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一十四章 添把柴,浇点油

第三百一十四章 添把柴,浇点油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火器发展了千余年,花样变了不少,但总体来说,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乌龟还慢。

乌龟一千年都成王八了,火器一千年还是那个火器,只是模样改变了一点,威力似乎依旧。

这也不能完全怪“匠人”不用心,实在是古代没有什么科研环境,大家都讲礼,要循规蹈矩,要墨守成规,要关起门来造东西,还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即使是天才发明了新鲜玩意,说不定还被上级给抽一顿,再骂骂咧咧两句:“你以为你是谁,能超过老祖宗?”

说研究有错,创新有罪是夸张了一些,但研究没有奖励,创新没有好下场,属实是真。

所以匠人宁愿重复再重复地批量制造,也不愿意花脑子去思考为啥这样制造,能不能改进。

费力不讨好的事,没几个人愿意去做。

当然,制约创新的因素很多,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个时代没有物理学,没有化学,他们所凭借的,只是经验的积累,实践的突破。

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万一某位寿命又短,积累到半路挂了,自己没什么学问,写不了书,那就只能交给后来人从头积累了……

形不成持续的研究,是个悲哀。

朱允炆对于大明的火器是很不满意的,火铳就一铁桶,没有正规的子弹也就罢了,也不至于拿石子、废铁当子弹吧……

必须打造铅弹或纯铁子弹。

还有火炮,让很多人无法相信的是,明代初期的火炮多数是安装在大木板上的,上部设计有一个活动轴,能够左右发射,可它不能大角度仰射……

其仰角的大小,从镶嵌在木板之上或放在城墙之上时,已经确定了,就那么多,大概十五度,你想调到二十度,三十度都不可能……

“搭木为架”的木架炮架出现在明朝中期,木架炮台的出现,方实现了灵活发射。

等佛朗机炮、红夷大炮漂洋过海来大明,朱允炆是等不到,但却可以创造……

朱允炆不是火器专家,却知道大概的原理与结构,大明有的是人才,只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二炮局一定会成长起来。

徐辉祖很是不理解朱允炆,他似乎对火器极为热衷,不惜与黄子澄软磨硬泡,拿走了户部二十万两银子,当做什么二炮局创新资金,还时不时来这里散步,不知道的以为皇上在后湖开了行宫。

返回途中,徐辉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道:“皇上,二炮局司火器,然火器存在颇多缺陷,并不适宜长途征战,更不适合作为对付骑兵的主力……”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道:“你与黄子澄一样,都认为朕拿二十万两银子去喂二炮局不值得,对吧?”

徐辉祖低头道:“臣不敢。”

明明这样想的,虚伪……

朱允炆目光坚定地说道:“颗粒火药的威力你是清楚的,杀伤距离与威力初步解决了,日后若解决了装填火药耗时长的问题,火铳便会成为骑兵的噩梦。”

徐辉

祖眼神一亮,询问道:“这个问题当真有解决之法?”

若能够让火铳形成连续发射,凭借着颗粒火焰与新型子弹的威力,骑兵不牺牲掉先锋,恐怕根本就接近不了神机营!

只是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始终都没有办法克服,若投入了大量银钱,反而空无所获,岂不是……

“魏国公,要相信二炮局。”

朱允炆自信地说道。

火器,才是未来!

能远远地干死敌人,那就干掉,绝不让他们到近前叨叨。

现在的二炮局还不能支撑“真理在射程之内”这句话,总不能让自己的真理,就那么一两里地吧……

发育是需要时间的,指望他们一天就前凸后翘,有点不现实。

“停!”

撵车慢慢停了下来,顾三审在帘外说道:“皇上,收到消息,大同发来八百里加急。”

“哦,终于来了!召朱棣、杨荣至武英殿,加速回宫。”

朱允炆说完,便闭上了眼。

徐辉祖、解缙、茹瑺听闻,对视了几眼,也没有作声。

武英殿。

朱允炆看过大同急报之后,便将急报传了下去,摊开舆图观察起来。

待众人阅览过急报后,茹瑺上前,道:“皇上,大同急报与之前大宁送来的消息是一致的,不过大同情报甚是详细,左右论证,可见元廷巨变属实。”

朱允炆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道:“大宁消息送来时,我们议过一次,此番再议,便需拿出个方略来。元廷巨变,未来五年局势当向何方,朝廷是否介入,畅言吧。”

茹瑺皱眉,言道:“元廷巨变,哈什哈当权,瓦剌占据主导,然阿鲁台等鞑靼部落必不会久屈人下,混乱将起,臣还是认为,朝廷不宜参与其中,只需坐山观虎斗,待其疲倦之时,再起大军。”

徐辉祖赞同茹瑺的观点,附言道:“鞑靼乃是北元旧部,瓦剌是新兴部落,新旧之间势必会有冲突,在其冲突起时参与其中,很可能会导致鞑靼与瓦剌放下恩怨,一致对外。不妨静候其变,寻机出击以消灭元廷主力。”

朱允炆看着连连点头的朱棣、杨荣等人,问道:“燕王叔,你曾推断买的里八剌命不久矣,如今看来果是如此。你也认为瓦剌与鞑靼会发生战乱?”

朱棣呵呵笑了笑,自信道:“以臣对瓦剌与鞑靼的了解,他们部落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哈什哈虽是强势,素有瓦剌王之名,但此人颇为刚愎自用,缺乏大局,以他的能力,还无法牢固掌控鞑靼部落。”

“且鞑靼阿鲁台等人实力尚在,绝不会心甘情愿臣服于哈什哈,更不会臣服于阿里不哥后裔,能让他真正臣服的,只有黄金家族后裔。故此,瓦剌与鞑靼的冲突,一定会发生。”

朱允炆低头看着舆图,按照晋商与大同都司提供的情报,哈什哈在掌控局势之后,并没有继续留在原来的元廷位置,而是向西迁移,而鞑靼部落也出现了向东迁移的迹象。

东西之间的空白,实

则是一个安全距离,或者说,是未来的战场。

“你们认为瓦剌、鞑靼在明年开春之后,会叩我边地吗?”

朱允炆严肃地问道。

朱棣看向徐辉祖,徐辉祖对朱允炆回道:“按照当下情况来预判,瓦剌与鞑靼不太会大规模南下,但小规模的袭扰还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瓦剌与鞑靼发生冲突时,边关极有可能会出现小股骑兵。”

茹瑺接过话,道:“以目前边疆防卫,对付小股骑兵并不成问题。”

朱允炆思考着局势,见杨荣欲言又止,不由有些好气,道:“杨荣,有什么话直言,不需要顾忌,朕还不至于给你扣个言论不当的罪名。”

众人听闻,皆是放松一笑,看向杨荣。

杨荣向殿中央走了一步,道:“皇上,臣的意见与燕王、诸位大人一致,任由瓦剌与鞑靼拼杀,不做出兵考虑。只不过……”

“不过什么?”

朱允炆问道。

杨荣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道:“只不过瓦剌与鞑靼的战争,朝廷还是应该参与其中。”

“刚言不出兵,又言朝廷应参与其中,是何道理?”

徐辉祖疑惑地问道。

茹瑺瞪了一眼徐辉祖,道:“且容他将话说完!”

徐辉祖郁闷至极,这个茹瑺是将杨荣当兵部的宝贝了,谁都说不得……

杨荣拱手道:“诸位大人,我所言并非前言不搭后语,也非矛盾,而是认为,瓦剌与鞑靼冲突是必然之事,既然如此,为何不将这件事做大一些……”

“臣以为朝廷应把握时机,观察瓦剌与鞑靼动态,若瓦剌占据上风,朝廷应主动派遣使臣找到阿鲁台,给鞑靼提供兵器、粮草,让他们继续与瓦剌作战。若鞑靼占据优势,也可差使臣至瓦剌,给予支持,甚至给其官位……”

“只有瓦剌与鞑靼长期战争,才符合我大明朝的利益。若一方太过强势,另一方被彻底打倒,那蒙古之地必然迎来统一。而纵览史书,但凡是蒙古一统,其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下!”

“由此,令其战,令其乱,不令其一统,才应该是朝廷之策。若朝廷完全游离在外,反会受其反噬。”

朱棣看着“唯恐蒙古不乱”的杨荣,暗暗吸了一口气,这个家伙,是打算彻底玩残瓦剌与鞑靼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一招虽然阴损了一些,不过确实刺激……

“皇上,臣以为杨荣之言,当为上上之策。”

朱棣率先表态。

茹瑺、解缙、徐辉祖也纷纷点头赞同。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赞叹道:“得杨荣,是朕一幸事,是大明之幸事啊。”

杨荣的策略是对的,作为鞑靼与瓦剌的好邻居,大明不应该完全置身事外,至少也应该添把柴,浇点油……

杨荣低头,连忙道:“臣愧不敢当。”

朱允炆起身,看着朱棣、徐辉祖等人,肃然道:“杨荣之策施行,必以准确情报为本。朕意在晋商,给其通关权限,外行商贸,内探虚实!可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