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百零三章 纪纲的手段

第六百零三章 纪纲的手段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客栈。

穆肃猛地推开门,看着一个人喝闷酒的纪纲,随手关了门,道:“你听说没有,武进士萧辰、武举人康源、王旦、杜欣四人上书想要留在京师,结果被兵部革除了功名不说,还永不叙用。”

纪纲脸上浮现出了惊讶之色,道:“上书留在京师?他们可是在教场中公开宣誓听从朝廷指派,前往边疆戍边杀敌的,怎么突然想要留在京师,这也太言而无信了吧?好歹是男人,怎能连信义二字都守不住!”

穆肃连连点头,赞佩纪纲的觉悟,道:“可不是,作为男人,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为了个人之利,忘记承诺?兵部处置的好,大快人心!”

纪纲脸上浮现出一抹不自然的笑意。

留在京师,才更容易向上爬,这是纪纲不变的认识,原因很简单,一旦办出了事情来,皇上就容易听到,到时候升官发财两不误。

可若是在地方,哪怕是自己的功劳,也会被上官给吞掉,想混出个名堂很难,除非真的熬个二三十年,还需年年考核优秀,三年一提升,从七品混,到自己六七十时,大致能混个三四品致仕。

可那时候都老了,还享受什么荣华富贵去?

为了留在京师,纪纲找到了萧辰、康源四人,这四个人有一个共性:力气大,脖子粗,脑袋不好使。

经过纪纲一番演戏,四人果是被说动,还约定五人一起给兵部要求留在京师。

萧辰、康源等人很单纯,回去之后要么自己写了文书,要么找来测字先生,口述一份文书,毫不犹豫地递给了兵部。

但纪纲没有上书,甚至连写都没有写。

纪纲的打算是这样的:

若有人上书,得到兵部批准自己再上书,就是跟风,即便是朝廷怪罪下来,也是找第一批人的责任,自己没多少损失,风险很小。

若有人上书,没有得到兵部批准,那自己即使和他们一起上书,也会被驳回。

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小教场公开支持前往边关之地,身为榜眼,若给兵部或朝廷留下一个言而无信、反复小人的污点,自己的前途就毁了。

所以,纪纲答应了五人一起上书。

所以,纪纲没有上书。

事实证明,纪纲凭借着自己的手段,规避了一次极大危机,虽然这种手段有些下作,但官场就是这样,不相互倾轧,对不起这历史的车轮。

纪纲叹了一口气,现在算是看清楚了,留在京师的路被堵死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让自己能从边关早点回来。

穆肃还在说,纪纲愤然起身,对穆肃喊道:“穆兄,我认为作为男人,作为大明武进士,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做点事。”

“什么事?”

穆肃不知道纪纲要干嘛,看他严肃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

纪纲转身,将房间里的白帘子撕成长条,然后将茶碗等扫到地上,将白布条铺在桌上,将右手食指放入口中,猛地一咬,血便流了出来。

穆肃吃惊地看着纪纲。

纪纲一脸庄严,以血来书,在白布条之上写下:

奔赴边关,当有杀敌封侯志。

武夫报国,岂因小家忘国家。

中途还因为血流得不多,来回咬了几次手指……

纪纲的字不好看,却是没别字,写完之后,拿起布条高举起来,喊道:“走,去兵部!”

穆肃被纪纲的热血鼓舞,当即喊道:“等等!”

白布条,咬手指,血书出:

边关报国生,

马革裹尸死。

“走!”

穆肃拉开门,与纪纲一左一右,尚未出客栈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当血书被高高举起,两人走到街上时,更是引起了轰动,围观百姓纷纷称赞,更有甚者追着纪纲、穆肃跑,直至兵部之外。

中军都督府。

徐辉祖正在与宋晟商议哪些京军参与安南作战,就听到外面吵闹不断,刚想喊人查探情况,徐膺绪走了进来,道:“好事,好事啊。”

“什么好事?”

徐辉祖问。

徐膺绪指了下兵部方向,道:“之前不久,有武进士、武举人上书想要留在京师,铁尚书震怒,革了其功名。就在大家人心惶惶时,武榜眼纪纲与武进士穆肃,手持血书,力挺朝廷,请命前往边关最危险之地,不少武举、武进士听闻之后,也纷纷加入其中,正热闹着呢。”

“纪纲?”

徐辉祖有些挠头,这个家伙到底搞什么,朝廷让你们去最危险的地方,还需要你们弄血书吗?如此哗众之举,意欲何为?

罢了,反正他去广西去定了,一个小小的武榜眼,实在是没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武状元薛禄、探花袁岳等人也听到了消息,却没有像其他武进士、武举人一样去写血书,去兵部表态,而是拿着一份简略的安南舆图,推演着战事。

薛禄扮演的是安南胡氏,主防,袁岳扮演的是广西都司,主攻。

袁岳看着看着舆图上越来越少的白子,不由摇头叹息:“只两万余人,最多只能打过隘留、鸡陵两关,继续深入就太过危险。”

薛禄审视着舆图,叹道:“若这城关真如你所言,安南怕是不好打啊。”

袁岳目光中有些担忧:“这些城关布防,只是我个人听闻与揣测,实际布防兵力恐怕超我等想象。眼下安南的情报并不多,但其兵力之多,没有百万之巨,怕也不低于八十万,若想要打安南,绝非广西、云南两地可为。”

薛禄盘算了下,点头赞同:“就你所说的情报而言,想要打下安南东都升龙城,就必须先打下重城多邦,如此相互呼应的两座大城,没有十万之兵,根本就不好下手啊。”

袁岳丢下手中的棋子,起身道:“是啊,在广西时,张指挥同知也是如此认为,还断言若灭安南,出兵不能低于二十万大军。可朝廷以民为重,当真会发如此大的战事吗?”

薛禄自北平南下,看过移民队伍,看过疏浚会通河的百姓,也看到了混凝土道路,看过金川门外的大型粮仓,看过聚宝门外尚在营造的报恩寺,深切地感觉得到,建文年与洪武年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没有那么压抑。

这种宽松与舒坦,来自于朱允炆的珍惜民力,哪怕是移民,也做出了周密安排,哪怕是疏浚运河,也会不干预民工,任其自主决定进度,以绩效来定工钱……

虽然自建文登基以来,大明也发生了四起战事,不过都太小,像广西都司与安南胡杜大军作战,青州齐王作乱,白莲青州作乱,大宁外的奇袭,不是地方性的,就是小规模的,虽然也有几万人参与,比如齐王带了四万人,但也就换来了一堆泡沫。

建文两年多,大明没有发动过一次由朝廷主力,京军为核心的战争。而这,就是朱允炆珍惜民力的明证,加上其素有仁慈之名,教场与百姓同淋雨的壮举,更是收了许多人心,很多人都相信,建文不是洪武皇帝,不会轻易大动刀兵。

战争,离人们很远,和平,将会持续下去。

这是京师百姓的普遍看法。

可谁说,珍惜民力,不轻易发动战争,就没有战争了?

薛禄背负双手,看着长空:“建文皇帝是仁慈的,同时也是睿智,有远见的,一个有远见的帝王,是不会允许安南乱边的。袁兄,若我能去广西,我愿与你并肩作战!”

袁岳大喜,潘成、黄贵也是惊喜不已,一直打瞌睡的耿韦也站了起来,道:“若是可以,我也愿意加入。”

“哈哈,当携手报国!”

袁岳喊道,一脸笑意。

“报国,就你们?”丛佩儿走了过来,一脸不屑,道:“真正报国的英雄是那纪纲,人家可是血书请命,你们几个,也就只是纸上谈兵。”

薛禄、袁岳、耿韦几人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怎么哪里都有这个刁蛮无理的女子?

“咳,丛小妹,是我奉命前来,我没说话,你就插嘴,有些不合适吧?”

林昭雪走了过来,表示抗议。

丛佩儿白了一眼林昭雪,叉着腰道:“咋,奉谁的命?顾三审本姑娘欺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你一个小小的千百户,凭什么给你面子,再说了,你再敢喊我小妹,我就揍你。”

林昭雪有些无语,你哥哥汤不平和小寒都已经那啥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不喊你妹,喊啥?

“百户,什么情况?”

薛禄等人有些惊讶,看着林昭雪。

在几人的印象中,林昭雪在最后马射时摔伤,退出了武会试比试。之后连兵部召唤时也没见他,原以为伤势严重,无法起身,不成想,人家都成了百户。

按照兵部安置标准,探花袁岳这才是秩六品,百户职,林昭雪连武进士都没中式,凭什么享百户职?

林昭雪清了清嗓子,道:“各中事很难解释清楚,林某现任安全局广西分部百户,接安全局命,后日将出京师前往广西,今日来找寻几位,是受安全局顾指挥史命,传一句话。”

“安全局?什么话?”

薛禄、袁岳、耿韦脸色有些难看。安全局的人找上门,可没什么好事。

“顾指挥史说,朝廷将武举、武进士充广西、云南两地,袁岳、薛禄、耿韦,有监察武举人、武进士之权,若发现违背朝廷律令,军令者,可直告林昭雪,交由广西安全局处置。”

林昭雪平和地说。

薛禄、袁岳、耿韦一脸冷漠。

薛禄黑着脸,道:“这不合适吧,我们入卫所,听命于朝廷,自然是用心报国,岂能出卖朋友?你已入安全局,我们应再无瓜葛才是。”

袁岳认真地点头:“我的将士犯了错,自然有军法处置,安全局想要介入,至少要拿出证据来。”

耿韦没有说话,但态度很是坚决。

林昭雪看着三人,叹了一口气,说道:“没错,有些武举人,武进士是你们的兄弟,会为朝廷效命。可你们似乎忘记了,有些人不把朋友当朋友,而是当做哗众取宠的棋子!他,你们未必看得住,管得住!”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