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雄心,初级工业(二更)

配套?

这是朱允炆发明的词汇。

公输巧离开二炮局,在马车里陷入深思,直至到了国子监,才走出思绪,看着国子监的大门,公输巧没有下马车,而是对车夫说:“去,让人把周昌、张举、王黔三人喊来。”

没用多久,周昌、张举、王黔三人便匆匆而来。

公输巧将三人唤入马车,直奔皇宫而去。

朱允炆正在武英殿处理政务。

茹瑺在西疆省遭遇了不少困难,当地百姓对大明有着很强的戒心,虽是臣服,却没有认同。

不牢固的基础,导致大明官员想要获取当地百姓的配合、支持是很难的。虽说有伊玛目、郭三省等人帮助,整体局面还算稳定,但谁也不清楚这种稳定会持续多久。

在过去的半年里,西疆省各地造反作乱的,发生了十三起,虽然规模都很小,最多一次也才五百余人,但因此而被害的朝廷官员、军士,就有七十二。对于这些作乱之人,袁????????????????岳奉都司命,直接踏平,大举屠杀。

茹瑺支持屠杀,尤其是在西疆省三番五次发出告示,明确告诉这些人:

做大明顺民,你好他好我也好,大家好好过日子,吃嘛嘛香。

做大明敌人,那只能是你死他死,你们都去死,大明一家独大。

茹瑺自然是不希望西域荒芜没有人烟,但有些人不老实,说服不了,那就只能挖个坑,送他们一段路。

杀戮,解决掉不听话的。安抚,招揽听话的。

但归根到底,想要让西疆省长治久安,必须让当地人感觉到,大明来了,他们的日子好过了,而不能是大明来了,他们的日子反而不如亦力把里时期。

丝绸之路正在进行之中,茹瑺也没有奏报详细情况,他这段时间恐怕一直都忙于构建环控整个西疆省的府县班子吧。

朱允炆寻思着应该给茹瑺发个提醒,让他将西疆省的经济搞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回回人的抵触情绪。

此时,内侍来报,公输巧等人求见。

朱允炆有些意外,国子监的事通常都是文书递送来的,跑到武英殿亲自找自己的并不多,莫不是匠学院遇到了什么麻烦?

公输巧、张举等入殿行礼。

朱允炆抬手,示意几人起身,半开玩笑地说:“公输院长,可是李-志刚克扣了匠学院的钱钞,捂着不给,找朕来告状了?”

公输巧连连摇头,平和地说:“我等求见,只是有些茫然,还请皇上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让朕?”

朱允炆有些意外,自己虽然懂得一些理论性、浅显的东西,但具体到生产、制造、维护,可并不懂,能指点你一个大匠什么。

公输巧叹了一口气,缓缓说起:“今日去二炮局,陶增光一席话让臣汗颜,匠学院、工程机械院可谓集大明最优秀的匠人与学生为一体,可偏偏匠学院、工程机械院在效率上、创造上远远不如二炮局。”

朱允炆微微点头,单论创新一项,还真是如此。

公输巧有些悲伤,自己掌控着无数匠人向往的匠学院、工程机械院,可除了蒸汽机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少之又少,而蒸汽机从根本上来说还不是匠学院的独立创造,而是朱允炆立项攻关的结果。

如何让匠学院、工程机械院真正拥有创造力,自主研究出来一些实用性的工具,辅助于所需所用,这才是终极的使命,而不只是改良与发展蒸汽机一项。

若是如此的话,那匠学院还不如改名为蒸汽机学院。

公输巧自我剖析,自认为国子监的奖励机制虽然比不上二炮局,但相对其他学院也丝毫不差,可监生们为啥就缺乏创新力?

朱允炆明白了公输巧的意思,他是迷茫了,他最初以为的教育,就是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可现在,他的想法变了,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拥有创造力。

????????????????没有创造,不懂创新,循旧困旧的学生,难成大器,更不可能扛起匠学院、工程机械院的未来。

二炮局为何可以蒸蒸日上,地位越发重要,是因为他们的改良、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二炮局内部的流水化生产、分工协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地步。

而匠学院、工程机械院却没有实现完全的流水化作业,他们采取的流水化,只不过是正常工序的一个次序,先干完这个再干完那个,对接起来,而不是你干这个,我去干那个,他去做另一个,最后在一个流水线上组装。

朱允炆走向公输巧,欣慰地说:“朕原以为匠学院、工程机械院的基础还薄弱,不是谈论这些的时候。可公输院长能认识到这些,朕也就说上一说吧。只不过,只你们几人还不够啊。”

公输巧惊呆了。

朱允炆摆出的架势太大了,内阁,六部九卿,尤其是工部,更是来了三十几号人,不仅如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的人也来了,甚至连龙江船厂的人也来了,匠学院、工程机械院的副院长、博士等也纷纷到来。

人太多了,少说也有三百人,武英殿里战的满满当当,后面的都挤在门板位置了。公输巧很是不理解,自己不过是问个事,咋闹这么大动静。

解缙、杨士奇、郑赐等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这人数,都够开个大朝会了……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众人,清了下嗓子,沉声说:“公输院长今日找朕问心,为何匠学院、工程机械院的监生缺乏创造,这个问题,由公输院长提出来,合适,挺好,但工部尚书郑赐,兵仗局、科技局的人,你们应该感觉到羞愧,匠学院在觉醒,你们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创造,创新,不止是我大明前进的力量,更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力量。先人创文字,百家争鸣,设历法,农耕依时而为,养蚕缫丝,才有华衣霓裳,制司南,行万里而知方向,发明与改良造纸术、印刷术,文教大兴,成火药,才有火器之威!”

“没有发明、创造、创新与改良,百业如何存在,如何兴旺?若百业不兴,那大明又将如何繁荣?朕说这些,是希望你们都认识到一点,大明要走向盛世,走向小康,诸番臣服,万国来邦,就必须重视创造,重视发明与改良。”

公输巧、郑赐、陶增光等一干人听得连连点头。而一些六部官员听得是迷茫不已,朱允炆说这些就说这些,干嘛把我们礼部的、户部的、刑部的也拉过来听,这和我们没关系啊……

朱允炆目光严厉地扫过众人:“为了大明长远考虑,为了推动发明与创造,也为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朕决定启动一项五年科技规划,花费五年的时间,打造起大明的初级工业,形成一个稳固的产业链。”

解缙、杨士奇、蹇义等有些发懵,就连公输巧等人也有些不解。

五年科技规划,这个听得懂,也明白,毕竟朝廷已经????????????????在推动第二个五年基建计划。

可什么是初级工业,什么是产业链?

朱允炆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指点江山一般讲述着初级工业的规划,要求朝廷各部发力配合,五年之后,大明铁产量较之建文七年翻两倍,煤炭开采量翻三倍,石油产量翻十倍(基数低的缘故)……

材料学取得突破,钢材耐腐蚀、耐磨性、耐疲劳得到有效提升,格物学在力学、能量学方面取得突破,培养化学人才,初步搭建起基础的化学实验室。

零部件制造实现产业分工,打造初级车床,实现各类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在北平、南京等附近,构建起初步的工业集群。

蒸汽机数量大幅增加,至建文十三年底,蒸汽机保有量不低于一万台,蒸汽机铁船不低于六百,实现海运粮船全部蒸汽机化……

朱允炆野心勃勃,一口气给出了诸多内容,直震得满堂不敢言语。

公输巧呼吸有些急促,陶增光目光中透着渴望,郑赐瞪大眼睛,兵仗局、科技局之人更是吞咽口水。

一向稳重的杨士奇面对朱允炆如此宏大的五年科技计划,也变得难以承受。这是一份堪称恐怖的计划,其跃进幅度极大,翻几番的背后,恐怕是不可估量力量的投入,而这些,恐怕会带来一连贯的问题。

朱允炆清楚这些计划很难,但国子监已经积累了一批人才,蒸汽机也已经开始走向实用化,基本的动能问题得到了解决,以此为中心,搭建起初步的工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八年时间了,自己用了八年时间来打基础,是时候朝初级的工业前进了。五年科技计划,不是偶然的,不是随意拍脑袋出来的,而是朱允炆深度思考的结果。

时机虽不是特别成熟,但基本的条件已是具备。

大明,前进吧。

朕要让你成为这世上最伟大的王朝,历史屈辱的条款,将不会再降临到你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