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八十三章 驿站制改,邮局方略

第三百八十三章 驿站制改,邮局方略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对于茹瑺而言,唯有惊世之举,才可能制造出广传效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时代没有高音喇叭,没有广播电视,想要让一个准确无误的消息传到数十万个家庭,数百万人耳中,那只能冒险,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事实,并愿意口口相传,讨论不休。

或许这一个举动会给自己埋下祸根,但现在已然顾不得了。

茹瑺清楚,若只是忻州知府、通判之流道歉,也只能引起忻州百姓的谈论罢了。

一个小小的散州知府,根本没有资格“闻名”于外。

而自己则不同,自己是巡抚,是山西最大的官员,是朝廷自中央委派下来的官员。

自己低头,不仅会在山西引起轰动,恐怕还会在朝堂之上引起风波。

大明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也有着典型的认错程序:

首先,皇上永远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大臣。

其次,大臣有些错是可以存在的,有些贪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向平级与高一级的官员低头的。

最后,高级官员是不会向低级官员低头与承认错误的,更不会向底层的百姓承认错误的。

哪怕是自己错得可以杀上几千刀了,也不行。

因为皇上是需要面子的,官员也是要脸的。所谓主辱臣死,大臣受辱的话,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没有其他办法。

茹瑺低了头,为了苍生与大明。

不出所料,巡抚松岗讲话的消息飞一般地传了出去,在茹瑺尚未抵达太原府的时候,山西布政使丁景福已然听闻到了消息。

手中握着这一份“巡抚松岗之言”的文书,丁景福沉默了许久,作为主政一方的大臣,丁景福不是不清楚茹瑺这样做的后果。

“大人,茹大人此举有些……”

右参议李彬皱眉道。

丁景福冷眼看去,道:“有些什么?失了朝廷威严,丢了士人脸面?”

李彬见丁景福有些动怒,不由叹息一声,道:“恐怕这件事不会就如此结束啊。”

在山西,巡抚最大官员,没有人能收拾得了茹瑺。可要知道山西官员是有上奏之权的,这里也有监察御史,也有安全局的人。

消息一定会传入京师,那些以弹劾、骂人为生的言官,肯定会将这件事闹大,若有人暗中推波助澜,茹瑺都可能会因此而倒台。

丁景福将文书拍在桌案上,咬牙道:“忻州知府胡作非为,强制迁移百姓,惹得百姓惶恐不安,忻口寨、洪泉寨、定襄等地都有百姓准备逃难的文书!若不是茹大人力挽狂澜,安抚民心,这太原城都恐怕要有人搬家了!”

“若为山西安定而受罪,为苍生免于苦难而丢官,那不是我们的光荣,是耻辱!你给各地府衙传报清楚,茹大人此举是为山西百姓而为,以府为准,联名为茹大人正名!”

李彬眼神一亮,转而有些迟疑,道:“大人,听闻内阁之中解缙为第一重臣……”

丁景福深深看了一眼李彬,他的意思很明显,现在内阁中虽然有四个人,解缙、郁新、黄子澄与茹瑺,但解缙凭借着其聪明才智,往往能揣测圣意,颇得圣心。

而解缙与其他内阁大臣,又不太合得来,甚至还有一些明争暗斗……

如果茹瑺这件事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动静,山西上不上奏折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朝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那必然是有人主使与操纵,若在这种情况下山西联名上奏折帮茹瑺说话,那就是和茹瑺站在一起,在某些人的对立面。

人要考虑自己的位置。

丁景福沉思了下,目光盯着桌案上的文书,微微摇头,严肃地说道:“茹大人所作所为皆是为山西安定,为移民之策顺利执行。山西上下得其助力渡过难关,反而却不敢发一言,那日后朝廷怎么看待山西?我们又有何脸面坐在府衙之中发号施令?”

人需要底线,需要明断是非。

李彬见此也不再劝说什么,答应之后转了话题,道:“朝廷新发来的文书大人定是看过了,那邮局如何运筹,驿站如何置改,还需大人明示。”

丁景福苦涩地摇了摇头,说道:“将驿站改为官、民两用,置办邮局,这倒是新颖之举。兵部也有发文,认为此举于山西移民有利,让山西做好这件事。哎,只是仅移民一项已是棘手,如今又摊上一件差事,朝廷也不想想我们有多少人手。”

李彬笑了笑,道:“大人,这邮局可是一项利民之事,若做好了,今年十优州府中定会有太原府之名。”

“哦?”

丁景福产生了兴趣。

李彬解释道:“故土难离,最难的不就是没了消息?若山西可以借移民之策,打通北直隶地区与山西的消息渠道,让百姓们可以通过驿站,隔着一个月就可以收到家乡人的信件或消息,岂不是可以少许多阻碍?”

“再者,官用驿站确实是耗费巨大,而且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可民用驿站,也就是这邮局,则是有利可寻,移民五十万,至少关联着十万家庭,每个月就按两万人传递信件,一封信件计价十文钱,每个月就有两百贯。”

“大人莫要小看这两百贯,这只是移民百姓可能带来的最低收益。一旦邮局运作起来,商人也会借邮局来传递消息,晋商正在活跃,他们与京师的联系会更为频繁。而对他们,自然不可用移民的待遇,可以结合路程、时间,收取更多的银钱,比如太原至京师的消息,可收取五两乃至十两……”

丁景福认真思考着李彬的意见,这个家伙是摆明了吃大户。

是的,晋商自漠北带来无数货物之后,山西就冒出了许多商人,可狭窄的山西市场有限,他们便会将目光投向开封、北平、济南、南京、苏杭等地。

若商人自己差人走一趟传递消息,即要负责安全问题,还要负责路费问题,还可能生病耽误行程,有些时候还可能会遇到劫道的。

这也没办法,大明朝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江上有询问吃混沌还是吃砍刀的,山里有询问要不要置办无主墓地的,海里有询问能不能拿走你的货物与性命的。

运气不好,很可能出趟门就回不了家了,而且算算往返花销,自太原至京师,没几十两盘查都不够啊。

邮局多好,收费低,服务快,还有官方背景不怕打劫……

若是如此,这邮局一旦办起来,不仅可以养活驿站这些平日里“没事干”的家伙,还能省去不少府衙开支,弄点商税提升下政绩。

至于成本,貌似没多少……

驿站的人和马都是现成的,六十里一个驿站。

虽然大明比不上元朝“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的辉煌,但经过洪武年间的修缮与建设,驿站人员还是相当充沛。加之山西乃是军防重地,大同更是重中之重,山西方面的驿站更是密集、完备,这也为驿站改官、民两用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平时驿站是为官府服务的,若是官府没事,也没什么官员路过,那他们则是无所事事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拿出一百天晒太阳也是常有的事。

毕竟明初的驿站,还不是明后期的“楼堂馆所”,还支持一些特色的娱乐化服务,陪吃陪喝还陪休息,关键还是官员在这里不仅不花钱还能拿钱……

皇上看不下去,一声令下裁撤了许多,结果引起一位名为李自成的家伙失业了。

李彬描绘着未来前景,还不忘毛遂自荐:“大人公务繁忙,又需抓牢移民万端之事,驿站改制,设置邮局之事,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丁景福哈哈笑了起来,指着李彬说道:“好啊,饶了一大圈竟只是为了自己名利,罢了,这件事总需要有人负责,你来办我放心。不过……”

李彬心中大喜,脸上并不表露,而是问道:“大人还请吩咐。”

丁景福严肃起来,警告道:“邮局之事并非是山西一地之事,朝廷必然会有眼线盯着,一旦出了问题,你我都逃不了问责。所以你最好是用点心,做好此事,如商人买卖一般,明码标价,绝对不能欺民、欺商。若有人从中压榨,中饱私囊,呵呵,后果你要掂量清楚。”

李彬重重点头,道:“大人还请放心。”

丁景福微微点头,对于李彬的人品他还是信得过的,此人好功名而非好财物,一心想要向上爬,做事倒也勤勉,若自己离开,他将会是接任山西布政使的第一人选。

这是关系着他晋升的大事件,想来不会容忍出大的岔子。

“大人。”

经历徐修竹走了过来,拱手禀告道:“茹巡抚已抵近太原府,迎接事宜已准备妥当,是否当下出城?”

丁景福嘴角含笑,看了一眼李彬,道:“走吧,让我们去会一会这位巡抚大人,看看他有什么神通,能让山西五十万百姓自愿迁往北直隶等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