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八百九十九章 疯狂的行业

第八百九十九章 疯狂的行业

书名: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8-28 04:04:44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正文卷第八百九十九章疯狂的行业隆东纺织公司,这是一家有着十多年历史的独立棉纱厂商,放在十多年前的时候也算得上是松江纺织业里独立棉纱厂商里的小有名气。

当年高压蒸汽机刚出现不久,工业用的高压蒸汽机开始进入各行各业,原本从事棉纱销售行业的林家开始涉足棉纱生产,购入了最新潮的工业用高压蒸汽机作为动力,搞起来了一座新式的棉纱工厂。

前两年的时候依靠设备领先优势,再加上林家原有的棉纱销售渠道,日子一度过的非常红火,赚的钱不少,规模甚至一度扩大到拥有多条生产线,员工数量达到千人以上。

在当年的松江城里,隆东纺织公司也算是数得上名号的独立棉纱工厂了。

但是随着隆东纺织公司的老板林家老爷病亡,去世之前又没有妥善安排好家产的归属,林家的几个儿子一个个也不甘心,开始争夺家产。

随着林家陷入了内部的资产争夺,作为林家核心资产之一的隆东纺织公司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林家兄弟围绕着这家核心资产的控制权竞争,先后持续了十年之久,一直到进入三十年代中期后才彻底结束……而争夺之所以结束并不是因为林家兄弟出现了赢家,而是因为林家兄弟的争夺导致隆东纺织公司的经营日益困难,陷入破产边缘。

企业的高层管理频繁更换,没有一个明确的经营发展规划,更别提什么在技术领域进行研发,持续购入新设备这些措施了。

等到进入三十年代后,隆东纺织公司已经从昔日松江城里数得上名号的独立纺纱厂衰败为平庸,连年亏损的没落棉纱工厂。

高层动荡,技术骨干出走,企业持续亏损,为了降低成本又停止研发,购入设备,进行裁员等……由此迎来了恶性循环。

昔日超过千人规模的隆东纺织公司在承顺三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三百多名员工,并且经营情况非常恶劣,陷入了破产边缘的危机,林家兄弟干脆把这家他们家族昔日最核心的资产给买了,然后几兄弟把钱一分,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最终一家财务投资公司以超低价买下了这家已经陷入经营困境的棉纱公司,不过这家公司本来是想要低价购入,然后整顿一番后再高价卖出去,试图从中赚个差价……

结果发现整顿起来困难太大,需要额外投入的资金太多……财务投资公司看见情况不妙,当即就及时止损,找个卖家转手……反正他们购入这家纺织公司的时候也没多少钱,及时止损也损失不了多少钱,相反如果继续投入资金试图进行整顿,搞什么扭亏为盈的话那才是无底洞……

只是卖家也不是那么好找的,承顺三十五年的当时,实际上旧式纺纱行业已经竞争非常激烈了,尽管市场非常大,增量空间也足够大,但那都是那些大型综合纺织公司以及有进取心,有核心技术的独立纺织公司的事……他们吃的满嘴油可不意味着隆东纺织公司这样管理动荡,技术落后,十几年来都没有更新过设备的纺纱公司也能赚到钱。

大量中小规模的纺织公司的经营,其实也就那样,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就不容易了,哪有实力兼并破产边缘的隆东纺织公司啊……而有实力的大型纺织公司以及那些有独家技术的中型纺织公司,人家也看不上这玩意,就算要买,他们也更倾向于等隆东纺织公司彻底破产重组后,以更廉价的价格购入他们的核心资产,比如工厂所在的地块……

没错,隆东纺织公司历经十多年的持续衰败后,唯一剩下还值钱的就是工厂的地皮以及厂房了……不过这块地皮实际上早已经抵押了出去,要不然的话财务投资公司也无法这么低的价格购入这家纺织公司了。

至于设备什么的,那都是十几年前的老家伙了,早已经落后时代不值几个钱。

至于技术,研发能力之前的就更不用说了,真有这技术实力也不至于沦落到破产边缘……他们甚至连维持生产所需的技术骨干都没有了。

\b所以财务投资公司找了一圈后发现整体卖不出去……

本想着抄底整合后转手赚一笔……没想到隆裕纺织公司的烂摊子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大,不仅仅会持续亏损,甚至连适合的卖家都找不到。

而这还是承顺三十五年的时候……等进入承顺三十六年后情况就变得更恶劣了,因为这一年开始大楚帝国纺织业突然就进入了新棉纱时代。

以汉天机械公司推出来的新一代纺纱机为核心,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新式设备,得以生产出来质量更加优秀的棉纱,并且成本还要更低。

新型棉纱的出现,瞬间就让大楚帝国纺织业进入了新型棉纱时代,这个时候那些本来经营良好的旧式棉纱厂都遭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更别说本来就处于破产边缘的隆东纺织公司了。

承顺三十六年这一年里,处于财务投资公司管理下的隆东纺织公司迎来了巨额的亏损,从破产边缘变成了资不抵债。

财务投资公司一看,得,这钱老子就当扔水里打水漂了……干脆利索的把这家纺织公司破产了事。

隆东纺织公司在成立了十四年后,迎来了生命的终结,彻底破产。

公司的破产直接引来了一地鸡毛,尤其是该公司的债权人们更是破口骂娘。

为了收回债务,债权人组成了债权人团队接管了该企业进行重组……虽然说公司资不抵债了,各债权人肯定是要血亏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多少要回点血啊……

\b于是乎开始满世界找卖家接手。

而隆东纺织公司多少还是有些家底的,其最核心的地皮以及厂房资产还是比较值钱的,虽然被抵押了出去,但是这种在北城区工业区附近的优良工业地块,还是值不少钱。

此外隆东纺织公司还有数百名熟练工人,这些工人在财务投资公司眼里就是沉重无比的负担,但是在部分有扩张野心的同行公司看来就是优质的资产,毕竟不用进行什么培训,直接拿来就能扔进生产线压榨剩余价值。

生产线虽然因为设备老旧,不值几个钱,然而多少还有点。

最后隆东纺织公司还有一个无形的资产,那就是他们还有着比较完善的棉纱销售体系,毕竟隆东纺织公司的前东家林家,本身就是以棉纱贸易起家的,后来其贸易渠道也和隆东纺织公司的生产公司合并到了一起。

所以隆东纺织公司是有着自身的独立棉纱销售渠道的,而且他们的销售渠道并不是以中大型纺织公司为主,而是以城乡小型织布厂乃至农村终端零售为主。

\b如此情况下,隆东纺织公司的破产重组出售也迎来了不少纺织公司的目光……隆东纺织公司虽然棉纱生产业务已经不赚钱甚至亏本了,但是依旧有一些值得下手的资产。

最关键的是破产重组的隆东纺织公司便宜啊……债权人只要求少亏一些,可没有之前的财务投资公司那样还打算赚上一笔。

安华纺织公司的王立清也看上了这家破产重组,重新寻找买家的纺织公司。

王立清看上的就是他们同在北城区里的自有地皮建起来的厂房,以及数百名熟练工人。

安华纺织公司最近两年来,依靠早早新军新型棉纱业务大把赚钱,依靠高额的盈利一直都是在迅速扩张当中,先是在自家工厂里进行扩张,但是安华纺织公司所在的地皮很快就用满了。

而想要在周边增加厂房也是不可能的事,周边的几家企业都好好的,可不会把厂房给你让出来。

所以王立清只能把目光放在了外头,但是为了和总部这边联动,也方便掌控,因此王立清的目标还是在北城区这一片。

如此情况下,破产出售的隆东纺织公司就进入了他的视野。

经过和债权人持续月余的谈判后,最终王立清胜过了其他竞争者拿下了隆东纺织公司。

这一次的收购王立清非常大手笔,和其他竞标人都希望用抄底的价格先买入,再用隆东纺织公司以后的经营收入偿还债务不一样。

王立清开出来了债权人无法拒绝的条件:直接以现金支付所有债务……当然了这个债务并不是全比例偿还,而是打了个六折,并且也要分期支付。

这相当于王立清用安东纺织公司接受这些债务,然后获得了没有债务的隆东纺织公司。

债权人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好歹还能回血六成,至于分期支付的话问题也不大!

最重要的是,安东纺织公司如今非常火爆,不用担心他们还不起钱!

同样是以纺纱为主业的纺织公司,隆东纺织公司对比安华纺织公司,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隆东纺织公司都破产重组了。

而安华纺织公司则是依靠着早早进军新型棉纱持续发展壮大,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竞争对手。

因为安华纺织公司专注于棉纱产业,并没有和其他几个竞争对手一样,新型棉纱赚钱了就想要进军布匹,印染等下游行业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而这样做,其实也引起了棉纱厂商的主要客户,也就是那些独立布匹厂商的警惕!

自家的供应商变成竞争对手……谁都不乐意啊!

安东纺织公司则不是这样,他们专注于棉纱生产,一门心思做独立棉纱厂商,并不进军下游产业,也就是织布产业,如此也获得了更多的独立织布厂商以及综合纺织公司的欢迎。

至少不用担心安东纺织公司会变成自家的竞争对手……然后在竞争过程里利用新型棉纱产能获得竞争优势。

所以下单也就不用太过犹豫……不用担心自家的订单培养出来一个强悍的竞争对手。

新型棉纱的优秀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安东纺织公司的独立棉纱厂商经营策略,让他们在过去两年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他们已经是松江城里排名前三的独立棉纱厂商了。

其客户遍布江南,浙江,江北,应天各地,其客户群体不仅仅有大量的中小独立织布厂商,还有有不少的中、大型综合纺织企业也成为了他们的客户……

没办法,现在的新型棉纱是市场的主要方向,但是新型棉纱的产量增速却是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增速。

新型棉纱的设备产量有限,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有限,如此情况下哪怕是一些大型综合纺织公司想要扩张增加自家的新型棉纱产量都很难。

这些大型的综合纺织公司为了满足自家的新型棉纱需求,不得不向市场上的独立棉纱厂商采购新型棉纱。

这说的还是大型综合纺织公司,如果是实力更差一些的中型综合纺织公司,很多甚至都还没有新型棉纱的产能呢……现在新型棉纱领域里相关的技术人才很稀缺的,而设备产量也不高,不是你想要搞新型棉纱就能搞新型棉纱的。

设备和人才这两大难题就得难倒一大片的中小型纺织公司……

企业硬要搞的话也其实不是搞不了,设备你花费超高价,也不是买不到……一万一台的设备,你一万买不到,一万五还是买不到,但是你给的两万甚至三万,松江机械公司很乐意优先给你供货!

人才你直接花费高价,给人才三五倍的薪资,再把竞业协议的违约金给出了,挖人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是这样的超高成本堆出来的新型棉纱生产线,所生产出来的新型棉纱的成本也会攀升到惊人的地步……亏不死你!

而王立清呢利用先发优势,早早就开始培养人才,孙旭就是其人才培养的成果,除了孙旭外其实还有十几个不上不下的新型棉纱领域里的专业人才。

在设备上除了早早订购汉天机械公司的产品外,更是第一时间和获得了新纺纱设备技术授权的松江第三机械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设备都还没有弄出来的情况下就直接大手笔砸钱预定。

如此大力度的预定,也是让安华方式公司成为了松江第三机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少数着名的大型综合纺织公司一样,拥有优先购置新型棉纱设备的权限。

而松江第三机械公司,是汉天机械公司的新棉纱设备授权厂商里,在东南地区的仅有一家……

位于长三角地带的纺织企业,如果无法直接从汉天机械公司里采购到设备,又无法从松江第三机械公司里购买到新棉纱设备,那基本别指望了……

其他地区的专利授权机械厂商虽然也有产能,但是早被当地的纺织公司给包圆了,更轮不到你。

松江第三机械公司生产出来的新型棉纱设备,除了供应苏秦纺织公司等少数超大型综合纺织公司外,剩下的都是被松江城里的几家大型独立棉纱厂商给包圆了,其中安华纺织公司在里头的优先权排名可不低。

至于其他中小型的综合纺织公司以及独立棉纱厂商……在这个时候有钱他也买不到新型棉纱设备。

如果说这年头的新型棉纱业务就是印钞票的话,那么上游的新型棉纱设备就是印钞机……不是你想要买就能买到的。

要么就是拥有绝对的实力,比如苏秦纺织公司这样的巨无霸,哪怕是汉天机械公司都得主动上门推销印钞机……说实话,当年没有苏秦纺织公司和汉天纺织公司这两家巨无霸企业采用新型棉纱,并向市场推广新型棉纱、制定一系列新型棉纱行业标准的话,新型棉纱是否能够推广起来还是个问题呢。

毕竟很多时候,并不是东西好就一定卖得好的……没有巨头背书并制定行业规则,大量的中小型厂家根本不搭理你,甚至就算是想要搭理你也没用,因为行业标准不一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标准和市场格格不入。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工业化时代,各行各业都有着大量公认的行业标准的……行业标准不符合,连设备都不兼容,按照行业标准学习培养的工程师们也搞不懂你这啥玩意,那还玩个屁……

所以苏秦纺织公司以及汉天纺织公司这样的巨无霸,站在纺织业的最顶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能够很轻松的吃下最丰厚的利润,哪怕生产印钞机的汉天机械公司,想要让自家的印钞机进入市场都得先送给他们试用,看看生产出来的新钞票坚挺与否。

而除了苏秦纺织公司这样的巨无霸外,还能够在新棉纱刚出来的这两年里获得足够设备的,就是看到了机会,早早就下血本进场的少量企业了。

比如安东纺织公司以及几个主要的独立棉纱竞争对手,都是早早看到机会,然后咬牙在松江第三机械公司连样机都还没有弄出来……不,是连获得的技术授权都没整明白的时候,就直接大手笔砸钱进行预订。

通过这种方式直接给松江第三机械公司送上一大笔的研发经费,帮助他们尽快完成技术消化,尽快投产,然后靠着这一点获得了优先采购权的。

其他企业,那就很抱歉了,在新型棉纱设备的产量上来之前,基本别指望能够大批量获得相应的新型棉纱设备。

安华纺织公司靠着这一点开始了腾飞扩张之路。

收购隆东纺织公司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

虽然隆东纺织公司经营不善破产了,但是在王立清看来,或者说站在安华纺织公司的角度去考虑,依旧是一个非常值得收购的对象……首先是便宜,还能债权还能分期付款。

同时这家破产的纺织公司,拥有位于北城区核心工业地带的工厂所用的厂房以及地皮,其地块和地皮足以容纳多条生产线,一千多名员工。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王立清动手了。

此外还拥有三百多名的熟练工人,这样能够节省工人的培训时间,等设备到位安装调试后就能够直接投产。

如此,情况下,隆东纺织公司就被安华纺织公司全资收购,并成为了安华纺织公司的第二分厂,隆东纺织公司这个名字,彻底从历史中消失。

为了运营第二分厂,安华纺织公司从总部抽调了一批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总计大几十人的团队进驻第二分厂。

其中就有孙旭这个第二分厂的机修科科长以及他率领的二十多人的机修团队,这个机修团队里的机修师,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调到第二分厂,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只是临时借调,等第一批设备安装调试完毕,进入正轨后他们就会返回总厂。

最后留下来的机修团队,只有孙旭再加上两个组长以及八个普通机修师。

仅仅十一个人的机修团队,自然是不够用的……毕竟第二分厂按照规划,第一期投产后的员工数量就能够达到八百多名,未来如果顺利的话还会继续扩张,直到把工厂的地皮和厂房用完,到时候员工总数有可能达到千人规模。

因此在总厂借调的机修师回去之前,孙旭还得从人才市场上招募一定数量的新机修师,充实自己的团队。

毕竟他的这个机修团队,未来是要负责一个千人规模,产能庞大的第二分厂的,所需要安装、调试、维护的设备数量可不是个小数目。

趁着第一批设备还没有抵达,孙旭就匆匆忙忙展开了人才招聘大计,为了尽快招揽到能力足够的机修师,他不惜亲自多次前往人才市场招募。

可惜的是,招募了好几天愣是一个懂得新型棉纱设备的机修师都没有招募到……别说招募到了,他看都没有看到过……

懂得新型棉纱设备的机修师,彷佛在人才市场上绝迹了一样!

别说招人了,他到了人才市场招人的时候,被人知道了自己是负责新型棉纱设备的新机修师,而且还是安华纺织公司第二分厂的机修科科长后,当天就有一群纺织公司的负责人找上门来想要挖墙脚……

后续更是有几个纺织企业的老板亲自找上门来试图挖角,一来就许诺高薪,机修团队主管的位置,甚至有个小老板还说连股份都能给……

可惜他身上的竞业协议违约金实在太高,七万多楚元的违约金,足以打消一切强行挖角的念头……

王立清又不傻,他挖不动别人厂的技术骨干,自然也不可能让别人挖自家的核心技术骨干。

新的三年保障合同,高薪资高福利的同时,还附带着七万多楚元违约金的竞业协议呢。

倒是总厂里王科长听说此事后,点醒了他:“要是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新机修师,我都不用借人给你了!”

“而且如果新机修师那么好找,这分厂科长的位置还能轮得到你?”

“别想着招到一来就能干活的新机修师了,那是不可能的……招新手自己慢慢培养吧!”

“这年头,人才难得啊!”

孙旭听罢这话,再结合这几天在人才市场里……算是深切理解为什么老板王立清以及上司王科长非要让自己过来当这个分厂机修科科长,而且薪资翻倍,奖励丰厚了!

敢情自己这个半吊子,已经算是新棉纱领域里的顶级人才了……

说实话,这都让孙旭有些看不懂现在的行业发展了……

他一直都担心行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后,相关技术人才迅速贬值,然后自己变成降薪甚至失业,为此过去两年都挺节约的,从不铺张浪费,就为了快点存钱,在降薪失业之前把放贷给还清了。

但是现实又不断的告诉他,现在行业依旧火热的很,相关技术人才也值钱的很。

这真的是……孙旭都不知道是自己太过保守谨慎,还是说人们太疯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