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八百四十八章 习俗

第八百四十八章 习俗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4:09:36

大年三十的松江城,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比较冷清了,很多商店甚至前几天开始就已经开始闭店不做生意了。

春节假期嘛,人家一年到头做生意也是想要趁着过年的时候休息几天,陪一陪家人,有些人还会孤身或者带着老婆孩子回一趟老家,如同孙大伟一样,早几天就收拾东西坐火车回陕西老家去了。

\b不过一些做年货以及餐饮等生意的店铺,却是大过年的都没有关门,而是继续开门并且忙碌着。

西门街上的诸多店铺很多都是属于这种,年前以及过年的这几天里乃是他们一年头到里最忙的时候,也是最赚钱的时候。

所以哪怕已经是到了大年三十的下午时分,很多地方甚至都已经提前吃年夜饭了…

大楚帝国地大物博,过年的一些具体习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年夜饭是晚上吃的,但是也有些是在傍晚提前一些时候,有些是中午,还有些地方的年夜饭,干脆是中午一直吃到晚上……

\b所谓的传统节日怎么过,在大楚帝国的不同地方里都有着不同的习惯风俗,比如后世的七月半,经过漫长的演变,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后,直接把这个节日当成了鬼怪迷信的中元节,最后甚至变成了鬼节……经过香港鬼片的渲染后……得,谁都他妈认为这是个鬼节了,以至于到七月十四的时候,搞什么街头烧纸钱之类的事,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氛。

但是在部分依旧保持古老传统的地方里,七月半依旧是期望丰收,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的喜庆日子。

所以,当你看到别人跟你说中元节快乐……别惊讶,人家只是用当地的古老传统礼仪向你传达喜庆之意而已……并不是把你当成鬼了!

对于一个地方庞大,人口众多的帝国而言,不同地方,不同群体的的风俗其实差别是非常大的,哪怕是春节都如此。

然而在松江城这边,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后,他们对节日的一些习惯却是逐步被容易,然后趋向于统一。

比如春节,在以前的时候,其实春节的概念还是比较统一且单调的,主要是作为岁首,迎新辞旧,顺带祭祀先祖……但是并不含有团圆的概念!

为什么?因为古代人很少离开家乡的……一家子基本从出生到死亡都困在小小的方圆数十里范围内。

不存在回家过年这么个概念……古时候,由崇拜月亮发展而来的中秋节才具备一家团圆之意,妇女走亲回娘家了,当天必回夫家,以示团圆之意……起源嘛,估计就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圆熘熘的,很适合用来比如团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嘛!

春节里回家过年,这个概念的大范围流传,甚至到了现在很多人到了春节的时候就会回家过年,实际上是在大楚帝国建立后逐步演变来的。

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在随着工商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大量离开家乡外出做生意,务工,做官、从军,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异乡群体。

做生意和务工产生异乡群体很容易理解,但是从军和做官,则是因为异地任用、服役制度。

大楚帝国的文官任用制度里,异地为官乃是基本原则,哪怕是从九品的低等科员,也采取异地为官,目前是从九品、正九品不得在本镇内为官,从八品。正八品不得在本县为官,从七品以上者,就要异府为官了。

总之……别指望在你的家乡里为官,这是为了避免地方宗族,地方官员尾大不掉的情况。

这说的还是文官,文官其实管理还要更轻松一些。

如果是军队的话,那更严重,哪怕只是个普通士兵,都是采取异省服役的模式。

然后军官和士兵们的籍贯也是不能一致……简单来说就不能是a省将领率领a省士兵。

简单来说就是,从a省征召的士兵们,到b省驻防服役,并由c省籍贯的部队主官率领。

同时军官群体里也不会集中大量同一地方的军官。

这都是早期交通不发达,同时因为大楚帝国太大,很多地方的士兵们方言以及生活习惯,乃至对气候的适应性都不一样,因此楚军一向来都是把同一个地方的士兵们,尽可能编组到一个地方里去的。

为此还形成了一比较固定的部队征召、补充兵员关系。

比如之前参加了南洋半岛战争,目前驻防并弹压缅甸地区的第八师,虽然之前长期驻防在云南,但实际上第八师的士兵们,清一色从广西征召。

并且具体到某一团,某一营都有相对应的府、县征召地,如第三十一步兵团,其兵员清一色从桂林府里征召。

这些部队通常在所属征兆地里,会常年派人在当地设立相应的办事处,以配合当地的募兵、抚恤、训练等事宜。

\b所以民间里,也有人说第八师,乃是广西师;第八师所属的第三十一步兵团,乃是桂林团。

这是早年在官话不够普及,士兵们文化程度太低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行为,不过习惯很难改变,等到了今天……虽然说很多实际规定已经没有了,但是传统上,依旧会习惯于把同一籍贯的士兵们分配在一起。

只不过没有和以往一样那么讲究而已。

因此当地的楚军里,既有第八师这样依旧严格遵照传统,奉行固定征召地的模式,但是也有很多部队开始把不同籍贯的士兵们混在一起服役……这年头随着官办小学教育大力发展,相对应的官话在年轻人里也非常普及了,不同省份里的士兵们没有交流障碍后,自然是比较容易混编,只需要考虑生活习惯问题而已。

不过生活习惯影响也挺大的,比如北方士兵和南方士兵混编在一起就不太方便……因为南方士兵习惯吃米饭,北方以及西北地区的士兵习惯吃面食。

比如现在过年,一些北方地区过年习惯吃饺子……但是南方人听见了,恐怕会用很小心翼翼的语气问:这大过年的吃饺子……不至于吧,好歹弄两根青菜啊!

北方人会一脸大鄙视的看着你:在北方的大冬天里,你弄个青菜给我看下(古代)。

还有地方的人习惯吃甜豆腐花,有的地方的人习惯吃咸豆腐花,这种饮食习惯上的不同,如果强行混在一起也比较麻烦。

如果对此不解的话,那我问你:今天食堂准备了咸豆腐花,你喜不喜欢吃?

地理环境气候的极大区别,会导致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有巨大差别的,别说古代了,就算是后世的二十一世纪里,经济水平都那么发达了,然而依旧不能免俗。

这不是谁好或者不好的问题,而是生活环境导致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存在好坏高低之分!

楚军里也因为不同地区的士兵们,有着不同的方言以及生活习惯,更倾向于按照同一籍贯来编成部队。

至于军官部分的限制,纯粹就是为了避免军官形成地域性抱团,长期驻防某一地区后出现军阀化的情况。

而到现在的话,随着交通更加发达,同时帝国高层也更加自信,帝国更加发达,民众对帝国的认同度更高,对军官的限制要稍微少一些,不过也只是少一些而已,并没有完全消失。

如今帝国的军队异省原则里,军官方面的限制除了要异省服役外(应天府籍贯将领在金陵城所在的京畿军事机构任职可破例),本省将领不得率领本省士兵,目前只局限在团旅师这三级的部队主官上。

但是对于副职,参谋长以及中低级别职务,如营长、连长,排长不做限制。

同时更高级的军级主官,也就是军长,乃至更高一级的集团军司令也不做限制。

异地任用、服役原则,这就导致了大楚帝国早期就出现了数百万常年在外的军人以及官员群体。

而这个数字随着时间过去不减反增……毕竟人口一直在增长,同时官府机构不断的优化完善……嗯,有时候干脆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考不上科举,企业里也不一定能提供足够多的高级工作岗位,当就业不理想后,这些大学生埋怨起来,官府也是挺头疼的。

嗯,这也是大楚帝国的高等教育几十年里,依旧没有大规模放开招生的缘故……以目前的生产力而言,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高端岗位就这么多,你弄出那么多大学生来又无法消化,难不成你还指望这些大学生去流水线啊?

大楚帝国培养出来的这些文化程度非常高,能力也不错的大学生,一旦就业不理想,心生不满后……那可比古代的秀才更麻烦……

尤其是那些文科的大学生,如果不把他们及时吸收到统治阶层里,那就是个祸害!

为了避免麻烦,大楚帝国的大学学位都是严格控制的,\b根据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速来确定大学的招生规模,并且大学里的学位,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理科学位,文科学位很少。

尤其是一些特殊专业,比如历史学……大楚帝国里的历史学,学可不是什么考古挖坟之类的东西,而是研究历史王朝兴衰,归纳总结,以史为鉴。

大楚帝国各所大学里的历史系,更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历史政治系’……对应的乃是科举考试里的史论……典型题目就是:试论秦商鞅变法乃强,宋王安石变法乃弱。

所以说,大楚帝国里的历史系学生,严格上来说学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政治,人家学这玩意,都是奔着当官去的。

而大楚帝国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对于历史系这种政治性质非常浓郁的学科,招生名额都是控制的非常严格的……为的就是确保每一个毕业生,最终都能顺利的进入大楚帝国的官员队伍里,不至于让这些人流落在外,然后成为祸害!

因为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奔着当官去的,学的也是治世辅君之道,你不让他们当官……人家搞不好就造反给你看。

都说寒窗苦读十余年,只为货于帝王家……你帝王家不要,人家可就另外捧一个帝王,或者干脆自己当皇帝了。

幸运的是,大楚帝国知道这些人才的作用以及潜在的危害,所以控制的比较严格,偶尔有些年份,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不太好就业为此顺势加大官员的录取名额,但是总额也不算太多。

大楚帝国的官员队伍,整体上还是随着人口规模逐步增长。

而到了今天,官员以及军人,享受品级待遇,但是没有相应政治待遇的官办学校的老师,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的官办机构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没有官身,但是给官方机构提供服务的普通合同类雇工,如车夫,厨子以及一些普通文职人员等。

简单来说,所有依靠财政直接供养的人员,大概有个七百多万左右。

嗯,这个数字,你不能简单的认为都是官员或公务员……官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含了其他群体。

比如军人就占据了两百万呢,然后教师以及医生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一部分。

当然了,即便如此,大楚帝国也达到了七八十人供养一个财政人员的程度,整体供养比例算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是大楚帝国的军队规模大……野战部队不说了,只说守备部队,大楚帝国里的任何一个县,都会有一个中队的丙等守备师,人数数十人到百余人不等。

然后府、省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丙等守备部队,部分交通、险要地方,边疆地区,也会有更多的部队驻防。

楚军的常备军队规模可是一直都不小呢。

再者,官办学校的教师以及官办医疗机构的大夫以及护士们,这些全都是吃财政饭,这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

搞普惠性的基础教育以及普惠性的医疗,一向来都是非常花钱的,而且是年年花钱,跟无底洞一样!

然后大楚帝国施行的皇权下乡的强力统治措施……县下还设有镇,镇辖村,多出来了两级基层行政机构,虽然村里并没有派驻正式官员,只是让当地村民兼任村长,村税务官,村巡警,但是也要发放一定的补贴啊,不能让人白干不是。

而为了皇权下乡,加强统治力度,这就多出来了大量的官员,导致统治成本提升了不少。

所以也别以为古代王朝不愿意搞皇权下乡,实际上大部分不是不愿意,而是搞不起……古代生产力太低,供养不起这么多吃皇粮的人员。

而没有足够的官吏,你搞什么皇权下乡啊!

其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楚帝国采取的是官吏统一制,没有和传统王朝那样,官员和吏员分开……这导致了明面上的官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传统王朝里,一个几万人的县,官员看似就只有几个,但实际上还有大量吃财政饭的‘吏’,还有更多明面上不拿钱,但实际上依旧靠民众供养的帮闲……

这些帮闲收税养活和敲诈勒索养活,对于民众而言都是负担,没啥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靠民众养活的统治群体,一个县加起来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也很夸张的。

所以,别说什么古代官员少,民众负担低!

类似的还有什么古代的农业税,才百分之几,就觉得古代农民很潇洒,负担很低……大部分人估计不知道,古代农民要承担的除了税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赋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摊派,后两者才是绝对的大头。

实际上,大楚帝国里的民众负担,才是华夏几千年来最低的!

‘统一农业税’,全面取消徭役,丁银,各种摊派,统一按照田亩数量征收农业税,千古未有……再加上士绅一体纳税,又没有学明朝那样搞什么皇庄,后续又施行了阶梯农业税,严厉打击大地主。

这些措施搞下来,才让大楚帝国的农民们活了下来,并活的更好。

再加上工商业的滂湃发展,良好的交通以及内部营商条件,使得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条腿一起走路,最终让大楚帝国崛起于世界的巅峰。

而松江城,就是这个庞大帝国里,最耀眼的明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