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太后一怒(三更补)

吭!

锄头落下,向后一拉,土壤就翻开了。朱允炆一锄头,一锄头地翻着土地,朱允熥、朱允熞(jian)则拿着铁耙子将整平,朱允熙虽未成年,也有十五了,正在远处提水。

马恩慧将浸泡发芽的韭菜种子缓缓撒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宁妃、淑妃跟在马恩慧身后,又撒了一层土在种子上面,贤妃、伊真儿、阿晓穆则照顾着几个孩子,陪着吕太后。

这里是皇宫之内,这一块地,是朱元璋留下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处理政务之余,总会来这一块不大的地耕作一番,提醒自己布衣起天下的同时,还能吃点自己亲手种的蔬菜,节省点开支。

朱允炆总是忘记打理这块地,以致于生了不少荒草,今日闲得无事,便召来几个弟弟,带着太后、皇后与妃子春耕一二。

翻过几垄地,朱允炆以锄头为支撑,擦了擦汗对朱允熥等人说:“才这半亩地朕就累了,可百姓要耕作的,何止是半亩。南方人多,尚???????????????一户人家要耕作三至十亩,北方一些地方,一户可是要耕作五十亩。古人说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可谓是真实写照。”

朱允熞咧嘴一笑:“皇上,百姓辛勤耕作,才有好的收成。天道酬勤,大抵如此,我倒是乐见百姓辛勤。”

朱允炆暗暗叹息,推了下手中的锄头:“辛勤和辛苦是两件事,你啊,对百姓还是缺少了解,朕可不希望你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来,剩下的你开翻土。”

朱允熞苦着脸,犁平已经够累了,翻土不是更累,但皇上说了话,只能听着。

朱允炆接过铁耙,对朱允熥说:“朱高炽在户部做得不错,在厘定人口,确定田亩,勘错上立下功劳,总算是站稳了脚跟。可你这个金部司主事,至今还没拿出一个结果来,这些日子在京师调查,就没有需要奏报的事吗?”

朱允熥双手一动,翻过铁耙,将大的土块敲碎,然后又翻回去铁耙:“皇上,商业调查不同于户部司数字核算,他们有现成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两年多积累出来的。可金部司掌握的数据,多只限于商税的浮动税率、商税收入,对背后的行业没有作分类,也没有深度统计不同行业的利润,不清楚商人的诉求与渴望。”

“臣弟想要做一次充分的调查,在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晋商、徽商、杭商,甚至还派人去了北平调查,就是希望能掌握大明的商业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了解商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没有出来结果之前,臣弟不好奏报。”

朱允炆微微凝眸,目光变得有些锐利:“你派人去了北平,什么时候?”

朱允熥低头想了想,说:“四月入户部,应该是五月,对,是五月十三日。说起此事,臣弟倒是想举荐下倪越,此人在北平的调查只花了三个月,九月就返回了京师。”

“倪越,此人朕知道,商学院的优等监生。”

朱允炆微微一笑。

朱允熥对倪越又是一番夸赞与举荐,希望朝廷重用此人,见朱允炆不置可否,也就不再多说。

朱允炆沉默了会,突然对朱允熥低声说:“太子遇刺,你知道吗?”

“什么,太子遇刺了?”

朱允熥惊呆了,手中的铁耙子掉了都不知道。

马恩慧听闻,脸色顿时变白,手里的种子撒了一堆,抬起头看着朱允炆的身影,三步并作两步,抓着朱允炆的胳膊急切地问:“奎儿遇刺了?他怎么样,怎么样了?”

朱允熥惊愕地张着嘴,震惊地几乎说不出话来,缓了缓才急忙问:“皇上,文奎他怎么样了?”

朱允炆凝眸盯着朱允熥,转头看向马恩慧:“放心,奎儿没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吕太后听到动静,走了过来。

朱允炆见太后动怒,不由地连忙解释:“母后,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文奎在参观立柱的时候,柱子不小心倒了,最初认为是意外,后来调查发现,应是有人意图不轨,刺杀文奎。???????????????”

“我可怜的儿。”

马恩慧紧张的手发冷,自己就这一个儿子,就他一个宝,一旦他出了意外,那自己的天就要塌下来了。

吕太后发怒:“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伤害我的好孙儿,皇上,这件事你必须调查清楚。还有,即刻差人去北平,将文奎接回来!年纪轻轻就跑出几千里之外,你这当父皇的心也太大了,依我看,还是让他留在京师的好!”

朱允炆连忙安慰:“母后,文奎在北平挺好,有侦察兵与安全局护卫,不会再有什么意外。这次不也没有受伤,只是受了点惊吓,眼下正跟着姚师父、杨先生学本事……”

“受伤?他要受了伤,不是要了老身的命?让他回来,你要不差人去把他带回来,自明日起,也不要来找我请安,就当我不在了!”

吕太后动了火。

朱允炆不敢多说什么,只好答应道:“儿遵母后命,这就差人去把文奎召回京师。”

“让刘长阁亲自去,其他人我不放心!”

吕太后吩咐。

朱允炆有些为难,刘长阁正在追查龙江船厂内的白莲教徒与内宫放大镜一事,根本走不开。

马恩慧见朱允炆为难,加之朱文奎无碍,便帮着说了句:“太后,北平有大军。”

朱允炆看向马恩慧,差点郁闷死,你这是帮忙还是帮倒忙,总不至于让儿子回来一趟还动用北平军士护送吧?

马恩慧根本不看朱允炆,当兵的送送自己儿子咋啦,不就是多花点钱,你又不缺钱,儿子的安全最重要。

吕太后果然支持马恩慧:“让平安亲自带兵送文奎来!怎么说,平安也是太祖义子,忠诚可靠,办事稳妥,就这么定了。”

朱允炆无语,娘啊,你还知道太祖,难道忘记太祖说过妇人不得干政,你这都直接干涉到北平都司了……

得,这件事瞒着她们确实是自己的不对,再说了,也该让平安、张昺、杨文来一趟京师述职了。东北出现了一股暗流。

接杨文奏报,一些女真部落在明争暗斗的过程中,开始吞并一定的部落,出现了部落壮大的情况。

这种壮大,到底对大明控制东北是有利还是有弊,边地是应该给予支持,还是应该给予打击,必须由前线将领给出建议。

杨文是辽东都指挥史,在关外,而平安则在关内,是杨文的后盾。至于大宁方向,瞿能已经回去了,应该不会有问题。

朵颜卫现在很老实,亦或是说,他们很识相。

不过朵颜卫到底能安稳多久还很难说,听大宁消息,脱鲁忽察儿的儿子完者帖木儿很是优秀,在朵颜卫中已经取得了“勇士”的名号,骑射一流,颇有野心。

刘长阁与此人打过交道,说此子臣服则是一名猛将,反叛必是一个麻烦。

大明现在没办法解决完者帖木儿,他现在处在朵颜卫里面,大明的力量很难深入其中,没机会下手。而且一旦动完者帖木儿,脱鲁忽???????????????察儿不反也会反,到时候朵颜卫等投奔鞑靼,北方将乱,不符合当下休养生息的大局。

搁置朵颜卫,腾出手来专注东北的女真部落,这是朱允炆的先后安排。

解决女真问题,彻底控制东北,必须杨文、平安他们回来商议商议,这种事不是朱允炆待在北平拍拍脑袋,下个圣旨就能解决的。

想到这里,朱允炆直接派了两个都指挥史、若干指挥史,一个布政使、若干官员护送朱文奎回京,这个阵势让太后、皇后都有些震惊。

地还得开垦,韭菜还得种。

朱允炆的清闲日子并不多,建文八年的事很多,开年第一件大事就是科举考试与武举考试。

对于这些考试,朝廷已是轻车熟路。

与往年不同的是,朱允炆干涉了礼部主导的会试,在试卷中强硬要求将数学纳入主考内容,礼部反对再三,官员劝说多次,加上杨士奇等人认为数学作为主考内容尚不成熟,朱允炆只好推到了三年之后。

这次事件的出现,标志着科举考试的内容正在嬗变,八股文神马的在三年之后,将不再是朝廷取士的关键,数学与经义文章的重要性,将摆放在一起。

在众多反对的官员之中,恐怕只有杨士奇能理解朱允炆为何会如此着急将数学引入科举,国子监现在发展遭遇的瓶颈,大部分都与数学有关。

如匠学院,新培养的匠人人才没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没有良好的目力与手感,想要像老匠人那样精准的设计与制造,唯一能依靠的工具就是数学与数学工具。

如商学院,这里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市面调查,需要做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不懂数学,如何分析?

就连农学院、兵学院、医学院,也到处涉及着数学。

如果监生没有数学基础,连基本的运算都做不到,那他们学习起来其他的学科一样是吃力的。

数学,百科之基。

朱允炆需要将这个根基打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