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对新政的认可

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对新政的认可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地方官吏贪污,是一个历史性顽疾。

不客气地说,只要当官的是人,那贪污就永远无法杜绝。

人有七情六欲,万一动了情,有了欲,随便跑出来一个,都可能会引发贪污。像买两斤猪肉都可以引起轰动的大清官海瑞,在这个时期还是少之又少。

这些官员,还没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绝境界,他们大多数都处在“物少己悲,物多己喜”的水平。

所以,当朱元璋发很少工资的时候,这些官吏都在下面锻炼身体,为的就是收粮食的时候,能够有一次“潇洒而丰收”的一踹。

这一踹事关大家的福利,你总不能有问题吧。

踹多了,官吏自然是哈哈大笑,舒坦至极。

踹少了,官吏会怀疑你小子是不是身体虚,连这个都踹不好,要你做啥用,下次分粮食的时候你就饿肚子吧。

无论踹多了还是踹少了,百姓缴纳的粮食份额都是用斛里剩下的来算,斛里不够,你就得补。

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不收实物税,转收钱钞了,这踢斛的特级运动员突然之间失业了,人家不带粮食来,你总不能冲着钱钞或人踢吧?

于是开动脑筋,深挖漏洞,找出来了,朝廷碎银子是不好交差的,毕竟一大堆碎银子、铜钱之类,朝廷也不好数啊,弄成银锭上交,一目了然,也好清账。

只是这其中的损耗,便成了绝佳的敛财手段。

可惜,这出生才一年多的火耗,直接被朱允炆一脚给踩死了,算清楚一千两里面有多少损耗,然后朝廷来补这个窟窿,地方上想要再借此捞钱,那就不可能了。

朱允炆有些动怒,朝廷为了解决洪武时期俸禄过低的问题,已经给他们提高了俸禄,而且还将吏员纳入俸禄名单,朝廷一年要多花费数以百万贯的钱粮,就是为了他们能知足,不要再想那么多花花肠子,从百姓手里抠钱!

可是他们倒好,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就敢凿出隧道出来!

“日后安全局负责两税监管,若有超出正税外多收取的,在县衙就逮捕知县、主簿,是州就逮捕知府、同知,哪里出了问题,就问责哪里主官。谁想要伸手,最好是做好脱掉官服的准备!”

朱允炆起身,肃然下令。

薛夏连忙点头答应,刚想让孙栋即刻传报,就听朱允炆说道:“若安全局知而不报,或参与其中,千户、副千户一律革职查问,绝不宽恕!”

薛夏心头有些沉重,若安全局真有人勾结地方,借此牟利,那后果可能很严重。

朱允炆起身,命人打开农税县司的门,引百姓继续纳税,这一次,井然有序,再无火耗,那杨十八更是惊喜不已,感谢连连。

别看只是几钱银子的事,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些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鬼知道老天爷什么时候不给面子,一旦田地歉收,手里又没点钱,那就会卖地,地卖完了就会卖儿卖女。

朱允炆与杨十八等人闲聊着,询问着钱塘的县治问题,那个半路上怼过朱允炆的农夫也凑了过来,当即表示自己的孩子晚几年成婚,希望安全局不要抓了自己。

“孩子太小,还不是成婚的时候。再说了,女儿也是自家的娃,作长辈的谁不希望孩子多留身边几年?何况老丈身体结实的很,长寿可期,还怕抱不了孙子?”

朱允炆的解释,惹得宁妃、丛佩儿等人抿嘴而笑,农夫也放下心来。

“你们说说,朝廷推行的一条鞭法如何,是好还是坏?”

朱允炆询问道。

此番出京私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状况,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为百姓所接受。

杨十八拍腿笑道:“一条鞭法当然好啊。洪武朝时,虽然农税是三十税一,但官府加税的名头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纳﹑支移﹑折变﹑脚钱﹑加耗﹑预借、斛面……”

农夫在一旁配合道:“对,还有重催税、呈样税。”

朱允炆皱眉,问道:“何为重催、呈样税?”

农夫叹道:“重催自然是没有及时缴税,或没有缴足额税,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税,呈样税就是官员检查纳税之物,也需要给官老爷交一部分税,毕竟人家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看了几眼……”

朱允炆有些心惊,在看不到的底层,竟一直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洪武朝官场治理的如此严格,还有这么多的花样,那在明后期,官场**不堪的时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税收,国之根本事,若这里出了问题,就如树木烂了根!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了一条鞭法,这些官吏收敛多了,也没了额外收税的由头。加上可以缴纳钱钞,也方便了许多。”

杨十八一脸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问道:“可是一条鞭法毕竟施行的是十五税一,超洪武朝一倍,你们不觉得有些过重?”

杨十八、农夫等人连连摇头。

一位妇人见安全局的长官很是和善,便大着胆子说道:“不能只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得看我们手里落下多少。眼下虽是十五税一,但守着十亩地,一年下来也能存留七八两银子,这可是往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咱们就盼着这一条鞭法能一直施行下去。”

朱允炆笑道:“这位大娘,别人家都是男人出面,你家男人呢?”

妇人还没回话,杨十八便插了一句:“他家男人听说杭州要修什么混凝土路,跑出去赚钱了,将十几亩地丢给了这婆娘。听说一年赚的可比种田多多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混凝土路已经在多地齐头并进,工艺越发纯熟,只不过自己沿途都是走的水路,倒没在意这方面问题。

“杨十八,你少羡慕,你家婆娘若是有力气,你早就跑了。当年找老婆,非要找媒人说个娇柔小巧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妇人指名道姓,彪悍的很。

杨十八吃瘪也不敢反驳,人家一个妇人支着一个家,自己直接当男人用了,加上那腰围,那拳头,那体格……

农夫笑得皱纹堆在一起,道:“这一条鞭法好是好,就是有时候还得到城里卖粮食,这是个问题啊。老汉身体现在还能扛得住,可要是再抗几年,可就不太好说了。这不是,今年腰疼就不想去城里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这农税县司不是走的杭州市价,缘何还需跑到城里去?”

农夫叹息道:“虽然这里走的是杭州市价,但杭州的一些商人是可以让出一些利的。有一家晋商的粮行,可是高于市价收购粮食,一石粮食能多卖出十五文。”

“晋商?”

朱允炆有些意外。

这常百业在山西弄出来晋商商会还没多久,就将让利的经营方法带到了杭州?这个速度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过也好,只要晋商不囤积粮食操控物价,那就没问题,反正受益的是农民。

面对竞争压力,他日徽商、杭商早晚会跟进,毕竟先进的经营手段,你要么学会并使用,要么就守旧被淘汰,没有其他选择。

“是啊,这杭州城的商人多了不少,倒是让杭州热闹起来。”

杨十八念想着什么。

朱允炆想了想,问道:“这钱塘可有什么冤案?”

众人思索一番,摇了摇头,钱塘县并不大,平日里也没见出过什么冤案大案。

杨十八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去年夏日大雨,杭州城倒是淹死了三十几名百姓,这算不算冤案?”

一位农夫反驳道:“那是天灾,怎么能算冤案?”

杨十八尴尬地呵呵两声,没有说话。

对于杭州城去年内涝,淹死了一些百姓,朱允炆是知情的,不仅杭州知府虞谦奏禀过此事,杭州安全局也通报过。

只是当时的朱允炆顾不上杭州的内涝,因为当时黄淮等地大暴雨,北方岌岌可危,没精力关注杭州。

如今反过来想,总感觉有些奇怪。

杭州怎么说也是有西湖、钱塘江的,奏报也只说下了三天大雨,就直接给内涝了?要知道内涝,可不是钱塘江决堤,也不是西湖水淹城,就是下的雨太多,将低洼地带给淹没了。

“这件事我会留意,你们记住了,若日后县衙再多收税目,强行摊派,或克扣徭役工钱,都可去找安全局。安全局会将消息送到京师,皇上就会知晓,为你们做主。”

朱允炆嘱托道。

围在周围的百姓不由大喜,只有赵海、王昌等人苦着脸,这下子彻底完了,日后想要捞油水,怕是没希望了。

自钱塘乘船下西南,便是杭州城区。

朱允炆站在船头,看着波光粼粼的钱塘江,怀想着杭州盛景。

后世时,苏州毕竟是自己的路过之地,而杭州,却是自己停留许久的地方,这个许久,是以年为单位的。说杭州是故乡外的故乡,丝毫不为过。

回杭州,似是逆旅归来,熟悉的,陌生的,都将在这里碰撞。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