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大鉴炉,大冶铁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大鉴炉,大冶铁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8 22:25:29

马望引着朱允炆、宋礼等人进入厂区

经过几处低矮的冶炼炉之后,终于抵达了高炉所在区域。

刘麟指向前面的高炉,一脸肃穆地说:“皇上,这就是几百匠人集思广益,屡屡尝试打造的大鉴炉。”

朱允炆、宋礼等抬头看去,只见十丈外矗立着一座体型稍大的高炉,炉高一丈五尺,上下粗,中间稍细,上面还在喷着白色雾气。

大鉴炉两侧设有移动的高梯,梯子上部有空间,足以容纳五六人。

刘麟介绍着:“整个高炉全用石头垒砌,以牛头石为高炉内壁,以简千石为炉门。这里有大型风箱,鼓风口设计为一尺六寸,运作时需要至少四个人拉拽,多设为六人。出铁口设计为两尺五寸,出渣口设计为两尺七寸……”

朱允炆不知道什么是牛头石、简千石,也不知道什么“黑沙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只关心产量与质量,在听完刘麟对大鉴炉的介绍之后,直接问:“这种高炉一日可以冶铁多少?”

???????????????刘麟笑着说:“皇上,这种大鉴炉,每炉可以装入矿砂两千斤,一个时辰可炼出一炉铁,以十斤矿砂出三斤生铁来论,一个时辰可冶铁六百斤。若连续作业,一日可冶炼可达十个时辰,能出六千斤生铁。”

“六千斤?”

朱允炆暗暗盘算,一日六千斤,一年合二百多万斤,折合后世标准,也才一千多吨……

宋礼对这个结果赞叹不已:“皇上,日产六千斤,可谓惊人。”

朱允炆暗暗叹息,一万万斤,也就是一亿斤,才五万吨,距离西方工业革命时动辄几十万吨依旧差距遥远,定下这个标准,大明实现起来都有难度啊……

不过,这大鉴炉确实比其他冶铁炉生产效率提升了太多,极大增加了铁的产能,目前没有更好的先进技术,但可以发挥朝廷优势,扩大大鉴炉的数量!

朱允炆看着马望、刘麟与一干匠人,满意地说:“这大鉴炉朕看不错,当推至各地,扩大钢铁产量。你们也知道,咱们水师要建造铁船,蒸汽机也要大批量制造,还有火器,若连钢铁都无法跟上,咱们的将士拿什么去战斗?”

马望、刘麟等人满脸欢喜。

得到皇上的认可,这对任何匠人来说都是荣耀。

马望也没想着藏着掖着,拿出了一份方略:“臣以为,马鞍山冶铁厂应全面兴建大鉴炉,以打造三十大鉴炉为准,让这里成为朝廷用铁的最大供应冶铁厂,同时将大鉴炉技术推至北平附近,于遵化冶铁厂大规模兴建大鉴炉,实现南北互动。”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然后交给宋礼,对公输巧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人才啊,坐在马鞍山冶铁厂,却还能想着全局。”

公输巧看着马望,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不用说,这个家伙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工部高层。

“来,冶一炉铁让朕看看。”

朱允炆安排道。

刘麟让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区域,然后组织匠人、农夫、军士,运输物料,焦炭,点火,两侧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动风箱,有人看温,安排人员移动高梯,物料倾倒……

马望见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两个人给朱允炆扇风。

朱允炆止住了扇风的匠人,这炎炎夏日,本就热,加上冶铁的热量,让厂区内变得更是燥热。那些匠人一个个穿着短裤,上身**,汗水一道道流淌。

没有人有时间享受风。

随着冶炼不断进行,周围的温度更高,朱允炆额头也不断滴落汗水,看着挥汗如雨依旧劳作的匠人,朱允炆对马望询问:“匠人一个月有多少钱钞?”

马望知晓朱允炆重视匠人,早年间更是称“伟大的匠人”,经过多年改制与财政好转,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间,于是含笑说:“回皇上,匠人辛劳,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个月大致四两钱钞。”

公输巧在一旁点头:“四两钱钞,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叹道:“四两钱钞,是不少了,可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还是少了些。工钱应与产量挂钩,有了这大鉴炉,产量上去了,工钱不能不增加,工部在这方面,是不是应该注意点?”

宋礼自是答应:“现如今朝廷缺铁,他们制造出这种大鉴炉,本就是有功,当赏。至于日后匠人工钱,臣以为可以按每斤来计,抛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适,匠人多产多得,朝廷还能解决铁荒,这是好事。”

朱允炆笑着说:“这一点应抓紧敲定,到时在这里挂个横幅,写上:劳有所得,多劳多得。鼓励匠人多生产。”

马望激动不已,这就意味着朝廷下属的冶炼厂也引入绩效管理了啊,以后向产量与质量看齐,定能调动起匠人们的积极性。

铁是战略物资,产量高低,是衡量国力的一大指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铁量,朱允炆必须想尽办法,促使冶铁量跟上来,没有庞大的钢铁产量支撑,初级工业就是个笑话。

“开炉,出铁!”

随着匠人们高喊,巨大的锁链拉动,打开了出铁口,红色的铁水缓缓流淌至铁水沟,又顺着铁水沟缓缓分流……

朝鲜南端,不知名小岛。

一个渔民看着一小包碎银,眼神中透着贪婪,连忙对眼前面色凶狠的倭人说:“没问题,从今以后,她们两个就是我的闺女!”

倭人抽出腰间的刀,刷得砍断一旁的小树,威严地说:“李麻子,收了钱就要办事,若是你不按规矩办事,你知道的,我们可是会杀人的!”

李麻子看了一眼被斩断的树,将银两揣入怀中:“放心,不就是两个女儿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说吧,你们想让他们去哪里?”

“剩下的事,你听她们的。”

倭人说完,上了上船,游荡而去。

李麻子看向一旁的两个清绝女子,都是十六七岁,正是风华绝代的时候,长得更是俏丽,若不是看到两人腰间的短剑,李麻子都想扑上去了。

“我叫李秀姬,她是我的妹妹,李秀师。”

李秀姬撩了撩眼前的一缕秀发,带着风情。

李秀师抬手摸了摸秀发上的发簪,摘了下来,温柔地递给李麻子:“现在,你是我们的父亲,身无长物,这就当我们的礼物吧。”

李麻子接过发簪,手在李秀师的手上轻轻捏了下,柔嫩的感觉令人心神荡漾,咧嘴说:“走,咱们回家。”

李秀姬、李秀师对视了一眼,跟着李麻子上了岸。

李麻子让两人换了一身破烂衣服,将自己打扮的狼狈不堪,这才带两人抵达了小渔村,逢人便说这是自家被倭寇掠走的两个女儿,花了大价钱赎回来。

小渔村的百姓们都知李麻子早年丢了两个女儿,见两人回来,虽有疑虑,但也没见怪。李麻子找官员上了户籍,从此之后,李秀姬、李秀师就成了朝鲜国人。

半个月后,李麻子出海,不幸遇难,李秀姬、李秀师哭了很久,之后告别乡亲,一路向北,前往松京,一路之上,逢山登山,遇河看河,???????????????到了城里,更是观察着城防与驻兵。

而像李秀姬、李秀师这样的女子,还有六百余之多,此外,还有一些男人,以各种方式潜入朝鲜,打探着各方情报。

松京。

李芳远看着将作监打造出来的蒸汽机,脸直抽动,大明的蒸汽机连船都带得动,你们设计的什么玩意,这东西连一块拳头大的石头都带不起来,你管这叫蒸汽机?

匠人武查看着要发怒的李芳远,连忙跪下:“大王,蒸汽机的信息实在是有限,我们也不知大明是如何设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李芳远握着拳头,心有不甘:“都告诉你们了,蒸汽机就是烧水,烧水啊!你们能不能用点心,大明匠人能做到的,咱们凭什么做不到?限期三个月研制出来,要不然全都斩了!”

一干匠人慌了。

这不是逼人走上绝路吗?

大明研制蒸汽机用了多久没人知道,但据说仅仅是改良,迭代,就用了一年半才最终定型。我们连蒸汽机里面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让我们咋整?

金士衡见状,连忙劝说:“大王,欲速则不达。蒸汽机对我们来说,恐怕还有太多难度,不妨徐徐图之。”

李芳远愤怒地喊道:“知道原理了,为何做起来还是如此困难?难道说,没有图纸,你们就永远打造不出来蒸汽机?最多六个月,再不拿出蒸汽机,刀来伺候!”

金士衡有些无奈。

李芳远这是被大明刺激到了,人家的蒸汽机船只都开始南北往来了,自家还在学习大福船的制造技术……

河仑拿着一份文书匆匆走来,奏报:“大王,收到消息,沿海附近有不少身份不明的倭人入境,恐怕会有所图谋。”

李芳远摆了摆手:“图谋?足利义满都被明军打了一顿,至今不敢走出北山第,能有什么图谋。现在最紧要的,是科技,我们要跟上大明的脚步!今年要选拔更多的青年才俊前往大明,一定要掌握蒸汽机的制造技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