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安南旧臣裴伯耆的消息

京师皇城。

朱允炆难得清闲一日,坐在亭子里享受着清风,马恩慧、骆颜儿在一旁说着悄悄话,贤妃在刺绣,宁妃则拿着毛笔,勾勒着怪石瘦水。

初入四月,天已有些微热,遮阳之下还算清凉。

侍女送来一些新鲜枇杷,马恩慧接过之后,挥手让侍女退下,然后亲自端到朱允炆面前,道:“皇上,这是福建莆田进贡来的枇杷,果肉柔软汁多,甘甜酸爽,堪称一绝。”

朱允炆伸手取了一个枇杷,道:“莆田啊,抗元名将陈文龙的故乡。”

“是吗?”

马恩慧眨眼道。

朱允炆日理万机,竟对一些历史人物也了解颇多。

“味道不错。朕听闻沿海之地出海总需祭祀海龙王,海龙王到底有没有尚且难说,但陈文龙的过往是清晰的,若可以祭祀此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揭开枇杷皮,品尝了一口说道。

马恩慧含笑道:“若是如此,那他岂不是成了镇海王?”

在大明,无论是沿海渔民或沿江渔民出海,还是路上大军,都免不了祭祀。比如大明水师出征,会祭祀海龙王,以求风平浪静,比如路上行军,路过一些大庙,也会停下来祭祀一番。

2k

在朱允炆看来,百姓或官兵祭祀,为的是寻求精神慰藉,大海怎么样,那是洋流与气流的结果,与什么海龙王没什么关系。

与其让他们祭祀毫无根据的海龙王,不如找一个真正的英雄来祭祀。

陈文龙是一位英雄。

元朝灭宋,大厦将倾,已无力回天。

元军占领广州之后,泉州、福州等地守将纷纷投降,元朝先后派了两次招降使臣去兴化,希望陈文龙投降,陈文龙回复元军的就是烧掉劝降文书,砍掉招降使臣的脑袋。

当战败被俘之后,面对元军侮辱与劝降,陈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喊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

当陈文龙被押送杭州时,他请求拜谒岳飞庙得到允许,看着岳飞的雕像,陈文龙悲恸不已,当晚气绝!

朱允炆知晓陈文龙,不是因为历史书,而是因为在后世,人们将岳飞、陈文龙、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

只不过此时的于谦才两岁,历史的舞台还轮不到这位特立独行的人登场。

朱允炆连吃了五个枇杷,便净了净手,召唤来一旁的长随,道:“给内阁传个口谕,将陈文龙封水部尚书,列入诸神祠,朝廷负责相应祭祀,广传其事迹于乡野之间。”

长随答应之后,匆匆离去。

马恩慧含笑道:“枇杷进贡,多了一水部尚书,也算是奇闻了。”

朱允炆看着桌上的枇杷,叹道:“前宋不乏忠臣义士,然权臣当道,祸乱朝纲,最终偏安一隅,崖山悲戚。朕每每读史,都觉悚然。眼下又出了缥缈阁一事,在朕的眼皮底下,就有人结交朝臣,驱使官员为其效力!这若放之任之,国运必将衰败。”

马恩慧没有细谈国事,而是劝慰道:“有些事总会解决,皇上还需平心静气,恼怒伤了龙体总归不好。”

朱允炆清楚这个道理,但依旧难掩不安。

京师如此,那地方上又如何?

朱允炆起身走向宁妃,看着她笔下的山水,不由微微一愣,问道:“这莫不是三潭印月?”

宁妃略显惊讶地看向朱允炆,问道:“皇上竟一眼可辨出?”

朱允炆讪然一笑,道:“在一些典籍中看到过,传闻这三座石塔为苏东坡所设。”

宁妃摇了摇头,道:“皇上,传闻确实有三座石塔,不过据臣妾所知,石塔早已不复存在,起码臣妾是不曾见过。”

“哦,为何?”

朱允炆询问道。

宁妃刚想解释,一位长随便匆匆跑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皇上,广西发来急报,安全局指挥史紧急求见。”

马恩慧等人脸色一变,担忧不已。

朱允炆却微微一笑,安抚道:“广西不会出现天大的事,无需担忧,朕去看看。”

有韩观、张辅在广西,安南即便是想要反扑,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至于广西土司方面,刚刚见识了大明军队的厉害,想来也不会找死。

朱允炆尚未抵达武英殿,顾三审已迎上前,行礼之后,递上来一份文书,道:“皇上,广西都司传来消息,有安南旧臣裴伯耆翻越谅山,自镇南关进入广西,说带有重要情报。韩都司安排军士一面护送裴伯耆来朝,一面派了加急文书,分都督府与安全局两路传报消息。”

“哦?裴伯耆!”

朱允炆眼神一亮,原以为这个家伙还会让自己多等几年,没想到他这么早就冒出来了。

接过文书,朱允炆仔细看过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安排人接应,此人不能出任何意外,必须安全送至京师!”

“遵旨。”

顾三审匆匆离去。

朱允炆审视着文书,眼神中充满了欣喜。

历史终改变了许多,按照历史的轨迹,裴伯耆应该还需要两年登场,但那是在大明不还击安南、坐视安南入侵广西的时间线上。

调韩观、张辅入广西,以雷霆之势,彻底剿灭安南入侵大军,定会给安南国内带来了极大压力,安南胡氏应该忙着布置防御,没时间抓人了吧。

或许也是如此,让裴伯耆找到机会进入大明。

无论如何,这个人都将影响大明与安南,是一个关键角色。

“只有裴伯耆,没有陈天平,这还不够啊……”

朱允炆有些郁闷,这个陈氏后人到底跑哪里去了,为何还不现身,你不死,大明不好对安南下手啊……

空间的长远,道路的阻碍,交通工具的落后,让一切都变得“漫长”。

决策与看到决策的后果,需要经过等待。

“传魏国公。”

朱允炆吩咐道。

徐辉祖听闻之后,入宫拜见。

朱允炆赐座之后,询问道:“燕王带兵布防沿海,可有战报传来?”

徐辉祖轻松地回道:“皇上,燕王统帅有方,研判倭寇作战特点之后,采取了以乱打乱的方略,眼下大军分散在沿海诸地,正在清剿一切上岸、近岸倭寇。前几日传来战报,已杀倭四百余人,这两日尚没有新的战报传来。”

朱允炆颔首,对于朱棣的作战能力很是认可,由他与宋晟联手,足以让倭寇无法

上岸。

“郑和所部水师如何了?”

“郑和传来的消息还在半个月之前,并没有新的消息传回,倒是朱能船队曾靠岸修整、补给,也没具体消息传回。”

徐辉祖清楚郑和那边的压力,受倭寇入侵象山的刺激,水师船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近海”区域,而是开始朝着远海搜寻与追杀倭寇。

至于郑和杀到了哪里,谁都说不清楚,就算是杀到日本岛屿,徐辉祖也不会感觉到意外,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

“夏日风大浪急,常有龙吸水登陆,留给水师的时间不多了,传令水师,五月底结束战斗,返回船坞修整。各地卫所抓紧修筑防御工事,自二炮局调拨一批新式火铳、火药与铅弹,优先配给浙东、山东、福建等地。”

朱允炆安排道。

徐辉祖有些犹豫,道:“皇上,新式火铳尚未装备京军……”

“无妨,以保百姓无忧为先。”

朱允炆没有改变主意。

既然有先进的武器,自然需要先给前线。倭寇又不骑马,多是步兵,用火铳打倭寇是有优势的。

至于地方装备更先进的武器会不会威胁京军,这个隐患并不存在,要知道新式火药是二炮局专供,地方短时间内还没办法研制出来。

再说了,二炮局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当下的先进,也只是当下。

火遂枪已经制备出来了,只不过火遂石击发的成功率还低,正在研制更强有力的压簧,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真正的火铳军部队也将问世。

徐辉祖见此,只好点头答应。

朱允炆拿出了广西与安南舆图,道:“不久前,广西都司那边经安全局递送来一份情报,说安南陈氏旧臣裴伯耆想要入京师求见于朕。一些文臣看不清楚,你乃朕之心腹,应十分明白,征讨安南是迟早之事。朕不希望打无准备之仗,需要调一批干将进入广西、贵州、云南,先行适应气候、地形与军队。你有何人选推荐?”

徐辉祖思索了下,严肃地说道:“云南有西平侯沐晟,他久经沙场,定无问题。广西有韩观、张辅,也应不存在多少问题。若要调更多主力进入南线,臣举荐两人,一人为宁远侯何福,另一个人为俞通渊!”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

何福曾与沐春一起征讨过麓川,作战经验丰富,能力不凡,自是合适人选。

不过这俞通渊……

朱允炆思索着这个名字,终想了起来。

俞通渊也非是寻常之人,他是河间郡公俞廷玉第三子,是虢国公俞通海、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

俞通海、俞通源又是追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可以说朱元璋“水师”的最初班底,就是俞通海手底下的巢湖水军,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俞通海还曾救过朱元璋。

只不过这两位都在开国战争中死去了,俞通渊虽然在洪武二十五年被封越巂侯,但在洪武二十六年,他的侯位被废掉,人也被赶回了老家。

这是一位失业之人。

朱允炆知晓此人有些本事,早年间从军作战,经验丰富,便对徐辉祖道:“恢复俞通渊越巂侯爵位,并命他前往广西,任职广西都司指挥同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