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归航的伤(一更)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归航的伤(一更)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2 23:39:20

建文九年,六月。

寒风呼啸,日月旗猎猎作响。

郑和紧了紧衣襟,每呼出一口气,就会有白色的雾。

王景弘拿着厚重的风衣走了过来,递给郑和:“越向南,越是冷了。”

郑和接过风衣,抬头看了看日月旗:“风向还没有变,还需要向南走。皇上说过,我们想要回到非洲,最便捷的路就是乘着西风返航,让大家把能穿的都穿上,几年没见如此冷了。”

王景弘点了点头。

确实,自从建文五年九月出航,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非洲还是南美洲,都没这么冷的时候。可自从二月份自亚马逊河南下,天越发冷了起来。

一阵咳嗦声传了过来,张玉推开了想要搀扶自己的匡愚,急促地喘息几口,要强的说:“无事,我们完成了使命,眼下就要回家,心里烧着一团火,我怎么可能会死在这里?”

匡愚见状,只好命人拿来风衣给张玉披上。

郑和见状迎上前:“张将军,外???????????????面风大,你又抱恙在身,还是待在船舱里为好。”

张玉摆了摆手,看向远处的大海问:“还没有赶到西风带吗?”

郑和微微点头:“没有,应该是最近两日。”

张玉吸了一口冷气,感叹道:“眼下大明是六月酷暑,可我们却被冻得瑟瑟发抖。这个世界的秘密还有很多啊,那个叫马欢的去哪里了,可否记录下来这些事,日后要告诉国子监的监生,告诉天下人这些秘密。”

郑和笑着说:“马欢跟着骆冠英回到他们的宝船上照看土豆了,听说新种下的土豆破土而出,他们哪里还能在这里待得住。”

“破土而出了?我也去看看。”

张玉迫不及待。

匡愚连忙劝说:“不急这几日,我们宝船上也种了不少土豆,等等总也会长出来的。”

张玉摇头,严肃地说:“为了找到土豆、玉米、番薯、番茄、辣椒等等这些新奇之物,多少兄弟都不在了。我们只有将这些全都带回去交给皇上,才能告慰牺牲的兄弟。返航中最担心的就是这些种子、植物的保存。”

“若因我们照顾不周,带回去的是死种子,如何对得起折损的兄弟,如何对得起皇上?现在有土豆新生,我们都应该好好看看。”

郑和见张玉坚持,只好命人放下小船,让王景弘照顾旗舰,与匡愚等人一起划船,登上了骆冠英等人的宝船之上。

骆冠英、赵世瑜、梁大方、马欢等人连忙从船舱里走出来迎接。

郑和携张玉等人进入船舱。

相对于外界的冰冷而言,船舱内部则暖和得多,尤其是甲板下第二层最是温暖,而这里也是一干植物的新家。

一口口大缸里,满是土壤。有些土壤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可里面已撒了种子。有些土壤里还长着植物,如辣椒、番茄等。

每逢有太阳且温暖的日子,这些大缸还会被抬到甲板上固定起来,直至日落才收起。只不过因为南下的缘故,外面天气太冷,谁也不敢将植物拿到外面去。

为了保温,暖炉子连伤兵都用不上了,全都给了这些植物,它们比人命都贵重。

“看。”

骆冠英引着众人到了一口缸前,手指了过去。

张玉紧走两步,看着破土而出的嫩芽,柔弱,细小,却充满了生命力。

“好,好!”

张玉目不转睛,连声感叹。

骆冠英看向郑和与匡愚,又看了看张玉,心头涌现了一丝悲凉。

建文八年初,张玉、骆冠英等一行人发现土豆、橡胶树,郑和一行人找到花生、辣椒,朱能一行人找到玉米、番茄等物。

可番薯、南瓜、向日葵、菠萝等农作物始终没有消息,哪怕是在土著的配合之下,也没有找到剩余的农作物。

但番薯是必须要带回去的农作物,如果没有番薯,这次使命就不算完成。

为了找寻番薯等物,水师将士连同土著,深入山中、森林之中找寻,而这个过程是极为艰辛且伴随着???????????????牺牲的。

原始森林不是那么好进去的,进去之后很可能就再也走不出来。

就这样,一万五千余将士在南美洲大陆,苦苦寻觅了六个月之久,终于找到了番薯等农作物。而当烟柱点起,水师集结时,郑和等人都几乎哭了。

一万五千余人,只有一万一千余人顺利会师,而其他四千将士则永远地没有了消息。

原定建文八年十月返回亚马逊河口汇合,为了等这些将士,郑和硬是等到了十一月,最后因后勤实在是困难,不得不下达军令,返回亚马逊河,顺流而下,于建文九年一月份抵达亚马逊河口,与留守在河口的两千七百军士汇合,。

河口的烟柱再次升起,燃烧了足足两个月。可郑和等人再也没有等到水师将士前来汇合,只好在三月份启航南下,寻找西风带准备返回非洲,继而回家。

在非洲西海岸前往南美洲的时候,郑和水师合计两万六千余人,而当郑和水师南下,准备返航非洲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万三千七百余人。

这是一次折损近半的远航与冒险,是真正悲壮的航行。

郑和咬牙抗住了,承受了失去的沉重。

可张玉扛不住,他年纪大了,在没有抵达南美洲的时候就病倒过一次,又在南美洲风吹雨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穿行于森林之中,看着死去的将士无能武力,原始森林的残酷吃掉了太多的同袍。

长期的压力、生死、寻找,恶劣的气候,压垮了张玉的身体,饶是刚强,也抵不住岁月的刀。

在返航南下的途中,张玉就病倒了。

郁震、匡愚等太医诊断之后,虽开了几服药,稳住了病情,可任谁都清楚,张玉一日衰老过一日,这个曾经站在船上,手握钢刀,呐喊杀敌的汉子,如今成为了一个连走路都不太稳的老人。

论年纪,张玉算不得太老,六十多。

可他经历的实在是太多了,前半辈子跟着元朝混,后来跟着朱棣混,再后来被朱允炆一纸调令,直接弄到了水师,与朱能一起成为了郑和的左右手,先是打海贼,后是战倭寇,三次远航,乘风破浪……

而这一次远航,已经离开大明近四年时间!长期在外,将士们都是身心疲惫,若不是回家的这一口撑着,早就崩溃了。

年老体衰、病症缠身的张玉看着土豆的嫩芽,直起腰看向郑和等人:“皇上说的没错,为了这些庄稼,哪怕是牺牲再多,哪怕是整个水师只能回去一艘船,一个人,只要带回去了种子,那就是千秋功业,我们一定要好好照养这些作物,一定要带回去。”

郑和、骆冠英等人凝重地点了点头。

骆冠英拉着张玉的手,用尽可能平和地声音说:“什么功业不功业,我们拼了性命带回去这些,可不是为了封爵领赏,而是为了天下再无饥民,为了大明再无饿殍在野的惨剧。只要大明子民都能填饱肚子,我们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张玉豪爽地笑了起来,对郑和说:“看着吧,这个家伙已经越发成熟了,说不???????????????得日后朝堂里有他一席之地。只不过小子,你可千万记住了,日后为官也好,为将也好,可千万不敢与后宫有瓜葛。”

骆冠英肃然地看着张玉,他在提醒自己,日后要与淑妃骆颜儿保持距离,避免成为实力派的外戚,继而引起杀身之祸。

这种规劝,没有人会轻易说出来,因为吃力不讨好,还容易得罪人。

但张玉说出来了。

骆冠英心头充满感激,认真地说:“张将军放心,漂泊四海,我骆冠英已不再是当初桀骜不驯的少年郎,一心想着往上爬。现在我看穿了,人活着就应该留下存在的证据。我们远航非洲、南美洲,带回去可以活人无数的农作物,这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待回家之后,我就找姐夫要个十亩地,一亩种土豆,一亩种玉米,一亩种花生……说什么也得看着它们在大明生根发芽、结果入肚才行。至于朝廷中事,就交给其他大人物办吧。”

张玉欣慰地点了点头,笑着说:“你有这一份心是好的,怕只怕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你之才能,不下郑和,去种地当个百姓,屈才喽。”

骆冠英搀着张玉走向另一口大缸,指了指里面小小的橡胶树,对张玉说:“皇上说此植物为橡胶树,却没有详说用途。不过我们现在有个担忧……”

张玉知晓骆冠英的担忧,知晓整个船队的担忧。

这些种子也罢,活着的直接移栽到船上的也好,它们都生长在很热的地带,雨水不少,这万一带回大明去无法存活该怎么办?

郑和显得轻松,只平和地说:“皇上派我们来寻,定是知晓这些农作物可以在大明存活,我们要相信皇上。”

相信皇上!

张玉微微点头,没错,相信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虽然没有说出他为何会知晓这里的一切,但四年的航行与冒险告诉了所有人,建文皇帝是对的,他说的话一一应验,他指的路,正确无比。

他是所有人的天子,是所有人的神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