明时期制铁行业的总产量。

手工作坊时代的钢铁产量,和工业时代的钢铁产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两者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就算是现在只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还处于施工当中徐州钢铁,仅仅是第一期工程的生铁产能,就达到了十二万吨。

这个产能,直接超越了除大楚帝国外的全球产能!

而大楚帝国目前的生铁年产能,各企业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六百万吨,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据。

因为同时期里,整个欧洲的生铁产能,估计也就那么十来万吨。

并且这个产能说的还是生铁,没说钢材产能呢。

严格上来说,钢铁产能里的生铁产能和钢材产能,是需要单独拿出来说的,因为钢产能和生铁产能所蕴含的技术条件天差地别。

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要和土著们对比钢产能,那就显得太欺负人了……因为土著们手工打造的钢一共没多少……用万吨作为单位……他们连一个单位都凑不齐。

撑死了几千吨,估计还不到……

而大楚帝国呢,在承顺二十八年里,粗钢产能达到了六十三万吨。

这在粗钢产量上,如果要和大楚帝国进行对比的话,全球各国土著们还要更加绝望!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以及威力了。

当然,大楚帝国的钢铁产能之所以急速飙涨,也是因为过去**年时间里大楚帝国在铁路建设上一路狂飙,并且大量建造轮船有巨大的关系。

这两大行业,是催动钢铁钢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没有这两大行业的庞大需求,钢铁企业就算是生产出来大量的钢铁,也卖不出去啊,就算卖得出去也无法维持利润啊。

视察完了作为工业基石的徐州钢铁公司后,罗志学还去了徐州化工前往视察,徐州化工公司。

这家公司的产品算是新型产业,主要生产硫酸、碱以及其他各类副产品,如盐酸,氯气,漂白粉等等,乃是工业部最近几年非常重视,也是投资最大的一家化学工厂。

同时该工厂,也是长江以北地区里最大的一家化学工厂,从建设开始,就承担起来了为长江以北大片地区提供各类化学工业原料的重任。

罗志学视察了该厂,并勉励了该厂的管理以及员工代表后,又启程前往了隔壁的的几家起来。

一天下来,有的看仔细一些,有的走马观花,先后看了七家工厂,不过这些七家工厂都在同一区域,间隔并不算远,因此也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

等到傍晚时分,罗志学徐州工业开发区的区衙门里接见了当地工农商代表,简单激励了一番他们后,才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罗志学前往徐州郊区观看了一个当地的新式机械化种植的粮食种植基地,下午时分去了相隔不远的一个新型的蔬菜种植基地。

对这个蔬菜种植基地他倒是比较有兴趣,因为这个蔬菜种植基地采用的是温室种植。

温室种植不是什么新鲜事,秦汉时期就已经有这么个玩意了,不过古代的温室种植成本非常的高昂,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吃得起。

而在大楚帝国里嘛,温室种植虽然成本依旧比较高,但也没到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吃得起的程度,普通中产阶层咬咬牙,也能在大冬天里吃几顿新鲜蔬菜。

因为大楚帝国的温室种植,其加热采用的煤炭……而温室种植其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在大冬天里加热保温。

古人只能用木炭,哪怕是后来能用煤炭,但是传统手工开采的煤炭也贵啊。

不像是大楚帝国这边,大规模工业开采的煤炭成本低廉。

加热保温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也是让温室种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能够进入市面,成为一种高端蔬菜摆上体面家庭的餐桌。

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反季节蔬菜的成本持续降低,迟早有一天会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食物。

技术的进步,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这也是罗志学这些年,不遗余力推动各项技术进步的原因。

想要国家更加强大,想要民众生活的更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重要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