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七百八十五章 非洲的京观

第七百八十五章 非洲的京观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05 00:06:53

哈来尔随同印度军团第三团的士兵们被调到了非洲后,在摩加迪沙进行了换装以及适应性训练。

不过因为他们之前使用的已经是出口版的燧发枪以及出口版的野战炮等武器,相应的战术也是楚军里的步炮协同,步兵线列战术。

\b这些战术和楚军正规军里的战术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印度军团第三团的士兵们进行适应性训练也很快速。

只需要适应并掌握了火帽击发枪的操作基本就差不多了。

倒是哈来尔这种低级军官们,还要进行额外的学习。

毕竟武器的不同,导致战术细节上是有所变化的,以往哈来尔习惯的是己方的炮兵在五六百米左右的具体给己方提供火炮支援,但是现在呢,炮兵支援往往在一千多米就开始展开。

这也就使得了步兵们推进,展开队列的距离,节奏变化也不一样。

这些东西,军团里的普通印度士兵们不用了解,他们只需要听从命令作战就行了。

但是哈来尔这个低级军官却是要了解的,毕竟他是副哨官,也是需要配合哨官进行指挥作战,并且在有必要的时候率领数十人的规模单独作战呢。

在摩加迪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性训练后,哈来尔他们这才开始执行第一次作战任务。

这一次的任务很简单,主要是打击一个距离摩加迪沙数十公里外的土着部落。

根据上级通报的消息,说是当地有个土着部落不服教化,不仅仅拒绝开放领地市场,而且还武力驱逐了前往贸易的一支楚国商队。

为此,上级决定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顺带来个杀鸡儆猴,威慑东北非地区里的诸多乱七八糟的土着部落。

让他们知道,东北非地区的真正主人是谁!

哈来尔接到命令后,随同其他数百名印度军团的士兵出击。

执行这一次作战任务的一共有三个步兵哨,还有一个炮兵哨,一个骑兵队,一个辎重队,总兵力约六百三十多人,变成一个小规模的混成营,由大楚帝国陆军上尉田英光指挥。

\b这种规模的多兵种混成编制,也是楚军在执行一些小规模战斗时候经常使用的小规模混成营编制。

基本的兵种都有,可以单独作战。

毕竟打仗的话,是需要多兵种配合的,不可能单一兵种就能发动作战了。

如单独把步兵拉出去打仗,对面只需要摆上几门老旧的前装滑膛炮,都不用性能太好,那么就能够给己方步兵造成极大的威胁。

然后还有敌人的骑兵也是极大的威胁。

为了防备这种威胁,也就需要己方的炮兵和骑兵了。

多兵种出战,物资消耗也大,自然也就需要专业的辎重部队来负责后勤问题。

\b哈来尔他们这个小编制的混成营离开摩加迪沙后,在当地土着向导的带领下走了四天时间,这才抵达预定地点。

之所以花费了足足四天时间,才走了四十公里左右的路,除了不熟悉地形,道路外,更重要的是当地的道路实在太差。

基本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一些小道,甚至大部分时候走的都是野地。

人员和骡马徒步前行还可以,但是火炮以及运输辎重的马车机动起来就比较困难了,由此造成了前进速度缓慢。

不过就算行军速度缓慢,他们也没有说放弃火炮和辎重,采取轻装前进的方式。

楚军打仗,这不带足了火炮和炮弹,那是不可能的。

没有火炮还怎么打仗?

印度军团虽然只是一支仆从军,但是他们的指挥官却是楚国人啊,而且还是正儿八经陆军军官学校里出来的,因此打仗的时候自然是能带多少火炮就带多少火炮。

不过数百人规模的仆从军,就带了足足六门火炮,其中四门为二十五年式六十五毫米轻型野战炮,两门二十年式一百一十五毫米轻型榴弹炮。

这两种火炮在楚军里,一般装备山地丛林部队或海外部队,本土山地,丛林,海外地区等交通不便的地方。

主打的就是轻便,并且可拆卸驮运。

其中的六十五毫米野战炮,尽管威力不咋地,而且受限于口径比较小,也只能使用实心炮弹,但是因重量很轻,机动非常的方便,因此从大楚帝国统一战争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承顺三十年,依旧还是大楚帝国陆军里不可或缺的主力火炮。

这玩意看起来威力小,有效射程也就几百米左右……但是你架不住人家轻便啊,打仗的时候关键时刻,连挽马都不用,随便给两个炮兵就直接拉上去了。

遇上山地地形的时候,还能直接拆了进行驮运,没有托马的时候,炮兵们都可以分开来扛着走……

而且其威力看似小,但是这也是和楚军其他中大口径野战炮相对比,但实际上用来对付土着已经足够用了。

如二十五年型六十五毫米轻型野战炮,放列全重只有两百一十公斤,炮管、炮架、车轮等都可以进行拆卸,然后用挽马进行分别驮运,。

但是你别看它轻便,实际上该火炮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四百米。

这说的还是有效射程,如果不怎么讲究尊头以及大杀伤力的话,其实在六七百米的距离上开火也没啥问题,只不过是命中率有所下降,实心弹的末端动能不太足而已。

从实际威力来说,楚军的二十五年型六十五毫米轻型野战炮,其实和欧洲诸多国家里的六磅级别的野战炮也差不多了,但是机动能力还有射速却是远超他们。

所以这东西看似威力不咋地,但是在楚军里,尤其是在基层的将士们手里是很受重视的。

哪怕是可以发射榴弹的115毫米轻型榴弹炮,这种专门为了团级部队研发装备,可以曲射的轻型火炮也取代不了六十五毫米野战炮的战术地位。

因为楚军基层部队对六十五毫米野战炮情有独钟,楚军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都在持续改进,并广泛装备该系列火炮,目前的两种最新改进型就是:

平原型的二十四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战炮,重三百五十公斤,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五百米;

山地型的二十五年式六十五毫米轻型野战炮,重两百八十公斤,有效射程可以达到四百米。

\b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线膛武器逐步成熟后,恐怕不用多久六十五毫米前装滑膛野战炮就要和其他的前装滑膛炮们一样逐步退出战争舞台了。

毕竟两者的爆炸威力,射程,精度方面差距实在是太大。

承顺三十年秋,河北武器公司已经报告,他们持续改进的七十五毫米后装线膛野战炮,在改进了钢制炮管材料和工艺后,已经初步解决了炮管承压以及膛线耐磨问题。

困扰后装线膛火炮的炮闩问题也得到了一定解决,河北武器公司研发的后装线膛火炮,主要是横楔式炮闩为主,但是因为加工还有一些设计细节上的问题,导致气密性其实不咋地。

远不如江南武器公司当涂重炮厂所搞的螺式炮闩气密性好。

只能说勉强够用。

嗯,这也是河北武器公司开发的后装线膛炮,只有七十五毫米口径,并且采用的是金属弹壳定装弹……

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北武器公司的七十五毫米后装线膛火炮,其实是效彷他们自己的十八型后装步枪的一些设计原理,然后进行放大改进后搞出来的这么个玩意!

所以天然也就具备了口径比较小,并且采用金属定装弹这两个特征……不然搞不定。

然而这些看似缺陷的东西,却也让他们更快的拿出来了成品,并通过了军方苛刻的实弹射击实验。

目前虽然还没有定型,但是距离也不远了,乐观估计到明年的时候,陆军就能够拿到第一批样炮进行各种试验了。

他们很有希望拿到军方第一批大规模的后装火炮订单!

整体进度以及前景比国内的其他四家武器公司快多了……湖广、陕甘以及两广这三家武器公司,连炮管寿命的问题都还没解决呢。

江南武器公司炮管倒是没啥问题了,并且已经应用到了目前在产的海军用前装线膛火炮上面,但是他们的漏气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他们搞出来的螺式炮闩看似前景美好,尤其是适合中大口径,采用分装弹药的重炮,但问题是还没搞出来啊……

整体来说,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火炮研发进度还可以,短时间内看不见大规模服役的希望,但是等两三年估计就能小规模实验性装备,五年后基本就能实现批量装备了。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而且就算是楚军换装最新式的后装线膛炮,那也是从甲等战备师里开始换装,并且还是先本土开始,然后是海外的甲等师,一步一步来。

如此情况下,想要轮到驻防非洲这边的正规军装备最先进的后装线膛炮,还不知道得什么时候呢。

这说的还是大楚帝国陆军里的正规军,嗯,特指的是甲等师和乙等师。

至于丙等师这些地方守备部队就更难了。

而仆从军印度军团……驻防印度当地的印度军团,二十年内估计都没指望。

非洲这边的印度军团第三团或以后类似这种情况仆从军,估计待遇会好一些,但是也得在一大票甲等师和乙等师之后才能装备。

如此情况下,对于印度军团第三团而言,前装滑膛炮这种看似老掉牙的武器,保守估计还得用十年以上!

嗯,前提是十年后印度军团还存在……

楚军高层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印度军团这种仆从军有好感的,印度军团这支仆从军,是受到了印度守备司令部的支持以及第二十四军军部的支持才得以建议。

本土金陵方面则是不太关心,谈不上支持或反对。

毕竟其他地方的海外驻军,其实多少也会利用当地的土着搞一些仆从军性质的武装力量,只不过没有搞什么正式编制而已。

如南洋守备司令部那边,之前就从暹罗招募了数千名土着青壮,给他们配发了武器,然后派到了婆罗洲那边和当地的土着们进行作战,只不过没有给什么正式编制,只是以武装护卫的名义而已。

至于说招募土着青壮充当后勤人员,这就更是常见了,基本上每一次在海外的军事行动里,楚军都会在当地招募青壮充当后勤人员的。

毕竟楚军可以从国内本土调集军队过去,然而却是不能调集大量民夫青壮过去啊,成本太高,划不来。

更别说没有什么武装,自保能力的后勤民夫,遭到袭击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伤亡,楚国方面自然舍不得让自家子民去当炮灰送死,因此征召当地土着青壮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哪怕是到了非洲也不例外,哈来尔他们前进的时候,后头也跟着一批楚军从当地里征召的青壮民夫呢,这些民夫们将会为哈来尔他们运输大批的粮食弹药,供应大军一路所需。

这一次楚军针对当地土着部落的讨伐作战,除了十多名楚军军官和三十多名楚军士兵组成的营部卫兵兼督战队外,剩下的都是印度仆从军士兵以及当地的青壮民夫。

一千多人里,只有五十人不到的楚国人。

这也是大楚帝国在海外扩张里的一个重要转变,那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楚国人自身的伤亡,开始大规模利用土着来当炮灰去完成各种低烈度,伤亡大的作战任务。

这种情况谈不上好坏,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的一些变化而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变化,来哈尔这种土着出身的人,才能够抱住楚国人的大腿,摆脱昔日的贫困。

行军四天后,印度军团第三团顺利抵达当地一个不知道叫啥名的土着部落……这个部落自然是有名字的,但是当地土着的语言繁杂难懂,而楚国人也没心思和他们来一场什么文化语言上的交流。

所以直到战斗爆发了,其实楚国人也好,哈来尔等仆从军士兵也好,都还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叫啥……

但是这不重要。

语言无法交流就无法交流呗,只要枪炮能交流就行。

一阵炮击过去,再来上几轮排枪,对面的土着部落当场就跪了,接下来就是搜集战利品的时间,来哈尔运气很好,从一个土着头领模样的土着尸体上,搞到了一把镶了不少宝石的匕首,还有一些黄金饰品。

\b其他人或多或少也有收获。

搜刮完了战利品,把敌军战死者的头颅割下来搞个好几米高的京观,以彰显楚军威武,威慑其他土着部落之后,大军押着两千多名青壮战俘返回。

摩加迪沙那边正处于大建设的阶段,当地作为楚军在东北非地区里的最大军营,同时也是舰队的补给港口,各种物资中转港口,急需大量的劳动力用来修筑港口以及其他各类建筑。

嗯,哈来尔他们这一次出征,除了彰显武力以威慑其他土着部落外,也是为了抓点战俘回来去干活。

这么大个港口的基础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可不少个小数目,而楚军显然不可能用自家士兵来搞,也不可能大老远从其他地方调运建筑工人过来,所以也只能使用战俘了。

嗯,大楚帝国在海外的大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基本都是战俘修起来的。

当然,必须着重说明的是,大楚帝国自诩为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国家,楚国人为文明人,一直都是严禁奴隶制。

甭管是本国人还是什么土着之类的,只要是在大楚帝国控制区里,都不准出现奴隶或奴工之类的。

所以,海外领地里修筑各种基础设施,或在种植园里耕种的并不是奴隶,而是战俘!

战俘是战俘,奴隶是奴隶,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楚国人,还是要脸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