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墨家学派研究过浮力

第四百三十四章 墨家学派研究过浮力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匠人们看着朱允炆,似乎在说:皇上啊,你清醒点,铁不能浮在水面上。

朱允炆看着将人们,似乎在说:匠人啊,你清醒点,铁真能浮在水面上。

这种总觉得对方是白痴的眼神,终归不太提倡。

工部侍郎黄福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开口解围:“皇上,纯铁船总不可能漂浮在水面上,但臣以为,宝船虽强,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在船上之上包裹铁皮,以免他日对敌时遭遇火害。”

朱允炆没有走黄福的台阶,而是对一旁侍卫低语了几句,侍卫点头离开,众人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你们皆说铁船不可浮于水面,可当真如此吗?可有人愿意跟朕对赌一次,就赌……”

朱允炆从腰间取下一枚晶莹剔透、雕镂精美的玉佩,摇晃了下,道:“就赌这一枚玉佩,你们若赢了,这玉佩归你们,拿去兑个三千两不成问题。若是你们输了……”

“三千两?”

匠人们惊呆了,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能落到手里有百两那就是不错的了。

可这一枚小小的玉佩,竟价值三千两?

“我们输了怎么样?”

王二目光中透着贪婪。

朱允炆自信地说道:“若是你们输了,那就穷尽一生,去追寻造船的另一个高峰吧。朕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钢铁巨舰横行大海,领航寰宇!”

掷地有声,豪气干云!

黄福、万海平、梁尚才等人身受震撼,原本骨子里的自信,在这一刻竟有些动摇。

“我跟了!”

梁尚才上前一步,肃然喊道。

这一场赌局,若赢了皇帝,那大家可以改善下生活,若输给了皇帝,那就说明造船这一行,还远没有达到巅峰!

既然没有到巅峰,那自己再干二十年又如何?

作为大匠,不就是追求卓越,打在最先进,最厉害的战船,保家卫国吗?

“我们跟了!”

王二等匠人纷纷喊道。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相对于宝船而言,这些匠人才是真正的财富。

宝船早晚会腐朽,会破旧,会沉在江底或海底。

但匠人的智慧是无限的,有他们在,多少宝船都可以造出来。

但是,他们失去了目标。

宝船是巅峰,冠绝明朝,自此之后,再无巅峰之作。

到了明后期抗日援朝的时候,明军已经拿不出来宝船这种高级货了,只能带一堆小船与日本在海上交锋。

若不是当时朝-鲜出了一个李舜臣,弄了一些战斗力可怕的“龟船”,鬼知道大明要在海上会与日本打多少次仗,损失多少船,多少人。

可惜宝船是木头制作的,建文朝或永乐朝的东西,也不太可能延续到万历朝去。当然,铁疙瘩船也会生锈,也传不了那么长久。

但是,铁船如果真的可以制造出来,至少可以拥有超越木船的战斗力,以碾压的姿态告诉所有后来的帝王:

大明海军是无敌的,如果有人敢来侵犯大明,那就御敌于海门之外,只有卵蛋才缩在陆地上,任由敌人进出家门!

大明海权的衰落,伴随着的是造船业的衰落。明末,不见明初之风采强盛,可谓令人唏嘘与感叹。

宝船到了巅峰,既然都到顶了,看看日出,吹吹冷风,也该下山了,这似乎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可是,这一次下山,标志着大明与西方在造船业上的差距正式缩短,并在半山腰时相遇。

不幸的是,西方人是上山,而华夏是下山。

历史很多事,不可能用风水、气运之说来解读,但如果观察大明与后清衰落与西方崛起的曲线,找一个决定上山还是下山的点,那一定是在明朝……

朱允炆不希望看到大明造船业的衰落,不愿意看到宝船之后再无宝船,不愿意看到这些匠人们自以为达到了巅峰,就此颓然地重复,而再无创新之举!

围困人最坚固的城,是定势的思维,是自认为已经没有出路了,是觉得做到了最好,没有了改进空间。

可发展的哲学告诉朱允炆,一切都是永无止境的,这个世界任何事皆是如此。

所以,这些人既然都到了山顶了,那就别忙着下山,看看初阳,休息下,再抬头看看前面的白云处,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打起精神接着爬吧。

不给他们一个新的目标,这些人会死去,“追求”死去,只剩下躯壳……

“皇上,已经准备好了。”

侍卫走过来汇报。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众人说道:“既如此,那朕就让你们开开眼,希望你们永远记住今日。”

梁尚才、王二等匠人疑惑不解,黄福、万海平等人对视了一眼,跟了上去。

眼前是一处水池,是专门用来浸泡木料的,船只中有不少位置需要让木头弯曲,而这就需要阴木头,然后再作其他处理。

朱允炆看了看池边的铁锅,走了过去,嘴角含笑捡起铁锅感觉了下重量,然后回头对众人说道:“这是铁锅,是纯铁,还需要检查下吗?”

“呃……”

众人错愕。

朱允炆刚想走近水池,一旁护卫连忙走过来拦住,道:“皇上,水池危险,还请让属下来。”

“无妨,退开。”

朱允炆自然不会将这点水池放在眼里,后湖都游了几次了。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朱允炆小心地将铁锅放在了水池上,铁锅微微一沉,吃水一寸许,然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水面上,因为没有风,显得十分平静。

“铁锅为何能在水上飘着?难道铁锅不是铁,是木头?换言之,既然铁锅都能在水上漂浮着,那为什么铁船就不能在水上漂浮着?”

朱允炆严肃地问道。

梁尚才、王二等人都惊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上的铁锅。

没错啊,这是纯铁打造的铁锅,看那熟悉的样子,不就是从灶房里直接拿出来的吗?要不然灶房的白胡子也不会跟到这里来啊。

可是,铁怎么能浮在水面上,莫不是皇上施了什么法术?

王二有些不信邪,走了过去,直接将铁锅拿了起来,敲了敲,确系铁锅,而且还跟自己腰间的锤子质量差不多。

对啊,锤子……

王二从腰间取出锤子,想了想,放在水面上,噗喽一声,见底了……然后揉了揉脑袋,将铁锅放在水面上,依旧漂浮在水面上。

“这是怎么回事?”

王二有些凌乱了,这铁锅也没什么出奇的,重量都差不多,凭啥它在水上,而锤子却在水下?

梁尚才突然想到了什么,从一旁匠人身上取下来一柄锤子,小心地放在了铁锅里面,铁锅微微下沉,虽然吃水深了一些,但还不至于沉没。

“这,这……”

王二看着眼前一幕,一时结巴起来。

见鬼了。

这怎么可能不沉呢!

王二用手压下铁锅,水流从四周进入锅中,没多久,铁锅就开始下沉,又被王二捞了出来,重新放在水面上,看着依旧漂浮的铁锅,王二陷入了沉思。

许多匠人也开始了思索,这突破想象的一幕。

朱允炆没有打扰他们的思考,只在一旁安静的等待着。

对于浮力的学问,很多人会想起阿基米德。

但如果从时间上来论,他也只能算是西方对浮力学的先驱,但在中国古代,有比他认识浮力更早的人。

比如“曹冲称象”的典故,实际上是曹冲看过历史书,学习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称象”的旧智,只不过曹冲年龄小,好面子,没备注转载或引用两个字……

而最早研究浮力学的家伙,恐怕是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墨家学派。

在《墨经·经下》中记载:“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

翻译过来,就是物体很大,在水中沉下去的部分很浅,道理在于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平衡了。

只不过汉代独尊儒术,墨家学问基本上都被打入了杂家之流,上不了台面,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研究过其中学问。

但是在《墨经》中,不仅有力学、光学、几何学,还有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等。古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有无数的智慧,都被人为的毁掉了,忽视掉了。

“如此说来,这铁也是可以浮在水上……”

梁尚才低声喃语。

如果将铁锅比作一种船的话,不也一样可以在水面上,不也可以载物载人?

若是真的制造出铁船,再借助强劲的风帆,面对任何敌人都不需要打啊,直接开船过去撞就行了,什么木船也比不上铁船坚固啊。

而且铁船还有很多好处,它不怕火,一般的弓弩也不会损伤船只,最主要的是,它还不漏水。

如果,真的用铁打造船只……

梁尚才吞咽了下口水,不知道这个疯狂的念头能不能实现,就算真的可行,朝廷也未必可以吃得消吧。

要知道大明铁矿挖出来之后,除了民用,基本上都拿去打兵器、造火炮了,哪里有那么多铁拿出来给造船……

铁的产量跟不上且不说,皇上一手操持,省省肯定能省出来。

但这花费是不是太高了?

江边木头砍下来,运过来就能加工,可这铁矿是需要挖,需要熔炼,需要人工打造……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