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开拓海外市场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开拓海外市场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04 22:30:49

秋风萧瑟,京师渐凉。

朱允炆亲手操作着新式火铳,将子弹压入,瞄准五十步外的靶子,随后是一阵震耳的声响,靶子的边缘处出现了一个小洞。

陶增光看到这一幕,不得不改变腹稿,什么神枪手、百步穿杨之类的称赞是用不上了,只好夸赞道:“皇上这端火铳的姿态透着一股子英气啊。”

胡元澄、封善等连连点头,总不能说靶子站偏了吧。

朱允炆无奈地看着手中的火铳,它与后世自己把玩过的猎枪已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猎枪是散弹,而手里的火铳则是子弹。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是优秀的,他们凭借着一份草图,实现了子弹的制造,只不过这种子弹与后世子弹差别有些大。

底火的设计存在缺陷,十个之中有两三个是哑火的,加上制作难以批量化制作,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大量供应。

另外射程上也有所不足,有效射杀距离只有一百五十步。一百八十步外,厚点的皮甲都可以挡住。

即便如此,朱允炆依旧满意,至少子弹的出现,为精准狙杀带来了可能,这东西不像弓箭那样容易发现,武艺高强的可以躲开箭,想要躲开子弹,那估计得先成为火云邪神一般的人物。

“分开制造,提高产量吧。”

朱允炆认可了新式火铳。

陶增光从房间里拿出一个木箱子,轻轻放在朱允炆面前,打开了说:“这是专门为皇上打造的小小型火铳。”

朱允炆看着箱子里的长柄“手枪”,挥退汤不平,弯腰取出了手枪,制式与后世无异,只不过弹夹是不存在的。箱子里还有二十枚小型的适配子弹。

陶增光小心地说:“皇上,这把小型火铳经过一百次测试,并无问题,只不过子弹击发的成功率稍低,且射程十分有限。”

朱允炆拉动扳机部分,取来一枚子弹放入其中,抬手指向木靶,轰地一声,后挫力稍大,这一次子弹射过了靶心。

取出弹壳,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汤不平:“这东西就暂交你来保管。”

汤不平有些错愕,自己善刀、飞镖,不善火铳。

朱允炆看出了汤不平的疑惑,补充了句:“不是给你用的,让你随行给朕带着。”

汤不平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向胡元澄:“骑炮兵营对你们的肩抗虎蹲炮、三眼火铳很感兴趣,燕王正在与兵部、五军都督府进行最后的商议,不过在朕看来,这可能是骑炮兵营的主装备了。”

胡元澄有些忧虑:“皇上,肩抗虎蹲炮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虎蹲炮发射时需要打地钉,以确保发射稳定与安全。可肩抗虎蹲炮有着强大的后挫力,若控制不好,可以将骑兵直接从马上反震下去,而且肩抗发射的精度不足……”

朱允炆摆了摆手:“怕反震,就解决反震的问题,若抵消不了,就给军士肩膀处加上防震护垫,至于精度,都已经成骑炮兵营了,几千枚肩抗虎蹲炮发射还需要什么精度。”

胡元澄瞪大双眼,这,这也可以?

陶增光连连点头,只要发射足够密集,有点误差也没什么,这玩意本身就不是靠精准度杀敌的,尤其是面对敌人厚实与密集的战阵时。

“一旦骑炮兵营那里确定所需,二炮局优先供给。”

朱允炆想要骑炮兵营早点形成战力,以推动下一步的卫所调整与裁军。

随着军队火器化、单兵作战能力提升,边防城关、重镇配置神机炮到位,外敌威胁已开始弱化。而庞大的卫所与军队数量,开始成为朝廷的负担。

新军之策,需要淘弱存强。

内地不必要的卫所,可以再一次合并与调整。一些卫可以精简为所,一些所可以直接取消。

在混凝土道路畅通的江南诸地,并不需要太多卫所军士压阵地方,千余名拥有火器的军士,完全可以镇得住地方,实在不行,京师可以随时出兵,路通,又有相对充裕的战马,还怕京师附近不安稳不成?

还有给朱五四等人看坟,不需要一个卫的军士,修改为所就足够了,他们又不是朱元璋。再说了,凤阳有卫呢,有人打扰朱五四睡觉,完全可以让他们长眠。

朱允炆已经命令五军都督府盘查军籍,核对天下兵马数量,为后续军队的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命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加大火器制造,将刺刀火铳转移至边防重镇。

换源app】

随着地方军备力量的增长,朱允炆不得不重视骑炮兵营与神机营的建设,虽说前线的颗粒火药、火药弹全赖京师供应,可地方上毕竟掌握着寻常火药的制备,一样有着对朝廷的威胁。

强干弱枝是皇室必须采取的举措,朱允炆也不可能例外,不过朱允炆走的是枝强,干更强的道路,始终要求京军的战斗力强过地方,火器上也保持着对地方火器的优势。

回到宫内,朱允炆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朝政生涯。

这一日,户部尚书夏元吉求见。

朱允炆准其入殿,夏元吉行礼后,呈报文书:“皇上,接山西急报,西疆省布政使司已通告关内,粮食已是自给,无需朝廷劳民解送粮食至西疆。”

这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很是高兴,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茹布政使不负朕之重托,西疆粮食自给,可喜可贺。”

夏元吉也放松许多,不需要再向西域解送粮食与物资,可以极大缓解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百姓的压力,可以让百姓能回到家里,好好耕作。

朱允炆放下文书,想起来什么,说:“前些日子,燕王妃入宫陪太后、皇后,说起燕王府在西疆的买卖亏损不少。这应是燕王绕着弯给朕提醒,当初将丝绸之路上的收益与燕王府挂钩,如今这一条路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让他亏了本,这是闹情绪了啊。说说吧,丝路到底如何了?”

夏元吉没有隐瞒,直言:“重开丝绸之路虽然已有两年,但似乎并没有太大效果。西方商人来得太少,大明商人多数又不愿意离开大明边疆,许多货物堆在丝绸之路的城内没有办法售卖出去。据课税司方面奏报,西疆省去年的商税不到六千两。”

“这么少?”

朱允炆有些难以置信。

夏元吉重重点头:“皇上,朝廷对丝绸之路有些过于乐观,汉唐时期的丝路也并非是一年两年营造出来的。臣以为,丝路想要重现汉唐繁华,至少需要五年。”

朱允炆略一沉思,摇头道:“五年太久,看来咱们大明也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了。威廉和亚当还在京师吧?”

夏元吉有些疑惑,但还是回道:“在京师。”

朱允炆笑了笑,安排道:“让威廉与亚当来一趟吧,朕要他们将丝绸之路的名声带回去,借他们的口告诉西方人,丝绸之路是他们的黄金路。”

夏元吉转瞬之间就明白过来,这是皇上亲自打广告啊,那需要好好安排。

朱允炆看着离去的夏元吉,命内侍将黄二月、陈木两人召入宫内,询问道:“你们将蒸汽机引入纺织已有一年余,成效如何?”

黄二月拿出随身的账册,恭恭敬敬递上去:“回皇上,按照皇上的图纸,匠学院与纺织匠人经过七个月的努力,成功将蒸汽机与纺织结合,在五个月前已实现初步量产,后经过三个月调试与改良,在今年五月开始批量纺织,六十天内,得布两千匹,速度之快,远超人力。”

按照正常人工纺织,一匹布少说也得五六日,若需要分时间忙碌农田,半个月月织一匹布都算是不错了。

可蒸汽机与纺织业的结合,让织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每日可产布三十多匹,且质量并不差。

黄二月、陈余面对如此效率的机器,曾有过深深的恐惧。一旦这东西广泛出现,布料的价格恐怕会大幅下降,而百姓也将因此而失去赖以生存的手艺,失去一笔重要的生活来源。

可不得不承认,蒸汽机与纺织结合是改变时代的进步。

市面上一匹布通常是一百五十文左右,其成本大致在五十文左右。但黄二月、陈余手中的一匹布成本少得可怜,甚至都不需要十五文,生产越多,成本越薄。

若是将手中的布匹推向市面,黄二月有把握在半年之内垄断整个京师布行,因为没有哪家布行可以承受四十文、五十文这种低价竞争。

可这些布匹,朱允炆并没有打算让其流入市面,而只是由内府收购,专供宫廷宦官、侍女等所用。

朱允炆现在想要开辟海外市场,想要用纺织品来踢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去掠夺,不,去交换其他国家的各类资源,以实现大明的资本积累。

“加大产量,朕给你们找了一个好买家。”

朱允炆笑得很得意。

历史上,西方凭借着工业革(规避敏感词)命带来了大量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冲垮了国内的纺织业,现在大明如数奉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