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后,我们办一个书局吧

“好词!”

罗贯中深深赞叹。

自然而然的词句,在渲染历史兴衰、苍凉悲壮的意境时,又营造了沉浮在我,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无论用词,还是咏古,亦或是抒情,境界,这首《临江仙》都极为出彩。

更让罗贯中惊喜莫名的是,这首词调,竟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内容是如此的契合,平添了几分感怀与豪情!

朱允炆深深凝视着眼下的《临江仙》,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自己一直都在改变大明,不知道几十年后,还会不会有杨廷和与杨慎。

就算是有这两位人物,恐怕杨慎也不会被打屁股,一路发配到云南吧。

若是没有云南的沉淀,杨慎就没办法作出《廿一史弹词》,这首对秦汉所思的《临江仙》,很可能便不会出现在历史中。

这个险,朱允炆不敢冒。

剽窃就剽窃吧,反正没人可以识破。让他们翻遍群书,也找不出证据来……

只不过,朱允炆还不够无耻,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思虑再三,添上了“杨慎”二字,道:“此词,乃是一位名为杨慎的才子所作,非是朕所书,日后刊印用墨,不可错漏名字。”

解缙博览群书,自诩才情一绝,看了看杨慎的名字,眉头紧锁,道:“皇上,能作出如此词调之人,必然不凡,为何不见文章于世?”

杨慎?

陌生至极的名字,别说汉唐宋元不曾见其文章,就是洪武时期,也没听闻过这一号人物。

“天下才情之辈芸芸,未必都见于文章,或传于乡野,或远于江海,不足为怪。”朱允炆搁下毛笔,对解缙说完,便转向罗贯中,问道:“罗先生,你可满意?”

罗贯中肃然道:“皇上,此词书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谓相得益彰,小民感激不尽。”

朱允炆点了点头,道:“罗先生,虽然这《三国志通俗演义》文稿出众,但朕希望先生多留京师一段时日,将此书回目稍作整理,增删琐事,改订文辞,而后铺卖于天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罗贯中热泪盈眶,道:“小民愿意!”

朱允炆点了点头,将《三国志通俗演义》交给经厂掌司,吩咐道:“此稿不可出任何意外,先出十部蓝印本,交付罗先

生与掌司作校对之用。”

“遵旨。”

掌司答应,拿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文稿。

古代,人们称雕版或活字版印刷的图书为“版本”,因版印书多用墨,故而也被称之为“墨本”。

在明代初期,出现了朱印本与蓝印本,但这两类印本,并不是用作批量印刷与发卖,而只是用于校对,以改模板。

只有在定版之后,才会用墨,批量印刷。

这就是“蓝本”的最初意思,后来演变,成为了原始参照物的代名词。

为了照顾罗贯中,朱允炆命经厂腾出一间书房,并命太医院的人给罗贯中检查了一番,依太医院嘱托,安排尚膳监专人负责罗贯中饮食。

朱允炆临走之前,对经厂之人嘱托道:“但凡罗先生所求,可先行而后报,不可迁延,不可怠慢。”

如此厚待,不仅震惊了罗贯中,便是经厂之人、徐妙锦、徐辉祖、解缙也惊讶不已。

先行而后报,这几乎就等同于尚方宝剑的先斩后奏之权啊。

从未见皇上如此对待过任何臣子。

解缙在朱允炆走后,凑到了罗贯中身旁,恭谨地施礼道:“敢问先生与皇上,是如何结识?”

罗贯中知眼前之人是解缙,鼎鼎有名的大才子,又是内阁阁臣,连忙回礼,道:“说来惭愧,小民与皇上,并不相识。”

解缙无法理解这一切,你都不认识皇上,皇上能对你如此尊敬、客气?

既然人不说话,只能指望物说话了。

解缙没有去内阁,直接去找了掌司,就在其一旁翻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看之下,竟无法释手……

太投入的解缙,都没注意到身旁还站着徐辉祖。

徐辉祖文武双全,将帅之才,素日里除了舞枪弄棍,锻炼下身体外,也会看看书,不过多是兵书,对于这种通俗并不在意。

但瞄了几眼之后,徐辉祖便动弹不住了。

徐妙锦看了几眼,对于书中内容并不太感兴趣,打打杀杀,有什么好看的?想拉着徐辉祖回家,可拉不动,郁闷的徐妙锦,只好自己出宫。

坤宁宫。

马恩慧正盘算着账务,见朱允炆一脸笑意而来,起身施礼道:“恭喜皇上,国子监革新在望,我大明来

年必是人才济济。”

“哈哈,皇后,朕高兴可不是因为国子监,而是因为一人。”朱允炆将马恩慧扶了起来,含笑道:“一个写书的老人。”

马恩慧莞尔道:“不过一写书老人,皇上还不至如此开怀吧?”

“不同,大不同!”

朱允炆笑着,看向双喜,道:“召二王入宫。”

“二王?”

马恩慧眼神陡然亮了起来。

如今朱植、朱耿皆是商人,此时唤入宫中,必不是为了医用纱布与新式炉子的事。

“皇上,可是又有什么营生?”

马恩慧期待地问道。

朱允炆点头道:“是啊,皇后,我们办一个书局吧。”

“书,书局?”

马恩慧有些犹豫了。

书局的书,能卖出去多少书去,又能取多少利?

朱允炆自信地说道:“皇后,书局将来之利,不低医用纱布。运作的好,便是滚滚利来。届时,后宫花销,将再不是问题。”

“当真?”

马恩慧欣喜起来,走到朱允炆一旁,轻柔地说道:“皇上,若是有利,为何还要找二王,后宫差人办了,不也可行。毕竟,一座书局而已。”

朱允炆侧过头,看了一眼小气的马恩慧,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肩膀,马恩慧走至朱允炆身后,轻轻揉捏起来。

“皇后,这可不是一座书局那么简单的事,朕要印很多书。”

朱允炆享受着,说道。

马恩慧好奇地问道:“皇上,是什么书能惊动皇上?又要墨印几车?容臣妾猜猜,十车?二十车?不能再多了吧?”

朱允炆抬起手,伸出了三根手指,道:“这些。”

“三车?”

马恩慧停下了动作,郁闷地说道:“仅三车,何须皇上召二王?不够寒酸。”

朱允炆哈哈一笑,道:“皇后,三车可不对,再猜。”

马恩慧微微蹙眉,捶了捶朱允炆的肩膀,道:“皇上,纵是三十车,不过三千书而已,尚不及国子监一年所用,虽有利可寻,也难过千两,还不若增买一些织造车。”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

三十车?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

这个时代的人,都太保守了,缺乏想象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